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晚年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簡要的自述,在《論語·為政》中寫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一評述成為無數讀書人的「人生標杆」,每逢年歲將至,總有觀聖人行跡來反思自己的生平,三十「立」的是什麼?四十自己是否真能「不惑」?五十是否真的理解了「天命」?我們都知道,理解只是有兩種理解,一種是「閱讀理解」,即書本上講的內容是否能夠理解了?另一種是「閱歷理解」,即在人生經歷中來理解書本上說的內容。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對同樣的文字表達理解是不一樣的。
明代的東林先生顧憲成曾說過:孔子自十五志於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所欲,是證境。顧先生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孔子也是經歷了學習階段,通過閱讀理解和人生閱歷來認識到了「天命」。
關於「天命」的具體哲學含義,不同的哲學流派有著不同的解釋。我們需要從問題的源頭做一個必要的區分,即討論的「孔子的天命觀」?還是討論「自己理解的天命」?孔子對天命的闡述,只能從《論語》中尋找答案,而自己要理解「天命」,則需要借鑑更多人對「天命」的解釋,而這些人的解釋並是一致的。
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有著不同的理解,這是很正常的。我們是在「百家爭鳴」的基礎上來討論「天命」,而不是在「獨尊儒術」的基礎上討論「天命」,因此完全沒有必要因為不同人對「天命」的解釋不同而針鋒相對。古人關於「天命」的解釋大概有五種意思:
一、天命,是上天的意志。
這是比較正統的說法,符合古人的宇宙觀。商周時期,人們還處在蒙昧時期,認為一切自然現象均是上天的「意思」。連商朝的王,也不得不聽命於天。《尚書》中說:「先王有服,恪謹天命」。
二、天命,是自然的意志。
到了「禮崩樂壞」的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普遍的懷疑「天命」的作用,屈原在《問天》中質疑「老天爺」的作用說:「天命反側,何罰何佑?」到了戰國晚期,荀子時代延伸出「自然規律、自然法則」等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自然現象並不是老天爺的意思,而是各自有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人是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的。
三、天命,是受命於天。
這是古代統治者,為了論證統治的「合法性」,而「發明」的概念。天子通過自己的「筆桿子」告訴民眾,皇權是上天賦予的權利,人不能違背天意,要遵從上天的意志,要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這種受命於天的思想,與西方君權神授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鞏固統治,而進行的文化改造。
四、天命,是人與生俱來的天賦。
在《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東漢的經學家鄭玄注釋說:「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他把「天命」解釋成了「性命」,按照今天的理解,「天賦」這個詞語更符合這種解釋,與生俱來,稟受於天的某些特徵。或者也可以說成「自然賦予」某些人的「天資」。總之都是強求不來的。
五、天命,是人的自然壽命。
這種用法在史書中比較多,「天命將至」說的是「來日不多了」,「不終天命」說的是「死於非命」。
無論是「有神論」的觀點,還是「無神論」的觀點,他們對「天命」所表達「不可抗拒」的描述是一直的,區別在於人不可抗拒神力?還是不可抗拒自然規律?有神論著講自然規律的客觀性,表述為「神力所為」。
同樣是「信天命」的人,也存在區別,有人認為「人定勝天」,即天命是可以通過人力來改變的,這種觀點突出人的作用,而否認規律的客觀性,屬於主觀的唯心主義思想。有人認為「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即天命是不可改變的,無論人類如何做,總歸是逃不出「定數」的,這是一種宣傳「宿命論」的唯心主義思想。比較辯證的觀點認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即認可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又認可了自然規律的客觀性,這種意見是比較科學合理的,但並不是孔夫子的認識。
孔子認為天命是不可違背的,在他跟子夏的討論中可以知道:「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孔子對子夏說,如果富貴可求的話,雖然是「執鞭之士」,他也會去幹。可見孔子並像孟子那樣把「利和義」完全分裂開來,排斥富貴。孔子認為富貴是不可求的,是天命所註定的,所有要「從吾所好」。既然天命不可求,那麼就不要求了,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處世就可以了。
在天命不可違背的思想之下,孔子又說:「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也就是說,作為君子,知天命是個必要條件。人必須知道什麼東西可以求,什麼東西求也沒用,然後才能做到「盡人事」。明明知道做不到,而不放棄的執著,並不是孔子說的「知天命」。
「盡人事,聽天命」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哲學原理是一致的,無論是在唯心主義框架之下,還是在唯物主義框架之下;無論是在有神論的思想體系中,還是在無神論的思想體系中。其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即人生在世,有些事是可為的,有些事是不可為的。天命註定了哪些事可以人為,那些事不可以人為,而人的努力只能放在「可為」的事情中,才具備有效的作為。
我們通過當代的一些「富人發家史」來看孔子的觀點,在正常的社會秩序下,勤勞致富勞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但要大富大貴,並不是人人都可以通過勤勞就可以的,一切富人的共同特質在於其「幸運」,這就是孔子說的「富貴在天」,當看到無數同行在自己身邊倒下,當回想起一路上經歷的「偶然事件」,不禁覺得自己是多麼幸運。
俗語有云:小富靠勤,中富靠德,大富靠命。其實是對孔子「富貴在天」的詮釋,通過勤勞的雙手來創造自己的財富。而向進一步增加財富,還得有人幫襯,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等層次的財富離不開團隊、離不開貴人相助、離不開他人相扶,這都需要「德行」配得上地位,才能獲得他人幫襯。而大的富貴,取決於時代背景,當一個時代結束,在有能力的人也無法拯救屬於這個時代的輝煌成就。而這種時代,同時又可以被稱為命運、天命。具有可遇不可求的特徵。
陰陽五行學說,是不是科學?
古史辨:「陰陽學說」的起源
古史辨:「五行學說」起源於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