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這2個字

2020-12-13 聖度文化

孔子當年求道於老子,不禁心曠神達,說了一句話:「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

天命就是上天運行的規律,天命主宰眾生的命運,一個人只有知天命,才能趨吉避兇,遇事化險為夷。到底什麼是天命?在佛家看來,天命其實就是這2個字,這兩個字就是「因果」。

人的命運其實就是福報的多少,福報多的人命運就好,如果一個人命不好,那一定是他的福報太少。福報的多少,其實是因果決定的,一個人種下的善因越多,福報就越多,種下的惡因越多,福報就越少。

《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其實運氣的好壞,福報與災禍,都是人們自己招來的。

俗話說:一分善意,修一分福緣,得一分好運,你種下多少善因,就會收穫多少好運,世上的好運,都是通過種善因積攢而來的。人生的榮華富貴,也不是求來的,更不是靠爭來的,而是積累福報積來的。

人過五十,一定要相信因果,並且要多積福德,俗話說:人若失德,財富散盡;心若不善,一生難順。人過五十,人生的後半場拼的不是事業、財富、地位,拼的是福報的多少。

佛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天理昭昭,報應不爽。」世間的因果,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積善得福,積惡得禍,就是天命,天命不可違。

俗話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盡人事聽天命的人,會越活越昌盛,不信因果,逆天而為的人,只會走向衰敗和毀滅。

《阿含經》上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因果,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害人者終害己。

我們每一個念頭和行為,多會種下一顆善惡的種子,這顆種子早晚有一天會開花結果,如果你經常種善因,就會結出善果,如果經常種惡因,就會自食惡果。

人過五十,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三十歲之前種下的因,五十歲以後惡果就會現前,要想晚年有福可享,就一定要多積陰德,只有福報才是你最好的養老保險。

佛家常說:「欲知過去世,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你現在正在承受的福禍,都是你過去善惡的業報,你未來將要承受的吉兇,正是你當下所種的因果。

一念惡,眾禍相繼而來;一念善,勝過萬千禱告。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信因果,種善因,那些有違天理的事情,別再做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感恩閱讀與分享。

相關焦點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論語·為政》)這句話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大意就是,孔子自己說,我十五歲決定發奮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的時候呢,就不被外界所困擾,對很多事情開始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了天命;六十歲的時候,能夠正確對待各種言論(當然,有學者認為,「耳順」應該是「聖順」,古代在傳抄的時候,抄錯了。我曾經對此題有過解答,此處從略);七十歲的時候,能夠從心所欲,但不破壞規矩。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孔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那知道的是什麼天命?這種理解和答案因人而異,而且見解多且不同。有人說是知道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也就是說知道了上天給自己是怎樣安排了?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星雲大師:人到五十知天命,做好這2字,助你自在歡喜
    孔老夫子說過,五十歲是知天命的年紀,所謂知天命,即是知道了「命裡有時終會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也就是說,年輕之時你可以笑傲天下向命運宣戰,但若是五十歲你還未成功,你就應該知道理想實現之艱難,所以這個時候你要收收心,做好「淨心」二字。
  • 五十而知天命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個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十本應是知天命之年 ,樂天知命,無需強求 ,因為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 。過了五十是個很尷尬的年紀 。在單位上班的感覺進步沒希望 !去打工老闆又嫌你年紀太大!只要你失業了,就很難再就業 !絕大部分單位招工條件,年齡基本都是需要四十多歲以下 。每年畢業的大學生許多都找不到工作 ,就別說已知天命的我們 。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含義
    一、知天命需要時間上的悟一個人從孩童到青年,再到中年老年,從家庭到社會,從工作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磨練經歷,不到一定的年齡階段是參悟不透的,孔子以人生經驗定在了50,也只是個虛數而已,古語有「老者如僧」,也是這個道理。
  •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天命就是天道之理。即天道仁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而有德。德是天道仁義,如果到了五十還不知道天道仁義,那麼這個人就是個糊塗人。他幹的事也可能是糊塗事。三十而立,三十開始獨立做學問,四十不惑,四十歲的時候不會感到困惑,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天道仁義,六十耳順,六十歲的時候平靜接受一切。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的時候才能隨心所欲。這就是孔子的修行過程。五十知天命。天道義理。這裡一定要知道,命是天命仁義的意思。而不是什麼規律。孔子是個修行人。一切行為基礎都是仁。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 五十知天命,你真的知道天命是什麼嗎
    孔子說,五十二知天命。你不必等到五十才知天命,你現在就可以知道,無論你多大。什麼是天命?天命就是現實存在。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看完增智慧了!
    人們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會事先和家裡人商量一下,聽聽他們的意見,這是因為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這個人的人生閱歷也會逐步增加,當人們到了一定年齡段,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事,孔子說五十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人過50歲,餘生已經開始了
    因此孔子的話,只是對於自己的人生總結,普通人從中能夠學到的道理,那就只是需要埋頭激勵自己,在五十歲的關口,一定要能夠對人生有所徹悟,以便能夠達到知天命的境界。否則的話,後半生就不會是那麼的順遂。想要達到「知天命」的程度,一個人就必須要能夠修養出豁達的心胸,具體來說,就是在這樣的三件事情上,五十歲的人要能夠看得開。
  • 五十而知天命,那麼「天命」到底是什麼呢?
    孔子在晚年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簡要的自述,在《論語·為政》中寫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評述成為無數讀書人的「人生標杆」,每逢年歲將至,總有觀聖人行跡來反思自己的生平,三十「立」的是什麼?四十自己是否真能「不惑」?五十是否真的理解了「天命」?
  • 五十知天命,做好這三道減法!
    作者:萬紅雲原創作品,抄襲必究紅雲導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五十歲,按照古人的要求能夠通曉天命的年齡段。詳細解釋應為:三十歲之時,要有所建樹;四十歲之時,不應再有迷惑之事;五十歲之時,而應通曉天命,悟透生命本質,往後餘生,皆是一個內心明如鏡,什麼事兒都瞧得明白,看得透的人。其實,人生,一晃五十春秋,說慢也慢,說快也快。真心不容易。而五十歲之前,我們的生活一直忙忙碌碌,不斷地做著加法。
  • 五十而知天命,就是懂得了順其自然,不再起執念。
    子曰: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孔老夫子口裡的「不惑」與「知天命」,是指人的40歲和50歲,這個年齡階段也剛好就是人生中的中年時期。所謂「不惑」,就是懂得了很多道理,不再會迷惑;而「知天命」,就是懂得了順其自然,不再起執念。按說四五十歲這個年齡的人,應該是已經把人情世故與人生百態都看的很清楚了。不再會過於強求一些並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對一些很棘手的事情也基本能做到淡定自若、並順其自然。但在現實社會中,能真正達到這樣境界的人並不多,甚至是少之又少。
  • 五十知天命,何為天命?
    古語說,五十知天命,五十五了,還千裡在外打工,艱難維持生計,不能不說是命了!今生雖苦,但也要苦中尋樂,工作之餘,喜靜靜讀書寫字,聽音樂,漫步大自然,性格極內向,餘生做好自己,一切隨緣吧!《了凡四訓》有言:「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 《知天命的五十歲》
    轉眼之間,「我」來到地球五十年。這個理論是我2013年5月27日在水下遊泳時獲得的頓悟,之後的三年裡,我就一直拿著它在生活中論證,每每都得到了圓滿的詮釋,於是,2016年5月21日,我在國家稅務總局幹部學院,給領導和同志們匯報了這個題目,得到了從上至下的認同,至此,我有理由認為,我知道了我的天命。
  • 關於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你了解多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見《論語·為政》)意思是說,人到三十歲的時候,即使沒有建功立業,也要找到人生立的方向;從三十歲到四十歲,經過十年的努力奮鬥,到四十歲的時候,在你所從事的領域中基本做到遊刃有餘不存在困惑了;五十歲的時候了解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的時候,別人說的好話壞話都不會放在心上了,聽什麼都順耳;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卻無處不中規中矩,也就是說主觀意識和做人達到了融合為一的階段。」
  • 如何理解「五十而知天命」的「命」?(上)
    「命」這個字從口從令會意,口令叫做命,本來就是「命令」的意思。一個尊長下了口令,受了命的人,就有了職權,有了職權,也就有了責任,叫做「任命」。「天命之謂性」的「命」就是這個意思,老天好像發了話,表示了一種意思,它命令你做一個人,同時就給你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本分,這就是你的性,叫做「天命之謂性」。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命,也可以這樣解。
  • 「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指的就是明確了自己追求的目標,給自己的人生確立了方向,從三十歲開始努力。努力十年之後明白了生命的真相,才「四十而不惑」,不再迷惑、不再彷徨猶豫。繼續努力,在五十歲就達到了「知天命」。
  • 五十知天命,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文:清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什麼意思呢?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人過五十,便到了知天命的年紀。「知天命」,並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明白了人世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