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論語.為政第二》中有一段自述,講他一生學習、成就的過程,共分為六個階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段話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經常掛在嘴頭上 ,但如果讓你講出它的含義,可能就講不明白了。下面就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段話的意思,有不妥之處,還望多多批評指教。
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孔子說他從十五歲開始,就嚮往聖賢之道,有志於求學了,這裡的學,是《大學》的學,是大學之道。孔子在十五歲就立下這樣的志向,希望明明德於天下,能真正成為聖人,利益社會,利益大眾,使天下大同,世界和諧。
二、三十而立。
立的是什麼?不是賺錢了,買房了,開公司了,不是世俗人講的這些,而是指聖賢人的事業,也就是道德學問這方面,到了三十歲以後,就已經成立了。十五歲有志於學的時候,就好比一顆小樹苗,到三十歲的時候,就長成根深葉茂,禁得起外面風雨考驗的參天大樹了。簡單地說,就是他學成了,可以出山了,學習聖賢的志向,不會被外境環境動搖了。
三、四十而不惑。
到了四十歲,就到了不惑之年。什麼是不惑?就什麼事情都看明白了,心中沒有什麼可疑惑的了。到了這個年齡,已經沒有年輕時那麼有稜有角了,雖然依然講究原則,但也懂得權變之道,能夠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了。
四、五十而知天命。
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來到這個世間是幹什麼的,應該去做什麼事業。我們很多人可能活了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來世間到底是幹什麼的。孔子知道,幹什麼呢?就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不但知道,也真正做到了。所以後人讚嘆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五、六十而耳順。
耳順,不是說到了六十歲,孔子的聽覺更靈敏了,而是說任何人講的任何話,他都能完全聽得進去了,都能完全明了人家的意思了,沒有執著和分別了。這個能力就不簡單,我們一般人就做不到耳順,別人誇獎我們,就沾沾自喜,別人批評我們,就聽不進去了。人家為什麼誇你?為什麼批評你?根本就不明白人家的用意。
六、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到了七十歲,就能夠隨心所欲 ,不管做什麼事,都不逾越法度,不違反規矩了。《大學》中講「知之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這時候的孔子,就已經達到「安」的境界了,一切自然而然,沒有絲毫的勉強,沒有絲毫的造作,不起心動念,自然處在中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