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因為這四點冤枉孔子跟儒家,眾多學者:確實錯怪了

2020-12-23 翔哥文史趣談

作者:三一 正文2131字 閱讀時間 5分鐘

犯什麼錯呢?

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那個我們覺得十分可笑的「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

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消息被迅速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大為不解。「善良」的晉惠帝很想為他的子民做點事情,經過冥思苦想後終於悟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曰:「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我們對待孔子或者很多歷史人物或者歷史制度也一樣,總高高地站在現代人的角度,站在現代社會經濟結構與文化的基礎上去俯視、去批評他們的種種局限性。這不就與生在皇宮從不知民間疾苦的晉惠帝一樣嗎?

孔子就是一個被我們冤屈要打倒的人。

但,

他的雕像卻被作為「聖人」,立在美國最高法院的東山牆上,而且是最中間的三位(最中間為摩西,神意的代表)。

孔子究竟哪些話容易引起大家的誤解呢?


我想下面這4點就是最容易引起大家誤解的:

學而優則仕=讀書做官論?

這句話的確是孔子說的。很多人都會說孔子就是引導我們讀書做官,讀書就是為了做官。

我們呢,有個毛病,喜歡斷章取義。

比如,大家很熟悉的莊子的一句話: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老師也經常跟我們講這句話,學校裡、班級裡也貼上這句話,激勵我們要認真學習。

可惜的是,莊子壓根就不是這個意思。他還有後一句:「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意思是啥呢?

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沒有窮盡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盡的知識,是徒勞無功的。

當然,我們老師的一片心是好的。認真學習也是對的,只是,術業有專攻!

同樣,孔子的原話是這樣的: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這是《論語·子張》中最有名的一句話。「學而優則仕」很多人都理解為學習成績優秀就去當官,或者說就能當官。特別是「學而優則仕」這一句經常被父母、長輩、領導甚至一些老師作為激勵我們好好學習、好好工作的名言。

其實這麼理解是錯誤的,這不是孔子的原意。這裡的「優」,不是「優秀」,而是「優裕」,即「有餘」或「富餘」。也就是說,做官而有餘力,就治學;治學而有餘力,就做官。一邊做官,一邊做學問,兩邊都不耽誤。因為孔子的理想就是在讀書與做官之間遊刃有餘。

孔子為什麼想當官呢?因為他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且,在那個年代,只有做官才能更好地服務老百姓,才能實現孔子的理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維護封建專制?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想告訴我們要等級森嚴嗎?要維護封建專制嗎?

明明確確的說:絕對不是。

孔子要告訴齊景公的也就是告訴我們的是:

在什麼樣的位置就做什麼事,做君主要像個做君主的樣子,做臣子要像個做臣子的樣子;或者說君守君道,臣守臣道。

當天子的要像當天子的,當官的要像當官的,當老爸的要像當老爸的,當兒子的要像當兒子的。

這樣不好嗎?

難道當員工就和老闆叫板、當兒子就和老爹犟嘴是對的嗎?

我們著實是冤枉孔子了!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歧視婦女?

孔子在最為現代人所攻擊的一句話當屬「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此句出自「陽貨」,被認為是孔子不尊重女性的表現,加上後面的兩句「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似乎已經成為了「鐵證」。

筆者曾經也跟一位女性朋友討論過這個事情。這位女性朋友是明顯支持說孔子歧視女性的,還信誓旦旦的舉例說明:「你看,孔子那麼多個弟子裡面,一個女弟子的都沒有。」

確實,孔子一個女弟子都沒有。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都沒有一個女弟子呢!

筆者曾多次在前面寫過的文章中就講過一個歷史觀:我們看待任何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一定不能以一個現代人的眼光去俯視,一定要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條件下。

孔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一個男權至上的社會。男女平等也才上個世紀才開始出現的事情,我們能這樣去要求2000多年前的孔子嗎?

再說了,「女子」與「小人」壓根就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女子與小人。它是泛指與「君子」對立面的人或者是當時的女眷、奴婢、傭人等這類人。那個時候等級制度是本來就存在的!孔子是在見了衛國國君之後才說的這句話。孔子的意思是,跟這些身份低一點的人,我們要多加注意與他們交往的方式。

這有錯嗎?現代社會也還有等級呢?我們也還經常教育孩子與不同的人要怎麼打交道呢?不要動不動就上綱上線了,孔子受不了!

仁義道德=吃人

一提起仁義道德,很多不知所謂的人往往就會不明就裡說「封建禮教吃人」。

我先問一句:難道假仁假義好嗎?難道道德淪喪好嗎?

孔子一生追求的仁義道德,是為了禮,是為了在社會上建立一種良好的秩序。

誠然,後來,孔子的儒家被專制統治者加以利用,制定了一些不符合現代倫理的道德規範。但,那不是孔子的錯。孔子壓根就不幹大家所想的這些事情,孔子是個超級背鍋俠而已!

結語

多讀讀《論語》,多讀讀儒家的經典著作,真正了解後,您會發現孔子很偉大,儒家也很偉大。當然,也有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那就靠你自己去取捨了。

可以說,沒有孔子與儒家,也許中華文化就不會綿延至今,也許就沒有過去歲月中長久的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雖然,在近代以來,儒家的很多思想禁錮了國家的發展!

作為新時代成長起來的我們,雖然我們不需要盲目接受老祖宗的遺產,但也絕對不能盲目否定老祖宗的一切!

您覺得呢?


相關焦點

  • 學者王東嶽:儒家最重要的喪葬文化,是孔子跟老子學來的
    獨立學者王東嶽:過去不是有人說老子比孔子還遲嗎,認為說老子是孔子師是因為道家和儒家相爭,標榜自己的祖師。但實際上,曾子是孔子最重要的一個弟子,曾子在《禮記·曾子問》裡就有一個記錄,曾子講他老師孔子給他講過,自己曾經在老子那兒去學埋人、下葬,因為葬禮是人類早期最主要的一個禮儀。
  • 以德報怨是孔子的主張?別再冤枉人了,看看孔子的原話是怎麼說的
    儒家思想,直到今天都在影響著每一個人,中國人常說的仁義禮智信,就是儒家思想中的五常。一提到儒家思想,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謙讓,有禮。以德報怨就是典型的例子。那麼說這句話的孔子做到這一點了嗎?孔子的思想中,德治是最突出的主張,講究的是要用德行去感化別人,以德報怨講的就是這一點。即使對方和你有怨恨,你也要用自己的德行感化他,而不是互相報復,就算牙被打碎了,也要往肚子裡咽。
  • 孔子與儒家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三分暖意說生活,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孔子與儒家的知識介紹。他的思想見於他的言論集《論語》,這是由他的幾個弟子收集編纂而成。孔子是一個「儒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劉歆論到儒家時說它:「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孔子時代的私學,講授「六藝」,是指儒生應當學習的《詩》、《書》、《禮》、《樂》以及《易》、《春秋》這六門功課,它們就構成六經。其中的《詩經》《書經》、《禮經》,從書名就可以知道它們的內容。
  • 身為儒家聖人的孔子,竟然「不知儒服」?是的他親口承認了
    後世就會有人認為儒家是沒有屬於自己的特殊服裝,孔子也不了解儒服是什麼。事非其然,《禮記儒行》所記載的這段魯哀公與孔子之間有關儒服的對話故事發生在孔子離開魯國多年以後返回故鄉。唐代學者孔穎達針對這段對話解釋說:「哀公至孔子之家,見孔子衣服之異,疑其儒服,遂問『儒行』,為孔子命席,方說儒行之事也。」
  • 被儒家學者視為異端邪說的《竹書紀年》,顛覆我們的上古歷史觀
    秦漢之後研究戰國之前的歷史,主要是參考《春秋》和《史記》,這兩部經典史書才是正朔和權威。但是《竹書紀年》的出現顛覆了許多《春秋》和《史記》所記載的上古歷史。雖然《竹書紀年》大部分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與《春秋》和史記基本吻合,但是記載的立場卻相差很遠。甚至完全與我們認知的歷史不同,小編在此舉例:
  • 曾子與子思,孔子與孟子之間的儒家傳承
    孔孟之道是儒家的正統,孔子與孟子之間的思想是如何傳承的呢?或者,從孔子思想是如何發展到孟子思想呢?嚴格說來,研究這一問題的文獻資料很不充分,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很大的主觀臆測的成分,但是它卻是哲學史研究過程中不能忽略的問題。所以,很多學者對這一問題也都進行過有益的討論。
  • 專訪| 香港儒家範瑞平:蔣慶是更純粹的儒家
    而以杜維明、成中英等先生為代表的這一代新儒家,基本上是在現代西方思想的套路中工作的。儘管他們的很多論證和觀點確實影響我們很多,但在總體上我越來越覺得現代西方這套東西是有問題的。       大概在2002-2003年,李澤厚先生在香港城市大學做過一段時間的訪問學者。我們交流很多,我也明確告訴他我怎麼看待他的一些問題。
  • 孔子逝世之後,儒家竟從內部「分離」,成了這副景象!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他們每個人所理解的儒家思想都不一樣,因此在孔子死後,儒家就從內部開始「分離」,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形成了不同的學派。韓非子說儒分為八,這八家都各自有不同的側重點。子張之儒:子張本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曾遭「刑戮」,後來隨孔子學儒。
  • 被別人冤枉了,我們該如何應對?
    可想而知,如果一個人被別人冤枉了,那麼將會是一件無比痛苦的事情,特別是被自己至親至愛的人冤枉了。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來應對這個問題呢?有一句話說得好,冤枉你的人比你都還知道你有多冤枉。但是可笑的是:很多人被冤枉之後,卻去跟冤枉自己的人去解釋,這不是可笑至極嗎?別人本身就知道冤枉了你,然而你卻還要跟別人來一個解釋,究其根由,就是你有太渴望被別人尊重的心理。
  • 重新認識孔子和儒家思想
    陽虎在孔子年輕時曾經羞辱過孔子。孔子步入中年之後,已經具有很高的社會名望。陽虎掌權期間,孔子多次拒絕他邀請做官,直到陽虎很快因為顛覆「三桓」失敗而出逃到了晉國。35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叔孫、季孫、孟孫三桓大夫趕走,孔子對三家大夫的這種僭越行為很是憤慨,孔子就去了齊國。齊景公很欣賞孔子,曾向孔子問政。
  • 孔子是歷代教師的典範,而儒家更是部分皇上長治久安的制度核心
    這些集大成者的思想文化也隨著歷史的沉澱走進了我們的傳統觀念中並活躍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維文化,讓我們在自我中樂於探究內心的缺失和不足。在春秋戰國時期流傳直至的學術流派中,對於華夏的普羅大眾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儒家思想文化。而研究儒家思想必不可免的就是要先認知儒家學派的「開山祖師爺」孔子的自我認知中開始。
  • 對孔子思想與儒家思想幾個問題的思考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濁流不能怪罪於清源,後人的錯謬不能歸罪於前人,正如我們可以厭棄月夜裡的陰影,卻不可以詛咒聖潔的月光。儒學是人學不是神學,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許多文化責任不能由儒家獨擔,更不能讓孔子全部買單。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華文明的主體但不是全體。孔子學說是儒家思想的元典,只有尊重元典、敬奉原著,才能去偽存真、正本清源,才能還原真實的孔子。
  • 學者:儒家思想蘊含豐厚的人類共同倫理
    學者:儒家思想蘊含豐厚的人類共同倫理 2014-05-22 21:41:01」的圓桌對話,參與對話的多位專家、學者認為,儒家思想中蘊含著豐厚的人類共同倫理。
  • 專訪臺灣儒家陳昭瑛:大陸「國學熱」是儒家自身生命力的表現
    作為一位臺灣的儒家學者,不知您怎麼看這場爭論?或者說就這場爭論,您還有什麼要補充或進一步澄清的地方?陳昭瑛:我最近才把訪問稿和一些大陸朋友的響應看了。大陸方面將港臺新儒家和大陸新儒家界定為一邊是心性儒學,一邊是政治儒學,這確實會讓港臺新儒家後輩們有分家的感覺,感到大陸學者想劃清界限。所以李明輝的談話中確實有一些複雜情緒。
  • 儒家對中華文明的千年傳承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近代人誤會孔子了
    的高度世俗主義,其次儒家所推崇的孔子、孟子他們是學者;他們的門徒也只是把他們看作是「聖賢」,儘管後來有些人會把他們認為是神一般的人物,但這僅是部分缺少人文理性精神的人。這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而德是血緣關係的自然導出,是對封建制度的禮的內在實質進一步的解釋。孔子覺得周公旦提出的外在框架不能真正有效的持續社會的穩定,壓抑種內競爭,因為人們敬畏天是強行加在人身上的,人不是因為本能的恐懼,這一點有別於西方的神學體系,因為中國這個時候沒有天堂地獄之說。
  • 專家學者評話劇《孔子》:大不同的孔子讓人回味無窮
    9月28日,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出品,著名藝術家張繼鋼擔任導演、山東省話劇院傾力打造的山東省重點舞臺藝術創作項目——話劇《孔子》在山東省會大劇院舉行首演。首演後,專家學者稱讚該劇有史有據同時又兼具藝術高度和思想深度,展現了一個全面的不一樣的孔子形象。
  • 孔子思想中國再復興 儒家學說現實意義惠澤全球
    中國僑網消息:據美國《明報》報導,為什麼有兩千年歷史的孔子學說在今日的中國再度綻放出光芒?展望中國未來的發展,儒家思想可以提供怎樣的指導意義?這是10月27日在紐約華埠容閎小學舉辦的紐約中華文化論壇2007年度冬季學術研討會探討的課題。研討會由紐約大學終身教授熊玠、中國交通大學訪問學者賴尚龍和著名評論家劉實主講。
  • 在孔子眾多弟子中,哪個弟子對孔子的貢獻最大?子路?子貢?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在漢武帝之後,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觀,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可以說,無儒家不中國。其實,孔子對中國文化具有承先啟後的偉大的貢獻,他順應春秋晚期知識文化下移的趨勢,創立了私學,開創了中國私學的先河,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 西方的一些學者認為孔子的仁愛之心,也許就是救世的良方
    很多帝王之所以不喜歡儒家文學,是因為對於自身的約束性太強,很多帝王對於自我控制能力把握不當,所以他們沒辦法將儒家文化作為自身修養的一種帝道思維,而且諸侯國也沒辦法將心比心地去看待帝王的權利,所以說導致了後期禮壞樂崩。 孔子所處的時期社會動亂,孔子所提倡的帝道,卻很難讓君主所接受。
  • 孔子的儒家學說,經過兩千年的演變,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孔子的儒家學說,經過兩千年的演變,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儒家思想在此後的2000年歷史進程中,一直深遠地刻在我們的文化烙印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直到了辛亥革命時期,儒家思想才真正成為了我們現在能夠接受的學說,這也是中國文化的進步,但是到了如今仍然有不少人去抨擊儒家學說,指責儒家學說只是歷代統治者的政治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