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我們儒家精髓,《大學》教我們修身處世

2020-12-15 小白生活學習記

《大學》應該學什麼?《大學》為什麼是「四書」之首?《大學》為什麼是儒學經典中的經典?那麼《大學》對現代人有用嗎?

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品德,在於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並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過自新、棄惡從善,在於讓整個社會都能達到完美的道德之境並長久地保持下去。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是儒家文化的三綱領。雖然只有短短九個字,卻給了我們一種做人的方向,永遠也不要停止對善的追求。「止於至善」是人一輩子應該追求的境界!大學教人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汙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

儒家認為人天然就有美好的道德,只是因為被欲望所遮蔽,所以才會晦暗不明。我們就要去掉那些蒙蔽在我們心靈上的東西,讓自己光明美好的品德彰顯出來。讓人在道德上除垢自新;讓人民接受自己的道德感召,除垢自新,推己及人、親近人民;讓整個社會都能達到完美的道德之境並長久地保持下去,成就一個道德完善的美好社會。

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齊家,就是要整齊好自己的家庭;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於國中;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即其內在的德智修養,就是大學三綱領中「明明德」的功夫。齊家、立業、治國、平天下為管理者外發的事業完成,便是第二綱領「親民」的發揚。而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表示每一階段調整得恰到好處的狀態,即為第三綱領「止於至善」的境界。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就是關注自我,認識自我,審視自我,完善、發展自我。說明以修身為本就是將培育完善、發展自我的自覺性置於重要的地位,這種思想能夠增強個體自強不息的、內在的精神生命力。

三、聖人之道在修身,在誠意慎獨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屬以修身為歸結的必須過程,而修身對於齊家、治國、平天下來說,又是根本和前提。修身首先要做倒自我覺悟,反省自身,反省已過,完善自我。從內心意識不足到完善、發展自身的必要性。其次,修身是自我的無窮盡的更新過程。修身必須經常不斷地進行自我的更新、創造和發展,永遠追求新目標和新成就,總是要有新氣象和新面貌,任何時候都不要停止不前,安於現狀。它要求人們將追求至善的自覺性發揮到最大的程度。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觀,是鼓勵發展和創新的哲學,它為自我創造開闢了新的空間。再者修身必須努力學習知識,增進學問,提高認識,還必須通過艱苦的磨練,在實踐中不斷地增長才幹,養成各種優良的品質。最後,修身務必誠意,不自欺不欺人,做到動機純正。

文中所提出的「慎獨」的理念非常重要。這裡是指人不知而只有己知的意識活動,是指人的真實的意念。文章把獨處時的思想活動看成是對一個人能否做到誠意的一個考驗。即是否真正具有自我完善的自覺性的考驗。因此儒家對人們獨處時的思想活動和表現特別重視。獨處的意識活動是一個人在人生的各種實際活動中向善還是向惡的關鍵所在,必須特別慎重對待。文章進一步指出,一個人獨處時的思想活動雖然不為人們所知,但是它們總是要表現出來。

四、聖人之道在諸己而後求諸人。

聖人之道在諸己而後求諸人就是做好忠恕之道。忠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親近和喜歡的人不能有偏愛,對所厭惡的人不能有偏見,對所畏懼和敬重的人不能有盲目性,對所同情、憐憫的人不能有偏私。對於他人偏愛,就會看不到其缺點,而對他人有了偏見,就會看不到其優點。

做人要有寬廣的胸懷,別人有才能和本領,就像自己有一樣;別人道德高尚,自己要從心裡喜歡。不要像那些小人,別人有才幹,就妒忌他;別人有美德,就處心積慮地壓制他。要舉賢薦能,罷黜不善之人。首先要善於為國生財。然後以財造福百姓,以取得他們的擁護,不能與民爭利。

相關焦點

  • 「靜坐」不一定能成佛,卻是「修身處世」的根本之道、不二法門
    ,我們姑且說為靜坐,靜坐只是休息的一種形式,我們大可不必想的太高深,就是平時工作累了,端正坐在椅子上休息也算是靜坐,蔣介石先生每天就會抽出一刻鐘的靜坐,來修身養性!要修行,修身,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在平常生活中保持這半個鐘頭的精神,練習靜坐,對身體好處不少,儒家的學問《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我們的教育應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
    01學校教你如何與別人相處沒有教你如何與自己相處合群,曾經是我們從小到大「德育」的核心。個人在群體中如何進退貫穿整個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極其講究的個人修身、慎獨的部分,在現代化的社會裡,卻被忽視。我們是一個習慣群聚的社會。在行為舉止上,我們喜歡熱鬧,享受呼朋喚友的快樂。在思想判斷上,我們用「集體公審」或者「拉幫結派」的方式思考事情。在時間的分配上,我們的學習表塞滿課程和活動;在空間配置上,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群體「相濡以沫」。
  • 孔子「四教」,使求仁得仁成為可能
    在「文」「質」關係與君子人格的形成問題上,孔子強調「文」「質」需要適度協調發展,不能偏於一隅。他曾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注重實行,從不空泛討論某個理論問題。「行」教至少包含四個方面:第一,「行」不離心,強調表裡如一。
  • 「國學」從《論語》中闡述孔子儒家學說的現代意義
    回到現實,孔子的學說在現代也逐漸復興起來,主要是因為,他的學說中的一些思想,在當今社會仍然非常適用。孔子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在幾千年前,就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並且把這些經驗記錄下來,傳播給後世,讓我們借鑑,這些思想,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準則。
  • 《論語》多讀細品 學修身處世之道
    11月7日,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教授,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特聘專家王蔚教授應邀走進濱州文化大講堂,在濱州職業學院為大家帶來了精彩講座——《讀〈論語〉,學修身》。
  • 我們因為這四點冤枉孔子跟儒家,眾多學者:確實錯怪了
    我們對待孔子或者很多歷史人物或者歷史制度也一樣,總高高地站在現代人的角度,站在現代社會經濟結構與文化的基礎上去俯視、去批評他們的種種局限性。這不就與生在皇宮從不知民間疾苦的晉惠帝一樣嗎?孔子就是一個被我們冤屈要打倒的人。
  • 東關小學師德講堂—研習《大學》,修身以教
    為了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進傳統文化課程建設進工作,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根據望都縣教育和體育局文件要求,在全校範圍內開展「學習《大學》修身以教」系列活動,落實「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提升教師治學修身的水平,東關小學開展系列
  • 桃李春風:與孔子有關的尊師重教故事
    孔子曾在魯桓公的廟堂中見到欹器,它放在座位的右邊,後世座右銘即來源於此。圖為清光緒年間造銅鎏金欹器,欹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由此感嘆為人處世「滿招損,謙受益」。圖為孔子觀欹器的場景。明清兩代出現了大量以孔子生平為題材的連環畫。
  • 《論語》中有關人際關係的五句語錄,跟孔子學為人處世,受益匪淺
    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影響巨大,甚至很多東亞強國都留下飽受儒學薰陶的印記。北宋的大學問家趙普曾經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言,足見儒學思想的寶貴,是現代人了解過去,指導未來的精神財富。一部論語包羅萬象,蘊藏自省修身、陶情解惑、治國齊家之金玉良言。今天就為大家節選出十句與為人處世有關的語錄,學習孔子高明的人際關係處理法則:1、以德聚人。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有人說:「用恩德來回報仇怨,怎麼樣?」
  • 曲阜,沐儒風修身心丨明德書院「國學總裁班」開班盛典圓滿禮成!
    本次祭孔沿用孔廟祭禮中規格最高的「釋奠禮」,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復聖公顏子第七十九代孫顏炳罡教授擔任主祭(初獻官)。現場儀式遵照傳統釋奠禮要求,進行迎神、三獻禮、讀祝、送神等環節。明德師生眾人以最莊重的儀式向至聖先師致敬,沐浴聖輝,聆聽雅韻,深深感受著儒家文化的極大魅力。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深厚底蘊的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的古典詩文,築就了經久不衰的民族瑰寶。
  • 孔子的叮嚀 | 過則勿憚改
    《論語》果然滲透著弟子後學對孔子教誨的深深體悟,「過則無憚改」正是孔子倡導的修省糾偏、明德向善的必由之途。中國自古注重個人修養,自省改過則是其重要內容。例如,商代的太甲的「悔過」和「處仁遷義」就被視為千古典範,《尚書》也倡導「改過不吝」,《周易》「益卦」的精髓則是「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孔子教育思想體系的八大精髓
    孔子一生,「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仲尼既沒,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卿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氂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這些弟子或再傳弟子,繼承孔子的志業,宣傳孔子的思想,遂使孔子學說隆顯,被後世「儒家者流」所尊,以為宗師。
  • 先秦儒家三位代表人物:孔子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又是其核心。儒家思想涉及社會政治、倫理道德、思想教育等立身處世、為政治國的一切方面,在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發展史上,影響最大,時間最久,程度最深。中華民族有歷史悠久的的燦爛文化,中國在世界是被稱作「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多與孔子的思想分不開。
  • 儒家對中華文明的千年傳承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近代人誤會孔子了
    一,儒家思想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建立文明框架和秩序我們得先解釋中華文明的核心結構以及框架是什麼?我們知道古代中華文明的社會框架是農業,而農業文明則是有血緣關係人的聚集,那麼什麼是社會的核心呢?答案就是儒家,即儒家對社會政治秩序、民眾思想道德以及心靈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就一直是儒家在做相關工作。
  • 劉強:「四書」是我們的「聖經」
    眾所周知,「四書」是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經典,一般認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子、子思子、孟子,被稱為「四子書」,簡稱「四書」。
  • 儒家經典10句,修身齊家,重溫先賢大智慧!
    儒家經典10句,修身齊家,重溫先賢大智慧。   1.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春秋·魯·孔子《論語·裡仁》   君子知道的是清是禮義,小人知道的事情是利益。   2. 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 「富民教民」是孔子治國理政總綱 散見於《論語》
    孔子的治國理政思想散見於《論語》各篇,看似雜亂無章、缺乏內在關聯,然稍加條貫分析,其實也有其內在邏輯和體系建構可言。細讀《論語》我們發現,「富民教民」和「尊五美屏四惡」的思想應是孔子治國理政思想的總綱,是我們理解其整個思想架構的鎖鑰。以下我們將圍繞這個總綱,試勾勒出孔子治國理政思想的全貌。
  • 【薦讀】《論語》中的修身哲學:能近取譬,吃緊為人!
    梁啓超譽之為「人類千古不磨之寶典」「表現孔子人格惟一之良書」。故讀《論語》,應抓住其「能近取譬,吃緊為人」之精髓,緊扣做人之義理。  自省:遠怨、祛憂  內省養德,是儒家為人處世根本態度,也是儒家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孔子在不同場合多次談自省:「見不賢而自省也。」(《裡仁》)「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 孔子教我們處理人際關係
    儒家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沒有父母,便沒有子女。因此,中國人非常重視父母與子女的傳承關係,而西方人,尤其是信奉基督教的人認為生命為上帝所賜,無論是為父還是為子,均是上帝的臣民。這種思想反映在現實生活中,就是不大看重父子之間的傳承關係。  孔子非常強調這種先後關係,並且強調要各遵其位,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要像父,子要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