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歲月不饒人,不同的年齡段形成不同的認知和修養,也完全順應自然規律。
那麼,何為天命?
——按詞典釋義,天命即天道,天意,延伸為上天主宰眾生命運。
天命觀點可追溯到夏商殷周時期,從甲骨文到《易經》爻詞都有記述。可見天命論由來已久,且源遠流長。
孔子的「五十知天命」更是把天命論推到了極致。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的生死貧富完全是上天註定好了的,絕非能憑一己之力而改變。所以聰明人應該知命,安命。如果強行冒險試圖改變命運,那就不是君子所為。
孔子的這一觀點,與其說知天命倒不如說認天命。「君子不與命爭」,這應該是孔子最終要表達的人生觀。
為了讓人容易接受這種人生價值觀,孔子巧妙地把天命論與五十捆綁在一起。
初生牛犢不怕虎,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大多不會認同這種天命觀點。可一旦人過半百,熱情變為冷靜,衝動變為理智,又或經歷諸多失敗和挫折,進取心逐漸削弱。這時,就很容易接受這種天命論點了。
似乎合情合理。爭取了半輩子的東西確得不到,這不是命嗎?
如果說魚生下來必須靠水過活,這是一種天命或自然抉擇,那被魚鉤釣起難道不是個體所為嗎?除了飢餓擇食等一定的客觀外因,主觀能動性才是被釣起的最終因素。
所以,從這一層意義上說,把知天命當作一種人生感悟尚可,但把它理解為消極的「聽天由命」,那完全不符合唯物主義辯證思維,也不符合自然運行規律。
壯士不死而已,死則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史記》裡陳勝的這句話喊出了對天命論的挑戰。
天上不會掉餡餅,世上難有不勞而獲。歸根結底,一個人的成就是靠自身努力做出來的,不是上天註定分配給你的。
命運有客觀環境的制約因素,但更多的主動權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不然,所有生命一生下來就註定奔向死亡,交由「天命」,那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孔子的「五十知天命」是自身經歷的一種感受,不是普遍規律的科學總結。
孔子年輕時博學多才,經綸滿腹。他懷揣夢想,周遊列國,希望能得到某個國君的賞識,步入仕途,大展宏圖。
可惜生不逢時,除了做過幾天官吏,其餘時間處處碰壁。帶領弟子東奔西跑,流亡生活……
五十多歲壯志未酬,一事無成,懷才不遇,人生潦倒。情緒低落的孔子不得不發出「知天命,安天命」的悲戚感嘆。
年齡的確影響一個人的精力和能力,但年齡絕不能左右一個人的成功。
歷史上最著名的就是姜太公釣魚。年近七旬的姜子牙不僅「釣」到了周文王,而且還老驥伏櫪,拜相出山。
試想,倘若姜子牙安於「五十知天命」,不去渭水之濱垂釣,能有機會等到姬昌,施展才華實現理想嗎?
縱觀古今,年齡似乎不是成功的絆腳石,而消極認命才是走向人生輝煌的最大阻隔……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五十可以知天命,但五十絕不應該聽天命,任天命……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