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評話劇《孔子》:大不同的孔子讓人回味無窮

2020-12-16 閃電新聞

9月28日,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出品,著名藝術家張繼鋼擔任導演、山東省話劇院傾力打造的山東省重點舞臺藝術創作項目——話劇《孔子》在山東省會大劇院舉行首演。首演後,專家學者稱讚該劇有史有據同時又兼具藝術高度和思想深度,展現了一個全面的不一樣的孔子形象。

山東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趙燕喜評價說,話劇《孔子》中有寫實也有寫意,但顯然寫實也是為了寫意,現實最終導向超現實。劇中處處可見象徵,如舞臺多次出現的輪子,有時是孔子周遊列國的車,有時是陽貨的戰車,有時又作表現時間流逝的年輪,有時還能幻化成船,極富意味。情節是幻化的,如《渡河》一幕中寫白髮蒼蒼的孔子與一眾弟子欲渡過黃河,情節展開卻是孔子與陽貨的隔岸喊話,孔子與老子的對話,與自己的對話,孔子聽聞弟子、家人去世後的恍惚與無助……這一切都是在想像,是孔子屢屢經受沉重打擊、崇高理想一次次破滅後孤獨、痛苦的內心幻象。象徵手法和超現實的情節設置自然會存在一定理解難度,但觀眾一旦理解,必定會被仁愛、執著卻又至為孤獨的聖人孔子所打動!它絕非僅僅是對觀眾耳目感官的打動,撞擊的是觀眾的心靈與精神。正因為此,這種藝術震撼是可以久久回味的。

山東政法學院政治文化研究院院長、傳媒學院院長、文化藝術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蔣海升表示,話劇《孔子》選取的矛盾衝突,全面地展現了孔子安貧樂道、直道而行、奮鬥不息的精神品格,鮮活地表現了孔子追求理想、矢志不渝的執著精神。具有思想性的作品也需要高超的藝術手段來呈現,實現最能抵達受眾心靈深處的最佳傳播效果。話劇由著名藝術家擔綱主創,以精益求精的藝術追求表現每一個場景,綜合運用戲劇、戲曲、音樂、詩歌、舞蹈、繪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元素,在有限的舞臺上詩意地表現出特有的春秋情景,藝術團隊激情迸發,表演精湛,堪稱一部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格調高古、力量遒勁、美輪美奐的史詩性「詩劇」,是孔子文化傳播史、儒家文化傳播史上可貴的藝術創新之作。

山東藝術學院教授、文藝學博士、戲曲研究專家周愛華說,《孔子》從嚴格意義上是說一部創新話劇,它以人物為中心擷取多個事件,突破了傳統話劇的常見結構,由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小故事按照時間順序編織在一起,串珠成線,散文詩式地呈現了孔子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並將其主要思想貫穿其中,對於普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創新意義。老題材,新形式,場面宏大,表現手法多樣,如夢似幻地展現了孔子的傳奇人生,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使這一古老題材獲得了年輕化、時尚化的藝術表達,給觀眾帶來非常新穎的觀劇體驗。

山東省藝術研究院戲劇影視研究所副主任、副研究員趙峰談到,張繼剛導演領銜的創作團隊,歷經三年百折不撓精心打造話劇《孔子》,對孔子形象及儒家學說有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了塑造新的孔子形象,主創團隊反覆推敲、琢磨,三年間五易其稿,較好地找到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之間的平衡點。在劇本創作上,精心設計了「君子」「進退」「為政」「去國」「見南子」「困境」「渡河」和「彼岸」八場戲,以小見大、以情動人,把世俗場景化,運用細節勾畫孔子的心靈世界,褪去了附加在孔子身上的 「聖人」光環,拒絕臉譜化、公式化,將其還原為「人」,表現了孔子終其一生堅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高尚人格,塑造了一個遙遠而鮮活、高大而素樸、威嚴而親切的「新孔子」。這次話劇《孔子》的創新呈現,不僅塑造了孔子的嶄新形象,還讓我們感受到孔子所開創的儒家思想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永恆魅力。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秋麗 馮帆)

[ 責編:徐皓 ]

相關焦點

  • 再來孔子六藝城,感覺大不同
    (原標題:再來孔子六藝城,感覺大不同)
  • 北京東方大學學者拜謁孔府探討孔子哲學思想
    大成殿是孔廟正殿,主祀孔子,以四配、十二哲配享從祀。每天到此祭祀的海內外儒家學者絡繹不絕(中新社發 王保勝攝)   9月14日,由北京東方大學主辦的「拜謁孔府,探討孔子哲學思想」參觀交流活動在山東曲阜孔子故裡舉行。北京東方大學校長周華起領銜吉林大學原哲學系主任、北京東方大學終身教授陳慶坤,遼寧大學教授、北京東方大學孔子哲學院常務副院長王雅等多名專家學者共聚山東曲阜,對孔廟、孔府、孔林進行深度調研,探討孔子哲學思想。
  • 國學公共課 臺灣學者馬叔禮:大哉!孔子——《論語》的智慧
    10月19日下午,臺灣知名學者馬叔禮先生做客復旦國學公共課,為學友們解讀《論語》的智慧,這是馬叔禮老師第四次到訪復旦,同時也是他來大陸高校講學的第七年
  • 西方學者公認的「東方三大聖人」分別是誰?全是中國人,孔子第二
    首先要聲明下,這「東方三大聖人」可不是胡謅的,而是西方學者在研究世界思想家的時候評選出來的,他們一共評選了世界十大傑出思想家,並為這十位思想家樹立雕像,這雕像就立在世界最負盛名的大英博物館的廣場上,而在這十位思想家中,有三位來自東方,所以稱之為「東方三大聖人」。
  • 從《論語》看孔子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
    這裡之所稱之為不同思想者,有兩層含義:一是"思想"者,而不是像前文所提到的陽貨、叔孫武叔之流只從目前問題出發、作出膚淺反對之聲的從政之人,二是思想"者",即其並非成名大家,從《論語》記載來看,這些人也未在 歷史 上留有名號,只是有思想的人,沒有系統的理論流傳下來。
  • 孔子是韓國人?韓國專家拿出三大證據,中國網友的回覆讓他們沉默
    孔子是韓國人?韓國專家拿出三大證據,中國網友的回覆讓他們無言!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每天一點點進步,分想彼此的歡樂!
  • 「蒙特梭利走近孔子—蒙氏教育在家庭」 2018中國孔子幼教大會圓滿...
    2018年6月10日下午, 2018中國孔子幼教大會圓滿閉幕。大會歷時三天兩晚,匯集了來自中外各國、各地區的專家、學者和教育界同仁800餘人。大會現場精彩紛呈:26位教育大咖,五大專題模塊,穿越時空的東西方文明對話、睿智高瞻的高峰論壇、豐富多彩的教育大覽、深情互動的家庭教育分享、精彩感人的全英文舞臺劇、遠見卓越的和平共識。本次大會的主題是「蒙特梭利走近孔子—蒙氏教育在家庭」,由北京水米田教育集團主辦。與會的專家學者帶著「普羅米修斯」人類和平教育的火種,點燃了21世紀教育的希望。
  • 孔子的相貌
    自漢代獨尊儒術以來,孔子逐漸演變為至高無上的聖人、讀書人頂禮膜拜的偶像。在不斷地被尊崇中,孔子從一個現實生活中真實、灑脫的人,變升為光輝萬丈的聖人。只有讓孔子走下聖壇,才能還原他的真實與豐富。    孔子的身高    打眼兒一看孔子,給人的第一印象,這是一個威猛男人。孔子的身材魁偉,而且因為他的身材,大家給孔子起了個外號。
  • 西方學者雅斯貝爾斯對孔子思想的闡述和分析,很有深度和廣度!
    雅斯貝爾斯是德國現代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他在其晚期作品《大哲學家》中,對孔子的思想做了生存哲學意義上的深度解讀。從大體上,主要有三個方面。他還人為孔子用的思想方法就是理性與超越並舉。超越思維就是非對象性思維,超越的動機就是對自身與處境的不滿,其目的就是通過哲學沉思實現真正的人的復歸。具體他是如何進行分析和理解的呢?請跟隨哲學詩畫一起深度進入——西方學者雅斯貝爾斯對孔子思想的闡述和分析!
  • 從文物中認識孔子——記國家博物館「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
    據全國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展覽外聘策展人楊朝明介紹,本次展覽力求客觀、準確、全方位展現孔子思想的形成過程、主要內容、精神實質和深遠影響,力圖揭示孔子與中國人的歷史傳統、文化特性和精神氣質的關係,使人更好地了解思想的中國和學術的中國。
  • 一個歐洲學者眼中的孔子學院——評Falk Hartig《中國公共外交...
    孔子學院就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文化治理領域的一個國際教育項目,得到政治學、教育學、傳播學等領域國內學者的關注。然而,正如我們要表達的中國形象與外國民眾所感知的中國形象存在差異一樣,外國學者和民眾對孔子學院的認識與理解也必然有所不同。「他者視角」下的孔子學院與中國公共外交研究,無論是對中國公共外交的實踐優化與效果提升,還是對孔子學院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 孔子與儒家的介紹
    孔子與儒家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繼承和發揚西周的禮樂文化傳統,形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創建了對中國及其周邊國家具有深遠影響的儒家學派。他學而不厭,海人不倦,首開私人講學,是中國歷史上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第一人。
  • 壬辰年公祭孔子大典曲阜舉行 臺灣學者撰寫祭文
    壬辰年公祭孔子大典曲阜舉行 臺灣學者撰寫祭文   中新社曲阜9月28日電 (記者 孔凡元)來自海內外的東方文化崇拜者及孔子的後裔,28日上午在孔子故裡曲阜孔廟大成殿前隆重舉行儀式,紀念孔子誕辰2563周年。
  • 孔子與蘇格拉底
    孔子形容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蘇格拉底自稱無知,然而孔子是中國倫理學的奠基人,蘇格拉底創建了西方倫理學傳統。6月16日(周六)上午9:30,由山東省圖書館和齊魯晚報聯合舉辦的大眾講壇有幸邀請到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山東大學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餘紀元,為聽眾帶來題為《孔子與蘇格拉底》的講座,力圖說明並比較孔子與蘇格拉底在建立中西倫理傳統中的理路。
  • 韓國專家的騷操作,研讀中國《史記》後表示:孔子是純正的韓國人
    甚至還有人去採訪韓國對於文化比較了解的人,連他們都表示,從小就聽說孔子是中國人,似乎沒有孔子是韓國人這種說法,那麼韓國專家的研究結論究竟是從哪裡得出來的呢? 這個結論首先是由韓國的大學教授鄭在書提出來的,他聲稱,中國歷史上的許多人物,例如什麼孔子、西施以及李時珍都是韓國人,甚至炎帝和黃帝這些上古神話裡面的人物也都是出自韓國。
  • 孔子說沒人理解他
    熟悉是因為我們時常可見,甚至公交車上都能看見孔子語錄,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背誦其中的篇章語句。陌生是因為我們或許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了解說這些話的那個人,從而也就可能對那個人說的這些話產生了誤解,包括孔子自己都說,「莫我知也夫」。  幾千年以前的孔子不會知道,幾千年以後會有人正在努力地了解他,並幫助其他人也一起了解他,比如學者傅佩榮。
  • 雲南孔子學術研究會在昆召開
    雲南網訊(記者 李悅春)12月12日,為進一步發展孔子學術研究,推動儒學與邊疆少數民族文化建設,雲南孔子學術研究會在雲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召開學術交流會。雲南孔子學術研究會在昆召開。供圖雲南孔子學術研究會在昆召開。供圖雲南孔子學術研究會在昆召開。供圖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孔子學說進行研究探討。
  • 孔子思想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然而,到底何者為孔子思想的核心,學術界還存在著一定的分歧,具體而言,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觀點:一、多數學者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持這種觀點的學者都強調「仁」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同時認為「仁」與「禮」關係密切,二者互相補充、互相包容,又互相制約。「禮」是外在的行為準則,「仁」是內在的精神狀態。
  • 孔子人論所創立「仁」學的兩大基石
    筆者認為,可以概述為兩點:   (一)從神本走向人本——社會性總體人的發現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戰國時代,在 中國 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是空前並影響深遠的大變革時代,德國學者卡爾·雅斯貝爾斯在《人的歷史》一書中將之稱為「軸心時代。
  • 【國學】孔子為學的六大法寶
    孔子認為自己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好學。      《論語》中葉公曾問子路,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當時沒有回答。後來,孔子這樣告訴子路:「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認為自己最重要的特點是努力學習,發憤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