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沙及其引發的心學公案

2021-02-23 文匯讀書周報

陳  暢

陳白沙(陳獻章,世稱白沙先生)是與王陽明並稱明代心學兩大代表人物的思想家。學術界習慣把陳白沙定位為明代心學的開端,陸九淵和王陽明之間承前啟後式的心學宗師。這種定位大體成立,但其中某些含混之處有待澄清。例如,心學最不同於宋明理學其他思潮之處在於,它是多元而複雜的思想體系,內部尚存諸多差異。「開端」、「承前啟後」之類的文字往往會抹煞其中的思想差異,故而上述習慣看法中需澄清處包括:白沙與陽明之間是否存在差異?如存在,分別屬於什麼類型的心學?事實上,明代心學內部已有定論,江右王門王塘南用心性之學的「行話」總結說:「陽明之學,悟性以御氣者也。白沙之學,養氣以契性者也。」大白話就是,白沙是主靜的心學,陽明是主動的心學。

《陳獻章全集》

黎業明編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黃宗羲曾提出疑問:「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陽明而後大。兩先生之學,最為相近,不知陽明後來從不說起,其故何也?」明中期以前,朱子學一統天下,陽明與白沙同屬尚處弱勢的心學陣營,於理而言,難以理解「從不說起」;陽明與白沙得意門生湛甘泉系知己摯友,於情而言,陽明「從不說起」更啟人疑竇。從現存陽明文獻看,陽明也非完全「不說起」白沙。深圳大學哲學系黎業明教授通過細緻的文獻疏理,令人信服地指出,陽明不願多提白沙是在正德十五年以後——此前,陽明與湛甘泉關係友好,多次提及白沙並有所認同;此後,陽明與湛甘泉在學術宗旨上產生分歧而激烈辯論,不願稱頌或批評白沙。這種「欲說還休」的狀況,直至陽明第一代弟子擺脫上一輩學者之間人情世故的羈絆,才得以回到學術思想本身而直面其差異。

陽明去世後,其弟子在如何評價白沙與陽明的問題上產生尖銳分歧。陽明晚年得意弟子王畿說:「白沙之學,以自然為宗……於先師所悟入處,尚隔毫釐。」王畿認為陽明學術與白沙學術有本質的差異,且據此批評白沙學術。江右王門主力聶豹則認為:「周程以後,白沙得其精,陽明得其大。」「精」是專深精密,「大」是廣博宏大。聶豹實際上認為白沙學術比陽明學術更高一籌。這種針鋒相對的分歧,與陽明去世之後良知學的不同發展方向之衝突有關。換言之,王畿與聶豹對白沙的不同評價,涉及心學思想的兩種不同發展方向,這兩種不同方向事實上也構成了中晚明時代心學發展的內在張力。

根據陽明心學「心即理」命題,天理不是心體的認知對象,而是心體之天理;心體自作主宰,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是透過心體良知的判定而顯現其意義。換言之,在陽明心學體系中,萬物之秩序建立在心物感應機制中「我的良知靈明」基礎之上,由「我的良知靈明」肩負所有的責任擔當。這是陽明心學勇於擔當、富有道德激情,以積極進取的狂者胸次為特質的理論根源。如陽明後學、泰州學派集大成者羅汝芳以急公好義著稱,為救人甚至不惜代人行賄或出錢懸賞。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說,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泰州學派學者的特點是多能以赤手搏龍蛇——勇於掙脫名教的束縛,桀驁不羈,善於謀事。近代康有為說「言心學者必能任事」,就是基於這一特點。然而,問題也出在這裡。因為良知生發於個體心層面,無所拘束的個體心當下呈現的未必是良知,可能是情慾恣肆,也可能是脫離現實基礎的虛幻價值。這就無法避免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萬物之上。

不同於陽明將萬物秩序建立在良知靈明的基礎上,白沙把調節倫理秩序的權力交回給自然。「人心本來體面皆一般,只要養之以靜,便自開大」,白沙主張自然秩序是最完善的秩序,萬物在其中以「自在」的方式保持生機自由生長,沒有外在力量的幹擾。白沙的「養之以靜」,吸收了道家讓開一步的「不生之生」智慧,在自然面前放下一切理智造作,令萬物以自己的方式呈現自己。虛靜非不作為,而是以自然的原則維護世界的一體多樣性;以自然、自發的秩序調節人類社會系統的運作,避免低層次低效率的損耗。江右王門聶豹將白沙學術的地位提在陽明之上,就是力圖以白沙思路糾正陽明良知學流弊的舉措。

中晚明時代,陽明良知學風行天下,緣於其倡導學者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為善去惡的社會實踐中,而白沙的主靜之學並不能滿足陽明學派信徒積極改造社會的要求。對於陽明學派信徒來說,解決良知學「情識而肆、玄虛而蕩」流弊的途徑,仍在於依賴錘鍊充沛而敏銳的良知力量,而非通過「主靜」消解道德熱情。因為理想社會有賴人們社會實踐過程中的主動爭取,真理及其效應是人們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的結果。基於此,王畿明確批評白沙只是孔門別派,其主靜之學只是解決世人精神潑撒、向外馳求問題的權法而已。

這一延續近百年的爭論,直到晚明才得到解決。心學大師劉宗周所著《皇明道統錄》對「世推為大儒」的陳白沙頗多貶辭,甚至斥為「禪學」。有趣的是,劉宗周在晚年反覆研討白沙之學,感嘆白沙之學絕非他在《皇明道統錄》中所認為的那麼簡單:「靜中養出端倪,今日乃見白沙面。」由貶轉褒的評價變化,背景是劉宗周基於對晚明學術與政治的沉痛反省,積極鑽研對治陽明學流弊以救世的全新學術。劉宗周晚年的思想洞見,經由其弟子黃宗羲闡發,以明代思想與政治之全面批判總結的方式展現。這是明代白沙主靜的心學與陽明主動的心學之對峙的合理總結,更是明代心學發展與現實政治互動的一個投影。

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欲了解心學,閱讀白沙著作是最好的方式之一。黎業明編校的《陳獻章全集》是目前收集最完備、考訂最精詳的陳白沙文獻集。

相關焦點

  • 玉臺講堂 | 陳白沙先生與圭峰山
    ,由此,圭峰山是陳白沙先生經常活動的地方,其一生與圭峰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今保存在圭峰山玉臺寺東側山麓的陳白沙講學亭,就是民國九年(1920)為了紀念陳白沙在這裡的講學活動,由新會宿儒李淡愚發動華僑譚雨蒼(植三)捐款興建的。 二、創製茅龍筆陳白沙是嶺南第一位傑出的書法家。
  • 陳白沙誕辰590周年,《陳獻章詩編年箋校》首發
    今年是明代心學奠基者陳白沙(陳獻章)誕辰590周年。11月27日,各方專家匯聚陳白沙的故鄉廣東省江門市,敬白沙鴻儒,論白沙精神。近年來,明代心學,特別是陽明學,不僅是學術研究的熱點,也是文化傳播的熱點。可是,作為明代心學奠基者的白沙心學,卻顯得十分不相稱的冷清,畢竟在當時,有天下學說半陳湛半陽明之說。
  • 陳白沙教育集團:在一起,做最好的自己
    陳白沙教育集團地處白沙故裡,充分吸收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豐盈內涵發展。提取精華,貫通古今。陳白沙教育集團以「陳白沙文化」為底色,集取明朝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陳獻章先生自然、自得、自我、自律、知疑的思想精髓;《老子》「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的哲學主張;習近平主席「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治國方略,提出了「在一起,做最好的自己」的「自主教育」辦學理念。那何為「自主」?馬新昌從字源的角度作了詮釋:「如果把『自主』拆分成『自』和『主』。
  • 陳白沙中學:培養高素質師資隊伍,夯實強校之本
    陳白沙中學作為五邑地區唯一一所以陳白沙為命名的公辦中學,自更名以來,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創新管理,推進學校文化建設。近年來,該校的校容校貌、校風學風、教育教學質量均以迅猛的態勢持續優化。「建一所融合白沙文化特質、彰顯現代教育活力的學校」的辦學目標基本實現。    教師,是學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18、王陽明心學有什麼用?王陽明心學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簡易明快的哲學之一。無論是它的思想,還是表達思想的語句都讓人一目了然。王陽明心學又是一門實用的哲學,它告訴了我們極易被我們忽略的真理,同時也為我們每個人規劃出了一張完美的、直觀的人生路線圖。19、心學中的心是什麼意思?
  • 研究||李敬峰:呂柟對陽明心學的辯難及其思想史意義
    呂柟是與陽明「中分其盛」、與湛若水、鄒守益共主講席的關學集大成者,他對陽明心學的認知經歷了始而信、中而疑、終而辯難不已的嬗變。在陽明心學風靡天下之際,他以張載、朱子學為旨歸,以捍衛朱子學正統為己任,圍繞陽明心學的致良知、格物、知行等核心命題,向陽明心學展開不遺餘力的辯難。
  • 近代王陽明「心學」復活的背景及其實質
    本篇探討王陽明心學實質之前,先大體了解一下明代以前中國的經學。 中國的經學,從公元前2世紀算起,至晚清封建制度都解體,一度成為統治學說,成為上層建築維護封建王朝體制的工具,時間長達2、3千年,中華民族經歷了中世紀漫漫的黑暗長夜。
  • 許嘉璐:陽明心學之意義及其當代價值
    欲考察和認識王陽明思想(亦即陽明心學)的意義,就需要把它放到陽明所生活的那段時間的社會背景中,以及我們這些後來觀察、研究、體悟和弘揚其思想者身處的環境中去思考。今天,我們在這裡研討陽明心學,就是要大聲疾呼:必須大力加強對陽明心學的研究和普及,這並不僅是學術界的職責,也是所有幹部、教師、傳播媒體應該承擔起來的天職。
  • 法國哲學家福柯的死因,引發知識界一樁公案
    作者 |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教授 王馥芳 圖片 |網絡 福柯的死因引發知識界的一樁公案 1984年6月25日,法國著名哲學家福柯去世。
  • 李麗平:論元雜劇公案戲中「判詞」的文化形態及其史學價值
    現存元雜劇有160多種,按照其內容可以劃分為公案戲、水滸戲、兒女風情戲、度脫劇等。一般認為,公案戲是指描寫官府斷案故事的戲劇劇本。其中,參與審理的官員、圍繞審理案件而發生的故事情節、除審理官員以外的其他人物等,是公案戲的必備構成要素。
  • 許嘉璐:陽明心學的落地與升華
    陽明心學,作為治世、致用之學,在中國、在東亞曾經被冷落了相當長時間。對內對外又有所不同:對內,面對各行業、各階層時,應該重在求聽者一聽就懂,印象深刻,引發聯想、反思和踐履;若不如此,而是「照本宣科」、學術話語過多、過深,或講述重在字面,都將事倍功半;對外,則還有一個雙方信仰、概念、倫理的差異對比以及雙方思維習慣走向「中和」的問題。
  • 公案小說:無能而粗暴的清官
    公案,就是官府裡的桌案。官府裡的桌案上堆滿了各種文牘,所以官方文件也叫公案。大概是在宋代,官府斷案的故事,被稱為「說公案」。公案故事源遠流長,甚至遠比「公案」這個名詞的歷史要長。先秦諸子裡就有,如《韓非子》裡講,一天鄭國的相國子產早上出門,遠遠聽到一個女人在哭,他聽了一會兒,就吩咐人去把這女人抓來,一審問,果然是個謀殺親夫的罪犯。
  • 《世說新語》引發的一樁公案
    為注此書,他引用了四百多種書籍,今多不存,《世說新語》因此而具有無可替代的史料價值,既為後人的學術研究提供素材,又為他們的學術觀點提供依據,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樁公案便肇自《世說新語》。事情還要從清末重臣端方說起。此人乃我國近代一位收藏大家,他曾經收得唐代《蘭亭序》五大摹本之一的定武本,為辨真偽,特請當時著名的碑學名家李文田鑑定。
  • 許嘉璐:陽明心學之跌宕蹉跎
    走進民生,才有陽明心學的茁壯。教育家陶行知,真正走進了鄉村教育,走進了人民中。他原名陶文濬,學了王陽明的心學「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後,即刻改名陶知行,後又改為陶行知。著有《三代詩》:「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三代詩》形象地呈現了「致良知」——「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六祖慧能坐化前,告誡弟子:「欲求見佛,但識眾生」。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高 斌 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王陽明文化中心主任 北京三智文化書院理事長 高斌理事長在致辭中首先對各位嘉賓和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和感謝,對天地文化基金會理事長、新英才投資集團董事長藍春及其夫人閩南地區知名民營企業家楊英
  • 盛珂:《道德與存在:心學傳統的存在論闡釋》附目錄及題解
    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哲學動態》等發表論文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道德與存在——心學傳統的存在論闡釋》。盛珂,《道德與存在:心學傳統的存在論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1月。
  • 禪宗公案裡的邏輯自指性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歷史上的禪宗公案具有強烈的怪誕性,這不單是因為在古代,禪宗面向的對象階層多是知識分子,而淨土宗面向對象多是普羅大眾這種簡易的階層對象差異所造成的「知識隔閡」,更重要的是這種怪誕性源自禪宗公案裡提出問題的人物的邏輯性悖論,同時他們又能處在「解釋」悖論的元層級位面
  •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王陽明心學遠承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之後儒家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傳統社會儒學發展的最後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