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出處,說這話的人是孔子,出自《論語為政篇第四》孔子對自己一生的概括,原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明代葛高行文的《臨雲嘆》也有句「年四十而不惑兮,修天稟之淳粹」,大意是人到四十歲就應該明辨事理,很好地控制情緒的變化,修正先天的那些純粹和懵懂。
僅從字面意思看,大致意思是: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三十歲時可以立身處事,四十歲時可以免於迷惑,五十歲時可以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可以隨心所欲都不越出規矩。
縱觀孔子一生,出身卑微,少年求學而無學,十五歲的時候就不能讀書了。但是一生都在求學,學而不厭,一生都在求志,志於仁道。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孔子早已成年,直到三十歲才「立」究竟立的是什麼呢?如果按世俗理解,立的是榮華富貴,立的是成家立業,那麼孔子其實是沒立起來。其實孔子意思不是這樣的立,出身卑微卻不墜其志,孔子做過很多很一般的,下級的工作,但都和文化,實踐有關係。他作為倉庫管理員,也做過牧場管理員,有學有用,可謂知行合一,首先是讀書明禮,周天子時代,很重要的技能就是「禮」,不懂禮是沒法立足的,所謂「不學禮無以立」。然後孔子通過學到的知識和禮儀,再做一些實際的下層工作,用自己學到的一些本領,在生活中,工作中實現價值。三十歲的孔子已經是一個能充分掌握各種禮儀、禮節、禮貌,知書達理,通達世情的人,已經可以出來很成熟的待人處事,所以孔子認為,這就是三十歲的階段,知識和實踐讓自己立了起來。具體來說,三十而立包括三個方面:
1. 立身
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明白人得靠自己,已經不是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別人身上的年齡了,通過學習和經歷應該明白自己到了獨立、自強的階段,面對很多情況不會再軟弱,也不會衝動,而應該有做人的成熟表現。可以說,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2. 立業
立業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三十的人應該有比較固定的職業了。從事每項事業都要有本領,按現代話講就是有一技之長,有了安身立命之本。這是為生的必備。
3. 立家
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已經不是一個人的時候了,而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可以說是上有老,下有小,中有伴侶,這個時候的人,已經是一家之主,責任感很重,是一家人的依託了。
普通人來說,大多數是不會像孔子那種志向的,一般20到30歲都是一個血氣方鋼的階段,豪氣萬丈,指點江山,覺得自己了不得,最起碼有強壯的體魄,所以人生的這個階段,一般會經過年少的無知,年輕的衝動,必然也會經歷很多,最終會飽嘗社會的心酸和無奈,然後,人生就進入了40歲這個環節,孔子認為,不惑其實是經歷很多以後的困惑,所謂不惑其實是「大惑」。這個年齡不同於年少時,老師和長輩會給你答案,也不同於年輕時,執著於自己的堅持,可以衝動一把,揮霍青春。這個時候的人面對的人生和各種社會關係已經十分複雜,並非你看到的,聽到的,非黑即白,會開始感覺到人生是一個複雜的課題,人性也遠遠不是那麼簡單。所以說人到了40歲,開始產生很多困惑。那麼四十不惑的意思其實是人到四十大不惑,究竟不惑什麼呢?
1. 對外,他明白了社會
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離不開社會,社會越進步,人們對社會的依賴度就會越高。四十歲的人,不再年輕,生活的經歷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穩,挫折讓他明白了,人和社會的關係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係,個體是群體中的一分子,個體左右不了群體。
2. 對內,他明白了自己
所謂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能量。有理想,想是應該,但關鍵在打理,去實踐;有願望也可以,關鍵在於切合實際;有作為,關鍵在適度。
3. 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
首先,他必須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不單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為社會所做的貢獻,是必須盡到的社會責任,只有每個社會成員的辛勤工作,才換來整個社會的進步; 其次,四十歲的人,其父母年齡都大了,作為四十歲的人,必須承擔起贍養老人的家庭責任,盡心盡力儘早去盡孝;還有,四十歲的人,子女都處在學習階段,培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既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為社會延續和發展所應盡的社會責任。
以上是基本的四十而不惑的解讀。筆者認為,四十歲,是一個日影西斜的年齡,也是一個洞明世事、了悟自身的年齡。四十歲的年齡已經是曾經滄海,有成功的有放棄的有還在努力的,但是都基本明白了世情人心,結合當今社會,總結古人思想,男人年過四十以後,其觀念變化應該基本勘破世情人心,經歷變成閱歷,以前朦朧的追逐,世事的坎坷,都讓人逐漸看清了事實真相。
了解和接觸一些朋友,同齡人的想法,總結出來現在人過40,一般都有這些大不惑:一是突然意識到社會的複雜,自己謀生的不宜和各種具體事務的煩瑣,也明白了自己不過是一個小人物,無力改變。 二是雄心萬丈消退之後,突然戀起家來。 三是放下很多,學會了包容一切,或者說「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四是明白了世間沒有完美,世界是殘缺的,學會了欣賞殘缺的美,明白了人生不易,花無常好,世界上永遠沒有圓滿。 五是不在盲目迷信權威,明白人跟人差不多,許多「勢」是做出來的。 六是明白了人類煞費苦心所建立起來的文明大廈,還有許多缺點漏洞,明明很多人明白,就是無力改變。 七是發現「敢言」,或者叫「童言無忌」,年輕時候總覺得人應當說真話,真的是傻。 八是逐漸不得不承認很多事物的發展,並非人力所能達到,也可以理解成不得不承認,可能「一切都有定數」,釋然地對待許多事情。 九是打破了對異性或者未知的美好的神秘感和膜拜心理,明白了完美的理想的人和物都是某些方面,某個時刻,某個瞬間是美好的,並沒有完美。 最後,40歲的人大多開始有了懷舊心理,不由自主的會想起很多故人舊事,或者對很多發生過的事情捫心自問,誰曾經幫助過自己,誰是為你好你不理解,誰做的事不堪回首……
最後,讓我們用宋代的陳淳寫過的一首詩《四十》作為結束吧: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不動心。爾年已及德未就,可不汲汲痛自箴。詩的意思和四十不惑的含義基本相同,意思是人到四十,應該達到寵辱不驚,隨時觀照的境界才對。
爾年已及,而德業未就,比比人家孔子老子,怎麼辦?趕緊自我反省積極進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