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21-02-08 孔子安之

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學章句》中,把《大學》提出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者稱為「大學之綱領」,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項稱為"大學之條目"。後人稱之為「三綱領八條目」,簡稱「三綱八目」。



三綱領 明德、新民、至善


明德是任何人都稟受於天,至靈而不汙染的本性,它能夠與天地相溝通。「明明德」是肯定人類與生具有靈明的德性,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覺。人之行善避惡,並非社會規範所外加的義務,卻有內在本然的基礎。道德實踐的價值是由內而發的,人性是向善的。


親民是在明曉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後,幫助其他人去除汙染心靈的東西,使他們同樣能夠達到與自己同樣心靈純潔的境界。覺悟「明明德」 此一天生能力之後,就須 「親民」,親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無時無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進。人生的一切變化生滅,唯有在遵循內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方面,可以永遠做個新人。


至善是指心靈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達到自然與事物發展相統一的境界。「明明德」和「親民」的一切方向是「止於至善」。以「止於至善」為方向或目標,等於是永無止境的期許。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八條目


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後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鏡子,本來全體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逐漸擦去灰塵,使恢復光明,有了真知。所謂知,指道德意識而言,知既至,則能明是非、善惡之辨,聞見所及,胸中瞭然。物格而後知至。


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發於心之自然,非有所矯飾,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獨」上下功夫,嚴格要求自己,修養德性,知至而後意誠。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物不能動,而無不正。心得其正,則公正誠明,不涉感情,無所偏倚。故意誠而後心正。


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人民所擁護。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發點。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

齊家,就是要整齊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人民。


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於國中。君主要像保護初生的小孩那樣保護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舊布新,日新又新。統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愛之風充滿全國,國治而後天下平。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潔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質,作為人民的榜樣。由於平天下是多方面的,這就要求君主尊老興孝,敬長興悌,恤孤愛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實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坦誠至公,以德為本,舉拔賢臣,提倡忠信,開源節流,以義為利,如此則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詳解

三綱領

《大戴禮記·保傅》中說:「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白虎通·闢雍》說: 「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學,學經術」。由此可以推知,古代大學的起止年齡可能是15歲或「束髮」即20歲左右,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傳統的禮義文化。《大學》主要講的就是15歲以上 即古代大學階段,教育目的及教育程序的問題。


《大學》一開篇便開宗明義,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強調大 學教育的三個目標是「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三綱領」 。


「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發揮出來。所謂「明德」就是善性。由於《大學》是 儒家思孟學派的作品,思孟學派認為人性善,因此,他們主張大學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發揚 人固有的善性。


「親民」,就是推己及人。南宋朱熹在給《大學》做集注的時候,把「親民」寫作「新民」 ,釋義為推己及人,使人「去其舊染之汙」,重做新人。儒家向來主張修己是為了安人的, 因此大學教育的第二個目的就是「親民」。


「止於至善」,就是「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 人交止於信」。這是大學教育要達到的最高目標,它要求所有的人都能在道德修養上達到至 善至美的境地,從而使整個社會道德趨於完善。


《大學》的「三綱領」是從「明明德」到「親民」到「止於至善」這樣一個由低級到高級, 由個體到群體到社會的層層遞進的完整體系,它表達了儒家一貫倡導的以教化為手段達到德 政禮教目的的施教主張。


八條目

為達到「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的目的,《大學》提出了八個具體的步驟。即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說: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 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 治而後天下平。


格物、致知被認為是「為學入手」或「大學始教」,一般認為它是對事物的研究和獲得真理 的過程,在此,主要重點強調的是儒家傳統文化典籍的學習與研究。

誠意、正心,指的是在修養自身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誠實、守信、公正、不偏不倚。


修身是指從知識到品行的全面提高,是知識修養與品德修養的和諧統一,是人良好的綜合素質的養成,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


齊家是指善於處理好家庭或家族內部的關係,它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大學》說:「其 家 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又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大學 》把家教與國治自然地、順理成章地聯繫到一起,充分體現了儒家政治倫理化、倫理政治化 的一貫特點。


治國和平天下是齊家的合乎邏輯的擴大和延伸。儒家一貫提倡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子孝、 弟悌、父慈,倘若每家都做到了孝、悌、慈,也就自然能夠實現國治、天下平了。因為「孝 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大學》所提出的「三綱領」和「八條目」具有強烈的倫理性和人文色彩,它著眼於個人道 德和社會 道德的完善,反映了儒家傳統文化的突出特色;另外三綱領和八條目都有極強的系統性和邏 輯性及可行性,它們對漢以後的官學和私學皆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古代高等教育制定 教育目的、指導學生修身、治學的指南。




相關焦點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這段話後來被朱熹簡約為「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特別是後四條人們更是耳熟能詳。這段話述說了認識的過程和認識的功效,而整個認識過程的基礎是「格物」。朱熹對「物格而後知至」有這樣的解釋: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
  • 跟著習主席學國學 丨 天下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對年輕人提出這麼一個要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引自《大學》,《大學》是「四書」之一。「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其中《大學》包括「三綱」「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實際上是「八條目」。應該說,「三綱」和「八條目」構成了《大學》這本書最核心的要義。
  • 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修煉提高的次序
    《大學》是《四書》裡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著名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命題,體現了儒家對人生修煉順序的認識。宋朝二程說:「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朱熹也說:「先通《大學》,立定綱領,其他經皆雜說在裡許。」
  • 孔子教我們儒家精髓,《大學》教我們修身處世
    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齊家,就是要整齊好自己的家庭;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於國中;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
  • 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
    同學們,現在的你們,不再是喋喋不休的小學生,而是讓事實勝於雄辯的青少年;你們不再崇洋媚外、整天幻想,而是面對現實、為理想的大學而努力。但若沒有正確的引導,成熟與冷靜,可能結果事與願違。那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正心,就像那顆小草一樣。正心,就是堅持,不放縱自己內心驅使,收斂過度行為,就是學習上的「正心」。作為學生,任務就是學習。學習中的難關需要逐個去擊破。
  • 《大學》的歷史地位很重要,三綱領、八條目,是成就內聖外王之道
    修行八條目的順序依次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基礎的在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屬於內聖,其目的在於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屬於外王。爭議地之地方但是與此同時,在八條目中隱含著一個問題,八條目的基礎按其順序是,格物致知,但是,什麼是格物?什麼是致知?大學本身並沒有給出一個十分清楚的說明,這樣一來格物致知如何達到誠意,正心,乃至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
  • 文化 | 《大學》為什麼會成為中國的「四書」之首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學》的「八條目」。「八條目」中的「格物」是窮盡道理,因好奇追問答案與真理的意思,它要求我們從小要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獨立思考能力,這也是一個人了解研究世界的開始,由此達到「致知」。「致知」即獲取知識和真理,掌握了解探索這個世界的知識。
  • 《禮記·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
    他的這份初心也許是出自《禮記·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上坤地產的「王道」之路!
    修身齊家,做宜居的產品如今的房地產除了高周轉這個特點,還呈現出「產品雷同」趨勢。縱觀全國各大住宅,在形態和內部空間、小區規劃上越發相似,缺少創新力。上坤地產在別人無法理解和認同的時候,堅持走堅守品質與創新的道路,最終上坤地產以出色的產品,徵服了市場,贏得了業內的尊重。
  • 「格物」是什麼意思?有三個人說透了此事
    當年儒家有一套方法,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都有系統的思考。在對待意識和物質關係問題上,孔子與他的門徒用一句話說明了問題: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你如今再怎麼翻譯,也只能是粗略體會,如果想找原汁原味的格物,只能到春秋諸子百家典籍中找。
  • 《大學》修身之道: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大學》以修身為核心,同時指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主要方法。強調在修身養性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內省,而且還要同外物相接,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今天摘錄《大學》三句話,與您一起品味其中蘊含的深意。
  • 《大學》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陳情表》不感動的不是孝子,讀《大學》不感動的不是君子。很早就想寫一篇《大學》讀後感,但又不敢妄議,怕對讀者帶來不良影響。我雖算不得什麼學者專家,但我明白每個人都應當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大學》一書乃是儒家經典,「四書」之首,讀者何止千萬,若是讀完此書,竟然打胡亂說,豈不貽笑方家。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有一篇文章叫《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文中說:「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 國學經典 《大學》合集
    《大學》 簡介: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曾子所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大學中庸全文
    - 1 -大 學【導讀】《大學》,原是《小戴禮記》裡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的儒家作品,這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大學》「三綱領」。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指發揚了善性之後,即從事治民,治民要親愛人民。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云:「《大學》是『外有以及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祥者也』」,他還進一步將《大學》概括為「三綱八目」——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 一冊在手,必能駕馭人生的真諦,既能修身齊家,又能報效社會
    山陰金先生,姓金,山陰人,清代學者,真實姓名和生平不詳,其所編《格言聯璧》一書,按儒家大學,中庸之道,以「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主要內容為框架,收集有關這些內容的至理格言,按當時人的閱讀習慣分為八類,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國家,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 王陽明:誠意是聖門教人用功的第一義,涵蓋了儒家所講的內聖功夫
    「誠意」是《大學》八條目的第三條,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五條屬於「明明德」,後三條屬於「親民」。儒家講究「內聖外王」,前五條屬於「內聖」,後三條屬於「外王」。只要做到內聖,外王要麼不做,做則是水到渠成的。反之,就是以桀紂之心去成就堯舜之事業,非但是緣木求魚、煮沙成飯,更是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