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嘉璐:陽明心學之意義及其當代價值

2021-01-21 嘉言天下

編者按:全文為許嘉璐先生於10月15日在首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欲考察和認識王陽明思想(亦即陽明心學)的意義,就需要把它放到陽明所生活的那段時間的社會背景中,以及我們這些後來觀察、研究、體悟和弘揚其思想者身處的環境中去思考。雖然任何關於過往的敘事無論是即時的記錄,還是事後的尋蹤,都不可能完全恢復其原來的景象,即使是自己所身處的社會環境,我們也不可能敘述得全面而精確。但是,考察一個學術的首創者和踐履者尤其應該如此。


        眾所共知,明朝中葉可以說是有明一朝由盛轉衰的過渡期。史家所說的「仁宣之治」,在經濟繁榮的背後,卻瀰漫著朝野越來越嚴重的奢侈浮華、享樂荒淫、貪汙腐化之風;帝不問政,宦官專權,奸佞當道,魚肉百姓,社會矛盾愈演愈烈。與此同時,學術思想領域,程朱理學既為「官學」,八股取士,習之者目的在於登科、被選用,青年王陽明也曾經走過這條路。士子唯程朱傳注、語錄是聞,不能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一言以蔽之,「近世所謂道德,功名而已;所謂功名,富貴而已。」(王陽明《與黃誠甫》)缺少了正視現實、引導社會尋找出路的理論和思想,任由齷齪腐朽流暢,於是社會上就充斥著王陽明所描述的這樣的情景:「外假仁義之名而內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實,詭辭以阿俗,矯行以幹譽,揜人之善而襲以為己長,訐人之私而竊以為己直,……妒賢嫉能而猶自以為公是非,恣情縱慾而猶自以為同好惡。」(《傳習錄》下)英宗末年發生「土木堡之變」,進一步加劇了朝野的危機。王陽明出生於成化、弘治年之間,目睹了大明帝國情事每下愈況,朝野信仰空白,唯利是圖,道德淪喪,他歸結出「人心陷溺已久」的結論,人文亟需振揚孔、孟之學;而欲振揚孔、孟之學,則必須走出程朱之學的域囿,更須擺脫後期理學僵化支離瑣屑的牢籠,改變「日偷」之士風,召喚讀書人不要再「茫茫度日,譬如一塊死肉,打也不知道痛癢」,而應該通過「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的反省、「致良知」功夫,「立個必為聖人之心,」為社會趟出一條適合時代、能夠拯救人心於汙濁,從而使天下達至太平的新路。


        明代中葉出現王陽明這樣一位思想偉人,可以說是帶有必然性的。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幾乎每到一個需要選擇道路的時候,都會於千萬人中湧現出一批智者,超越現實,超越自身,為民族著想,為世界尋求社會和人生的真理和真諦。宋之張載、周敦頤、程氏伯仲、朱熹、陸九淵等大家,已經在繼承孔、孟、子思一派思想成果,總結了晚唐、五代的絕倫荒謬、無恥骯髒的教訓,在不斷的爭議聲中,疑古創新,格物致知,於是就有了彪炳千年的理學。及至歷史走到15世紀中葉,中國又陷進了貪慾遮蔽良心、獸性超過人性的泥坑。因而陳獻章(白沙)、湛若水等前輩和時賢多有拋棄科場,轉入張大儒學傳統者。他們的傳承、積累和探索,終於造就了偉大的王陽明!



        歷史的軌跡往往是螺旋式上升的;人類的思想史同樣如此。人類進入到21世紀,當今中國又面臨著道路「選擇」的拷問:是振興中華,還是任由中華淪陷?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是扔進垃圾堆,還是拭去蒙於其上的歷史塵埃,使之重見天日?我們對古聖賢的教誨和警示,是亦步亦趨?還是依照我們「臨在」的情況,以創新思維推動中華文化順利地通過歷史發展的門檻,轉上更高的層面?中華民族所有的智者,所有心存良能、良知的人們,早已感到民族危機之所在,有的人在一段時間裡甚至出現了悲觀的情緒,世態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就要隨時準備重演五代、南宋、清末的歷史鬧劇和悲劇了。危機在前,中華民族不會懵然不曉,因為民族的良知和智慧已經化為億萬人民的文化基因。整個民族都在思考如何選擇明天的路徑和方向。今天,我們在這裡研討陽明心學,就是要大聲疾呼:必須大力加強對陽明心學的研究和普及,這並不僅是學術界的職責,也是所有幹部、教師、傳播媒體應該承擔起來的天職。


        我們可以或應該從陽明及其心學中汲取什麼精華?對其思想的核心,似乎各界有著明顯的共識,這就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所謂「良知」,即孟子所說的人「所不慮而知者」。大家都知道,所謂「致良知」的「致」,在古代漢語中是「使之至」的意思。陽明用一「致」字,意思是良知本在人心,「本心之明,皎如白日。」隨時都可能大放光明,也可能被物質所遮蔽,要拒絕做惡人的可能,要走做好人的大路,就需使深存於自己心底的良知走出來。所以他說:「良知本是明白,實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語言上轉說轉糊塗。」(《傳習錄》)「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便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傳習錄》)

        說到這裡,請允許我說前天的一件小事。今天「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開幕,媒體12日已經報導,次日我收到一位臺灣老友的夫人發來的微信,說:「王陽明所提倡的良知,就是不用教你,你心裡本來就有的知善知惡,所有人在做錯事時,心裡都是清楚的。」同時一位臺灣的年輕朋友也發來微信,說:「請問爺爺,如果有些人連最基本的知善知惡的能力都喪失了,那陽明心學對這樣的人還適用嗎?現在好多壞人,最可怕的就是不知他自己錯在哪裡,堅信自己是對的信念,而一直做下去。」恕我事先沒有徵得來信朋友的同意就在這裡公之於眾了——好在我隱去了他們的其他信息。這兩封信給我以啟發,在王陽明身後500多年,他的信念、學說仍然活在人們心裡。這將給予我們信心,王陽明屬於人民,屬於中國,屬於活潑潑的現在。


        王陽明把良知由對個體自身推廣到無邊無際的空間。所以他說:「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於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無是非之心者也。……世之君子惟務致其良知,則自能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求天下無治,不可得矣。」 (《傳習錄》)顯然,在陽明的頭腦裡有著孔子、孟子、張載、陸九淵等人的胸懷氣象和精神遺產,但是,像上面所引的這幾句,何等明快,何等直接!似乎就是陽明在對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進行他當代的解說。



       王陽明是中國儒學的集大成者。這裡所說的「集」和「大成」,並非像《十三經註疏》、《(正、續)皇清經解》或「三通」那一類集成之作,而是他抓住了中國儒學的精神核心並予以升華,他以明代的日常語言對儒學種種「關節」,下至「愚夫愚婦」的精神生活,上至形而上論述,做了創造性的闡釋和發揮。如此,非集大成而何!


        從另一個方面看,王陽明倡「致良知」、「知行合一」,而其跌宕多難的一生,不停追求真理的一生,就是踐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古今楷模。且不言其為人攻訐、讒陷,即使率兵平叛息亂屢建奇功,也沒能繞過被人誣毀一節,也不必言其險些死於奸臣之手,以及貶謫龍場所吃的苦頭,單看他貶謫龍場前後,思想學術各經三次演變(依《明儒學案》),這些自我變革,每一次都是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何苦如此?這是因為他對追求真理的執著,而這種執著沒有一絲一毫自利的影子。這正是中華民族的品格。不但如此,他在學生和友人面前從來不掩蓋昨日之我的缺陷,反而常常以認錯的口吻舊事重提。試問,在中國文化史上,若非大家,誰能如此?僅就這一點已經足以引起我輩的深思。


        此外,他兼承多家,尤以陸九淵為繼孔孟之後第一人,而對朱熹、程頤多有批評。但是他說:「吾於象山之學有同者,非是苟同;其異者,自不能揜其為異也。吾於晦庵之論有異者,非是求異;其同者,自不害其為同也。」這是他以自己的良知和履踐作為衡量諸人所以為的真理的標準,活脫脫的一位「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的典型。這與正在增長學閥蹤影的今天,不是很有振聾發聵的意義嗎?

       王陽明作為一代大儒,縱觀自古以來儒家與非儒的爭論,一直採取是則是,非則非的態度。例如他對楊朱、墨翟,佛家、道家以及儒門中主張性惡的荀卿,都沒有徹底否定的言辭,反而多次指出眾家中可取之處。他甚至借用佛經詞語以達己意。這又是何等胸懷!


        至於王陽明一貫提倡講學時語言要簡約明白,要「愚夫愚婦」都能一聽就懂,懂則記牢,而且他身體力行,作為一個學者尤為難得,更值得當今儒學界同仁仿效之。

        以上所述當然不能窮盡陽明心學的意義和在今天的價值,拋磚引玉,期待各位專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以期陽明心學的研究日益深化,儘快地普及到兒童、少年、青年、老人的心裡。我們正在全力促進政治清明、經濟發達、法制完善、軍事過硬,其背後都需要有先進的文化作為支撐。而先進的文化,說穿了就是民族的古老智慧和時代精神的完美融合。以此來衡量,中華民族恐怕是民族之林中最當之無愧、最有資格創造這一世界急需的先進文化的民族之一。讓我們努力!

       謝謝大家!

弘揚華夏文化  和諧世界文明

敬請關注:jiayantianxia





相關焦點

  • 許嘉璐:陽明心學的落地與升華
    >惟天下之至誠,能立天下之大本萬物一體之仁是一種強大的同理心和悲憫心許嘉璐先生用同理心來觸摸陽明心學和國學嘉言天下編者按:11月18日,由中國文化院、北京三智文化書院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開幕式暨各地分論壇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許嘉璐院長發表了題為「陽明心學的落地與升華」的主旨演講,內容如下:來源:
  • 許嘉璐:陽明心學之跌宕蹉跎
    走進民生,才有陽明心學的茁壯。教育家陶行知,真正走進了鄉村教育,走進了人民中。他原名陶文濬,學了王陽明的心學「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後,即刻改名陶知行,後又改為陶行知。著有《三代詩》:「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三代詩》形象地呈現了「致良知」——「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六祖慧能坐化前,告誡弟子:「欲求見佛,但識眾生」。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在賀信中,許嘉璐先生肯定了本次峰會的價值和意義。許先生強調,平和縣既是陽明先生率兵平寇立功的第一站,也是其偉大思想的傳播地,更是王陽明因地名縣的實踐地。今天上午開幕的時候許嘉璐先生發來了熱情洋溢的賀信,肯定了我們本次論壇的主題——「知行合一 祖國統一」的價值和意義。高斌理事長認為本次首屆海峽兩岸陽明心學峰會是一次陽明心學真正升華和落地的會議,更是貫徹許嘉璐先生提出的「以學術為基礎,以歷史為背景,以人民為中心,以創新為化古」的思想的會議。正是因為許先生旗幟鮮明的觀點,我們才有本次峰會的主題。
  • 研究||李敬峰:呂柟對陽明心學的辯難及其思想史意義
    這種辯難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典範意義,一是羽翼和發展朱子學,維護朱子學的正統地位;二是阻止和延緩陽明心學在關中的傳播勢頭;最後則在一定程度上補救和發明陽明心學,成為龜鑑地域儒學接受、回應和傳播陽明心學的一個具體而鮮活的個案。陽明心學無疑是當下學術界研究的顯題之一,在較短時間內湧現出數量相當可觀的研究成果,極大地豐富和拓展陽明心學研究的視域和維度。
  • 岡田武彥的陽明心學
    譚宇宏(媒體人) 《王陽明與明末儒學》是暢銷書作者、國際儒學泰鬥岡田武彥先生的成名作及代表作,被公認為日本研究陽明心學的扛鼎之作,著名漢學家狄百瑞曾鄭重地將它置於案頭隨時翻閱,哲學大師陳榮捷、著名哲學家唐君毅等學術界泰鬥們對它曾予以高度評價。
  • 岡田武彥為何潛心研究陽明心學?聽聽他弟子怎麼說
    在講述岡田武彥與陽明心學的淵源之前,錢明梳理了陽明學在江戶幕府初期傳到日本之後的傳播歷史以及三百多年來日本傾心陽明學的著名儒者名目。  關於岡田武彥為何傾心宋明理學尤其是陽明心學,錢明從家世背景、求學歷程、師承關係和個人經歷等多個角度進行了闡述。
  • 浙江紹興祭祀王陽明逝世490周年 專家共話心學當代意義
    紹興市宣傳部供圖中新網紹興1月9日電 (項菁 葛晶)「歷史上,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期,亦是當地陽明心學研究的高峰期。」9日,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錢明在2019紀念陽明先生逝世490周年祭祀典禮上表示,當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前所未有的上升期,通過普及陽明心學以「治心」,可幫助淨化民眾間因浮躁而生的「唯利是圖」價值觀。
  • 陽明心學:依道而行,走向澄明之境
    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居第一陣列的大哲。研讀過陽明心學的人,或多或少都能從中及汲取到自己受益的東西。孫中山為探索救國之路,曾潛心研究王陽明的心學。讓蔣介石最崇拜的人:心學大家王陽明,蔣還曾三到陽明洞參悟。少年毛澤東曾服膺王陽明,對《王陽明全集》、《傳習錄》逐句逐字做批註。
  • 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那些被我們誤解的陽明心學
    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那些被我們誤解的陽明心學中國當代著名學者,現代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杜維明曾說:「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他為什麼會作出這種大膽的判斷呢?王陽明成了聖人、完人,受到萬人景仰、崇拜,年輕人、企業家都在研習王陽明心學,從此之後,陽明心學被打上了成功學的標籤。這個年頭如果和朋友聊天,你還不知道王陽明,就會被當作沒文化的表現。由此可見,王陽明得多熱啊!這是為什麼呢?
  • 「陽明心學」為何在日本獨樹一幟,甚至反過來影響起源地的中國
    二戰戰敗後,日本被戰勝國美國佔領,國內經濟崩潰,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無數企業家、政治家又再一次扛起陽明心學大旗,發展經濟,穩定外交,再次將日本重塑成東亞大國。 日本陽明學在日本國內取得的極大成功,無不證明了陽明學在近當代的價值所在。與如火如荼的日本陽明學發展相比,陽明學在中國的發展可謂歷經坎坷。
  • 福建陽明書院在福州三坊七巷揭牌 傳播心學思想
    揭牌儀式 東南網記者 盧金福 攝東南網8月6日訊(本網記者 盧金福)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陽明心學核心思想,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今日上午,福建陽明書院成立揭牌儀式暨陽明文化論壇在福州三坊七巷衣錦坊61號舉行,現場邀請了國內陽明心學專家及熱愛陽明心學的各界人士共同探討陽明心學在福建的發展
  • 以陽明心學之道,御焦點解決之術
    小故事——事上磨心有一位地方官常去聽王陽明的心學講座,每次都聽得津津有味,偶爾會呈恍然大悟之態,眉飛色舞。月餘後,他卻深表起遺憾來:「您講得真精彩,可是我不能每天都來聽,身為官員,好多政事纏繞,不能抽出太多時間來修行啊。」王陽明接口道:「我什麼時候讓你放棄工作來修行?」
  • 陳白沙及其引發的心學公案
    「開端」、「承前啟後」之類的文字往往會抹煞其中的思想差異,故而上述習慣看法中需澄清處包括:白沙與陽明之間是否存在差異?如存在,分別屬於什麼類型的心學?事實上,明代心學內部已有定論,江右王門王塘南用心性之學的「行話」總結說:「陽明之學,悟性以御氣者也。白沙之學,養氣以契性者也。」大白話就是,白沙是主靜的心學,陽明是主動的心學。
  • 中傳「心」名片 | 中國傳媒大學陽明書院揭牌成立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先生發來賀信,賀信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秘書局秘書侯軍遠宣讀。許嘉璐先生在賀信中回顧了他與中國傳媒大學「結緣」60年的友誼,對學校成立陽明書院感到「不勝欣喜」,讚許陽明書院落地於此,「的確是一件大喜事」。
  • 陽明後學與陽明心學的變異
    不少對初學心學的愛好者都有這樣這樣問題:為何陽明心學沒有取代程朱理學?有的愛好者還簡單地認為心學倡導人性解放、不利於統治者等。事實是怎樣呢?筆者帶大家了解一下陽明後學。王陽明去世後,陽明學派分裂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粵閩、泰州等七個學派,其中泰州、浙中影響較大。然而,黃宗羲認為:「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泰州、龍溪時時不滿其師說,益啟瞿曇之秘而歸之師,蓋躋陽明而為禪矣。王艮是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王龍溪是浙中學派的代表人物。
  • 陽明心學是企業管理的終極答案
    @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哲學,當然也適用於企業管理的實踐,不但可以使企業管理更上一層樓,更重要的是還決定著企業經營的成敗。可以說,陽明心學是企業管理的終極答案。王陽明創立了心學,對後世影響極大,偉人明確指出:「王陽明心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而把陽明心學應用於企業管理,取得非凡成就的案例也有很多,比如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白手起家創立兩家世界500強企業。
  • 陽明心學之「心」究竟是什麼?
    陽明心學,先要弄清何為心,那麼必須先從概念上來明確為什麼是「心」。是心之動,是功夫。用現代哲學來說物質與意識的統一,「心」物質的存在與「心」的意識的整體。因此陽明心學之心,側重於後。心的思考過程、思維過程意識性質則就偏向了意識層面,有「有生俱來」的「心」,有需要「致良知」之「心」,是陰陽關係,辯證關係,一體兩面。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構築了陽明心學的基石是什麼呢?那就是王陽明概括的四句話,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後來人們稱之為陽明心學「四句教」,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我們就陽明心學四句教深入解讀:1.
  • 學陽明心學
    最開始看的是酈波老師百家講壇的《五百年來王陽明》,講的太好了,非常推薦大家去看一下,不管你是否對陽明心學有興趣,都非常值得去看一下,你肯定能被酈波老師幽默風趣的表達所吸引,也能對王陽明這個人的一生有個整體的認識。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心學的修行的第二個方面——做事。以上,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修心的層面,但修心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為修心而修心,修心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生的事辦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