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因何大不惑?我為過來人,且試解讀之

2020-12-14 愚見愚聞

首先看出處,說這話的人是孔子,出自《論語為政篇第四》孔子對自己一生的概括,原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明代葛高行文的《臨雲嘆》也有句「年四十而不惑兮,修天稟之淳粹」,大意是人到四十歲就應該明辨事理,很好地控制情緒的變化,修正先天的那些純粹和懵懂。

僅從字面意思看,大致意思是: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三十歲時可以立身處事,四十歲時可以免於迷惑,五十歲時可以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可以隨心所欲都不越出規矩。

縱觀孔子一生,出身卑微,少年求學而無學,十五歲的時候就不能讀書了。但是一生都在求學,學而不厭,一生都在求志,志於仁道。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孔子早已成年,直到三十歲才「立」究竟立的是什麼呢?如果按世俗理解,立的是榮華富貴,立的是成家立業,那麼孔子其實是沒立起來。其實孔子意思不是這樣的立,出身卑微卻不墜其志,孔子做過很多很一般的,下級的工作,但都和文化,實踐有關係。他作為倉庫管理員,也做過牧場管理員,有學有用,可謂知行合一,首先是讀書明禮,周天子時代,很重要的技能就是「禮」,不懂禮是沒法立足的,所謂「不學禮無以立」。然後孔子通過學到的知識和禮儀,再做一些實際的下層工作,用自己學到的一些本領,在生活中,工作中實現價值。三十歲的孔子已經是一個能充分掌握各種禮儀、禮節、禮貌,知書達理,通達世情的人,已經可以出來很成熟的待人處事,所以孔子認為,這就是三十歲的階段,知識和實踐讓自己立了起來。具體來說,三十而立包括三個方面:

1. 立身

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明白人得靠自己,已經不是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別人身上的年齡了,通過學習和經歷應該明白自己到了獨立、自強的階段,面對很多情況不會再軟弱,也不會衝動,而應該有做人的成熟表現。可以說,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2. 立業

立業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三十的人應該有比較固定的職業了。從事每項事業都要有本領,按現代話講就是有一技之長,有了安身立命之本。這是為生的必備。

3. 立家

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已經不是一個人的時候了,而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可以說是上有老,下有小,中有伴侶,這個時候的人,已經是一家之主,責任感很重,是一家人的依託了。

普通人來說,大多數是不會像孔子那種志向的,一般20到30歲都是一個血氣方鋼的階段,豪氣萬丈,指點江山,覺得自己了不得,最起碼有強壯的體魄,所以人生的這個階段,一般會經過年少的無知,年輕的衝動,必然也會經歷很多,最終會飽嘗社會的心酸和無奈,然後,人生就進入了40歲這個環節,孔子認為,不惑其實是經歷很多以後的困惑,所謂不惑其實是「大惑」。這個年齡不同於年少時,老師和長輩會給你答案,也不同於年輕時,執著於自己的堅持,可以衝動一把,揮霍青春。這個時候的人面對的人生和各種社會關係已經十分複雜,並非你看到的,聽到的,非黑即白,會開始感覺到人生是一個複雜的課題,人性也遠遠不是那麼簡單。所以說人到了40歲,開始產生很多困惑。那麼四十不惑的意思其實是人到四十大不惑,究竟不惑什麼呢?

1. 對外,他明白了社會

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離不開社會,社會越進步,人們對社會的依賴度就會越高。四十歲的人,不再年輕,生活的經歷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穩,挫折讓他明白了,人和社會的關係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係,個體是群體中的一分子,個體左右不了群體。

2. 對內,他明白了自己

所謂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能量。有理想,想是應該,但關鍵在打理,去實踐;有願望也可以,關鍵在於切合實際;有作為,關鍵在適度。

3. 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

首先,他必須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不單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為社會所做的貢獻,是必須盡到的社會責任,只有每個社會成員的辛勤工作,才換來整個社會的進步; 其次,四十歲的人,其父母年齡都大了,作為四十歲的人,必須承擔起贍養老人的家庭責任,盡心盡力儘早去盡孝;還有,四十歲的人,子女都處在學習階段,培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既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為社會延續和發展所應盡的社會責任。

以上是基本的四十而不惑的解讀。筆者認為,四十歲,是一個日影西斜的年齡,也是一個洞明世事、了悟自身的年齡。四十歲的年齡已經是曾經滄海,有成功的有放棄的有還在努力的,但是都基本明白了世情人心,結合當今社會,總結古人思想,男人年過四十以後,其觀念變化應該基本勘破世情人心,經歷變成閱歷,以前朦朧的追逐,世事的坎坷,都讓人逐漸看清了事實真相。

了解和接觸一些朋友,同齡人的想法,總結出來現在人過40,一般都有這些大不惑:一是突然意識到社會的複雜,自己謀生的不宜和各種具體事務的煩瑣,也明白了自己不過是一個小人物,無力改變。 二是雄心萬丈消退之後,突然戀起家來。 三是放下很多,學會了包容一切,或者說「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四是明白了世間沒有完美,世界是殘缺的,學會了欣賞殘缺的美,明白了人生不易,花無常好,世界上永遠沒有圓滿。 五是不在盲目迷信權威,明白人跟人差不多,許多「勢」是做出來的。 六是明白了人類煞費苦心所建立起來的文明大廈,還有許多缺點漏洞,明明很多人明白,就是無力改變。 七是發現「敢言」,或者叫「童言無忌」,年輕時候總覺得人應當說真話,真的是傻。 八是逐漸不得不承認很多事物的發展,並非人力所能達到,也可以理解成不得不承認,可能「一切都有定數」,釋然地對待許多事情。 九是打破了對異性或者未知的美好的神秘感和膜拜心理,明白了完美的理想的人和物都是某些方面,某個時刻,某個瞬間是美好的,並沒有完美。 最後,40歲的人大多開始有了懷舊心理,不由自主的會想起很多故人舊事,或者對很多發生過的事情捫心自問,誰曾經幫助過自己,誰是為你好你不理解,誰做的事不堪回首……

最後,讓我們用宋代的陳淳寫過的一首詩《四十》作為結束吧: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不動心。爾年已及德未就,可不汲汲痛自箴。詩的意思和四十不惑的含義基本相同,意思是人到四十,應該達到寵辱不驚,隨時觀照的境界才對。

爾年已及,而德業未就,比比人家孔子老子,怎麼辦?趕緊自我反省積極進步吧。

相關焦點

  •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中國古代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不同的稱呼「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還有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有人說男人要三十而立,又說四十不惑。
  • 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不惑,惑什麼?」
    我們常說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有人只知道這句話,但對這句話中的含義卻不是太知道。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不惑,惑什麼?我想應該和大家探討一下。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我想按人生階段的順序應該是立身,立業和立家。1、立身。男人三十,這時個秉性已經成型,也就是世界觀的形成,才能有人生奮鬥的方向。所以還應該好好培養一下自己的道德、品質、修養,這點很重要,對自己為人處世大有益處。2、立業。
  • 三十而立,立的是業,四十不惑,明的是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最為人所熟知的應該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了,我們先從字面意思來看一下1三十而立,立的是形,29歲的小王臨近年底才回家,其實原本可以早一點回家的,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的是什麼?不惑的又是什麼?
    孔老夫子的這句經典名言,聽起來非常簡單,但是仔細的想一下,卻又不知道這裡的立指的是什麼?這裡的不惑又是指的什麼?今天,我就和各位師兄們一起來談一談這句話的含義。立身三十而立,第一個立得那肯定是自己,也就是立身。歸根到底,這就是一個思想道德不斷提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斷的定位自己,不斷地保持清醒,不斷的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優秀。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您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我們要把握年少的黃金歲月,努力向學,往「立、不惑、知天命、耳順、不逾矩」的境界前進。這五個階段,雖然不能一蹴可幾,也正告訴我們目標尚遠,應該力學不輟,不可半途而廢!那麼孔子到底如何形容自己的每一個階段呢?
  •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志,立志,志向。需要終身堅持不懈,不放棄。應試教育教會了我們學會順從,而順從的結果就是人生沒有主見,人生沒有志向,現在很多人大學畢業以後,還不知道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標是什麼,自己喜歡做什麼工作,這都是不立志的表現。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千古名言流傳至今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花甲),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古稀)。」這句是孔子的千古名言,大致意思是三十歲的時候已經是成家立業的年齡,四十歲的時候已經大概對生命沒有了什麼懷疑,五十歲的時候也就知道了所謂天註定的命運。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但這還只是個美好的願望,很多人往往半途而廢,並沒有沿著自己的理想一直發展下去。可是孔子的這個志向很堅定,學習很努力,很認真,學了十五年,終於到達「三十而立」的境地了。立是什麼意思?《論語註疏》中講:「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孔子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兩句話,流傳很廣,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容易被誤解。尤其是「三十而立」,經常被人誤認為是成家立業。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然而,還有多少人沒有立還在惑?
    古語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2020年轉眼就要過半,不禁感嘆一聲時光之快!想想最早的90後都開始步入了而立之年,我們似乎卻都還活在昨天! 還是要說說八零後,因為在這批八零後中,不僅是給時代還是給個人的人生印跡上都書寫了不平凡的一筆。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應該怎麼樣
    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狀態,越年長越淡然,看透自然就明白人生的意義。此時,工作大致清晰明了,明白需要做什麼,做什麼擅長,創業或穩定職業都應處於上升期,越混越差肯定是某個環節出了問題。而家庭,絕大多數人三十歲應是有老有小,父母身體健康,孩子四五來歲,結婚早點的會稍微大。因角色轉變,為人父母,孩子懵懂,父母能相助,也是幸福感較為強烈的一個階段。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經常掛在嘴頭上 ,但如果讓你講出它的含義,可能就講不明白了。下面就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段話的意思,有不妥之處,還望多多批評指教。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最新解讀
    中國人常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些古話出自《論語十二章》,那麼到底該怎樣解讀它們呢?三十歲的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單說,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業、立家三個方面概括。
  • 你知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前面還有一句什麼話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鸚鵡學舌】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學習,三十歲時有所成就,四十歲時遇事不再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天命不可違,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意見,七十歲時可從心所欲,卻又不越規違禮。
  •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在古文中,分別是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二十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行「加冠之禮"以示成人。漢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深層含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大成殿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問,三十歲時能夠自立於世,四十歲時明白許多道理,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大家很熟悉,但很多人理解錯了!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才是修身的智慧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我15歲的時候立志學習,30歲立於社會,40歲不再感到困惑,50歲順應天道而徇之理,60歲對於聽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靜的去接納,70歲順應本性天性,而不超越禮的準則。
  • 俗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該如何解讀呢?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呢?廢話不多說,下面小編直接給大家分解一下!首先,三十而立,為什麼是三十而立,而不是二十?四十呢?大家都知道,大部分人在二十之前都是在學校度過,為以後進入社會夯實基礎,但是還有那麼一小部分自娘胎裡就帶著不安分因素的人,要麼是天才,要麼是吃才,但就是這麼一小部分人對社會的影響佔據了主導因素,但是那一大部分人呢?我們還是很守規矩的,按部就班,該學習學習,該上班上班,該娶妻生子的絕不會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