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你了解多少

2020-12-13 小周讀名著

孔子有句非常有名的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見《論語·為政》)意思是說,人到三十歲的時候,即使沒有建功立業,也要找到人生立的方向;從三十歲到四十歲,經過十年的努力奮鬥,到四十歲的時候,在你所從事的領域中基本做到遊刃有餘不存在困惑了;五十歲的時候了解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的時候,別人說的好話壞話都不會放在心上了,聽什麼都順耳;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卻無處不中規中矩,也就是說主觀意識和做人達到了融合為一的階段。」

這是孔子七十歲回顧總結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人生閱歷的一句話,他說起來是很平實的口氣。甚至是相當客觀的記敘,沒多少主觀感情。但是,後來儒家的地位相當崇高,「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聖人的人生總結就帶有「神性」一般的警喻意義。讀了一段時間經典之後,多少會受影響,會喜歡,一喜歡,就願意按照他說的去做。一開始做,就會有期望,期望在具體一點,就是目標和志向。孔子之所以五十能知天命,方法就藏在前面那句「十五而有志於學」裡。志,就是立下志向。不是偶然想起來,也不是努力衝一把,而是不管風吹浪打,一直堅持到底。

關於五十知天命,問題的關鍵在於,什麼是天命呢?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天是主宰一切的某種神秘力量,這裡的命就是指命數。通俗點說,天命就是上天對一個人的命數,上天能讓一個人做什麼,不能讓他做什麼,這些都屬於天命的範疇,人的一生是不能違背天命行事的。五十歲而知天命,就是人折騰到五十歲之後,忽然發現自己無力與天爭,認命了。這個時候本該是頤養天年的,就應該順勢而為,如此,便是知天命。

這是一種微觀的說法,宏觀來講的話,萬事萬物都可以以天命論之。大清都亡了,你去復闢帝制,這是不知天命。同樣的,各朝各代末年那些逆天改命,強行為王朝挑燈延命的,也都是沒有看清時代規律,便是不知天命。二十歲時,明明是好好學習知識技能的年齡,你不好好讀書,四處貪玩是不知天命。六十歲了,你還和二十歲一樣憤世嫉俗,驕傲輕狂是不知天命。知道人生每個階段該做什麼,怎樣做人生一定會有所成就。於是,困頓中不過於絕望彷徨,一帆風順時不驕傲輕狂,內心貞靜,這便是樂天知命。

道是應該行的,道之行才合乎義。但無論道行還是道廢,都受客觀限制。這種限制是命,非人力可為。既不是孔子所能決定,也不會受到公伯寮所影響。人事已盡,還不得成功,這便是命。既然成敗都是命,那還要人的努力做什麼呢?孔子提出他的天命觀,恰恰是為了凸顯人力。道之行或不行,是現實的成敗問題,這是非人力可為的。但道應行卻是價值問題,這是人可以主宰的。事實層面的命與價值層面的義就此分判。我們所作所為,不是為了事實層面的成敗,而是在價值層面應該。

很多人只是立志,然後一路向前,但是忘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戒。戒是一件痛苦的事,「古今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人之才,其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曾國藩戒色,採取的辦法就是:勤學苦讀,一直到把自己精力耗盡。《西遊記》中豬剛鬣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唐僧給他取名叫「八戒」。但即使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仍然戒得不夠徹底,可知戒有多難了。因此,要最終知道自己的天命,必須有一番寒徹骨的努力,才能到達。

相關焦點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既不是你努力就能控制,也不是誰的阻礙就能限制的。「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之所以能「不怨天。不尤人」,就是因為「知天命」,知道客觀限制非人力可為,故不在成敗問題上而有怨懟。「知天命」是把注意力從事實的成敗轉向價值的應該。即使知道不行,也應該「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因為要「行其義」。另一方面,「知天命」意味著「盡人事」。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含義
    這是《論語》中的一句話,《論語》是儒家關於孔子的言行的記錄集,儒家是主張入世的,其學說主要用來治理國家。而入世治世要和人打交道,所以要練達人情,要知生入死。所以需要窺得天命。而對於儒家來說,天命主要體現在社會學的價值取向上。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 從「五十知天命」,後人對孔子有幾多誤解?
    思想者札記——關於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期望與大家思想碰撞、心靈互動。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關於儒家思想的天命,你可能理解錯了
    你可以點擊右上方「關注」小播讀書,閱讀超過300篇精品文章。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孟子》第五篇《孟子·萬章》。這一篇是「萬章」,值得一提的是萬章是孟子得意門生。他一生追隨孟子,也是孟子非常喜愛的學生之一。萬章在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封為博興伯,從祀於孟廟西廡。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孔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那知道的是什麼天命?這種理解和答案因人而異,而且見解多且不同。有人說是知道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也就是說知道了上天給自己是怎樣安排了?有人說因為古人的壽命很短,50歲就是老年了,所以才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這叫知天命,當然是錯。沒有資料證明,古人的壽命就不長,孔子的意思決不是這樣說,他說的是人到50應該量力而行,做做適合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什麼都不幹就去等死,要不然,他也不會說,朝聞道,夕可以死矣,活到老學到老了。
  • 五十知天命,你真的知道天命是什麼嗎
    孔子說,五十二知天命。你不必等到五十才知天命,你現在就可以知道,無論你多大。什麼是天命?天命就是現實存在。
  •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天命就是天道之理。即天道仁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而有德。德是天道仁義,如果到了五十還不知道天道仁義,那麼這個人就是個糊塗人。他幹的事也可能是糊塗事。三十而立,三十開始獨立做學問,四十不惑,四十歲的時候不會感到困惑,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天道仁義,六十耳順,六十歲的時候平靜接受一切。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的時候才能隨心所欲。這就是孔子的修行過程。五十知天命。天道義理。這裡一定要知道,命是天命仁義的意思。而不是什麼規律。孔子是個修行人。一切行為基礎都是仁。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看完增智慧了!
    人們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會事先和家裡人商量一下,聽聽他們的意見,這是因為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這個人的人生閱歷也會逐步增加,當人們到了一定年齡段,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事,孔子說五十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 五十而知天命,那麼「天命」到底是什麼呢?
    孔子在晚年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簡要的自述,在《論語·為政》中寫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評述成為無數讀書人的「人生標杆」,每逢年歲將至,總有觀聖人行跡來反思自己的生平,三十「立」的是什麼?四十自己是否真能「不惑」?五十是否真的理解了「天命」?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如何理解「五十而知天命」的「命」?(上)
    「天命之謂性」的「命」就是這個意思,老天好像發了話,表示了一種意思,它命令你做一個人,同時就給你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本分,這就是你的性,叫做「天命之謂性」。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命,也可以這樣解。孔子到了五十歲的時候知道,人之本性是天之所命,秉承天命而行道是他的本分。
  • 佛說: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這2個字
    孔子當年求道於老子,不禁心曠神達,說了一句話:「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上天運行的規律,天命主宰眾生的命運,一個人只有知天命,才能趨吉避兇,遇事化險為夷。到底什麼是天命?
  • 「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指的就是明確了自己追求的目標,給自己的人生確立了方向,從三十歲開始努力。努力十年之後明白了生命的真相,才「四十而不惑」,不再迷惑、不再彷徨猶豫。繼續努力,在五十歲就達到了「知天命」。
  • 五十而知天命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個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十本應是知天命之年 ,樂天知命,無需強求 ,因為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 。過了五十是個很尷尬的年紀 。在單位上班的感覺進步沒希望 !去打工老闆又嫌你年紀太大!只要你失業了,就很難再就業 !絕大部分單位招工條件,年齡基本都是需要四十多歲以下 。每年畢業的大學生許多都找不到工作 ,就別說已知天命的我們 。
  • 孔子講五十而知天命,這個天命到底怎麼理解?
    孔子講「樂天知命,故不憂」,又講「五十而知天命」。其實大部分人讀到這些都是懵懵懂懂的,更多時候對於命運的直觀印象,大概就是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浩瀚無際的星空讓人覺得自己很渺小,總感覺冥冥之中有什麼東西主宰著自己。古希臘人曾說:「向命運大聲叫罵又有什麼用?命運是個聾子。」
  • 五十知天命!今後的路,該如何走?
    柳哲歲月如梭,轉眼五十歲,到了知天命之年!我走南闖北而來,東衝西撞而來,懵懵懂懂而來,半睡半醒而來,人生又走到了一個新的起點與人生的關鍵節點!孔子曾言「五十知天命」 ,天命到底是什麼?從我自己的角度,來揣摩天命,應該懂得天道,明心見性,天人合一,替天行道的時候了!《中庸》裡也說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讀《道德經》最多的詞彙,是道。而《論語》最多的是仁。不過孔子也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孝經》裡記載有孔子說的話「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總之,人到了五十歲,應該知道以後為什麼而活了,過去做錯過什麼了,如何去面對未來了,否則還是糊塗蛋一個!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