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2020-12-13 梧桐樹邊羽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但是孔子的總結是從十五開始,其實這也說明孔子說的「學」並非是大部分人認為的知識,既然在《為政》篇裡,這裡應該是指學習為政之道。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習怎麼做官。又花了十五年時間,「三十而立」。在不斷地學習和碰撞中,到了三十歲左右,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和未來想法。注意這個時期形成的想法已經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不再是少年時期的空想。

然後來到四十歲左右的這個節點。

「四十不惑」,大部分理解的是到了四十歲,很多事情經歷過,看開了,也不再糾結迷惑。那又何來的「五十而知天命」呢?四十不就知道了?其實這裡的「四十不惑」,正是在而立之後的十年中的因為自己的立論、理想和現實不斷衝突產生了人生的迷茫,在自身日積月累的努力量變之下,終於發生了質變。

否定了而立時期的自己,並且發現學習的過程、人生的旅程就是不斷地否定自己。正所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每個時間段、即使是三十而立,看上去正確的遠景描繪在自身知識不斷積累和突破中都會成為錯誤的過去。而孔子到了四十歲,大約了解到這種知識增量對過往學識的否定成為一種常態,而在為政中就是現實情況不斷地打擊他在而立之年形成的各種學問觀點。

四十不惑,是對這種變化、調整、失敗的求知過程不再感到迷茫。不再因為學問的走偏被打擊而喪失自我,清楚地知道只有不斷地加強學問積累,才能正確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此之謂「天命」。一個人一生的目標,一生的使命。

孔子大概到了五十歲左右,就知道自己的「天命」了。這是一段艱苦地求學、發現自我、與天抗爭、最後化身入道的過程。老子對道的追求,是自始至終的。而孔子對道的追求,是從逆天而行開始的,而這種通過命運對自身不斷錘鍊的過程就是儒家追求「德」的過程,雖然最終入道,但是講究的是「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在規則之下的遊刃有餘,這在精神層面上要低於老莊的宇宙洪荒,天地逍遙,但是在現實人生中算是已經做到了極致。

儒家的「道」,是道家的「德」之頂峰。不是道家之道,但是更具有現實意義。

所以「四十不惑」,實際上是一個人開始成熟,開始考慮人生的價值,不再限定在物質資料和人世虛榮之中,開始對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做出評判,做出自我發現之旅的開始。

因為夢想與人生的距離和矛盾,在而立之年後會在工作生活中凸顯得特別明顯。如果一個人,就這樣渾渾噩噩下去,相對來說還是快樂的。但是有一種人,會進入比較高端的反思,而這種反思,是痛苦的。因為四十歲了,還要反思自己前半生的路線,甚至認識到完全是錯誤的,轉身去追求自己真正的人生價值。

這樣的人,是很少的。並不止於否認社會財富,否認現實生活。一個科研工作者,一個知識開拓者如果發現自己前半生的研究方向是錯誤的,基本上也不會有人願意並敢於承認,抽身尋找正確的方向。而「不惑」正是要不再糾結於是否衡量得失的狀態,該變則變,即使放棄所有都無所謂。

四十不惑,就是要做到學會選擇正確的學問和人生方向。跳出對自己前半生錯誤方向成就的不舍,並清楚認識到這种放棄和調整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選擇。這樣才能稱之為「不惑」,才有可能在五十歲的時候發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當然,這個只是孔子總結自身的路線和節點。每個人發現人生目標的時間可能不一樣,但是學問、修行、人生的基本過程都是如此。

除非你對自己人生目標不在乎。三十歲能穩定地掙著錢了,養活人了,你就滿足了。這就沒有不惑,也不用知天命了。其實這樣的人生,確實是快樂的人生。

這就是「知足常樂」。

不過並不是求學問者的一生。對於有高遠追求的學者而言,在人生逆旅中掙扎的一生,在思維困境中不斷突破的一生,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五十而知天命,是不是太晚了呢?孔子五十歲左右才做了幾年官,隨後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觀點。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我們現在稱孔子,第一個就是「教育家」,又尊稱為「萬世之師」。

像孔子這樣能「五十而知天命」的,又有多少人呢?

真正的人,一輩子無非就圖活個明白。

所以又有言:「朝聞道,夕死可矣。」

相關焦點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經常掛在嘴頭上 ,但如果讓你講出它的含義,可能就講不明白了。下面就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段話的意思,有不妥之處,還望多多批評指教。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什麼是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願望,而不奢望;有作為,而不妄為。有理想,想是應該,但關鍵在打理,去實踐;有願望也可以,關鍵在於切合實際;有作為,關鍵在適度。四十歲的人,是最講實際的年齡段的人,人生走過一半,機會和機遇少了,不應該再犯過錯而走迂迴的路了。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四十歲的人最大特點是明白了自己的責任。他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和撫養子女責任。
  • 《論語》道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本意是指人到時三十歲的時候,就應該懂得一定的「禮」,即懂得言行舉止,在現代人的理解中,這句話指的是人到了三十歲就可以自己承擔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有著自己的事業或人生目標,並且可以獨當一面。
  • 什麼是真正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至於是先立業後立家,還是先立家後立業,每個人情況不同,也不必要分哪個為先哪個在後。年輕人必須負起社會和家庭的責任,還是早些好。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國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是中國特色吧!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志向於學習,三十歲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領,四十歲不被外在事物迷惑,五十歲知道該幹什麼,六十歲聽得下難聽的話,七十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不違背禮法】這段很有名,即使沒讀過論語也能脫口而出,而且時常用這個自省自勉。其實認真讀過之後,就能明白這是孔子講述自己。
  • 俗語:四十不惑,望財不比三;五十知天命,思人不親三,是何意?
    人到中年,四十不惑,茫然四顧,卻發現自己還在為錢所累,這就是現代中年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只有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紀,才會突然明白,原來和親人在一起,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這就是俗語「四十不惑,望財不比三;五十知天命,思人不親三」所要表達的真實內容。
  •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那四十五呢?老祖宗對這個年紀是咋看的?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那四十五呢?老祖宗對這個年紀是咋看的?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古代人的年齡普遍活不到,特別老,因此就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樣一些說法,而還有一句話是說45歲的,那麼四十五呢?怎麼說?
  •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天命就是天道之理。即天道仁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而有德。德是天道仁義,如果到了五十還不知道天道仁義,那麼這個人就是個糊塗人。他幹的事也可能是糊塗事。三十而立,三十開始獨立做學問,四十不惑,四十歲的時候不會感到困惑,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天道仁義,六十耳順,六十歲的時候平靜接受一切。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的時候才能隨心所欲。這就是孔子的修行過程。五十知天命。天道義理。這裡一定要知道,命是天命仁義的意思。而不是什麼規律。孔子是個修行人。一切行為基礎都是仁。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孔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那知道的是什麼天命?這種理解和答案因人而異,而且見解多且不同。有人說是知道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也就是說知道了上天給自己是怎樣安排了?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俗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該如何解讀呢?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呢?廢話不多說,下面小編直接給大家分解一下!首先,三十而立,為什麼是三十而立,而不是二十?四十呢?二十到三十這十年說白了是我們這些對社會報有想法的年輕人的試刀期,這十年裡我們去實踐,去試驗,去矯正我們的發展方向,從而為三十而立而去做各種準備,所以經過這十年的風風雨雨,我們成熟了許多,也有了一個大致的發展方向,也就是給自己在社會上基本上定了個位置,所以三十而立是我們在社會上的一種定位!
  • 五十而知天命,那麼「天命」到底是什麼呢?
    孔子在晚年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簡要的自述,在《論語·為政》中寫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評述成為無數讀書人的「人生標杆」,每逢年歲將至,總有觀聖人行跡來反思自己的生平,三十「立」的是什麼?四十自己是否真能「不惑」?五十是否真的理解了「天命」?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俗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牢記這五句話
    咱們偉大的儒學家孔子孔聖人曾經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不少人都能熟練的說這句俗語,然而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沒有幾個人理解的吧!這句話告訴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使命,人活到半百,已經進入了知天命之年,這都是自然發展的規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俗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牢記這五句話,後半生福報不請自來!
  • 二十出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網上看到一個問題:「什麼是欣賞?」其中有個高贊回答是:「欣賞,是一種鼓勵,一種美德,一種尊重,一種氣度;欣賞更是一種發現,一種理解,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人生何嘗又不是這樣呢?都說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這兩天刷了電影《過昭關》,裡面講述了一個農村老爺爺為了心中夙願,不負千裡騎著三輪車帶著孫子前去探望老友,也可以說是回顧人生的故事,情節雖然普通平凡,但是卻讓人深受觸動,潸然淚下。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什麼年齡該做什麼樣的事一直都是中國人世代遵循的規矩,那麼什麼又是適當的年齡呢?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 三十而立,方得四十不惑,才能五十知天命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我們在追劇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們崇拜完美的他,但是卻拒絕狼狽的他。但是一切的完美,從來都是建立的狼狽之上。20歲的你,在看了如此多的「前車之鑑」,一定對30歲的自己充滿期待吧。你想對未來或即將30歲的自己說些什麼呢?
  •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1970年「戌狗」的天命,50歲後何去何從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1970年「戌狗」的天命,50歲後何去何從 生肖狗待人和善,經常掛著笑臉和大家打成一片,做事也很講究公平公正,不會讓人有被輕視的感覺,特別在工作中,生肖狗能專一的做一件事,全心投入,通常好運都會眷顧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