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志向於學習,三十歲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領,四十歲不被外在事物迷惑,五十歲知道該幹什麼,六十歲聽得下難聽的話,七十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不違背禮法】
這段很有名,即使沒讀過論語也能脫口而出,而且時常用這個自省自勉。其實認真讀過之後,就能明白這是孔子講述自己。我們和孔子的時代背景、自身經歷不同,每個人真正明白事,幡然醒悟的年紀不同,而且我始終堅信永遠都不遲,所以沒必要一一去和孔子對照上,亦步亦趨。「志於學」「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不逾矩」可以當做我們修煉的幾個境界,努力讓自己修煉到「從心所欲」就是孔子這句話帶給我們的智慧。
孔子十五歲就找到了學習的樂趣,並立志於此,對比我們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十五歲可能正青春期叛逆!我是工作後這兩年才明白學習的重要性,然而早就過了十五歲,幸運的是,各種各樣的知識都通過書籍為載體流傳至今,我可以抓緊時間去彌補,讓自己更有資本。三十歲,孔子已經開始到處講禮,這是他安身立命的技能,解決了吃飯穿衣的問題。反思我們自己,如果沒有真正的一技之長,還不努力學習趕上,三十歲就還在失業和找工作中徘徊。
對於「四十不惑」的理解,有人說是什麼都明白的意思,說什麼都清楚,做什麼都對,我不認同,因為這明明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裡的「不惑」是指人到了四十,通過前面的經歷和努力,不再迷惑於外物,不再用金錢、好處去衡量一切,而是有正確的價值觀,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並且身體力行的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如此一來,假以數年,就能升華到「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就是清楚自身能力,明白什麼能被改變,不刻意強求自己無力改變的人和事。孔子周遊列國都是秉著「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這也是和自己、和他人和解,放下無謂的執念。
「六十而耳順」於我自己還沒經歷,但是見過很多老人還喜歡抬槓、拌嘴,一言不合就吵起來,聽不得逆言。《孔子世家》中記載,有人形容周遊列國的孔子「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聽到後說這人講得對,自己確實如此,孔子知道別人這句不太順耳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才不去爭辯、駁斥,因此當我們能從不好聽的話中找到好的一面就耳順了。兼聽則明,不讓自己成為「老頑固」很值得我們修煉。孔子73歲去世,他說自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算是完全活明白了,他「從心所欲」的前提是「不逾矩」,知道該做什麼、該怎麼做,做的時候既不違背道德禮節,也不違背法律,內心是自由的,這可比倚老賣老要高尚太多太多。
我雖浪費了一些時光,但如今我們平均壽命提高了不少,我也立志終身學習,用一輩子去修煉,期望達到從心所欲的境界。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