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個不斷修行的一個過程,在人生的修行當中,我們是需要經歷時間以及事情的不斷磨練,來提升自我的一個狀態。
但是很可惜的是,很多人都忽略了這一點,很多人以為凡事都是一個直接成型的一個過程,其實並非是這樣。我們需要逐漸的磨練,有的人一生渾渾噩噩追求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都是因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其實人的思想和品德,最初是以一個雛形呈現在這個世界當中,而我們需要不斷的經歷一些事情,經歷時間,來為這個雛形塑造一個更美好的狀態,以及更高純潔的一個品格。
比如說孔子就這樣一個觀點,認為人的道德不能一下子就煉成,而需要經歷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孔子作為儒學的一個創始人,他的思想,也給很多人起了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我15歲的時候立志學習,30歲立於社會,40歲不再感到困惑,50歲順應天道而徇之理,60歲對於聽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靜的去接納,70歲順應本性天性,而不超越禮的準則。
所謂的「知天命」,就是懂得天命,不可抗拒而聽天由命,「耳順」就是耳聰目明,心中有自己的主見,分辨出事情的是非曲直,能夠聽得進去忠言。
孔子所說的「十五而志於學」,十五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十五歲的年紀,而在我們現在這樣一個時代,從幾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進入學習的一個階段了。
而孔子所說的15歲,就是在自己青少年的時候立志於學習之中,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有自己的一個志向。
王陽明在小的時候就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天,他的老師問他想做什麼?王陽明就說:立志要當聖人。
當時還受到了一番嘲笑,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王陽明的小的時候就有了屬於自己的志向,就立志於求取學問,當聖賢,這就是立志求學的一個智慧。
那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其實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一個修身指導思想。孔子用這簡單的幾句話,就勾勒出自己的人生,說明了一個道理,也就是能夠讓每一個人更好的修身,以良好的狀態去應對自身。
其實所謂的真正三十而立,很多人對於這個事情是有一些誤解的,大部分人聽到三十而立的時候,總覺得三十而立,就是三十歲的時候就應該擁有財富和地位,應該在社會中立足。
看似是這樣一個理念,但是實際上三十而立,真正立的是我們的人格。
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就應該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應該明白用一種什麼樣的方式活著,更應該明白人生財富只是一個附加價值,而人生自我的品格,向內在尋求的一種智慧,才是真正應該追求的一個事物。
而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就是讓我們在三十歲的時候明白什麼事情是對的,什麼事情是錯的,也就是說懂得了做人真正的一個品行。
而四十不惑,就是說到四十歲的時候,不再感到困惑,對於人生有一個很清晰的思路,有一個良好的規劃,不再像年輕的時候那麼迷茫,那麼無助。
而五十知天命,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五十歲的時候,明白天命的一個智慧。
儒學中所說的天命,其實就是所謂的順其自然。
一個人從出生的時候,很多事情都已經決定了,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承受了上天的賦予的一種狀態。
有一些事情我們可以改變,但是有一些事情,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這個從其他角度上來說,也叫做命理。
只有坦然的接受自我的一個人生,這就是所謂真正順應天命的一個智慧和道理。大多數人在生活中其實都做不到這一點,因為大多數人總喜歡抱怨自己的人生,抱怨生命的不公平,抱怨自己為什麼沒有別人富有,為什麼沒有別人有地位等等。
其實人和人沒有絕對的平等之分,人和人之間也沒有絕對的公平。那些一味的抱怨的人,他們都是沒有達到知天命的一個狀態,而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知天命,就是讓我們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都有屬於自己人生的一個人生軌跡。
學會順應這個軌跡,坦然的接受這一切,不要整天的抱怨和違逆,當你真正坦然接受的時候,才能更好更平靜的去容納很多事物。
本文由國學人生原創,看了《論語》中的智慧,您對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怎麼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