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圖)

2020-12-24 搜狐網
文/厚甫

  

  四十歲生日當天早晨,最早發來信息的是安。緊接著就是好友們的祝福簡訊,一個連著一個。

  中午翠花邀去下館子,吃湘菜,山丘同去。翠花特意帶了定製的水果蛋糕,但不讓打開,囑咐:晚上給孩子吃。

  午飯間收到叔父發來的祝福簡訊。厚甫自三歲從叔父習字,叔侄兩個蹲在地上,用粉筆在地上寫;有時他寫幾個字的樣,然後就上班去了,我按照樣子寫,待他下班回來檢查。那時叔父不過二十來歲。

  飯後與翠花去叼鬥品草。泡上燕子夏天從杭州帶來的龍井,煙是美國的「79號」。翠花嫌它太香了。翠花帶了兩柄休閒鬥,我的Cavicchi是玉葉送的生日禮物,才開過鬥。Cavicchi是義大利的品牌,手工鬥,據說那大鼻子老頭一年做一千把菸斗左右。玉葉贈我的是雙「c」級,很奢侈。

  下午May專程送來與可兒一同買的禮物,十分精美。晚上妮兒送了個熊貓阿寶的枕頭,說你可以開車時靠在腰上,睡覺時抱在懷裡。呵呵。

  臨近下班時,手機簡訊聲響起。陳四益先生為拙著《雲水集》寫的序到了。我回電給益老,說這是難得的生日禮物。蒙益老囑咐了很長的話,並說:「四十初度,年屆不惑,可賀可賀。恭祝生日快樂。人生中,不惑,是非常重要的。」

  四十歲,本就是人到中年,沒什麼不同,被孔老夫子冠以「不惑」之後,才被人重視起來。《說文解字》裡說:惑,亂也。那「不惑」也就是「不亂」了。「惑」還有「迷」的意思,佛經裡常用。那「不惑」就是「不迷」。但我翻書,找到漢朝人編的《春秋繁露》裡的一個說法。漢朝距離孔子也不遠,而且這本書倡導「三綱」「五常」,也許更接近老夫子的意思呢。《春秋繁露》裡說:「自責以備謂之"明",責人以備謂之"惑"。」說得真好。那「不惑」就是「不責人以備」的意思了。我更願這樣解釋孔子的話,也更願以此為人到中年的座右銘。?ā?ǚ????點點滴滴的細節,心便慢慢沉了下來。臺灣沒有那麼多高樓大廈、車流滾滾,便少炫目的色彩和誇張的包裝,我們所接觸的大都是服務行業裡的臺灣人,感覺他們不是生活在浮華的表層,而是沉靜在各自真實的角落,商場裡和地鐵上衣著樸素的年輕人,市中心區做慈善募捐的大學生,騎著摩託車匆匆趕路的上班族……

相關焦點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四十不惑」,大部分理解的是到了四十歲,很多事情經歷過,看開了,也不再糾結迷惑。那又何來的「五十而知天命」呢?四十不就知道了?
  • 四十不惑 不惑的我們
    四十不惑《不惑》全文每段歲月都有它的意義每串足跡 都是歷史站在時間的埡口無數次追根尋底想弄清每一件事想看透每一個人可日子過著過著才發現答案早就藏在了時光裡子曰:四十而不惑不再糾結於人來人往成敗得失不再侷促於塵世喧囂輕重緩急不惑之年有人把平凡做到極致有人把小家精心編織有人倔強地不懼挑戰有人大膽地走出舒適去看一看外面世界去尋一尋那個遠方
  • 男人四十不惑
    ,生死不惑。看不破生死,無以言不惑。於一個人來說,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於所有生靈來說,生為群體的延續,死是更替的形式。所以,託生於一己,那是小我,總不免對死的恐懼;寓生於族類,可成大我,然後有赴死的從容。    男人四十,真偽不惑。外物本身並無真假,只有表現形式的繁簡;惑是未發現的真實,偽是被遮掩的真實;偽惑的存在,只是自己的目光不夠透亮,或者出了偏差。
  • 為什麼說四十不惑?
    為什麼四十不惑?一成功過,也失敗過;判斷對過,也判斷錯過;機會抓住過,也失去過;驕傲過,也自卑過;信任過,也被出賣過;感恩過,也被背叛過。…人生總是經歷各種磨練中成長,當一切都經歷過,四十歲,人生好戲才剛剛開始!人生才剛剛拉開序幕!以前過的,是生活。以後過的,才是人生。而對有些人來說可能一生也就這樣了。二為什麼說四十不惑呢?
  • 四十而不惑?你真的不惑了麼?
    「四十而不惑」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三十歲,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做事合於禮,事事能夠考慮周,身體狀況也最好;到了四十歲,不再為外物所迷惑;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懂得自然的規律法則;六十歲的時候自己可以聽得進不同意見;七十歲的時候可以從心所欲的幹任何事情,不會幹出出格的事。
  • 四十不惑與男人四十一枝花
    ,女人四十「牛屎粑」!新娘笑道:「我最喜歡堂哥這種年齡的男人,思想成熟、處世圓潤、有故事、有深度……」溫公道:「子曰『四十不惑』,吾伊始!」意思就是說,孔子說男人「四十不惑」,我才剛剛開始!言外之意就是說他會越來越吸引新娘。
  • 四十不惑?
    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按理來說四十歲本應是人生中的巔峰時期,這個時期你可以收穫著令人嫉妒的輝煌事業,讓你能呼風喚雨、隨心所欲,同時還擁有著讓人羨慕的家庭,左有嬌妻相伴,右有愛子相陪。可在這個壓力山大,而又充滿誘惑的花花世界中,四十餘歲的自己卻是充滿著茫然和不知所措,一點也沒有體會到,這個所謂的不惑,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感覺。
  • 為什麼四十不惑?
    四十不惑。不惑什麼呢?如果活到八十,人生已經過了一半了。如果活到六十,人生只剩下三分之一了。活到四十,按正常的人生路徑,已經結婚生子,經歷過親友的生老病死。人一生的經歷,到四十時,基本都經歷過。很多事情,只有經歷過,才會明白。所以,人到四十也就不惑了。到四十了,我明白了什麼?大道至簡。很多大家都知道的,簡單的道理,就是大道理。
  • 四十不惑—飛雲說
    不少世人皆認為四十不惑就是指:我到了四十,就什麼都知道了,不用學習了。我卻覺不然,學習是終生的。四十不惑所指有二:一,不再迷惑外物;二,內心不再迷惑。四十了,也不會再輕易被外物所迷惑了,世上金錢美女的陷阱比比皆是,很多人墜入其中而被騙得傾家蕩產,傳肖、P2P、數字幣害了多少人,而這些人往往還都不傻,只是被外物所迷惑。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
  • 四十不惑,惑什麼
    四十不惑,惑什麼人生到了四十這個階段,經過了十多年的打拼,人生不再迷茫疑惑。人生基本上進入中年時期。此時我們對外明白了社會,對內明白了自身。到了不惑之年,首先明白的是這個社會。其次不惑之年更應該明白自己。不惑之年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中堅力量,上要孝順父母,下要教育子女。到了不惑之年,要明白自己擔負的責任,在責任中修煉自己,修煉內心,在不斷地修煉中成長起來,強大起來。只有明白自己,才能更好的明白社會,明白人生。只有真正明白了社會,明白了自己,明白了人生才能真正做到四十不惑。
  • 此「四十不惑」到彼「二十不惑」
    最近追了一部很火的熱播劇「二十不惑」,編劇給了開放性的大結局,也是讓人遐想這4個性格迥異的女孩對青春的奮鬥!每個女孩具有鮮明的特徵。梁爽直爽、簡單、努力,所以她奮鬥的光鮮時刻更勝過她的顏值,最後能和趙優秀組cp也算圓滿。
  •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四十重啟
    電視劇市場沉寂良久,最近討論度高的莫過於《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盜墓筆記之重啟》。《二十不惑》講述的是一個大學寢室裡面,四個女孩子畢業實習的故事,圍繞著職場拼搏,談情說愛展開講述。這部劇很真實,如果說一個人二十不惑,可以初生牛犢不怕虎,那麼到了三十,他可能會覺得累,或因為生活,或因為婚姻,再或者事業。這部劇裡面的配角顧佳,引起了觀眾強烈的反應。顧佳這個角色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能搞定自己孩子上貴族幼兒園的事情,還能幫老公處理公司的事情。然而,顧佳老公出軌了。
  • 四十而不惑之解析
    讀過孔子《論語·為政篇》中的第4章的朋友對裡面的內容應該記憶猶新,我們一起先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今天重點談談「四十而不惑」,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探討一下孔子此句話背後蘊藏的道理。「惑」是什麼?惑就是「迷惑」,那「四十而不惑」就是告誡人們在四十歲這個年齡的時候學會不要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而不是人到了四十歲就不會被外界迷惑這麼簡單去理解。
  • 四十不惑,七十而從心所欲!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轉眼,已是不惑之年。三十而立,也算是立了吧!四十不惑呢?我覺得不惑,至少是不要再空想,腳踏實地,努力工作,擔負起生活、工作的責任,想就應!去打理,去實踐,去擔負!這樣,才能「七十而從心所欲」!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你不會遇見什麼困境,或者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會「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知者不惑」。孔子「四十不惑」是說自己學術的通融和做人的原則信念,已經非常明白了。
  • 高曉松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扎心了
    四十不惑,出自於孔子的《論語·為政》——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普遍的理解是:到了四十歲,遇到任何變故,都能權巧應付不被困住。我之前的理解也是如此:到了四十,見識多,經驗豐富,對問題會看得透徹,而不再迷惑。
  • 四十不惑,四十而已
    人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意思是人到了三十就已經可以給自己定方向了,四十歲就把人生活明白了,有了自己的人生哲理,五十歲就認命了,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了。然而,到了四十不惑的我,還沒給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財富,沒有而已的大度,每天不敢鬆懈,生怕丟失工作,淘汰在上海這座魔都,生活節奏和壓力在我身上,越來越大,來到40歲的我,感覺一天不如一天,昨天總比今天美好,今天總比明天強壯,不光體力,記性也不如年輕時好了,思維也沒以前靈活,保守成為了現在的我。
  • 四十不惑的意思真的是沒有困惑了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句話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提到。我們常常從字面上理解,三十而立就是到了30歲安家立業,而到了40歲就沒有困惑了。可是,它的真實意思真的是我們平常這樣理解的嗎?顯然不是。原文是這樣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四十不惑的人生境界
    孔子說他四十不惑,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你可不要理解為孔子到了40歲了,什麼都不迷惑了,什麼都知道了,什麼都懂了,什麼知識都難不倒他了,顯然不是這樣。所以呢,我們理解,所謂的四十不惑,不惑的意思是什麼?兩個意思:第一,就是對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我知道我這輩子該幹什麼了,對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不會再動搖了,40歲了,不會再動搖,不會再改變方向了,不會再改行了,這是不惑的第一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