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飛雲說

2020-12-13 飛雲人生

不少世人皆認為四十不惑就是指:我到了四十,就什麼都知道了,不用學習了。我卻覺不然,學習是終生的。四十不惑所指有二:一,不再迷惑外物;二,內心不再迷惑。

一,不再迷惑外物

我記得有次和妹子聊天,偶爾說起我現在欲望很小,妹子大驚:你多大了,居然沒欲望了?我解釋道,我是對奢侈消費沒有欲望。

四十了,不再執著於外物了,不再去追求奢侈的服飾、豪華的汽車、大的房子、更高的職位來支撐自己的面子。而更多的是貼近於生活,衣服舒服就好,汽車按需購買,房子不在於大在於人,更高的職位不再是第一位的追求,家人更加重要。

四十了,也不會再輕易被外物所迷惑了,世上金錢美女的陷阱比比皆是,很多人墜入其中而被騙得傾家蕩產,傳肖、P2P、數字幣害了多少人,而這些人往往還都不傻,只是被外物所迷惑。

二,內心不再迷惑

有不少朋友對我現在放棄工作照顧父親不理解,電視劇《都挺好》裡蘇明玉不就是放棄事業照顧老年痴呆的父親嗎?我也是同出一轍,在事業小有成就後,沒有生存壓力後,更多的是注重內心的完善和家人的安好,出於這點,放棄事業照顧父親就是理所當然了。

四十了,應該知道自己需要些什麼了,人不單單是外物的需求,更需要的是內心的滿足和家人的安康。

四十了,沒生存壓力了,更多的是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我讀書參與讀書會、組織讀書會、更甚於組織創業論壇,更多的是出於愛好,出於玩的心態,分享並給予,而不是獲取,無欲則剛,無索取也不存在失敗了。

四十了,雖然還是單身狗,接觸的姑娘也有不少,母親很是關心,經常說這個姑娘家庭環境好,這個姑娘物質條件好,但四十了,不再執著於外在的物質了,更多的是關注內心的品質和思想的交融。

四十不惑,是指人到四十要有一定家底,要有一定閱歷,能自主地選擇生活工作方式,能知道底線和需求。

四十不惑,活得明明白白,活得乾乾淨淨,四十真的挺好,如果可以讓我選擇一個永遠保持的年紀,我願永遠四十。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四十不惑?
    …人生總是經歷各種磨練中成長,當一切都經歷過,四十歲,人生好戲才剛剛開始!人生才剛剛拉開序幕!以前過的,是生活。以後過的,才是人生。而對有些人來說可能一生也就這樣了。二為什麼說四十不惑呢?所以說 四十而不惑。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可能沒有人理解你,所有人都說你是錯的。這種情況之下,你會不會懷疑你自己?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真的錯了?你會不會懷疑自己所堅信的東西和所做的事的價值?你要不要隨大流、聽從眾人?如果你有所懷疑,那麼就是有「惑」。「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
  • 孔子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兩句話,流傳很廣,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容易被誤解。尤其是「三十而立」,經常被人誤認為是成家立業。
  •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世間萬物變化紛紜,人生命運更是不可捉摸。這就是「知者不惑」。《後漢書·種暠傳》記載,種暠在承光宮監護太子時,中常侍高梵要把太子接到宮中。太傅杜喬猶疑不決,又不知該怎麼辦。種暠手提長劍擋住車架說:「太子是國家儲君,關係重大,常侍你來接太子而又沒有詔信,怎麼知道你不是心懷奸邪呢?」於是高梵只得回去奏報,得詔令才把太子接走。杜喬退而嘆息:「愧暠臨事不惑。」這大概可為「不惑」作一註腳。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四十不惑與男人四十一枝花
    新娘笑道:「我最喜歡堂哥這種年齡的男人,思想成熟、處世圓潤、有故事、有深度……」溫公道:「子曰『四十不惑』,吾伊始!」意思就是說,孔子說男人「四十不惑」,我才剛剛開始!言外之意就是說他會越來越吸引新娘。
  • 四十而不惑?你真的不惑了麼?
    「四十而不惑」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三十歲,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做事合於禮,事事能夠考慮周,身體狀況也最好;到了四十歲,不再為外物所迷惑;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懂得自然的規律法則;六十歲的時候自己可以聽得進不同意見;七十歲的時候可以從心所欲的幹任何事情,不會幹出出格的事。
  • 男人四十不惑
    ,生死不惑。看不破生死,無以言不惑。於一個人來說,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於所有生靈來說,生為群體的延續,死是更替的形式。所以,託生於一己,那是小我,總不免對死的恐懼;寓生於族類,可成大我,然後有赴死的從容。    男人四十,真偽不惑。外物本身並無真假,只有表現形式的繁簡;惑是未發現的真實,偽是被遮掩的真實;偽惑的存在,只是自己的目光不夠透亮,或者出了偏差。
  • 四十不惑 不惑的我們
    四十不惑《不惑》全文每段歲月都有它的意義每串足跡 都是歷史站在時間的埡口無數次追根尋底想弄清每一件事想看透每一個人可日子過著過著才發現答案早就藏在了時光裡子曰:四十而不惑不再糾結於人來人往成敗得失不再侷促於塵世喧囂輕重緩急不惑之年有人把平凡做到極致有人把小家精心編織有人倔強地不懼挑戰有人大膽地走出舒適去看一看外面世界去尋一尋那個遠方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是夫子自道的為學次序和應達到的境界。三十歲的時候能夠道德人格「確有所立,不退不轉」而言行能夠「約之以禮」了。
  • 四十不惑(圖)
    文/厚甫    四十歲生日當天早晨,最早發來信息的是安。緊接著就是好友們的祝福簡訊,一個連著一個。  中午翠花邀去下館子,吃湘菜,山丘同去。翠花特意帶了定製的水果蛋糕,但不讓打開,囑咐:晚上給孩子吃。
  • 為什麼四十不惑?
    四十不惑。不惑什麼呢?如果活到八十,人生已經過了一半了。如果活到六十,人生只剩下三分之一了。活到四十,按正常的人生路徑,已經結婚生子,經歷過親友的生老病死。人一生的經歷,到四十時,基本都經歷過。很多事情,只有經歷過,才會明白。所以,人到四十也就不惑了。到四十了,我明白了什麼?大道至簡。很多大家都知道的,簡單的道理,就是大道理。
  • 四十不惑?
    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按理來說四十歲本應是人生中的巔峰時期,這個時期你可以收穫著令人嫉妒的輝煌事業,讓你能呼風喚雨、隨心所欲,同時還擁有著讓人羨慕的家庭,左有嬌妻相伴,右有愛子相陪。可在這個壓力山大,而又充滿誘惑的花花世界中,四十餘歲的自己卻是充滿著茫然和不知所措,一點也沒有體會到,這個所謂的不惑,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感覺。
  •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四十重啟
    電視劇市場沉寂良久,最近討論度高的莫過於《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盜墓筆記之重啟》。《二十不惑》講述的是一個大學寢室裡面,四個女孩子畢業實習的故事,圍繞著職場拼搏,談情說愛展開講述。這部劇很真實,如果說一個人二十不惑,可以初生牛犢不怕虎,那麼到了三十,他可能會覺得累,或因為生活,或因為婚姻,再或者事業。這部劇裡面的配角顧佳,引起了觀眾強烈的反應。顧佳這個角色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能搞定自己孩子上貴族幼兒園的事情,還能幫老公處理公司的事情。然而,顧佳老公出軌了。
  • 此「四十不惑」到彼「二十不惑」
    最近追了一部很火的熱播劇「二十不惑」,編劇給了開放性的大結局,也是讓人遐想這4個性格迥異的女孩對青春的奮鬥!每個女孩具有鮮明的特徵。梁爽直爽、簡單、努力,所以她奮鬥的光鮮時刻更勝過她的顏值,最後能和趙優秀組cp也算圓滿。
  • 四十而不惑之解析
    讀過孔子《論語·為政篇》中的第4章的朋友對裡面的內容應該記憶猶新,我們一起先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今天重點談談「四十而不惑」,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探討一下孔子此句話背後蘊藏的道理。「惑」是什麼?惑就是「迷惑」,那「四十而不惑」就是告誡人們在四十歲這個年齡的時候學會不要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而不是人到了四十歲就不會被外界迷惑這麼簡單去理解。
  • 四十不惑,七十而從心所欲!
    今天晚上,幫女兒完成作業《我和爸媽比童年》,說到了小時候。想起了,記憶深處「戧剪子來磨菜刀」的聲音。想起了,下河摸殼蚌捉泥鰍,掀瓦掏鳥窩的趣。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轉眼,已是不惑之年。三十而立,也算是立了吧!四十不惑呢?我覺得不惑,至少是不要再空想,腳踏實地,努力工作,擔負起生活、工作的責任,想就應!去打理,去實踐,去擔負!這樣,才能「七十而從心所欲」!
  • 高曉松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扎心了
    四十不惑,出自於孔子的《論語·為政》——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普遍的理解是:到了四十歲,遇到任何變故,都能權巧應付不被困住。我之前的理解也是如此:到了四十,見識多,經驗豐富,對問題會看得透徹,而不再迷惑。
  • 四十不惑,四十而已
    人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意思是人到了三十就已經可以給自己定方向了,四十歲就把人生活明白了,有了自己的人生哲理,五十歲就認命了,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了。然而,到了四十不惑的我,還沒給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財富,沒有而已的大度,每天不敢鬆懈,生怕丟失工作,淘汰在上海這座魔都,生活節奏和壓力在我身上,越來越大,來到40歲的我,感覺一天不如一天,昨天總比今天美好,今天總比明天強壯,不光體力,記性也不如年輕時好了,思維也沒以前靈活,保守成為了現在的我。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