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學者公認的「東方三大聖人」分別是誰?全是中國人,孔子第二

2020-12-14 Hei白歷史

首先要聲明下,這「東方三大聖人」可不是胡謅的,而是西方學者在研究世界思想家的時候評選出來的,他們一共評選了世界十大傑出思想家,並為這十位思想家樹立雕像,這雕像就立在世界最負盛名的大英博物館的廣場上,而在這十位思想家中,有三位來自東方,所以稱之為「東方三大聖人」。

自從西方世界崛起後,一直都認為自己是主流,其他地方的文化就算曾經再輝煌,他們也不會輕易認可,可見東方這三位思想家的成就和影響力到底有多強;讓我們自豪的是,這西方學術界認可的「東方三聖人」都是來自中國,而現在這裡就來看看這三位聖人都是誰吧。

TOP、3 智聖六祖惠能

佛教自達摩祖師傳入中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形成了佛心宗、達摩宗、無門宗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佛心宗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禪宗,禪宗自達摩祖師後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

北宗神秀是以「坐禪觀定法「為依歸,漸進禪法,漸修菩提,所以稱之為「漸悟」。南宗慧能大師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依歸。不拘泥」坐禪「、」觀定"與否即成佛道!所以稱之為「頓悟」。

惠能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皇室屢次迎請惠能進宮,並為其建寺造塔。

在滑臺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之後,通過對南北是非的辯論,奠定了曹溪禪在禪宗的地位。在惠能入滅一百年後,禪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談禪。柳宗元撰《賜諡大鑑禪師碑》說:「凡言禪,皆本曹溪。」武宗滅佛之後,曹溪禪即位居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

也正因為此,惠能成了中國佛教的地位自是不必多說;這惠能悟性也的確卓絕,據說他不識字,但佛性極高,能領悟無上佛法,所以稱其為「智聖」。不過,惠能的佛法也太難了一點,對佛心佛性的要求極高,就普通大眾而言,還是神秀的「漸悟」好一點。

其實對於佛教而言,最好的做法就是「漸悟」和「頓悟」並重,這樣人人都能修佛,而五祖弘忍也的確是這麼做的,他將神秀和惠能分開,就是希望這兩人的思想都能傳承下去,可惜,後來仍是爆發了法門之爭,畢竟一山不容二虎。

TOP、2 德聖孔子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出生魯國貴族,他的父親是魯國赫赫有名的猛將,但孔子卻是個私生子,而且是他父親年齡很大的時候才有了他,在孔子三歲時,他父親就病逝了,而後孔子被他父親的原配給驅逐了,所以孔子年幼的時候過得很貧苦。

而且當時孔子的貴族身份都得不到認可,多次被拒之門外;即便如此,孔子依舊不屈不撓,刻苦學習,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這一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孔子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所以自稱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而且還結識了齊景公,之後,孔子的名氣越來越大,有很多人都來請教孔子問題,而孔子也因此收了很多弟子;孔子號稱有門徒三千,賢者七十二,這擱在現在可能不值一提,但在當時,這可是相當了不得的成就了。

而孔子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成就,與家族幾乎沒有關係,基本都是個人的努力;他曾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在老子處問禮,在萇弘處問;在被迫周遊列國時,更是極大地開拓了視野,學的也就更多了,這種種經歷,造就了孔子的不凡。

雖然我們稱孔子為「文聖」、「至聖」等等,但孔子真正最值得欽佩的是德行,所以西方學者稱孔子為「德聖」,其實這麼說也沒錯,儒家思想的根本就是以「德」為先。

TOP、1 道聖老子

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關於道家就不多說了,思想境界不夠,反正就是玄之又玄的存在吧,可能老子的思想已經超脫了這個世界的範疇,雖然中國古代文學著作諸多,但排在最前面的,可能就只有《道德經》和《易經》了吧,一輩子都看不明白。

道教認為,老子就是老君的化身,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道祖。在很多道觀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執蒲扇,居住大羅天上太清仙境,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

其實也是很佩服這些西方學者的,將老子列入其中,而且還是最高的位置,真不知道他們看懂了《道德經》沒,雖然現在有《 道德經》的英文版,但翻譯出來的內容,和中文所表達的還是有很大出入的。

相關焦點

  • 西方公認「東方三大聖人」,被中國全部包攬,第3個你不一定知道
    千百年來,那些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往往都會被人們稱呼為聖人。實際上聖人的範疇也比較廣泛,在我國大家公認的聖人就是孔子。 除此之外,封建君主、佛、菩薩,以及大善之人等皆可稱為聖人。總而言之,聖人是極為完美的人,他們是值得眾人尊敬、學習的楷模。
  • 西方學者:中國人是從非洲過來的,並非土著居民
    基於這個情況,在世界歷史生物學上較為盛行的有西方學說與東方學說。蒙古人種西方學說:現代中國人可能並非土著居民有許多西方學者認為,山頂洞人來自於西方,可能是在十萬年前由非洲遷徙而來現在的亞洲黃色人種並不是山頂洞人、北京猿人的直接後裔。現代中國人與山頂洞人並無直接聯繫。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種假說。
  • 為什麼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特別重視和愛好歷史呢?
    有人回答一百年,有人回答幾十年,即便是美國十三州的本地人,也沒有一個人能正確的說出美國具體建國多少年,而我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美國已經244年歷史了,美國人自己卻不知道,實屬可笑。 其實,對比中西歷史文化,與受到基督教影響的西方歷史文化不同,東方國家受到的儒家和佛教影響比較多,這其中的特點也比較鮮明,儒家和佛教也就影響了東方的對待歷史的態度。下面就說一下其中的原因: 第一點:注重傳承
  • 林語堂說,什麼使中國人成為哲學家的?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孔子與老子誰偉大的問題?在這兩位思想巨人面前比較高低實際上是很難的事情。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了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
  • 北京東方大學學者拜謁孔府探討孔子哲學思想
    大成殿是孔廟正殿,主祀孔子,以四配、十二哲配享從祀。每天到此祭祀的海內外儒家學者絡繹不絕(中新社發 王保勝攝)   9月14日,由北京東方大學主辦的「拜謁孔府,探討孔子哲學思想」參觀交流活動在山東曲阜孔子故裡舉行。北京東方大學校長周華起領銜吉林大學原哲學系主任、北京東方大學終身教授陳慶坤,遼寧大學教授、北京東方大學孔子哲學院常務副院長王雅等多名專家學者共聚山東曲阜,對孔廟、孔府、孔林進行深度調研,探討孔子哲學思想。
  • 從西方回歸東方 找尋中國文化的根
    丁文超:牟宗三先生在心性儒學方面的造詣受到了世界公認。劉悅笛:對。因為牟宗三先生和李澤厚先生都是研究康德的,他們闡釋康德的高度決定了他們闡釋、理解中國古典思想的高度。我追隨的是李澤厚先生的思想路線,雖然目前這條路線上的人非常少,但在未來很有可能會代表中國思想的真正的路,即李澤厚先生提出的「西學為體,中學為用」這條路。
  • 為什麼西方人眼中的東方充滿偏見?
    第二章稱為「東方的構造與再構造」,分期描述近世東方學的產生與發展,與及主要的西方文學家和學者描述和研究東方的手段。第三章從1870年出發,探討殖民擴張以來東方學的發展,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英、法東方學的狀況,及戰後美國在東方學領域中的角色。薩氏所分析的東方學史,是現代世界體系(the modernworldsystem)形成的內在部分。
  • 西方學者雅斯貝爾斯對孔子思想的闡述和分析,很有深度和廣度!
    雅斯貝爾斯是德國現代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他在其晚期作品《大哲學家》中,對孔子的思想做了生存哲學意義上的深度解讀。從大體上,主要有三個方面。他還人為孔子用的思想方法就是理性與超越並舉。超越思維就是非對象性思維,超越的動機就是對自身與處境的不滿,其目的就是通過哲學沉思實現真正的人的復歸。具體他是如何進行分析和理解的呢?請跟隨哲學詩畫一起深度進入——西方學者雅斯貝爾斯對孔子思想的闡述和分析!
  • 西方的一些學者認為孔子的仁愛之心,也許就是救世的良方
    孔子的仁愛思想是從周文王時期的制度得來的,孔子認為人的天性情感是有血緣關係而自然引發的。所以孔子提倡周文王時期的禮儀制度,但是到了春秋時期,因為時間有所間隔,而諸侯和君主之間的血緣關係已經日益疏遠,而當時的環境不再用於這套文化體系。
  • 東方的「禮節」,西方的「儀式」:現代韓國的餐桌禮儀
    現代韓國的餐桌禮儀形成時間並不長,但很有特色,可以說是在東方餐桌「禮節」的基礎上,嫁接了西方的用餐「儀式」。東方餐桌「禮節」的來源東方或者說東亞的餐桌「禮節」,並不是孤立的規則,而是整個「禮」價值觀的一個分支。禮制形成於中國周朝,最終經由孔子完善並形成體系。
  • 於曉非:東方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
    第二世界史上的古老文明是那些?首先回顧在這個地球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又能夠傳承不斷的古老文明有幾個?小的不說,大的有幾個?學者們說,有三個。西方文明在以歐亞大陸交界的地區,比如希臘、耶路撒冷、羅馬地區,在這裡曾經誕生了悠久的文明,3000年以上歷史總是有的,這個文明極具生命力也傳承到今天。今天,我們把中國文明和印度文明統稱為東方傳統文化,另外就是西方文明。這三個古老文明中國、印度、西方在今天這個世界上,誰是主流文明?答案是西方文明。為什麼三個古老文明,西方文明成為今天人類主流文明?
  • 河南教師讀書會丨孔子也幽默
    高金萍:林語堂是在向我們傳達,讀孔子,要了解孔子的真性格,孔子是幽默的,是近人情的,對門人全無架子的;要明白《論語》是孔子和弟子之間對話的語錄,「很多是燕居閒適的話,是老實話,率真話,不打算對外人說的話,脫口而出的話,幽默自得的話,甚至開玩笑以及破口罵人的話」。王桂香: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
  • 杜威:「西方孔子」在中國(上)
    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20世紀前半期的中國成為一種傳播極廣的教育思想,其影響超過了任何一種西方教育思想   美國教育學者施瓦茨曾說:「在20世紀中國的學術史上,約翰·杜威與現代中國之間的交往是最吸引人的事件之一。」
  • 再話中西方教育思想得失:中國教育給答案,西方教育給問題?
    圖二:孔子主要教人們做人的道理西方思想的一個重要源頭就是蘇格拉底,他在西方的地位和孔子差不多。蘇格拉底經常整天到處找人談話,討論問題,探求對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總之,我們大致可以這樣總結中西方的思想:1、中國人擅長思考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並且做得很好。所以中華文明能傳承5000年絕不是偶然。因為社會的維繫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來往,中國人深諳此道。2、教育上中國倡導給答案,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自建該如何相處。西方教育倡導給問題,告訴他們人應該如何挑戰自我、挑戰權威,探索自然。
  • 西方文明,東方專制?看看中國如何影響啟蒙運動
    種族主義理論就認為,歐洲人是文明人,其他人種都不如歐洲人優秀,甚至是劣等人。孟德斯鳩的自然環境決定論是種族主義理論的起點之一。黑格爾是哲學家,他從二元對立的世界觀出發,故意把中國塑造成西方的對立面,中國是東方專制主義,是歷史停滯的國家,以反襯西方的所謂自由、文明和進步。這種虛構出來的話語體系,實際上也影響了不少中國人,一直到今天。
  •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西方哲學之問,東方政事之本
    黃建平/文 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提出的。我沒去過西方,不太了解歐美等國普通民眾的文化狀態。說到底是世界觀的問題,是人與世界關係的問題,是生命本質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此類話題不溝通、不追問、不討論,不代表我們沒有思考。對於涉及信仰、觸及靈魂的重大問題,普通中國人向來比較謹慎。這是有歷史原因的,我也不想展開來解釋。世界觀,人與世界的關係,生命的本質,除了大部頭的經典,其實在教科書裡也是有答案的。
  • 西方人最崇拜的中國人,美國最高法院門口有16個雕像,正中就是他
    我相信很多人可能都有著不同的答案,什麼秦始皇隋文帝、成吉思汗等等,因為這些偉人都對中國的歷史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我們無法評價誰更重要,因為我們的歷史缺了誰都不行。而當我們問西方人,誰才是他們心目中最崇拜的中國人,基本上都會得到統一的答案,那就是孔子。為什麼會是孔子呢,自然是他的文化深深地影響了西方吧,因此也是很受歡迎。
  • 西方傳教士在清廷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推動了東方對西方的了解
    20世紀中國人反對基督教的主要論據之一是,它的主張與現代科學的成果有出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教傳教士在19世紀把西方科學傳人中國時都起了主要作用。的確,雖然在創建中文科學新詞彙中存在著一些專門問題,但是新教徒創作的科學和數學著作比所有其他非宗教問題著作的總數還要多。
  • 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讓我們感受到西方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偏見
    如果西方人用西方文化去理解中華民族文化,一定不可能徹底通透,反之亦然。 黑格爾和孔子是西方和東方兩個文化的代表,黑格爾對孔子曾經做過這樣的評價:在孔子那裡「只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
  • 4問孔子學院,一年花20幾個億的孔子學院,到底幹什麼了?
    第四問:孔子學院到底有什麼意義?第一大意義:改變外國人對中國人膚淺認識80%的外國人了解我們有三個渠道。1.新聞 2.海外華人 3.香港電影很多老外相信,我們中國人會輕功,每個人武術可以打10個。第二個意義:孔子學院最終目的:培養出具備東方思維的西方精英《中餐廳》綜藝是中國一群明星去國外開餐廳,很多外國人吃到中國傳統美食,豎起大拇指,表示好吃。隔著電視節目,我們驕傲,中國菜博大精深,全世界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