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該如何解讀呢?

2020-12-13 七號房烤串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呢?廢話不多說,下面小編直接給大家分解一下!

首先,三十而立,為什麼是三十而立,而不是二十?四十呢?大家都知道,大部分人在二十之前都是在學校度過,為以後進入社會夯實基礎,但是還有那麼一小部分自娘胎裡就帶著不安分因素的人,要麼是天才,要麼是吃才,但就是這麼一小部分人對社會的影響佔據了主導因素,但是那一大部分人呢?我們還是很守規矩的,按部就班,該學習學習,該上班上班,該娶妻生子的絕不會單著!

所以我們前二十年天天向上,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為以後進入社會不被坑而努力學更多的知識。二十到三十這十年說白了是我們這些對社會報有想法的年輕人的試刀期,這十年裡我們去實踐,去試驗,去矯正我們的發展方向,從而為三十而立而去做各種準備,所以經過這十年的風風雨雨,我們成熟了許多,也有了一個大致的發展方向,也就是給自己在社會上基本上定了個位置,所以三十而立是我們在社會上的一種定位!

再來說說四十不惑,這就要從三十到四十這十年裡來解讀了,三十左右我們定好了方向,開始了我們在社會上的各種活動,各種求證,進而把我們最初的堅持休整的更完善,在這十年裡,真可謂是大浪淘沙,嘗盡人間知味,迷茫過,迷失過,放棄過,從新開始過,使我們自身更有韌性,使我們更加知道我們要的是什麼,更應該去堅持些什麼,所以經過這十年的洗禮,我們更懂這個社會,更知道什麼是是非,什麼是真假,什麼能幹,什麼不能幹,從而進入不惑之年!

五十知天命,是的,經過不惑的十年,我們把自己想要的,不想要的都已安排的妥妥的,輝煌過,燦爛過,得意過,我們越來越清楚自己的最終歸屬在哪裡了,我們是要為後代鋪路?還是要為社會的進步而再加一把勁?還是有其他的什麼,這個就因人而異了!

所以縱觀歷史,我們基本上能總結出來以下幾點:1、天縱之才的,活得短,大智若愚的,都是大器晚成!2、早年成功的,晚年諸事不順,早年諸事不順的,都能安享晚年!3、只為私利的,最終都是窮光蛋,為大眾著想的,不招財來,財自來!

相關焦點

  • 俗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牢記這五句話
    咱們偉大的儒學家孔子孔聖人曾經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不少人都能熟練的說這句俗語,然而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沒有幾個人理解的吧!這句話告訴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使命,人活到半百,已經進入了知天命之年,這都是自然發展的規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俗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牢記這五句話,後半生福報不請自來!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
  • 《論語》道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本意是指人到時三十歲的時候,就應該懂得一定的「禮」,即懂得言行舉止,在現代人的理解中,這句話指的是人到了三十歲就可以自己承擔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有著自己的事業或人生目標,並且可以獨當一面。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經常掛在嘴頭上 ,但如果讓你講出它的含義,可能就講不明白了。下面就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段話的意思,有不妥之處,還望多多批評指教。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麼五十呢?
    大家經常能聽到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小編今天帶大家一起揭開謎底。三十而立一個人到了三十歲基本家庭、事業都比較穩定,這個時候的你應該也必須知道自己將來的人生規劃是什麼,所謂的責任心就是要有擔當,有使命感。之前渾渾噩噩一個人過,成家有了穩定工作之後,就不能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俗語:四十不惑,望財不比三;五十知天命,思人不親三,是何意?
    人到中年,四十不惑,茫然四顧,卻發現自己還在為錢所累,這就是現代中年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只有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紀,才會突然明白,原來和親人在一起,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這就是俗語「四十不惑,望財不比三;五十知天命,思人不親三」所要表達的真實內容。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什麼年齡該做什麼樣的事一直都是中國人世代遵循的規矩,那麼什麼又是適當的年齡呢?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
  • 三十而立,方得四十不惑,才能五十知天命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我們在追劇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們崇拜完美的他,但是卻拒絕狼狽的他。但是一切的完美,從來都是建立的狼狽之上。20歲的你,在看了如此多的「前車之鑑」,一定對30歲的自己充滿期待吧。你想對未來或即將30歲的自己說些什麼呢?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志向於學習,三十歲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領,四十歲不被外在事物迷惑,五十歲知道該幹什麼,六十歲聽得下難聽的話,七十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不違背禮法】這段很有名,即使沒讀過論語也能脫口而出,而且時常用這個自省自勉。其實認真讀過之後,就能明白這是孔子講述自己。
  • 什麼是真正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立家,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爭,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我還認為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至於是先立業後立家,還是先立家後立業,每個人情況不同,也不必要分哪個為先哪個在後。年輕人必須負起社會和家庭的責任,還是早些好。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國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是中國特色吧!
  • 二十出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人生何嘗又不是這樣呢?都說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這兩天刷了電影《過昭關》,裡面講述了一個農村老爺爺為了心中夙願,不負千裡騎著三輪車帶著孫子前去探望老友,也可以說是回顧人生的故事,情節雖然普通平凡,但是卻讓人深受觸動,潸然淚下。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出自哪裡?
    歡迎來到珍小妹說世界,這段話出自《論語》,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自述他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首先,這個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得到提高的過程。
  •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那四十五呢?老祖宗對這個年紀是咋看的?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那四十五呢?老祖宗對這個年紀是咋看的?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古代人的年齡普遍活不到,特別老,因此就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樣一些說法,而還有一句話是說45歲的,那麼四十五呢?怎麼說?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您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我們要把握年少的黃金歲月,努力向學,往「立、不惑、知天命、耳順、不逾矩」的境界前進。這五個階段,雖然不能一蹴可幾,也正告訴我們目標尚遠,應該力學不輟,不可半途而廢!那麼孔子到底如何形容自己的每一個階段呢?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品讀《孔子傳》
    孔子言:「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們經常引用孔子這句話,這句話究竟指的是什麼?它的意思是:孔子十五歲時就有志於學此道,三十歲時以此道立身,四十歲,對於此道不再有任何疑惑。這裡的道,是道義,是他堅持的理想。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才是修身的智慧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我15歲的時候立志學習,30歲立於社會,40歲不再感到困惑,50歲順應天道而徇之理,60歲對於聽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靜的去接納,70歲順應本性天性,而不超越禮的準則。
  • 什麼是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國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是中國特色吧!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五十而知天命」。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深層含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大成殿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問,三十歲時能夠自立於世,四十歲時明白許多道理,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