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師趣解《論語》"四十不惑"="消費40考試不惑"

2020-12-13 人民網教育

原標題:廚師趣解《論語》"四十不惑"="消費40考試不惑"

  楚天都市報訊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記者昨日在湖北經濟學院三清園食堂二樓,卻看到了一個黑板報,對《論語》中這段話進行了「神翻譯」——「我們這裡有5塊和10塊的美食,吃了有利於學習……消費40塊,考試不會有疑惑……消費70塊,隨便怎麼考都可以順利通過。」

  如此翻譯引來許多學生圍觀並拍照轉發,有人稱讚有創意,也有人質疑有點「雷」。對此,板報創作者、47歲的廚師陳魁解釋,自己平時喜歡閱讀《弟子規》《三字經》等,把《論語》、吃飯和考試糅在一起,是想讓學生感受輕鬆溫馨的就餐氛圍,以後會定期更換板報內容,結合時事熱點等,用幽默的方式與學生互動。「雖是歪解,但經典原文在黑板上,有興趣的同學自然會去了解國學,這也是種傳播。」(記者王哲洋 通訊員陶慧 解登婷)

(來源:荊楚網)

相關焦點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才是修身的智慧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我15歲的時候立志學習,30歲立於社會,40歲不再感到困惑,50歲順應天道而徇之理,60歲對於聽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靜的去接納,70歲順應本性天性,而不超越禮的準則。
  •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世間萬物變化紛紜,人生命運更是不可捉摸。「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你不會遇見什麼困境,或者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會「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知者不惑」。《後漢書·種暠傳》記載,種暠在承光宮監護太子時,中常侍高梵要把太子接到宮中。
  • 為什麼說四十不惑?
    …人生總是經歷各種磨練中成長,當一切都經歷過,四十歲,人生好戲才剛剛開始!人生才剛剛拉開序幕!以前過的,是生活。以後過的,才是人生。而對有些人來說可能一生也就這樣了。二為什麼說四十不惑呢?40歲的時候,有了事業或者有了事業的方向,事業上不惑了;知道了家的重要性,知道了誰是你最親近的人,感情上不惑了;知道了什麼是人生知己真朋友什麼是奸詐陰險惡小人,交友上不惑了;知道了什麼是真情什麼是誘惑,在誘惑面前不惑了;明白了人生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在價值觀面前不惑了;教育上寵溺為害,嚴格為慈,教善和防小人並重,教育小孩上不惑了…
  • 四十而不惑?你真的不惑了麼?
    「四十而不惑」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三十歲,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做事合於禮,事事能夠考慮周,身體狀況也最好;到了四十歲,不再為外物所迷惑;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懂得自然的規律法則;六十歲的時候自己可以聽得進不同意見;七十歲的時候可以從心所欲的幹任何事情,不會幹出出格的事。
  • 四十不惑與男人四十一枝花
    新娘笑道:「我最喜歡堂哥這種年齡的男人,思想成熟、處世圓潤、有故事、有深度……」溫公道:「子曰『四十不惑』,吾伊始!」意思就是說,孔子說男人「四十不惑」,我才剛剛開始!言外之意就是說他會越來越吸引新娘。
  • 四十不惑的意思真的是沒有困惑了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句話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提到。我們常常從字面上理解,三十而立就是到了30歲安家立業,而到了40歲就沒有困惑了。可是,它的真實意思真的是我們平常這樣理解的嗎?顯然不是。我們先找到原文出處,它來自於孔子《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原文是這樣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是夫子自道的為學次序和應達到的境界。三十歲的時候能夠道德人格「確有所立,不退不轉」而言行能夠「約之以禮」了。
  • 四十而不惑之解析
    讀過孔子《論語·為政篇》中的第4章的朋友對裡面的內容應該記憶猶新,我們一起先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 為政篇單從字面上去解釋相信大家都能夠理解,孔子對學生講完這段話以後肯定還有自己的解讀,只是《論語》沒有去記載。
  • 《論語》道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人生很漫長又很短暫,漫長與短暫唯一的差別就是將人生分成了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自己該幹的事,《論語》中便將這些階段中人們該達到的要求道出來了。四十而不惑四十而不惑講的是人到了四十歲就會變得明白起來,但明白的有點晚了,人生是一趟單程列車,一但開始,就沒有回頭路了。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你不會遇見什麼困境,或者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會「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知者不惑」。孔子「四十不惑」是說自己學術的通融和做人的原則信念,已經非常明白了。
  • 讀《論語》才知道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你可能理解錯了
    論語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出自這一句。將不惑,理解成不被迷惑誘惑。我們先看看原文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 四十不惑 不惑的我們
    四十不惑《不惑》全文每段歲月都有它的意義每串足跡 都是歷史站在時間的埡口無數次追根尋底想弄清每一件事想看透每一個人可日子過著過著才發現答案早就藏在了時光裡子曰:四十而不惑不再糾結於人來人往成敗得失不再侷促於塵世喧囂輕重緩急不惑之年有人把平凡做到極致有人把小家精心編織有人倔強地不懼挑戰有人大膽地走出舒適去看一看外面世界去尋一尋那個遠方
  •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四十重啟
    電視劇市場沉寂良久,最近討論度高的莫過於《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盜墓筆記之重啟》。《二十不惑》講述的是一個大學寢室裡面,四個女孩子畢業實習的故事,圍繞著職場拼搏,談情說愛展開講述。這部劇很真實,如果說一個人二十不惑,可以初生牛犢不怕虎,那麼到了三十,他可能會覺得累,或因為生活,或因為婚姻,再或者事業。這部劇裡面的配角顧佳,引起了觀眾強烈的反應。顧佳這個角色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能搞定自己孩子上貴族幼兒園的事情,還能幫老公處理公司的事情。然而,顧佳老公出軌了。
  • 高曉松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扎心了
    四十不惑,出自於孔子的《論語·為政》——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普遍的理解是:到了四十歲,遇到任何變故,都能權巧應付不被困住。我之前的理解也是如此:到了四十,見識多,經驗豐富,對問題會看得透徹,而不再迷惑。
  • 四十不惑—飛雲說
    不少世人皆認為四十不惑就是指:我到了四十,就什麼都知道了,不用學習了。我卻覺不然,學習是終生的。四十不惑所指有二:一,不再迷惑外物;二,內心不再迷惑。我解釋道,我是對奢侈消費沒有欲望。四十了,不再執著於外物了,不再去追求奢侈的服飾、豪華的汽車、大的房子、更高的職位來支撐自己的面子。而更多的是貼近於生活,衣服舒服就好,汽車按需購買,房子不在於大在於人,更高的職位不再是第一位的追求,家人更加重要。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在《論語.為政第二》中,孔子用很短的一句話,概括總結了他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定了做學問的志向,就好比我們剛上學時,也會有自己的理想。
  • 四十不惑?
    回顧這幾例患者,發現一個共性:男性,40餘歲,肥胖,患有高血壓數年,不能規律服藥,生活不規律經常熬夜,飲食好辛辣刺激。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按理來說四十歲本應是人生中的巔峰時期,這個時期你可以收穫著令人嫉妒的輝煌事業,讓你能呼風喚雨、隨心所欲,同時還擁有著讓人羨慕的家庭,左有嬌妻相伴,右有愛子相陪。
  • 男人四十不惑
    ,生死不惑。看不破生死,無以言不惑。於一個人來說,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於所有生靈來說,生為群體的延續,死是更替的形式。所以,託生於一己,那是小我,總不免對死的恐懼;寓生於族類,可成大我,然後有赴死的從容。    男人四十,真偽不惑。外物本身並無真假,只有表現形式的繁簡;惑是未發現的真實,偽是被遮掩的真實;偽惑的存在,只是自己的目光不夠透亮,或者出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