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020-12-11 國學雜談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兩句話,流傳很廣,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容易被誤解。尤其是「三十而立」,經常被人誤認為是成家立業。其實這句話意思很深,跟成家立業沒半毛錢關係。今天我們就好好探討一下這兩句的內涵。

首先說「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麼呢?是人生觀、世界觀,是做人原則。

孔子說了,從十五歲開始,就立志求學。經過十五年的學習,終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人生觀、世界觀已經堅定不變了,做人有了自己的原則,有了自己的志向,對事物的看法,有了自己的判斷標準,不會再為外界所動搖了,這是三十而立。

如果我們現在還沒有確立自己的人生方向,沒有自己的價值標準,別人這麼說,覺得有道理;別人那麼說,覺得還是有道理,沒有自己的主見,分不清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就是沒「立」,這跟年齡沒關係,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立」起來,人云亦云,自己就甘當牆頭草,隨風倒。

什麼是「四十而不惑」呢?意思就是說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已經沒什麼疑惑了,大多數問題都能搞清楚、看明白了。這句話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裡面有個問題存在,值得我們討論。按常理說,應該先沒有「惑」了,才能「立」志呀,自己還在迷惑當中,怎麼就盲目「立」志了呢?那個「立」會不會有問題?

這個問題就有點深度了。孔子說的「三十而立」,是通過學習古聖先賢的教導,才建立起來的價值標準,靠的是「信」,他堅信古聖先賢說的都是真理,都是對的,不用懷疑,他是依此而「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比較教條主義,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確實做人很有原則,但還不知道通達權變。

這就好比一個新手司機,通過跟教練的學習,確實會開車了,能上馬路了。但他只是嚴格按照教練教的規則來,他還不知道為什麼要那麼開,車出了毛病,也搞不清怎麼回事,遇到緊急情況,更不知道怎麼隨機應變。只有開過很多年以後,才不會畏手畏腳,被這些規矩所束縛,開起車來才可以得心應手。

那「四十而不惑」這句話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十年之後,他已經深刻理解古聖先賢教導的內涵了,領略其中的精髓了,這才真正沒有什麼疑惑了,處理起事情來,才可以善巧方便,遊刃有餘了。

世事人情可比開車複雜的多了,你雖然很有原則,但你看的可未必對,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不是光有原則就可以應付的了的,那還需要有很深的閱歷和智慧,才能看清事實真相。

所以孔子這兩句話,確實是人生經驗之談,確實是很有道理的。

相關焦點

  • 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古希臘人怎麼看?
    原標題: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古希臘人怎麼看? 地處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中亞草原之間,絲綢之路又途經於此,古典時代的阿富汗地區註定要成為東西方不同文明交相輝映的舞臺。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孔子有多厲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千古名言流傳至今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花甲),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古稀)。」這句是孔子的千古名言,大致意思是三十歲的時候已經是成家立業的年齡,四十歲的時候已經大概對生命沒有了什麼懷疑,五十歲的時候也就知道了所謂天註定的命運。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在《論語.為政第二》中,孔子用很短的一句話,概括總結了他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定了做學問的志向,就好比我們剛上學時,也會有自己的理想。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可能沒有人理解你,所有人都說你是錯的。這種情況之下,你會不會懷疑你自己?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真的錯了?你會不會懷疑自己所堅信的東西和所做的事的價值?你要不要隨大流、聽從眾人?如果你有所懷疑,那麼就是有「惑」。「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
  • 漫漫說㊸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孔子,到底過了怎樣的一生?
    漫漫說㊸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孔子,到底過了怎樣的一生?原標題:《漫漫說㊸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孔子,到底過了怎樣的一生?》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才是修身的智慧
    比如說孔子就這樣一個觀點,認為人的道德不能一下子就煉成,而需要經歷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孔子作為儒學的一個創始人,他的思想,也給很多人起了很重要的指導作用。《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你人生的每個10年追上了孔子的步伐嗎
    在《論語》中,孔子對各自己各個年齡段都有一個代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聖人的話,自然要聽從,效仿!那麼孔老夫子是根據什麼給各個年齡段定下相對應的稱謂呢?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的這句話,被多數人曲解了
    孔子像【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在人生道路上站穩腳跟,四十歲心中不再迷惘,五十歲知道上天給我安排的命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歲能鮪心所欲地說話做事,又不會超越規矩。」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經常掛在嘴頭上 ,但如果讓你講出它的含義,可能就講不明白了。下面就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段話的意思,有不妥之處,還望多多批評指教。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世間萬物變化紛紜,人生命運更是不可捉摸。這就是「知者不惑」。《後漢書·種暠傳》記載,種暠在承光宮監護太子時,中常侍高梵要把太子接到宮中。太傅杜喬猶疑不決,又不知該怎麼辦。種暠手提長劍擋住車架說:「太子是國家儲君,關係重大,常侍你來接太子而又沒有詔信,怎麼知道你不是心懷奸邪呢?」於是高梵只得回去奏報,得詔令才把太子接走。杜喬退而嘆息:「愧暠臨事不惑。」這大概可為「不惑」作一註腳。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大家很熟悉,但很多人理解錯了!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深層含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大成殿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問,三十歲時能夠自立於世,四十歲時明白許多道理,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是夫子自道的為學次序和應達到的境界。三十歲的時候能夠道德人格「確有所立,不退不轉」而言行能夠「約之以禮」了。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您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孔子周遊列國時,楚國的葉公遇見子路了,就請問子路說:「孔子是怎樣的人物啊?」時常陪侍孔子左右的子路,竟然不知從何角度,才能得體地描述高深莫測的老師。後來,子路向孔子稟告此事,孔子就教子路:「你為何不這樣講:『我們老師一發憤學習,連吃飯的事也忘了。
  • 讀《論語》才知道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你可能理解錯了
    論語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出自這一句。將三十而立理解為成家立業。將不惑,理解成不被迷惑誘惑。我們先看看原文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 你真的知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含義嗎?
    現實中,想必不少人把「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  可「三十而立」的「立」到底是什麼含義呢?「四十而不惑」的「惑」又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孔子的人生正經的談下。
  •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第三種解讀則是「禮」,在《論語》中,孔子曾說過:「立於禮」(《論語·泰伯》),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那麼「三十而立」,也可以指孔子這個時候做事言行都能完全符合「禮」,做什麼事都很恰當之意。
  • 南懷瑾:孔子講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一段到底是什麼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時,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
  • 你知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前面還有一句什麼話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鸚鵡學舌】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學習,三十歲時有所成就,四十歲時遇事不再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天命不可違,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意見,七十歲時可從心所欲,卻又不越規違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