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出自這一句。可是很多人都對這兩句話理解錯了。將三十而立理解為成家立業。將不惑,理解成不被迷惑誘惑。
我們先看看原文翻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而這個翻譯也並不完美,其實這句話是沿著一條線在走:
十五歲的時候,志立,把志向立在何處,孔子是立在周禮。
立志
三十而立,是本立,「本立而道生」。是指孔子學周禮已經從立志開始到掌握了根本,根本就是孔子的仁,孟子的義,有子的孝弟,曾子的忠恕。
四十不惑,是法立,這個法是方法,是指自己沿著自己的根本出發,而不會產生兩個念頭的衝突、矛盾;是自己價值觀的純粹和自信,並且篤定執行。
中年人不應該困惑,只有兼程
五十知天命,四十歲之後篤行十年,就知道天命是什麼了,它就是自己人生的範圍,古代到了五十,人生基本就不會有太大改變,知道自己人生能做到什麼程度了。當然,現代人壽命更長,夕陽紅也未可知。五十歲,是界立。就是自己人生的邊界,自己看得到了。
六十歲之後,聽到什麼都不會吃驚了,對不同的言論也有了包容,不會去糾纏論證對錯了,為什麼?因為看慣了雲捲雲舒,知道了論語的的第一話的精髓,「人不知而不慍」,人不知「道」,無需生氣,因為聞「道」有先後罷了。
夕陽紅
七十歲對古代人來說,幾乎到達生命終點了,就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且因為人生之前養成的巨大慣性,怎麼做都不會出線,給自己做個完整的收尾。
所以這條線,人生的學習過程,從立志到努力爭取實現的過程。
這條線,是關照自我成長,而和外物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