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才是修身的智慧

2020-12-13 墨書國學

人生是一個不斷修行的一個過程,在人生的修行當中,我們是需要經歷時間以及事情的不斷磨練,來提升自我的一個狀態。

但是很可惜的是,很多人都忽略了這一點,很多人以為凡事都是一個直接成型的一個過程,其實並非是這樣。我們需要逐漸的磨練,有的人一生渾渾噩噩追求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都是因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其實人的思想和品德,最初是以一個雛形呈現在這個世界當中,而我們需要不斷的經歷一些事情,經歷時間,來為這個雛形塑造一個更美好的狀態,以及更高純潔的一個品格。

比如說孔子就這樣一個觀點,認為人的道德不能一下子就煉成,而需要經歷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孔子作為儒學的一個創始人,他的思想,也給很多人起了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我15歲的時候立志學習,30歲立於社會,40歲不再感到困惑,50歲順應天道而徇之理,60歲對於聽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靜的去接納,70歲順應本性天性,而不超越禮的準則。

所謂的「知天命」,就是懂得天命,不可抗拒而聽天由命,「耳順」就是耳聰目明,心中有自己的主見,分辨出事情的是非曲直,能夠聽得進去忠言。

孔子所說的「十五而志於學」,十五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十五歲的年紀,而在我們現在這樣一個時代,從幾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進入學習的一個階段了。

而孔子所說的15歲,就是在自己青少年的時候立志於學習之中,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有自己的一個志向。

王陽明在小的時候就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天,他的老師問他想做什麼?王陽明就說:立志要當聖人。

當時還受到了一番嘲笑,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王陽明的小的時候就有了屬於自己的志向,就立志於求取學問,當聖賢,這就是立志求學的一個智慧。

那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其實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一個修身指導思想。孔子用這簡單的幾句話,就勾勒出自己的人生,說明了一個道理,也就是能夠讓每一個人更好的修身,以良好的狀態去應對自身。

其實所謂的真正三十而立,很多人對於這個事情是有一些誤解的,大部分人聽到三十而立的時候,總覺得三十而立,就是三十歲的時候就應該擁有財富和地位,應該在社會中立足。

看似是這樣一個理念,但是實際上三十而立,真正立的是我們的人格。

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就應該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應該明白用一種什麼樣的方式活著,更應該明白人生財富只是一個附加價值,而人生自我的品格,向內在尋求的一種智慧,才是真正應該追求的一個事物。

而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就是讓我們在三十歲的時候明白什麼事情是對的,什麼事情是錯的,也就是說懂得了做人真正的一個品行。

而四十不惑,就是說到四十歲的時候,不再感到困惑,對於人生有一個很清晰的思路,有一個良好的規劃,不再像年輕的時候那麼迷茫,那麼無助。

而五十知天命,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五十歲的時候,明白天命的一個智慧。

儒學中所說的天命,其實就是所謂的順其自然。

一個人從出生的時候,很多事情都已經決定了,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承受了上天的賦予的一種狀態。

有一些事情我們可以改變,但是有一些事情,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這個從其他角度上來說,也叫做命理。

只有坦然的接受自我的一個人生,這就是所謂真正順應天命的一個智慧和道理。大多數人在生活中其實都做不到這一點,因為大多數人總喜歡抱怨自己的人生,抱怨生命的不公平,抱怨自己為什麼沒有別人富有,為什麼沒有別人有地位等等。

其實人和人沒有絕對的平等之分,人和人之間也沒有絕對的公平。那些一味的抱怨的人,他們都是沒有達到知天命的一個狀態,而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知天命,就是讓我們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都有屬於自己人生的一個人生軌跡。

學會順應這個軌跡,坦然的接受這一切,不要整天的抱怨和違逆,當你真正坦然接受的時候,才能更好更平靜的去容納很多事物。

本文由國學人生原創,看了《論語》中的智慧,您對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怎麼理解的呢?

相關焦點

  • 讀《論語》才知道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你可能理解錯了
    論語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出自這一句。將三十而立理解為成家立業。將不惑,理解成不被迷惑誘惑。我們先看看原文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 孔子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兩句話,流傳很廣,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容易被誤解。尤其是「三十而立」,經常被人誤認為是成家立業。
  • 《論語》道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人生很漫長又很短暫,漫長與短暫唯一的差別就是將人生分成了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自己該幹的事,《論語》中便將這些階段中人們該達到的要求道出來了。三十而立三十而立,本意是指人到時三十歲的時候,就應該懂得一定的「禮」,即懂得言行舉止,在現代人的理解中,這句話指的是人到了三十歲就可以自己承擔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有著自己的事業或人生目標,並且可以獨當一面。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在《論語.為政第二》中,孔子用很短的一句話,概括總結了他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定了做學問的志向,就好比我們剛上學時,也會有自己的理想。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你真的知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含義嗎?
    現實中,想必不少人把「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  可「三十而立」的「立」到底是什麼含義呢?「四十而不惑」的「惑」又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孔子的人生正經的談下。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首先,這句話是孔夫子描述他自己的人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很多人十五歲開始立志,長大要幹這個,幹哪個,但很多都是錯的。但是又必須儘早立志,怎麼辦呢?就是要讓孩子儘量的犯錯與受挫折,只要不犯不可挽回的大錯就沒關係。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大家很熟悉,但很多人理解錯了!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
  •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宋朝朱熹以後,《大學》和《中庸》、《論語》、《孟子》才並稱「四書」。▲三十而立:有多種解讀。一種是學業有成。[唐以前古注]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古人三年明一經,從十五至三十,是又十五年,故通五經之業,所以成立也。另一種解讀是在社會有了一定的地位,能站得住腳。
  • 廚師趣解《論語》"四十不惑"="消費40考試不惑"
    原標題:廚師趣解《論語》"四十不惑"="消費40考試不惑"   楚天都市報訊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記者昨日在湖北經濟學院三清園食堂二樓,卻看到了一個黑板報,對《論語》中這段話進行了「神翻譯」——「我們這裡有5塊和10塊的美食,吃了有利於學習……消費40塊,考試不會有疑惑……消費70塊,隨便怎麼考都可以順利通過。」   如此翻譯引來許多學生圍觀並拍照轉發,有人稱讚有創意,也有人質疑有點「雷」。
  •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你人生的每個10年追上了孔子的步伐嗎
    在《論語》中,孔子對各自己各個年齡段都有一個代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聖人的話,自然要聽從,效仿!那麼孔老夫子是根據什麼給各個年齡段定下相對應的稱謂呢?
  • 三十而立,立的是業,四十不惑,明的是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最為人所熟知的應該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了,我們先從字面意思來看一下1三十而立,立的是形,29歲的小王臨近年底才回家,其實原本可以早一點回家的,
  •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世間萬物變化紛紜,人生命運更是不可捉摸。於是高梵只得回去奏報,得詔令才把太子接走。杜喬退而嘆息:「愧暠臨事不惑。」這大概可為「不惑」作一註腳。「不惑」看上去不那麼難。堅信自己所信的,堅守原則,不被外界所幹擾就是了。很多人在很多時候是會做到這樣的。如果做到這樣,大概可以說到了孔子所云「三十而立」之「立」的層次,但還不是「不惑」。
  • 四十不惑與男人四十一枝花
    新娘笑道:「我最喜歡堂哥這種年齡的男人,思想成熟、處世圓潤、有故事、有深度……」溫公道:「子曰『四十不惑』,吾伊始!」意思就是說,孔子說男人「四十不惑」,我才剛剛開始!言外之意就是說他會越來越吸引新娘。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子在《論語.為政第二》中有一段自述,講他一生學習、成就的過程,共分為六個階段:「子曰。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麼五十呢?
    大家經常能聽到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小編今天帶大家一起揭開謎底。三十而立一個人到了三十歲基本家庭、事業都比較穩定,這個時候的你應該也必須知道自己將來的人生規劃是什麼,所謂的責任心就是要有擔當,有使命感。之前渾渾噩噩一個人過,成家有了穩定工作之後,就不能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
  •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在古文中,分別是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二十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行「加冠之禮"以示成人。漢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你不會遇見什麼困境,或者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會「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知者不惑」。孔子「四十不惑」是說自己學術的通融和做人的原則信念,已經非常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