讀《傳習錄》用心領悟徐愛的引言,你會對陽明心學有不一樣的認識

2020-12-25 荊石國學

我們在讀《傳習錄》之前,先用心領悟徐愛的引言,你會對陽明心學有不一樣的認識。這裡,我們先對徐愛作一個簡單介紹,徐愛是王陽明的愛徒,曾與陽明先生說起他的夢境,在山間遇一和尚,和尚預言他"與顏回同德,亦與顏回同壽。"後果三十而亡。陽明聞其死訊,大呼:"天喪我!天喪我!「徐愛是一個典型的內聖型人才,可以說是陽明的顏回。徐愛生前期望為陽明先生出《傳習錄》,後陽明先生的另一個學生錢德洪完成其遺願。

徐愛生於公元1488——卒於1518 年,字曰仁,號橫山。浙江餘杭人,是王陽明的妹夫,也是陽明先生的第一位學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可惜英年早逝,徐愛的死王陽明深感痛惜,這並不是因為徐愛是他的妹夫,而徐愛是王陽明的知音,是陽明先生心學最忠實的支持者,徐愛死後陽明先生一再嘆曰:「曰仁歿,吾道益孤,至望原靜者(陸澄)不淺。」所以說,徐愛的死是王陽明的一大損失。

徐愛一直有個心願,就是希望能將王陽明的心學整理傳播於世,1512年,徐愛開始陸續記錄陽明先生論學的談話,並編纂成本,刊印。1513年,另一弟子薛侃將徐愛所錄殘稿及陸澄與他新記錄的部分合在一起,在今江西贛縣刊行,亦名為《傳習錄》。「傳習」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

在《傳習錄》的「徐愛錄」中,徐愛對其作了引言,徐愛談了心學的學習及認識過程,徐愛說:「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徐愛這段話比較好理解,徐愛說:他對陽明先生對於《大學》中有關「格物」的各種說法,都是以舊本,也就是前賢們說的誤本為標準。徐愛說,他最初聽說時特別覺得意外,甚至對陽明先生的學說還產生過懷疑。最後,徐愛通過殫精竭思,互相對照分析,就正於先生。這才發現,先生的主張猶如水性冰冷、火熱炎熱一樣,即是百世之後的聖人也不會產生疑問。

徐愛還對王陽明先生作了較為深刻的評價,他說陽明先生天資聰穎,是個和藹可親的人,陽明先生不高傲、不驕傲,為人坦誠。他說陽明先生早年性格豪邁灑脫,曾熱衷於賦詩作文,並廣泛深入研究佛道兩家的經典之作。徐愛說,剛開始時,人們初聽陽明先生的主張,認為是異端邪說,不予深究。但是他們不知道,陽明先生在貶居貴州龍場的三年中,身處困境養靜,惟精惟一的功夫,已入聖賢之列,已經達到爐火純青之境界。徐愛還說他時刻都在受先生的教誨,覺得陽明先生的學說,剛接觸似乎很容易,深入研究就覺得愈發崇高;初看好像很粗疏,仔細鑽研就覺得愈發精細;剛接近仿佛很淺顯,深入探求就覺得沒有窮盡。徐愛謙虛地說:十幾年來,他對陽明心學竟連它的輪廓都未看到。

徐愛還談到,今天的學者(指徐愛生活的年代),有的雖與先生有一面之緣,有的只聞其名,有的懷著蔑視、惱怒的心情,就想在立談之間,依據傳說,浮想聯翩,這樣怎麼能徹底深諳先生的學說呢?徐愛又說,好多跟從先生的人士,聽著先生不倦的教誨,常常得一而遺二,如同相馬時只注意馬的牝牡黑黃,而忽略了能否馳騁千裡的特性。因此,徐愛把他自己平時所聽到的言論全部記錄下來,獻給後世,以不負先生教育之恩。

所以說,我們學陽明心學,一定認真學,不要以為沒有什麼難的,不要以為是一些平常的理,這樣你就大錯特錯了,我們學習陽明心學,必須慢慢品,細細思,不要被一些表象而誤導自己,必須要學到它的精髓,以學為行,因為陽明心學是實踐學,陽明心學必須結合實際,就是陽明先生說的「事上磨」,這樣才能真正學好,對於陽明心學這樣的國學經典,內涵相當深,營養特別豐富,但一般人恐怕是很難吸收,只有真正領會的人,才能領悟其中之奧妙。所以說認真領悟徐愛在《傳習錄》引言,便可知心學的深淺和玄妙,更有利於我們紮實的學習。

相關焦點

  • 學陽明心學
    最開始看的是酈波老師百家講壇的《五百年來王陽明》,講的太好了,非常推薦大家去看一下,不管你是否對陽明心學有興趣,都非常值得去看一下,你肯定能被酈波老師幽默風趣的表達所吸引,也能對王陽明這個人的一生有個整體的認識。
  • 王陽明《傳習錄》精選20句,品讀「心學」第一書
    ; ; ; 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心學集大成者。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被譽為「真三不朽」者,他的心學對明後期哲學與文藝影響巨大,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而且傳播中外。; ; ; 《傳習錄》是王守仁的講學語錄,為儒家重要著作之一。
  •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正如王陽明自己所述:良知明白,隨你去靜處體悟也好,隨你去事上磨練也好,良知本體原是無動無靜的,此便是學問頭腦。我這個話頭,自滁州到今,亦較過幾番,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醫經折肱,方能察人病理。(王陽明《傳習錄》)一、良知與心王陽明哲學就其基本思想方向來說,繼續了陸九淵以來的心學傳統,而這個傳統主要是根據於孟子的。所以王陽明自然繼承了孟子的思想,他說: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 | 陽明心學課堂
    陽明先生一生立德、立功、立言,文韜武略,領兵打仗,所以陽明心學不是學在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很多具體的可實踐的方法。在《傳習錄》中,主要記載的是陽明先生的弟子和他的問答,這些問答很多可以用於解決我們目前面臨的問題與困惑。我們要真真實實地在心上用功,領悟陽明心學的心法。
  • 陽明心學:依道而行,走向澄明之境
    研讀過陽明心學的人,或多或少都能從中及汲取到自己受益的東西。孫中山為探索救國之路,曾潛心研究王陽明的心學。讓蔣介石最崇拜的人:心學大家王陽明,蔣還曾三到陽明洞參悟。少年毛澤東曾服膺王陽明,對《王陽明全集》、《傳習錄》逐句逐字做批註。
  • 3句話總結陽明心學精髓,讀懂就能讀懂王陽明,悟透便能受益終生
    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現代人無時無刻不處於一種焦慮、急躁、浮泛、灼熱的狀態之中,哪怕是有了閒暇時間,要麼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麼處於心緒煩亂、無所適從之中,充滿了空虛和無聊。王陽明說,人為了生存,難免會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不過,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導下追求這些,有的人卻一門心思地追求外物。
  • 重讀中國成語,品味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泛濫於詞章,出入二氏之學。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 [心學品讀] 不修邊幅的本是一個負面詞彙,成語詞典裡會出現「生活懶散」的表述。而在《傳習錄》中,徐愛用這個成語來形容或描寫陽明先生,這應該是一種做人境界的特質描述了。再與後面的「性格豪邁灑脫」聯繫起來,就是一種不拘小節的大師做派了。
  •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8句,無障礙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的語錄和書信,分為上中下三卷,主要包含了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
  • 【陽明王道】心學初級班開始招生啦(2天1晚小班課)
    有人問:心學會不會不好學?學了有什麼用? 心學就像人的作業系統,百工技藝只是一飯碗,應用而已,生旦淨末醜只是一角色,應用的類別而已。作業系統不穩定,再好的應用,也會跑不動,轉不快,甚至相衝突、空間不足,以至於時常會有系統崩潰的危險。
  • 吳光:王陽明《傳習錄》的當代啟示
    「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其次是讀《陽明先生年譜》,以把握其生平事功及思想發展的脈絡。
  • 為什麼學陽明心學的人一定要學《大學》?
    我曾在深圳圖書館和東莞圖書館開設陽明心學系列講座,每堂課結束前,我都會講這麼一句話: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無論各位在課上聽懂了多少,只要拿回去用,就會有效果,無效找我。 此時,聽眾們往往報之以熱烈的掌聲,似乎在告訴我,他們都聽懂了。有時我不放心,會問多一句:誰能說說看回去後該怎麼用起來?環顧一圈,看到的卻大多數是茫然的眼神。
  • 《傳習錄》十大經典語句,跟隨陽明先生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二、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大意】 人,可貴的不在於沒有錯誤,而在於能夠改正錯誤。三、省(xǐng)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大意】要經常反省檢查自己,將私慾提煉出來,無論何時,不給私慾留一絲空間。
  • 某省直機關幹部讀陽明:太陽的光是不夠的,必須有心的光明
    【2013年2月27日與友人書】(三)  讀陽明書有親切感前一封書信中,我說曾想整理讀《陽明全集》的心得,目前這項工作正在做。讀陽明書,滿心歡喜,有說不出的親切感,仿佛他本人就坐在我的面前,一一為我指點迷津。對其所說的話,也多能有所領悟。
  • 許嘉璐:陽明心學之意義及其當代價值
    欲考察和認識王陽明思想(亦即陽明心學)的意義,就需要把它放到陽明所生活的那段時間的社會背景中,以及我們這些後來觀察、研究、體悟和弘揚其思想者身處的環境中去思考。今天,我們在這裡研討陽明心學,就是要大聲疾呼:必須大力加強對陽明心學的研究和普及,這並不僅是學術界的職責,也是所有幹部、教師、傳播媒體應該承擔起來的天職。
  • 王文成公,聖人王守仁:《傳習錄》—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人皆可以為堯舜在歷史上,立德立言立功都很顯著的有兩個人,指諸葛亮、王陽明。《傳習錄》是王陽明心學之經典,王門之聖書。欲知其詳,宜讀《王文成公全書》。因陽明以知行合一為教,要合觀學問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經過,具見集中各文,故陽明集之重要,過於朱、陸諸集。」這個時候,從一些哲學論著中,我已經大致了解了中國的哲學史、文學史,但就像那些整天將馬克思掛在口上的人十有八九都沒有看過資本論一樣,我也沒有閱讀過《傳習錄》,對於王陽明內在的理路思想我感興趣。
  • 原創|陽明心學有什麼用?
    東鄉平八郎,在甲午海戰和日俄海戰中靈活的運用了陽明心學,就取得了以弱勝強的奇功。稻盛和夫,把陽明心學應用於企業的經營管理,竟然創立了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救活了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陽明心學如此厲害,可見一斑。那麼,陽明心學究竟厲害在什麼地方?做事。做事,就是解決問題。解決問題,關鍵在於判斷。
  • 讀《王陽明四句教》,品「陽明心學」人生哲理!
    這是《王陽明四句教》,也稱為「心學四決」,是「陽明心學」的思想精髓所在,也是「陽明心學」對於如何踐行「知行合一」的具體指導,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心學四決」,共同體味「陽明心學」給我們的人生啟迪吧!既然「未發」,那麼在這種狀態之下,一個人就不會被自己的私心物慾所遮蔽,無欲無求,也就根本不存在善惡之分,這正如一個初生的嬰兒一樣,一切有如一張白紙,毫無善惡的觀念,自然也就無欲無求,世俗欲望的侵擾折磨也就少了。「無善無惡」有點類似於武俠小說中常說的「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無招勝有招」,是一種至高的境界,也是我們所應追求的境界。
  • 陽明心學之「心」究竟是什麼?
    陽明心學,先要弄清何為心,那麼必須先從概念上來明確為什麼是「心」。因此陽明心學之心,側重於後。心的思考過程、思維過程意識性質則就偏向了意識層面,有「有生俱來」的「心」,有需要「致良知」之「心」,是陰陽關係,辯證關係,一體兩面。「心」之用依附於「心」之體,心的整體性,心的存在與心的用,體用關係。
  • 浙江大學公開課:《陽明心學》全集
    「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 第一集 王陽明與陽明心學01.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 陽明心學不是唯心主義而是辯證唯物主義
    現實性一切都源於一體性根本,是陽明心學的一體性原則、是心與客觀世界的關係,是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辯證關係。心學目的是建立起根本,人的辯證關係。但後人解說,只講心而落入唯心主義。理論崇拜就如同當代科學主義一樣,反對的並不是理論本身,而是反對人們對理論的錯誤應用,錯誤理解,否定科主義並不是對科學本身,而是否定以科學為圭皋的人。《道德經》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仍然在於思維,天地萬物進入思維之前就是「混沌」,「虛靈不昧」。有了思維,有了人的定義,才是「有」,「有名」,有名的物質與意識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