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說以德報怨?其實他的原意與我們理解的大相逕庭
以德報怨這句話我們聽到太多遍了,無非是說就算別人做的事情十分不對,別人欺負你了,也不應該還手。反而找機會對他很好才是君子風度,不要用武力去反擊,而要用胸懷去包容以此感化他。其實「以德報怨」確實出自孔子之口,但是這只是半句。聽話聽一半,誤解可就大多了。
-
孔子說他三十而立,他「立」的是什麼?
孔子說他自己是三十而立,那麼他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他所「立」的又是什麼?想要回答而立之年的意思,也是要從孔子所說的這句話來完整地看待。孔子說他十五歲的時候「志於學」,也就是十五歲的時候就能夠立志於學。於是在這裡也就有一個特別關鍵的問題,孔子立志於學的對象是什麼?對於「志於學」的回答,關乎接下來「而立」的回答。
-
孔子的這句話很有智慧,可惜很少人理解正確!
由:孔子得意門生,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魯國卞(今山東省泗水縣)人,孔子曾稱他是「卞之野人」,「孔門十哲」之一。子路小孔子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的人。《二十四孝》中「百裡負米」的主角。「孔門四科」中,子路是政事科的佼佼者,他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
-
方能:怎麼理解孔子的「仁」(三則)
歷來解釋孔子此處表述的志,都理解成大同理想、聖人之志,「願普天下的老人都被安頓好,老有所養;……願天下的少年人都得到關懷。」如今方能理解到:孔子這三句話即是述己志,也是點評前面兩位學生表述的志,是有針對性的,不是普泛的抒懷。
-
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問:首先感恩師父的慈悲開示,是這樣的,我想問的問題就是:因為今天的主題是傳統文化,正好現在我也是在平時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帶孩子讀這些傳統文化的書籍,就拿《論語》做個例子來說,《論語》當中講,有人問孔子說:以德報怨,何如?孔子就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孔子的思想十分淺薄,黑格爾這樣說一個大了他一千多歲的人
試問,當時的歐洲,哪一個思想能有資格去論說孔子的思想「淺薄」。黑格爾做了,他生存的19世紀相當於我們歷史上的明清時期,一個生活在明清時期的人,去抨擊一千多年前的人「淺薄」。還受到了其後世弟子的擁戴和稱讚。黑格爾所能了解到的孔子,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論語》,他說論語上,孔子的言行不過是一些道德常識,毫無特色的東西,哪個民族都能找得到。放屁!
-
孔子所說的「方內之外」的奇人到底是些什麼樣的人?
過了幾年以後,三人之中的子桑戶染上重病,身體一天天衰落下去,沒過多久就逝世了 。還沒等到他的遺體入殮,孔子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叫子貢去幫助子桑戶的家人朋友處理喪事,於是子貢聽從孔子的話去到了子桑戶的家中。子貢剛一踏進子桑戶的家門,就看見子桑戶的兩個朋友席地而坐,一個在彈琴,一個對著子桑戶的遺體唱道:「桑戶呀桑戶呀!
-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
今天我們重點探討一下,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究竟指的是什麼?首先我個人覺得,三十而立,就是指一個人到了三十歲,他能給自己清楚的人生定位,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清晰的規劃,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能夠根據當下的社會需求,去樹立自己的目標和志向,而且是十分堅定地,任何勢力和力量都無法使自己的理想動搖。
-
孔子說的這些都是些什麼玩意?孔子:對,都是我說的!
(看書只看前一半,哦不,只看25%)2、飲食男女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後人:孔子這是壓制人的天性啊。(其實孔子說的是,吃飯和生理需求都是人們普遍存在的欲望,意思就是承認欲望,欲望就和吃飯喝水一樣不可缺少。程朱那套「存天理滅人慾」扣到孔子頭上?)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關於儒家思想的天命,你可能理解錯了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孟子說「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儒家思想中的天,既是指上天,也是一種精神的存在。在孔子和孟子的早期儒家思想中,「天」主要是指人事的神性依據,即人的精神支柱,是人格的神。此外,「天」還是人的天性和天賦仁心,正如孟子說的「不忍人之心」,即「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
-
為什麼孔子會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真相讓人淚流滿面!
其實翻譯成現在的話大概就是「老不死」吧,聽起來根本就是有咒罵老者的嫌疑,對他們極其不尊重,真的難以想像這句話為什麼會在後世流傳這麼久遠,而且更加讓人不敢相信的是,這句話其實還是孔子說出來的。那麼到底是出自於什麼原因孔子會這麼說呢?又或者說並沒有什麼原因,只是孔子在隨意調侃或者發牢騷?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吧!
-
知行合一:孔子說的那些話你未必同意,但為什麼他卻值得尊敬?
夫子對顏淵的解釋是,仁是對「禮」的自覺,即是「禮」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實現。在回答子貢時,他說的仁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回答仲弓時,他又說仁就是「愛人」,跟他所說的「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一致。
-
曾仕強:孔子說「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你能理解他的意思嗎?
曾經有一天晚上,大概十一點的時候,有一個董事長打電話給我,他說我兒子跟我講他要辭職。我就故意,我說你兒子要辭職,你就讓他辭職好了。他說讓他辭職是很容易,但是我現在要請教你,我向誰辭職?這是他非常痛心的一種表現。辭職,你嘴巴講就辭職了,我一輩子辛辛苦苦,就是要建立一個家業,你說甩就甩。
-
孔子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其實這句話意思很深,跟成家立業沒半毛錢關係。今天我們就好好探討一下這兩句的內涵。首先說「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麼呢?是人生觀、世界觀,是做人原則。孔子說了,從十五歲開始,就立志求學。如果我們現在還沒有確立自己的人生方向,沒有自己的價值標準,別人這麼說,覺得有道理;別人那麼說,覺得還是有道理,沒有自己的主見,分不清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就是沒「立」,這跟年齡沒關係,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立」起來,人云亦云,自己就甘當牆頭草,隨風倒。什麼是「四十而不惑」呢?
-
管仲那麼猛,孔子說他有毛病?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這樣的:管仲是一個幾乎沒毛病並且很生猛的人,而孔子卻說他有毛病…再關於孔子的這種想法,太史公也做過這樣的猜測: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免之至王,乃稱霸哉?又是何意?就是說既然周王朝氣數已盡,而桓公那麼英武、你管仲又那麼牛逼,為何不直接取周而代之,反稱什麼毛線霸主………讀史至此,起叔倍感困惑。
-
他是孔子的女婿,也是最精通鳥語的人!論語中這一典故特地說他
當中就有這樣一位人十分突出,他就是孔子的徒弟,他能精通鳥的語言,以至於有一句典故專門來形容他。沒錯,這讓人感到特別驚奇,世界上竟然會有精通鳥語的人?這可是與我們現在學習的英文差別十分大的。這個人就叫公冶長,是山東魯國人,後來成為了諸城人,不僅僅是孔子得意的學生,還是孔子的女婿,後來的一生中都專門治學,從來沒有踏入過仕途。據歷史上所記載,這位公冶長十分聰明,最令人覺得驚嘆無比的就是他竟然能精通鳥語!
-
什麼樣的人,能稱得上孔子說的「好學之人」,其實就這2件事
《論語》中孔子提出了較多的為人處事原則。今天我們就聊一聊,什麼樣的人,能稱得上孔子說的「好學之人」,其實就這2件事。今早打開手機,跳出的「淘寶禁售野味」新聞受到很多網友熱議,尤其最近全國關注的疫情,更是再一次驗證了「病從口入」的事實。《論語》裡孔子前半句提出,「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雖然只有八個字,但是不是很熟悉?就是說的人類最普遍的生活,衣食住行問題。
-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何理解這句話?
《論語》中的公案 孔子時代距今已經二千多年了。在這二千多年的時間裡,孔子的思想深刻的影響了中日韓以及越南等國家的文化。並且,這二千多年的時間裡,很多學者對孔子的思想進行重新解讀。
-
孔子的這10句話,我們都理解錯了!
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老師,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
-
孔子無奈下說了一句穢語,卻意外成千古名言,如今是很多人口頭禪
孔子無奈下說了一句穢語,卻意外成千古名言,如今是很多人口頭禪孔子是一個大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論至今都非常的有名,句句見解獨到,充滿著生活哲理。孔子被尊稱為孔聖人,但是有一句話說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言下之意就算孔子思想再厲害,他也是一個平凡的人,他也會有犯錯的時候。處處講究禮節,待人接物和善的孔子,也有被逼無奈下說穢語的時候。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他的這句穢語不僅被後人記錄在《論語》中成千古名言,而且還成為了很多人的口頭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