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出品,著名藝術家張繼鋼擔任導演、山東省話劇院傾力打造的山東省重點舞臺藝術創作項目——話劇《孔子》在山東省會大劇院舉行首演。首演後,專家學者稱讚該劇有史有據同時又兼具藝術高度和思想深度,展現了一個全面的不一樣的孔子形象。
山東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趙燕喜評價說,話劇《孔子》中有寫實也有寫意,但顯然寫實也是為了寫意,現實最終導向超現實。劇中處處可見象徵,如舞臺多次出現的輪子,有時是孔子周遊列國的車,有時是陽貨的戰車,有時又作表現時間流逝的年輪,有時還能幻化成船,極富意味。情節是幻化的,如《渡河》一幕中寫白髮蒼蒼的孔子與一眾弟子欲渡過黃河,情節展開卻是孔子與陽貨的隔岸喊話,孔子與老子的對話,與自己的對話,孔子聽聞弟子、家人去世後的恍惚與無助……這一切都是在想像,是孔子屢屢經受沉重打擊、崇高理想一次次破滅後孤獨、痛苦的內心幻象。象徵手法和超現實的情節設置自然會存在一定理解難度,但觀眾一旦理解,必定會被仁愛、執著卻又至為孤獨的聖人孔子所打動!它絕非僅僅是對觀眾耳目感官的打動,撞擊的是觀眾的心靈與精神。正因為此,這種藝術震撼是可以久久回味的。
山東政法學院政治文化研究院院長、傳媒學院院長、文化藝術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蔣海升表示,話劇《孔子》選取的矛盾衝突,全面地展現了孔子安貧樂道、直道而行、奮鬥不息的精神品格,鮮活地表現了孔子追求理想、矢志不渝的執著精神。具有思想性的作品也需要高超的藝術手段來呈現,實現最能抵達受眾心靈深處的最佳傳播效果。話劇由著名藝術家擔綱主創,以精益求精的藝術追求表現每一個場景,綜合運用戲劇、戲曲、音樂、詩歌、舞蹈、繪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元素,在有限的舞臺上詩意地表現出特有的春秋情景,藝術團隊激情迸發,表演精湛,堪稱一部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格調高古、力量遒勁、美輪美奐的史詩性「詩劇」,是孔子文化傳播史、儒家文化傳播史上可貴的藝術創新之作。
山東藝術學院教授、文藝學博士、戲曲研究專家周愛華說,《孔子》從嚴格意義上是說一部創新話劇,它以人物為中心擷取多個事件,突破了傳統話劇的常見結構,由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小故事按照時間順序編織在一起,串珠成線,散文詩式地呈現了孔子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並將其主要思想貫穿其中,對於普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創新意義。老題材,新形式,場面宏大,表現手法多樣,如夢似幻地展現了孔子的傳奇人生,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使這一古老題材獲得了年輕化、時尚化的藝術表達,給觀眾帶來非常新穎的觀劇體驗。
山東省藝術研究院戲劇影視研究所副主任、副研究員趙峰談到,張繼剛導演領銜的創作團隊,歷經三年百折不撓精心打造話劇《孔子》,對孔子形象及儒家學說有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了塑造新的孔子形象,主創團隊反覆推敲、琢磨,三年間五易其稿,較好地找到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之間的平衡點。在劇本創作上,精心設計了「君子」「進退」「為政」「去國」「見南子」「困境」「渡河」和「彼岸」八場戲,以小見大、以情動人,把世俗場景化,運用細節勾畫孔子的心靈世界,褪去了附加在孔子身上的 「聖人」光環,拒絕臉譜化、公式化,將其還原為「人」,表現了孔子終其一生堅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高尚人格,塑造了一個遙遠而鮮活、高大而素樸、威嚴而親切的「新孔子」。這次話劇《孔子》的創新呈現,不僅塑造了孔子的嶄新形象,還讓我們感受到孔子所開創的儒家思想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永恆魅力。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秋麗 馮帆)
[ 責編:徐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