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而知天命,那麼「天命」到底是什麼呢?

2020-12-13 哲學社

孔子在晚年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簡要的自述,在《論語·為政》中寫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一評述成為無數讀書人的「人生標杆」,每逢年歲將至,總有觀聖人行跡來反思自己的生平,三十「立」的是什麼?四十自己是否真能「不惑」?五十是否真的理解了「天命」?我們都知道,理解只是有兩種理解,一種是「閱讀理解」,即書本上講的內容是否能夠理解了?另一種是「閱歷理解」,即在人生經歷中來理解書本上說的內容。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對同樣的文字表達理解是不一樣的。

明代的東林先生顧憲成曾說過:孔子自十五志於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所欲,是證境。顧先生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孔子也是經歷了學習階段,通過閱讀理解和人生閱歷來認識到了「天命」。

關於「天命」的具體哲學含義,不同的哲學流派有著不同的解釋。我們需要從問題的源頭做一個必要的區分,即討論的「孔子的天命觀」?還是討論「自己理解的天命」?孔子對天命的闡述,只能從《論語》中尋找答案,而自己要理解「天命」,則需要借鑑更多人對「天命」的解釋,而這些人的解釋並是一致的。

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有著不同的理解,這是很正常的。我們是在「百家爭鳴」的基礎上來討論「天命」,而不是在「獨尊儒術」的基礎上討論「天命」,因此完全沒有必要因為不同人對「天命」的解釋不同而針鋒相對。古人關於「天命」的解釋大概有五種意思:

一、天命,是上天的意志。

這是比較正統的說法,符合古人的宇宙觀。商周時期,人們還處在蒙昧時期,認為一切自然現象均是上天的「意思」。連商朝的王,也不得不聽命於天。《尚書》中說:「先王有服,恪謹天命」。

二、天命,是自然的意志。

到了「禮崩樂壞」的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普遍的懷疑「天命」的作用,屈原在《問天》中質疑「老天爺」的作用說:「天命反側,何罰何佑?」到了戰國晚期,荀子時代延伸出「自然規律、自然法則」等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自然現象並不是老天爺的意思,而是各自有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人是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的。

三、天命,是受命於天。

這是古代統治者,為了論證統治的「合法性」,而「發明」的概念。天子通過自己的「筆桿子」告訴民眾,皇權是上天賦予的權利,人不能違背天意,要遵從上天的意志,要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這種受命於天的思想,與西方君權神授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鞏固統治,而進行的文化改造。

四、天命,是人與生俱來的天賦。

在《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東漢的經學家鄭玄注釋說:「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他把「天命」解釋成了「性命」,按照今天的理解,「天賦」這個詞語更符合這種解釋,與生俱來,稟受於天的某些特徵。或者也可以說成「自然賦予」某些人的「天資」。總之都是強求不來的。

五、天命,是人的自然壽命。

這種用法在史書中比較多,「天命將至」說的是「來日不多了」,「不終天命」說的是「死於非命」。

無論是「有神論」的觀點,還是「無神論」的觀點,他們對「天命」所表達「不可抗拒」的描述是一直的,區別在於人不可抗拒神力?還是不可抗拒自然規律?有神論著講自然規律的客觀性,表述為「神力所為」。

同樣是「信天命」的人,也存在區別,有人認為「人定勝天」,即天命是可以通過人力來改變的,這種觀點突出人的作用,而否認規律的客觀性,屬於主觀的唯心主義思想。有人認為「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即天命是不可改變的,無論人類如何做,總歸是逃不出「定數」的,這是一種宣傳「宿命論」的唯心主義思想。比較辯證的觀點認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即認可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又認可了自然規律的客觀性,這種意見是比較科學合理的,但並不是孔夫子的認識。

孔子認為天命是不可違背的,在他跟子夏的討論中可以知道:「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孔子對子夏說,如果富貴可求的話,雖然是「執鞭之士」,他也會去幹。可見孔子並像孟子那樣把「利和義」完全分裂開來,排斥富貴。孔子認為富貴是不可求的,是天命所註定的,所有要「從吾所好」。既然天命不可求,那麼就不要求了,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處世就可以了。

在天命不可違背的思想之下,孔子又說:「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也就是說,作為君子,知天命是個必要條件。人必須知道什麼東西可以求,什麼東西求也沒用,然後才能做到「盡人事」。明明知道做不到,而不放棄的執著,並不是孔子說的「知天命」。

「盡人事,聽天命」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哲學原理是一致的,無論是在唯心主義框架之下,還是在唯物主義框架之下;無論是在有神論的思想體系中,還是在無神論的思想體系中。其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即人生在世,有些事是可為的,有些事是不可為的。天命註定了哪些事可以人為,那些事不可以人為,而人的努力只能放在「可為」的事情中,才具備有效的作為。

我們通過當代的一些「富人發家史」來看孔子的觀點,在正常的社會秩序下,勤勞致富勞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但要大富大貴,並不是人人都可以通過勤勞就可以的,一切富人的共同特質在於其「幸運」,這就是孔子說的「富貴在天」,當看到無數同行在自己身邊倒下,當回想起一路上經歷的「偶然事件」,不禁覺得自己是多麼幸運。

俗語有云:小富靠勤,中富靠德,大富靠命。其實是對孔子「富貴在天」的詮釋,通過勤勞的雙手來創造自己的財富。而向進一步增加財富,還得有人幫襯,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等層次的財富離不開團隊、離不開貴人相助、離不開他人相扶,這都需要「德行」配得上地位,才能獲得他人幫襯。而大的富貴,取決於時代背景,當一個時代結束,在有能力的人也無法拯救屬於這個時代的輝煌成就。而這種時代,同時又可以被稱為命運、天命。具有可遇不可求的特徵。

陰陽五行學說,是不是科學?

古史辨:「陰陽學說」的起源

古史辨:「五行學說」起源於何時?

相關焦點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孔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那知道的是什麼天命?這種理解和答案因人而異,而且見解多且不同。有人說是知道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也就是說知道了上天給自己是怎樣安排了?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五十知天命,你真的知道天命是什麼嗎
    孔子說,五十二知天命。你不必等到五十才知天命,你現在就可以知道,無論你多大。什麼是天命?天命就是現實存在。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論語·為政》)這句話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大意就是,孔子自己說,我十五歲決定發奮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的時候呢,就不被外界所困擾,對很多事情開始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了天命;六十歲的時候,能夠正確對待各種言論(當然,有學者認為,「耳順」應該是「聖順」,古代在傳抄的時候,抄錯了。我曾經對此題有過解答,此處從略);七十歲的時候,能夠從心所欲,但不破壞規矩。
  •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天命就是天道之理。即天道仁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而有德。德是天道仁義,如果到了五十還不知道天道仁義,那麼這個人就是個糊塗人。他幹的事也可能是糊塗事。三十而立,三十開始獨立做學問,四十不惑,四十歲的時候不會感到困惑,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天道仁義,六十耳順,六十歲的時候平靜接受一切。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的時候才能隨心所欲。這就是孔子的修行過程。五十知天命。天道義理。這裡一定要知道,命是天命仁義的意思。而不是什麼規律。孔子是個修行人。一切行為基礎都是仁。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 五十而知天命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個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十本應是知天命之年 ,樂天知命,無需強求 ,因為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 。過了五十是個很尷尬的年紀 。在單位上班的感覺進步沒希望 !去打工老闆又嫌你年紀太大!只要你失業了,就很難再就業 !絕大部分單位招工條件,年齡基本都是需要四十多歲以下 。每年畢業的大學生許多都找不到工作 ,就別說已知天命的我們 。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看完增智慧了!
    人們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會事先和家裡人商量一下,聽聽他們的意見,這是因為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這個人的人生閱歷也會逐步增加,當人們到了一定年齡段,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事,孔子說五十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 關於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你了解多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之所以五十能知天命,方法就藏在前面那句「十五而有志於學」裡。志,就是立下志向。不是偶然想起來,也不是努力衝一把,而是不管風吹浪打,一直堅持到底。關於五十知天命,問題的關鍵在於,什麼是天命呢?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天是主宰一切的某種神秘力量,這裡的命就是指命數。
  • 為什麼就五十而知天命呢?
    為什麼說五十而知天命呢? 我們芸芸眾生都在辛苦打拼, 隨著歲月的流逝 我們漸漸的變老了。 這時, 人生已經過半, 我們經歷了太多的事, 也足以給生活下結論了。 我們的能量 、我們的人脈、 我們是怎樣一個人?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含義
    所以需要窺得天命。而對於儒家來說,天命主要體現在社會學的價值取向上。一、知天命需要時間上的悟一個人從孩童到青年,再到中年老年,從家庭到社會,從工作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磨練經歷,不到一定的年齡階段是參悟不透的,孔子以人生經驗定在了50,也只是個虛數而已,古語有「老者如僧」,也是這個道理。
  • 「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繼續努力,在五十歲就達到了「知天命」。知天命就是開悟了,所以孔子是在五十歲開悟的。但是開悟之後還要繼續修啊,所以到六十歲就「耳順」了,無論你說他好還是壞,他都不在意,他安住在自己內在無比愉悅寧靜的心靈世界裡,不受外界的幹擾和影響。所以孔聖人也是修了幾十年,道業才穩定的。
  • 五十知天命,何為天命?
    古語說,五十知天命,五十五了,還千裡在外打工,艱難維持生計,不能不說是命了!今生雖苦,但也要苦中尋樂,工作之餘,喜靜靜讀書寫字,聽音樂,漫步大自然,性格極內向,餘生做好自己,一切隨緣吧!《了凡四訓》有言:「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 《知天命的五十歲》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經常掛在嘴頭上 ,但如果讓你講出它的含義,可能就講不明白了。下面就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段話的意思,有不妥之處,還望多多批評指教。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五十知天命!今後的路,該如何走?
    柳哲歲月如梭,轉眼五十歲,到了知天命之年!我走南闖北而來,東衝西撞而來,懵懵懂懂而來,半睡半醒而來,人生又走到了一個新的起點與人生的關鍵節點!孔子曾言「五十知天命」 ,天命到底是什麼?那麼性與天道,又是什麼?從我自己的角度,來揣摩天命,應該懂得天道,明心見性,天人合一,替天行道的時候了!《中庸》裡也說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讀《道德經》最多的詞彙,是道。而《論語》最多的是仁。不過孔子也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孝經》裡記載有孔子說的話「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佛說: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這2個字
    孔子當年求道於老子,不禁心曠神達,說了一句話:「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上天運行的規律,天命主宰眾生的命運,一個人只有知天命,才能趨吉避兇,遇事化險為夷。到底什麼是天命?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那四十五呢?老祖宗對這個年紀是咋看的?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那四十五呢?老祖宗對這個年紀是咋看的?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古代人的年齡普遍活不到,特別老,因此就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樣一些說法,而還有一句話是說45歲的,那麼四十五呢?怎麼說?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