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關於儒家思想的天命,你可能理解錯了

2020-12-13 劉小播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歡迎來到我的「讀書破萬卷」專欄。你可以點擊右上方「關注」小播讀書,閱讀超過300篇精品文章。

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孟子》第五篇《孟子·萬章》。

這一篇是「萬章」,值得一提的是萬章是孟子得意門生。他一生追隨孟子,也是孟子非常喜愛的學生之一。萬章在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封為博興伯,從祀於孟廟西廡。萬章是最早揚名於歷史的萬姓先人。我們正在解讀的《孟子》一書的編著者之一就是萬章。

關於他的事跡,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孟子去齊,絕糧於鄒薛,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七篇中有「萬章章句」十八章,萬章名字在《孟子》中出現22次之多;對孟子有「堯以天下與舜」、「伊尹以割烹要湯」、「敢問友」、「敢問交際」等之問達38次之多。《史記》記載,孟子晚年,經常同萬章等弟子談論經書,並和萬章等弟子一起著《孟子》一書。

而這一篇《孟子·萬章》就主要都是萬章和孟子的對話錄。其中談到了古代聖王的治國理念、仁政思想,也談到了為人處世的道理,以及社會的道德倫理,內容非常豐富。在《萬章》的上篇中,我選取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為大家分享。就是關於儒家的「天命」思想。

我們都知道,「天」是儒家思想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孟子說「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儒家思想中的天,既是指上天,也是一種精神的存在。

在孔子和孟子的早期儒家思想中,「天」主要是指人事的神性依據,即人的精神支柱,是人格的神。此外,「天」還是人的天性和天賦仁心,正如孟子說的「不忍人之心」,即「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

到了荀子的儒家思想中,「天」更接近自然規律,也就是不經人為幹預,客觀事物自身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內在必然聯繫。在《荀子·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意思為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三皇五帝堯的聖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變。這個時候的「天」有點道家思想中的「道」的意思。

到了漢代董仲舒,天徹底成為人格神,代表一種精神力量。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數」,即「無論在肉體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董仲舒認為人只能符合天的規律才能生存繁衍。

所以,我們古代有「天命」、「天意」、「天子」、「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等說法,「天」都代表了一種至高無上的存在,一種高於人性的力量。

在這一篇孟子和萬章的對話中,孟子就談到了關於「天命」。我們通過兩段對話來理解。

第一個:孔子的「天命」

萬章問:有人說,孔子在衛國宦官癰疽家裡主持私塾教務,在齊國時太監瘠環家裡主持私塾教務,有這樣的事嗎?孟子說:不,不是這樣的,這是好事之徙捏造出來的。孔子在衛國時在顏讎由家主持私塾教務,彌子的妻子和子路的妻子是姐妹,彌子告訴子路說:『孔子住在我家,可以得到衛國的卿位。』子路將這話告訴孔子,孔子說:『這是命運的安排。』孔子做官時要遵守禮儀,辭官時也合乎義行,是否能得到官職這是上天的安排。孟子接著說:而別人傳言的,孔子在癰疽家和太監瘠環家裡主持私塾教務,就是不合行為方式和不顧天命。孔子在魯國和衛國都不順心,又遇上宋國的司馬桓魋,要攔截殺害他,於是就改變裝束通過宋國。那個時候孔子正走厄運,在陳國司城貞子家裡主持私塾教務,做了陳侯周的臣子。我聽說,觀察在朝的近臣,看他所接待的主持私塾教務的人;觀察外來的遠臣,就看他接受什麼樣人主持的的教育。如果孔子在宦官癰疽和太監瘠環家裡主持私塾教務,怎麼還能算是孔子呢?

這裡孟子評價孔子的「進以禮,退以義」,說明孔子是一個有原則,講禮儀的人,所以,孟子告訴萬章,社會上那些詆毀孔子品德的言論都是假的。

第二個:古代聖賢的「天命」

萬章問:聽人說,到了禹統治的時候,德行就開始衰落了,因為禹把天下不傳給賢人,而傳給兒子,有這回事嗎?

孟子說:不,不是這樣的。上天想把天下給賢人,就會給賢人;上天想把天下給兒子,就會給兒子。

從前,舜推薦禹給上天,經過十七年,舜去世,服喪三年後,禹避開舜的兒子到了陽城,天下的老百姓都跟隨著他,就象堯去世後不跟從堯的兒子而跟從舜一樣。禹向上天推薦益,經過七年,禹去世,服喪三年後,益避開禹的兒子到了箕山的北面,朝見和打官司的人不到益的那裡去而到啟的那裡去,他們說:這是我們天子的兒子。歌頌的人都不歌頌益而歌頌啟,他們說:這是我們天子的兒子

堯的兒子丹朱不賢能,舜的兒子也不賢能。舜輔佐堯,禹輔佐舜,經歷的歲月多,對百姓的恩惠時間也久。啟很賢明,能恭敬地繼承禹的道路,益輔佐禹,經歷的歲月少,給予百姓的恩惠也不久。舜、禹、益之間,相去久遠,他們的兒子賢明或不賢明,都是天意,不是人的力量所能為的。

凡事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卻自然辦到了的,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招致的卻自然來到了的,就是命運。

一個平民而能擁有天下,品德修養必然象舜和禹一樣,而且還要有天子的推薦,所以孔子就沒能擁有天下。繼承祖先而擁有天下的,上天所廢棄的,必然是象夏桀、商紂一樣的人,所以益、伊尹、周公也沒能擁有天下。伊尹輔佐商湯統一了天下,商湯去世,太丁也沒有做天子,外丙繼位兩年,仲壬在位四年,太甲破壞了商湯的典章法律,伊尹就把他流放到桐邑。過了三年,太甲悔過認罪,自己埋怨自己,在桐邑學習仁愛和改變行為方式,三年中,他聽從伊尹對自己的訓導,於是又回到毫都當天子。周公之所以沒能擁有天下,就和益在夏代、伊尹在殷朝一樣。孔子說:『唐堯、虞舜讓賢,夏商周三代子孫繼位相傳,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

這裡孟子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意思是說:沒有人去做,居然成功了,那是天意;沒有人去找的,居然自己來了,那是命運。這兩句話孟子把天意和天命聯繫在了一起,告訴我們,生命中很多事情是超乎理性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運氣」。但是孟子並不是說,只等待命運的垂青,而是說我們要做出最大的努力,同時也不要執著於結果,因為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影響,比如天命或者說運氣。

孟子說「以行與事示之」。

這裡的「行」就是「大勢或者說趨勢」,類似於天命或者運氣成分,而「事」就是事在人為,我們每個人的努力。也就是,我們既要保持時刻努力,也要接受命運的不確定性。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我們下一篇文章,繼續分享《孟子》的精彩內容。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相關焦點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論語·為政》)這句話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大意就是,孔子自己說,我十五歲決定發奮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的時候呢,就不被外界所困擾,對很多事情開始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了天命;六十歲的時候,能夠正確對待各種言論(當然,有學者認為,「耳順」應該是「聖順」,古代在傳抄的時候,抄錯了。我曾經對此題有過解答,此處從略);七十歲的時候,能夠從心所欲,但不破壞規矩。
  • 從「五十知天命」,後人對孔子有幾多誤解?
    《論語》上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孔子是講終身學習的,到了五十歲時,自己這一生做成了什麼?人生能達到什麼境界,就已經很清楚了。所以他認為:五十是人生的分水嶺。很多人據此錯誤的認為,到了五十歲,就應該聽天由命。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含義
    這是《論語》中的一句話,《論語》是儒家關於孔子的言行的記錄集,儒家是主張入世的,其學說主要用來治理國家。而入世治世要和人打交道,所以要練達人情,要知生入死。所以需要窺得天命。而對於儒家來說,天命主要體現在社會學的價值取向上。
  • 關於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你了解多少
    孔子有句非常有名的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見《論語·為政》)意思是說,人到三十歲的時候,即使沒有建功立業,也要找到人生立的方向;從三十歲到四十歲,經過十年的努力奮鬥,到四十歲的時候,在你所從事的領域中基本做到遊刃有餘不存在困惑了;五十歲的時候了解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的時候,別人說的好話壞話都不會放在心上了,聽什麼都順耳;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卻無處不中規中矩,也就是說主觀意識和做人達到了融合為一的階段。」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孔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那知道的是什麼天命?這種理解和答案因人而異,而且見解多且不同。有人說是知道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也就是說知道了上天給自己是怎樣安排了?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 五十而知天命,那麼「天命」到底是什麼呢?
    孔子在晚年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簡要的自述,在《論語·為政》中寫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評述成為無數讀書人的「人生標杆」,每逢年歲將至,總有觀聖人行跡來反思自己的生平,三十「立」的是什麼?四十自己是否真能「不惑」?五十是否真的理解了「天命」?
  • 孔子講五十而知天命,這個天命到底怎麼理解?
    孔子講「樂天知命,故不憂」,又講「五十而知天命」。其實大部分人讀到這些都是懵懵懂懂的,更多時候對於命運的直觀印象,大概就是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浩瀚無際的星空讓人覺得自己很渺小,總感覺冥冥之中有什麼東西主宰著自己。古希臘人曾說:「向命運大聲叫罵又有什麼用?命運是個聾子。」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看完增智慧了!
    人們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會事先和家裡人商量一下,聽聽他們的意見,這是因為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這個人的人生閱歷也會逐步增加,當人們到了一定年齡段,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事,孔子說五十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 五十知天命,你真的知道天命是什麼嗎
    孔子說,五十二知天命。你不必等到五十才知天命,你現在就可以知道,無論你多大。什麼是天命?天命就是現實存在。
  • 如何理解「五十而知天命」的「命」?(上)
    「天命之謂性」的「命」就是這個意思,老天好像發了話,表示了一種意思,它命令你做一個人,同時就給你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本分,這就是你的性,叫做「天命之謂性」。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命,也可以這樣解。孔子到了五十歲的時候知道,人之本性是天之所命,秉承天命而行道是他的本分。
  •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天命就是天道之理。即天道仁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而有德。德是天道仁義,如果到了五十還不知道天道仁義,那麼這個人就是個糊塗人。他幹的事也可能是糊塗事。三十而立,三十開始獨立做學問,四十不惑,四十歲的時候不會感到困惑,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天道仁義,六十耳順,六十歲的時候平靜接受一切。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的時候才能隨心所欲。這就是孔子的修行過程。五十知天命。天道義理。這裡一定要知道,命是天命仁義的意思。而不是什麼規律。孔子是個修行人。一切行為基礎都是仁。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知天命的五十歲》
  • 佛說: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這2個字
    孔子當年求道於老子,不禁心曠神達,說了一句話:「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上天運行的規律,天命主宰眾生的命運,一個人只有知天命,才能趨吉避兇,遇事化險為夷。到底什麼是天命?
  • 五十知天命,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文:清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什麼意思呢?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人過五十,便到了知天命的年紀。「知天命」,並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明白了人世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
  • 五十而知天命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個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十本應是知天命之年 ,樂天知命,無需強求 ,因為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 。過了五十是個很尷尬的年紀 。在單位上班的感覺進步沒希望 !去打工老闆又嫌你年紀太大!只要你失業了,就很難再就業 !絕大部分單位招工條件,年齡基本都是需要四十多歲以下 。每年畢業的大學生許多都找不到工作 ,就別說已知天命的我們 。
  • 「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指的就是明確了自己追求的目標,給自己的人生確立了方向,從三十歲開始努力。努力十年之後明白了生命的真相,才「四十而不惑」,不再迷惑、不再彷徨猶豫。繼續努力,在五十歲就達到了「知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