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講五十而知天命,這個天命到底怎麼理解?

2020-12-13 半榻清涼

孔子講「樂天知命,故不憂」,又講「五十而知天命」。其實大部分人讀到這些都是懵懵懂懂的,更多時候對於命運的直觀印象,大概就是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浩瀚無際的星空讓人覺得自己很渺小,總感覺冥冥之中有什麼東西主宰著自己。

古希臘人曾說:「向命運大聲叫罵又有什麼用?命運是個聾子。」的確,當人在現實面前無計可施、一籌莫展的時候,就會埋怨命運,但命運看不見也摸不著,它究竟是個什麼東西?這篇文章裡,我們從最原始的命運觀說起。

原始的命運觀

在人類的蒙昧時代,生產力還極其低下的時候,命運好像是由各種神掌控著的。水有水神、山有山神、土地有土地神,打雷有雷神,人在這些神靈面前是卑微無助的。這些神靈好像還特別愛發怒,一不小心就會得罪他們。所以原始社會裡,或者說人的集體潛意識裡,有很多關於神靈的禁忌。

為了討好神靈,人們必須向神靈獻祭,所以就有了各種祭祀。祭祀的程序極其複雜,必須有專門的大祭司來完成。當然這指的是集體行為,在個人行為上,可能就是家裡擺一些貢品或者內心裏面做一些禱告。據說在印度,這種多神崇拜的文化還是很強大。

理學的命運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智力的不斷提升,對於神靈的盲目崇拜逐漸被廢棄,取而代之的是理性主義的崇拜。從神靈崇拜轉換到理性主義的崇拜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人類的文明確實因為理性主義的興盛而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隨之而來的是從未有過的自信和豪邁。

就像西方人說的一樣:「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翹起整個地球。」看起來這是從物理學的角度說的,其實背後隱藏著另一層意思,就是人類終於可以不用再依靠神靈的恩賜了。因為人類發現,以前覺得很無助的東西,不過是因為暫時還沒有發現背後的道理。只要發現背後的道理,地球我也可以搞定。

萬事萬物都有它的定理,人類只要能夠發現事物或宇宙背後的所有定理,總有一天,我們人類就可以把握自己的命運,這也是古人講的」制天命而用之「。

在東方,朱熹說「性即理」。雖然朱熹沒能從這裡發展出科學,但這種思維模式其實和西方的啟蒙理性主義其實有相通之處。也就是說,超越於人類之外,有一個普遍的理,人需要去做的就是發現它。雖然一個偏向於外在的理,一個偏向於內在的理,但本質上其實是一樣的。

但很多人對於這種理性主義還是有警惕心的,《明儒學案》裡記載,明朝的曹端在談到朱熹時說:

朱熹說理之於氣,就好像人之於與馬,馬一出一入,人跟著一出一入。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人就是死人,談不上萬物之靈;理就是死理,談不上萬物之源。

由此可見,理學或者理性的勝利給人類帶來進步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迷惘:如果一切都是既定的,那麼置人於何地?

西方的牛頓其實也想到了這個,但是由於東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牛頓最後一頭扎進了神學的殿堂,試圖證明上帝是存在的。

心學的命運

心學的代表其實就是陸九淵和王陽明,所以叫「陸王心學」。心學某種程度上是對理學的「撥亂反正」,理學沒收了人的靈性,心學又將其奪了回來。

心學裡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還說:「學苟知道,六經皆我註腳。」人由原來「理」的附庸,一下子又站了起來。那感覺就好像原來是低著頭做人的,現在終於可以昂首挺胸了。但問題來了,心學怎樣去面對世界?答案估計讀者也想到了,就是「良知良能」。

但是後人很快就發現,心學有很大的流弊。心學裡的「良知良能」往往像電光火石一樣讓人無法把握。更可怕的是,由於良知良能難以把捉,在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老百姓又可能回到那種原始的神靈崇拜命運觀。明代胡居仁曾說:

現在的人說到心,便要求見本體,察見那寂然不動處,這是有問題的。古人只言涵養,言操存,什麼時候說過要「察見」?如果要求察而見其心體,內在便互相攪亂,反而無主了。

可見心學在發展中,無法向老百姓大範圍推廣。可能只有那些天資聰慧過人的,像王陽明這樣的人,才能發現良知良能。但老百姓更多的是普通人,你讓他們如何做?不知道如何做還是好的,後期還會滋生一批偽心學,打著得道的幌子四處招搖撞騙。

從這一點來看,心學又不如理學,起碼理學是有一個可以把握的「理」,這個理是實實在在的,只要你老老實實的去研究察看,總能有點收穫。而良知良能這個東西,即便你一輩子去追尋,也不一定見到一點消息。

命運的追問

人類從古至今,對於命運的探索大概走不出上面這三種模式。第一種命運觀是人類的靈智處於蒙昧未開時的產物,這裡無需多論。

心學和理學的爭論,有點類似於佛教裡,神秀與慧能的差別。神秀主張「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目的是去明那個理;但慧能卻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因為慧能的這個見地,認為慧能是有資格傳他衣缽的。

其實我們如果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理性主義某種程度上代表的是全人類的命運。因為這個「理」是可求可察的,如此人人皆可實踐,在這種人人皆可實踐的前提下,人類才有可能不斷進步。事實上,歷史也正是這樣走的,人類從蒙昧時代慢慢向今天發展,就是得益於理性主義的勝利。

哲學家芝諾曾說:「命運是一條無盡的因果鏈條,萬事萬物皆因此而賴以生存,世界本身的發展也遵循著這一準則與因果關係。」

如果你還不能理解的話,可以試著想一下馬克思講的不同社會形態。人類從原始社會一直發展到今天,經歷好幾種社會形態。這種社會形態的衍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是天道的運行,至於說哪裡是天道的終點,誰也不知道。

而心學從某個角度講,其實代表的是個人的命運。在東方,往往都是少部分人得悟大道,但這樣的領悟很難像科學一樣普及開來,成為全人類的命運。這也是東方文化越走越難的問題所在。

心學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個人的命運,但又不全是。人在發現理的同時,還有奪天地造化之能,人雖是造化之產物,卻有生生不息、參贊天地之化育的潛力。這其實就是古人一直討論的」天人之辯「。

儒家的理想是人人做聖人,社會成大同。這本身也是人道對天道的參贊之功,天道有其軌跡,人道有其志向,人道如何參贊天道,這需要人的智慧去完成,有點類似於熊十力說的」天待人而成「。也是孔子說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熊十力曾說:

天者,實體之稱。實體只有無限的可能,不可謂其一切圓成……若實體果如佛氏所說的一切圓滿成就,則萬物皆稟受實體而成,萬物以外不復有實體,如此,則萬物不須自己努力、不須自己創造,唯一心皈仰實體,如皈仰上帝者而已。餘實悟實信體用不二,故對於前哲以實體比擬全知全能之上帝者皆不能贊同。餘主張萬物與吾人各各以自力發展其本體之潛能,其開拓豐富無有窮盡,其變化日新不守故常。

對於熊十力說的」發展本體之潛能「,孔子早就說了,其實就是《論語》裡開篇的「學而時習之」。這裡的「習」所表示的意思,我們今天的人,當成是複習的意思,這個是有問題的。

這裡的習其實有點類似於馬克思所說的實踐、學習、再實踐、再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人不段的通過實踐來校正自己的認識,再用校正後的認識進一步的實踐,如此人的潛能不斷提升。這種實踐是天與人的不斷交互,也是智慧在當下的不斷展現。

每個人的潛能都不一樣,有人擅長科學,有人擅長教育,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潛能後,不斷的去提升和擴充,從而為人類的進步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而且這種實踐並不是盲目的實踐,是需要條件的。如果沒有這個條件,只能靜待其時,述而教化後人。就好像文中子曾感嘆道:

甚矣!王道難行也。吾家頃銅川六世矣,未嘗不篤與斯,然未嘗得宣其用,退而鹹有述焉,則以志其道也。

當然每個人的志向都不一樣,不是每個人都像聖人一樣有遠大理想,所以他們的實踐都不一樣,但所有人的實踐最後匯成了天道,天道又反過來作用人道。

由上可見,孔子所講"五十而知天命」,其實指的就是他對「天人之辯」的領悟。在當時的那個大環境下,也就是在當時的那個「天"下,孔子的理想是很難實施的,他所能做的只是把他的思想寫下來流傳後世,讓更多的人明白。漸漸的,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他,並且像他一樣行聖人之道。

本篇文章為本人學習中的粗淺思考,僅供參考,感興趣者,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孔子提出他的天命觀,恰恰是為了凸顯人力。道之行或不行,是現實的成敗問題,這是非人力可為的。但道「應行」卻是價值問題,這是人可以主宰的。事實層面的「命」與價值層面的「義」就此分判。我們所做所為,不是為了事實層面的成敗,而是在價值層面「應該」。有人對此不理解,從事實成敗的角度認為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對此孔子也有回應:「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
  • 五十而知天命,那麼「天命」到底是什麼呢?
    孔子在晚年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簡要的自述,在《論語·為政》中寫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評述成為無數讀書人的「人生標杆」,每逢年歲將至,總有觀聖人行跡來反思自己的生平,三十「立」的是什麼?四十自己是否真能「不惑」?五十是否真的理解了「天命」?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孔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那知道的是什麼天命?這種理解和答案因人而異,而且見解多且不同。有人說是知道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也就是說知道了上天給自己是怎樣安排了?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含義
    一、知天命需要時間上的悟一個人從孩童到青年,再到中年老年,從家庭到社會,從工作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磨練經歷,不到一定的年齡階段是參悟不透的,孔子以人生經驗定在了50,也只是個虛數而已,古語有「老者如僧」,也是這個道理。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看完增智慧了!
    人們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會事先和家裡人商量一下,聽聽他們的意見,這是因為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這個人的人生閱歷也會逐步增加,當人們到了一定年齡段,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事,孔子說五十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 關於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你了解多少
    孔子有句非常有名的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之所以五十能知天命,方法就藏在前面那句「十五而有志於學」裡。志,就是立下志向。不是偶然想起來,也不是努力衝一把,而是不管風吹浪打,一直堅持到底。關於五十知天命,問題的關鍵在於,什麼是天命呢?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天是主宰一切的某種神秘力量,這裡的命就是指命數。
  • 從「五十知天命」,後人對孔子有幾多誤解?
    《論語》上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孔子是講終身學習的,到了五十歲時,自己這一生做成了什麼?人生能達到什麼境界,就已經很清楚了。所以他認為:五十是人生的分水嶺。很多人據此錯誤的認為,到了五十歲,就應該聽天由命。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關於儒家思想的天命,你可能理解錯了
    就是關於儒家的「天命」思想。我們都知道,「天」是儒家思想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孟子說「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儒家思想中的天,既是指上天,也是一種精神的存在。在孔子和孟子的早期儒家思想中,「天」主要是指人事的神性依據,即人的精神支柱,是人格的神。
  • 如何理解「五十而知天命」的「命」?(上)
    「命」這個字從口從令會意,口令叫做命,本來就是「命令」的意思。一個尊長下了口令,受了命的人,就有了職權,有了職權,也就有了責任,叫做「任命」。「天命之謂性」的「命」就是這個意思,老天好像發了話,表示了一種意思,它命令你做一個人,同時就給你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本分,這就是你的性,叫做「天命之謂性」。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命,也可以這樣解。
  •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天命就是天道之理。即天道仁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而有德。德是天道仁義,如果到了五十還不知道天道仁義,那麼這個人就是個糊塗人。他幹的事也可能是糊塗事。三十而立,三十開始獨立做學問,四十不惑,四十歲的時候不會感到困惑,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天道仁義,六十耳順,六十歲的時候平靜接受一切。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的時候才能隨心所欲。這就是孔子的修行過程。五十知天命。天道義理。這裡一定要知道,命是天命仁義的意思。而不是什麼規律。孔子是個修行人。一切行為基礎都是仁。
  • 五十知天命,你真的知道天命是什麼嗎
    孔子說,五十二知天命。你不必等到五十才知天命,你現在就可以知道,無論你多大。什麼是天命?天命就是現實存在。
  • 「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指的就是明確了自己追求的目標,給自己的人生確立了方向,從三十歲開始努力。努力十年之後明白了生命的真相,才「四十而不惑」,不再迷惑、不再彷徨猶豫。繼續努力,在五十歲就達到了「知天命」。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經常掛在嘴頭上 ,但如果讓你講出它的含義,可能就講不明白了。下面就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段話的意思,有不妥之處,還望多多批評指教。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五十而知天命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個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十本應是知天命之年 ,樂天知命,無需強求 ,因為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 。過了五十是個很尷尬的年紀 。在單位上班的感覺進步沒希望 !去打工老闆又嫌你年紀太大!只要你失業了,就很難再就業 !絕大部分單位招工條件,年齡基本都是需要四十多歲以下 。每年畢業的大學生許多都找不到工作 ,就別說已知天命的我們 。
  • 五十知天命!今後的路,該如何走?
    柳哲歲月如梭,轉眼五十歲,到了知天命之年!我走南闖北而來,東衝西撞而來,懵懵懂懂而來,半睡半醒而來,人生又走到了一個新的起點與人生的關鍵節點!孔子曾言「五十知天命」 ,天命到底是什麼?從我自己的角度,來揣摩天命,應該懂得天道,明心見性,天人合一,替天行道的時候了!《中庸》裡也說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讀《道德經》最多的詞彙,是道。而《論語》最多的是仁。不過孔子也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孝經》裡記載有孔子說的話「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總之,人到了五十歲,應該知道以後為什麼而活了,過去做錯過什麼了,如何去面對未來了,否則還是糊塗蛋一個!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知天命的五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