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

2020-12-13 歷史有看頭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

中國古代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不同的稱呼「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還有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有人說男人要三十而立,又說四十不惑。相信大家在看影視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黃口小兒這個詞,黃口小兒又是指的什麼?

現在我們一般將剛出生的小孩子叫做小寶寶、Baby等暱稱,在中國古代小孩剛出生時叫嬰兒,在周歲之前稱襁褓;當小孩長到2歲到3歲時被稱做孩提;在這裡大家要注意一下: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8歲稱「齠年」。十歲以下的孩子被稱作黃口,影視劇中經常提到的黃口小兒就是指無知的年輕人,用以譏諷他人年幼無知。

當女孩的年齡在10歲到20歲之間又會有不同的稱呼,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13歲稱豆蔻年華;15歲稱及笄之年;16歲稱碧玉年華;20歲稱桃李年華。女子24歲稱花信年華,出嫁女子稱梅之年。

13歲到15歲稱做舞勺之年,意思是指男孩子13至15歲期間學習勺舞,所以稱為舞勺之年;15歲到20歲稱作舞象之年,是古代男子15歲-20歲時期的稱謂,也是成童的代名詞。

男子20歲時被稱作弱冠,古代男子20歲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如今也是多用於代指20歲左右的青少年,注意:弱冠不能用於女子。

30歲又稱而立之年,自古就有男人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麼呢?三十而立需要立人、立身、立業、立家。

40歲又稱不惑之年,人到中年,必然經歷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會像青年那樣困惑了。那到底明白了什麼呢?對內,家庭的責任;對外,社會的挑戰;對自己,壓力即為動力。

50歲又稱知命之年,俗稱「五十而知天命」,當你的年齡到了50歲的時候就應該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也已經有了清晰的人生定位,去儘自己所能承擔自己應該擔負的責任。

60歲又稱花甲、耳順之年,人到了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到了六十歲也就看透了人生、看透了名利、甚至可以看透生命。

70歲又稱古稀之年,古代人可以活到70歲已經可以稱得上高壽了,所以才會有 「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人活到了70歲應該有一個隨遇而安、順其自然的放鬆心態。去盡情地享受老年生活。

80歲又稱杖朝之年,按照周朝禮制允許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撐著拐杖入朝.所以八十歲也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又稱耄耄之年, 耄耋:泛指晚年,也指人的高壽。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耋指八九十歲。毛傳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100歲樂期頤。男子100歲便被稱為樂期頤,因此男子百歲時也叫期頤之壽。期頤的意思就是百年,取其長壽之意。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你知道了嗎?

相關焦點

  • 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不惑,惑什麼?」
    我們常說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有人只知道這句話,但對這句話中的含義卻不是太知道。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不惑,惑什麼?我想應該和大家探討一下。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就是說三十歲的男人應該有一份屬於自己的職業或事業了,三十歲之前,闖世界,尋事業,這時就開始有自己的方向了,只有事業穩定了,才能為下一步立家打下基礎。3、立家。就是結婚成家,養育下一代。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的是什麼?不惑的又是什麼?
    孔老夫子的這句經典名言,聽起來非常簡單,但是仔細的想一下,卻又不知道這裡的立指的是什麼?這裡的不惑又是指的什麼?今天,我就和各位師兄們一起來談一談這句話的含義。立身三十而立,第一個立得那肯定是自己,也就是立身。歸根到底,這就是一個思想道德不斷提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斷的定位自己,不斷地保持清醒,不斷的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優秀。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可是孔子的這個志向很堅定,學習很努力,很認真,學了十五年,終於到達「三十而立」的境地了。立是什麼意思?《論語註疏》中講:「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
  •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為什麼立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又為何而立?仲由問出這個問題,是在他和他師父孔子正在去匡城的路上的時候。兩人一路跋山涉水,途徑一個羊腸小道休息一下,仲由望了望遠山,雲端冒出一些山尖尖,有點像雞頭。他挨個數了幾遍,不多不好,正好30個,就問他師父,三十而立,究竟是何意。
  • 三十而立,立的是業,四十不惑,明的是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最為人所熟知的應該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了,我們先從字面意思來看一下1三十而立,立的是形,29歲的小王臨近年底才回家,其實原本可以早一點回家的,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您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我們要把握年少的黃金歲月,努力向學,往「立、不惑、知天命、耳順、不逾矩」的境界前進。這五個階段,雖然不能一蹴可幾,也正告訴我們目標尚遠,應該力學不輟,不可半途而廢!那麼孔子到底如何形容自己的每一個階段呢?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經常掛在嘴頭上 ,但如果讓你講出它的含義,可能就講不明白了。下面就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段話的意思,有不妥之處,還望多多批評指教。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孔子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兩句話,流傳很廣,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容易被誤解。尤其是「三十而立」,經常被人誤認為是成家立業。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男人三十而立,《到底應該立什麼呢?》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男人三十而立,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男人三十而立,到底應該立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其實三十而立,這句話是出自《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讀《論語》才知道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你可能理解錯了
    論語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出自這一句。將三十而立理解為成家立業。將不惑,理解成不被迷惑誘惑。我們先看看原文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 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們常常聽到,男人到了三十,應該有所成就了,那麼這個三十而立,到底指的是什麼?常見的理解是,一個人在三十歲了還一無所有,沒房沒車,沒事業,覺得這就是失敗的人生,但真正意義上的三十而立,還有另外一層意思。
  • 男人要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兩件事不能做
    我們在年輕氣盛的時候,無論做什麼,都要積極向上,奮力而進,銳意進取,不斷的總結過往經驗,才能不斷的收穫和成長,男人到了三十歲左右,是很重要的階段,也是事業成長的黃金時期,如果不能夠好好把握,三十立不起來,等到了四十歲就會很困惑,稍微再過幾年這輩子也就那樣了,命運都是掌握在自己手裡,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麼五十呢?
    大家經常能聽到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小編今天帶大家一起揭開謎底。三十而立一個人到了三十歲基本家庭、事業都比較穩定,這個時候的你應該也必須知道自己將來的人生規劃是什麼,所謂的責任心就是要有擔當,有使命感。之前渾渾噩噩一個人過,成家有了穩定工作之後,就不能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
  • 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因何大不惑?我為過來人,且試解讀之
    首先看出處,說這話的人是孔子,出自《論語為政篇第四》孔子對自己一生的概括,原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明代葛高行文的《臨雲嘆》也有句「年四十而不惑兮,修天稟之淳粹」,大意是人到四十歲就應該明辨事理,很好地控制情緒的變化,修正先天的那些純粹和懵懂。
  • 三十而立,立什麼?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三十而立什麼?立什麼三十而立,立什麼?立身立業立家。立身要立品格與修養,立身要立獨立與堅強,立身要立道德與涵養;立業顧名思義就是要確立事業,是有一技之長,是有謀生之能;立家則是指有自己的家庭,家是心靈的港灣,家是靈魂的歸宿,從某種意義上講,成家也是社會責任的一種表現。四十而不惑,不惑於什麼?不惑:不疑惑,不懷疑。
  • 四十不惑與男人四十一枝花
    新娘笑道:「我最喜歡堂哥這種年齡的男人,思想成熟、處世圓潤、有故事、有深度……」溫公道:「子曰『四十不惑』,吾伊始!」意思就是說,孔子說男人「四十不惑」,我才剛剛開始!言外之意就是說他會越來越吸引新娘。
  • 男人三十而立,這個「立」到底指什麼,可別理解錯了
    古代的男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終極目標。今天我們說說「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貫穿整個封建社會的官方思想,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就一家獨大,所說後來出現什麼「三綱五常和程朱理學」,但是對儒家的影響不大。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才是修身的智慧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我15歲的時候立志學習,30歲立於社會,40歲不再感到困惑,50歲順應天道而徇之理,60歲對於聽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靜的去接納,70歲順應本性天性,而不超越禮的準則。
  •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在古文中,分別是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二十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行「加冠之禮"以示成人。漢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