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讀《傳習錄》之前,先用心領悟徐愛的引言,你會對陽明心學有不一樣的認識。這裡,我們先對徐愛作一個簡單介紹,徐愛是王陽明的愛徒,曾與陽明先生說起他的夢境,在山間遇一和尚,和尚預言他"與顏回同德,亦與顏回同壽。"後果三十而亡。陽明聞其死訊,大呼:"天喪我!天喪我!「徐愛是一個典型的內聖型人才,可以說是陽明的顏回。徐愛生前期望為陽明先生出《傳習錄》,後陽明先生的另一個學生錢德洪完成其遺願。
徐愛生於公元1488——卒於1518 年,字曰仁,號橫山。浙江餘杭人,是王陽明的妹夫,也是陽明先生的第一位學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可惜英年早逝,徐愛的死王陽明深感痛惜,這並不是因為徐愛是他的妹夫,而徐愛是王陽明的知音,是陽明先生心學最忠實的支持者,徐愛死後陽明先生一再嘆曰:「曰仁歿,吾道益孤,至望原靜者(陸澄)不淺。」所以說,徐愛的死是王陽明的一大損失。
徐愛一直有個心願,就是希望能將王陽明的心學整理傳播於世,1512年,徐愛開始陸續記錄陽明先生論學的談話,並編纂成本,刊印。1513年,另一弟子薛侃將徐愛所錄殘稿及陸澄與他新記錄的部分合在一起,在今江西贛縣刊行,亦名為《傳習錄》。「傳習」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
在《傳習錄》的「徐愛錄」中,徐愛對其作了引言,徐愛談了心學的學習及認識過程,徐愛說:「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徐愛這段話比較好理解,徐愛說:他對陽明先生對於《大學》中有關「格物」的各種說法,都是以舊本,也就是前賢們說的誤本為標準。徐愛說,他最初聽說時特別覺得意外,甚至對陽明先生的學說還產生過懷疑。最後,徐愛通過殫精竭思,互相對照分析,就正於先生。這才發現,先生的主張猶如水性冰冷、火熱炎熱一樣,即是百世之後的聖人也不會產生疑問。
徐愛還對王陽明先生作了較為深刻的評價,他說陽明先生天資聰穎,是個和藹可親的人,陽明先生不高傲、不驕傲,為人坦誠。他說陽明先生早年性格豪邁灑脫,曾熱衷於賦詩作文,並廣泛深入研究佛道兩家的經典之作。徐愛說,剛開始時,人們初聽陽明先生的主張,認為是異端邪說,不予深究。但是他們不知道,陽明先生在貶居貴州龍場的三年中,身處困境養靜,惟精惟一的功夫,已入聖賢之列,已經達到爐火純青之境界。徐愛還說他時刻都在受先生的教誨,覺得陽明先生的學說,剛接觸似乎很容易,深入研究就覺得愈發崇高;初看好像很粗疏,仔細鑽研就覺得愈發精細;剛接近仿佛很淺顯,深入探求就覺得沒有窮盡。徐愛謙虛地說:十幾年來,他對陽明心學竟連它的輪廓都未看到。
徐愛還談到,今天的學者(指徐愛生活的年代),有的雖與先生有一面之緣,有的只聞其名,有的懷著蔑視、惱怒的心情,就想在立談之間,依據傳說,浮想聯翩,這樣怎麼能徹底深諳先生的學說呢?徐愛又說,好多跟從先生的人士,聽著先生不倦的教誨,常常得一而遺二,如同相馬時只注意馬的牝牡黑黃,而忽略了能否馳騁千裡的特性。因此,徐愛把他自己平時所聽到的言論全部記錄下來,獻給後世,以不負先生教育之恩。
所以說,我們學陽明心學,一定認真學,不要以為沒有什麼難的,不要以為是一些平常的理,這樣你就大錯特錯了,我們學習陽明心學,必須慢慢品,細細思,不要被一些表象而誤導自己,必須要學到它的精髓,以學為行,因為陽明心學是實踐學,陽明心學必須結合實際,就是陽明先生說的「事上磨」,這樣才能真正學好,對於陽明心學這樣的國學經典,內涵相當深,營養特別豐富,但一般人恐怕是很難吸收,只有真正領會的人,才能領悟其中之奧妙。所以說認真領悟徐愛在《傳習錄》引言,便可知心學的深淺和玄妙,更有利於我們紮實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