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2020-12-11 蔣新國1211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歲月不饒人,不同的年齡段形成不同的認知和修養,也完全順應自然規律。

那麼,何為天命?

——按詞典釋義,天命即天道,天意,延伸為上天主宰眾生命運。

天命觀點可追溯到夏商殷周時期,從甲骨文到《易經》爻詞都有記述。可見天命論由來已久,且源遠流長。

孔子的「五十知天命」更是把天命論推到了極致。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的生死貧富完全是上天註定好了的,絕非能憑一己之力而改變。所以聰明人應該知命,安命。如果強行冒險試圖改變命運,那就不是君子所為。

孔子的這一觀點,與其說知天命倒不如說認天命。「君子不與命爭」,這應該是孔子最終要表達的人生觀。

為了讓人容易接受這種人生價值觀,孔子巧妙地把天命論與五十捆綁在一起。

初生牛犢不怕虎,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大多不會認同這種天命觀點。可一旦人過半百,熱情變為冷靜,衝動變為理智,又或經歷諸多失敗和挫折,進取心逐漸削弱。這時,就很容易接受這種天命論點了。

似乎合情合理。爭取了半輩子的東西確得不到,這不是命嗎?

如果說魚生下來必須靠水過活,這是一種天命或自然抉擇,那被魚鉤釣起難道不是個體所為嗎?除了飢餓擇食等一定的客觀外因,主觀能動性才是被釣起的最終因素。

所以,從這一層意義上說,把知天命當作一種人生感悟尚可,但把它理解為消極的「聽天由命」,那完全不符合唯物主義辯證思維,也不符合自然運行規律。

壯士不死而已,死則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史記》裡陳勝的這句話喊出了對天命論的挑戰。

天上不會掉餡餅,世上難有不勞而獲。歸根結底,一個人的成就是靠自身努力做出來的,不是上天註定分配給你的。

命運有客觀環境的制約因素,但更多的主動權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不然,所有生命一生下來就註定奔向死亡,交由「天命」,那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孔子的「五十知天命」是自身經歷的一種感受,不是普遍規律的科學總結。

孔子年輕時博學多才,經綸滿腹。他懷揣夢想,周遊列國,希望能得到某個國君的賞識,步入仕途,大展宏圖。

可惜生不逢時,除了做過幾天官吏,其餘時間處處碰壁。帶領弟子東奔西跑,流亡生活……

五十多歲壯志未酬,一事無成,懷才不遇,人生潦倒。情緒低落的孔子不得不發出「知天命,安天命」的悲戚感嘆。

年齡的確影響一個人的精力和能力,但年齡絕不能左右一個人的成功。

歷史上最著名的就是姜太公釣魚。年近七旬的姜子牙不僅「釣」到了周文王,而且還老驥伏櫪,拜相出山。

試想,倘若姜子牙安於「五十知天命」,不去渭水之濱垂釣,能有機會等到姬昌,施展才華實現理想嗎?

縱觀古今,年齡似乎不是成功的絆腳石,而消極認命才是走向人生輝煌的最大阻隔……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五十可以知天命,但五十絕不應該聽天命,任天命……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既不是你努力就能控制,也不是誰的阻礙就能限制的。「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之所以能「不怨天。不尤人」,就是因為「知天命」,知道客觀限制非人力可為,故不在成敗問題上而有怨懟。「知天命」是把注意力從事實的成敗轉向價值的應該。即使知道不行,也應該「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因為要「行其義」。另一方面,「知天命」意味著「盡人事」。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含義
    一、知天命需要時間上的悟一個人從孩童到青年,再到中年老年,從家庭到社會,從工作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磨練經歷,不到一定的年齡階段是參悟不透的,孔子以人生經驗定在了50,也只是個虛數而已,古語有「老者如僧」,也是這個道理。
  • 五十知天命,你真的知道天命是什麼嗎
    孔子說,五十二知天命。你不必等到五十才知天命,你現在就可以知道,無論你多大。什麼是天命?天命就是現實存在。
  • 關於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你了解多少
    孔子有句非常有名的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見《論語·為政》)意思是說,人到三十歲的時候,即使沒有建功立業,也要找到人生立的方向;從三十歲到四十歲,經過十年的努力奮鬥,到四十歲的時候,在你所從事的領域中基本做到遊刃有餘不存在困惑了;五十歲的時候了解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的時候,別人說的好話壞話都不會放在心上了,聽什麼都順耳;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卻無處不中規中矩,也就是說主觀意識和做人達到了融合為一的階段。」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看完增智慧了!
    人們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會事先和家裡人商量一下,聽聽他們的意見,這是因為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這個人的人生閱歷也會逐步增加,當人們到了一定年齡段,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事,孔子說五十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孔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那知道的是什麼天命?這種理解和答案因人而異,而且見解多且不同。有人說是知道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也就是說知道了上天給自己是怎樣安排了?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天命就是天道之理。即天道仁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而有德。德是天道仁義,如果到了五十還不知道天道仁義,那麼這個人就是個糊塗人。他幹的事也可能是糊塗事。三十而立,三十開始獨立做學問,四十不惑,四十歲的時候不會感到困惑,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天道仁義,六十耳順,六十歲的時候平靜接受一切。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的時候才能隨心所欲。這就是孔子的修行過程。五十知天命。天道義理。這裡一定要知道,命是天命仁義的意思。而不是什麼規律。孔子是個修行人。一切行為基礎都是仁。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從「五十知天命」,後人對孔子有幾多誤解?
    《論語》上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孔子是講終身學習的,到了五十歲時,自己這一生做成了什麼?人生能達到什麼境界,就已經很清楚了。所以他認為:五十是人生的分水嶺。很多人據此錯誤的認為,到了五十歲,就應該聽天由命。
  • 五十而知天命,那麼「天命」到底是什麼呢?
    孔子在晚年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簡要的自述,在《論語·為政》中寫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評述成為無數讀書人的「人生標杆」,每逢年歲將至,總有觀聖人行跡來反思自己的生平,三十「立」的是什麼?四十自己是否真能「不惑」?五十是否真的理解了「天命」?
  • 五十知天命,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文:清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什麼意思呢?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人過五十,便到了知天命的年紀。「知天命」,並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明白了人世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五十而知天命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個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十本應是知天命之年 ,樂天知命,無需強求 ,因為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 。過了五十是個很尷尬的年紀 。在單位上班的感覺進步沒希望 !去打工老闆又嫌你年紀太大!只要你失業了,就很難再就業 !絕大部分單位招工條件,年齡基本都是需要四十多歲以下 。每年畢業的大學生許多都找不到工作 ,就別說已知天命的我們 。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關於儒家思想的天命,你可能理解錯了
    就是關於儒家的「天命」思想。我們都知道,「天」是儒家思想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孟子說「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儒家思想中的天,既是指上天,也是一種精神的存在。在孔子和孟子的早期儒家思想中,「天」主要是指人事的神性依據,即人的精神支柱,是人格的神。
  • 「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指的就是明確了自己追求的目標,給自己的人生確立了方向,從三十歲開始努力。努力十年之後明白了生命的真相,才「四十而不惑」,不再迷惑、不再彷徨猶豫。繼續努力,在五十歲就達到了「知天命」。
  • 五十知天命,做好這三道減法!
    作者:萬紅雲原創作品,抄襲必究紅雲導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五十歲,按照古人的要求能夠通曉天命的年齡段。詳細解釋應為:三十歲之時,要有所建樹;四十歲之時,不應再有迷惑之事;五十歲之時,而應通曉天命,悟透生命本質,往後餘生,皆是一個內心明如鏡,什麼事兒都瞧得明白,看得透的人。其實,人生,一晃五十春秋,說慢也慢,說快也快。真心不容易。而五十歲之前,我們的生活一直忙忙碌碌,不斷地做著加法。
  • 佛說: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這2個字
    孔子當年求道於老子,不禁心曠神達,說了一句話:「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上天運行的規律,天命主宰眾生的命運,一個人只有知天命,才能趨吉避兇,遇事化險為夷。到底什麼是天命?
  • 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即知自己,你真知嗎?
    正應了孔老夫子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孔子論述的是一個人從出生到壽終思想的階段性變化,他認為人到三十是該成家立業的時候,經過一番塵世的洗禮,到了四十突覺醒悟,對金錢物質的追求有了更深層次的挖掘,從前山峰巒起,終有所得,終於不得。人生過半方知天命,六十而後只求心安......
  • 如何理解「五十而知天命」的「命」?(上)
    「天命之謂性」的「命」就是這個意思,老天好像發了話,表示了一種意思,它命令你做一個人,同時就給你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本分,這就是你的性,叫做「天命之謂性」。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命,也可以這樣解。孔子到了五十歲的時候知道,人之本性是天之所命,秉承天命而行道是他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