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大意就是,孔子自己說,我十五歲決定發奮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的時候呢,就不被外界所困擾,對很多事情開始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了天命;六十歲的時候,能夠正確對待各種言論(當然,有學者認為,「耳順」應該是「聖順」,古代在傳抄的時候,抄錯了。我曾經對此題有過解答,此處從略);七十歲的時候,能夠從心所欲,但不破壞規矩。
孔子所謂「天命」,指的是客觀的限制,是人力所無可奈何者。「不惑」之前的工夫境界,都在自我精神意志的培養上,「知天命」則轉向客觀世界的體認。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伯牛這樣的人不應該有此疾,而竟有此疾。在道義層面的「不應該」與事實層面的「是」發生了矛盾,孔子把這無可奈何之事歸之於命。這是人力無可奈何者。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憲問》)道是「應該」行的,道之行才合乎義。但無論道行還是道廢,都受客觀限制。這種限制是命,非人力可為。既不是孔子所能決定,也不會受到公伯寮所影響。人事已盡,還不得成功,這便是命。
既然成敗都是命,那還要人的努力做什麼呢?孔子提出他的天命觀,恰恰是為了凸顯人力。道之行或不行,是現實的成敗問題,這是非人力可為的。但道「應行」卻是價值問題,這是人可以主宰的。事實層面的「命」與價值層面的「義」就此分判。我們所做所為,不是為了事實層面的成敗,而是在價值層面「應該」。
有人對此不理解,從事實成敗的角度認為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對此孔子也有回應:「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之不行,孔子是已經知道了的,但他之所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是為了成敗,而是「行其義」。
「知天命」就是知道一事之成敗受客觀限制,非人力可為。既不是你努力就能控制,也不是誰的阻礙就能限制的。「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之所以能「不怨天。不尤人」,就是因為「知天命」,知道客觀限制非人力可為,故不在成敗問題上而有怨懟。「知天命」是把注意力從事實的成敗轉向價值的應該。即使知道不行,也應該「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因為要「行其義」。
另一方面,「知天命」意味著「盡人事」。因為命既為人力所無可奈何者,那麼不盡人事,怎麼可能看到人力無可奈何者呢。人力不盡,如可知道無可奈何?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力盡然後知天命。
關於命對人力的限制。有的觀點認為命不可違,但這命是一有人格色彩的超越主宰,是神的決定。人間道德是神的旨意,人的追求是超越而進到神的領域。一般有神論的宗教大抵如此。
有的觀點人為,命不可違。但命不是一個有人格的超越主宰,而是自然規律。是一種現實世界的必然。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自然主義與此類似。
有的觀點認為命所決定之領域就事現實世界,人力在其中毫無作為。人應該了解到現實世界的荒謬性,而進到某種精神境界中。道家及佛家對現世界的否定和超越與之類似。
孔子所謂命,也指客觀世界的限制。不同的是,孔子並不設置一個超越的人格主宰——神,不追求向神的超越。也不會超越現世而追求一種精神超脫。個人的精神就在這受限制的現實中顯示出他的「義」來。在不受人力控制的命中建立人的價值秩序。
不過,今天我只來說一下「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
什麼是「天命」?我們現在很多人認為,所謂天命,有迷信的成分,就是上天給你安排的人生道路。
其實,並不是這樣。
最早對這句話進行注釋的是,孔子第十代孫子孔安國,說「知天命」為「知天命之始終」。南朝儒家學者皇侃說,「始終」是「分限所在也」。
意思就是,知天命就是指你知道人生的窮困和厄運,坦然而承受。
我認為,孔安國和皇侃的解釋,或許是最符合孔子個人心境的。
為什麼?因為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自己的晚年了。
我們知道,孔子五十歲左右的時候,正是從做魯國高官大司寇到被罷黜,周遊列國而不被理解,最窮苦的時候。
此後,孔子的儒家思想再也沒有被各國所接受。
我相信,到了晚年時期,孔子回顧自己的後半生,或許會有遺憾,遺憾自己的思想沒有被世人接受。孔子當然不知道自己死後,會影響中國文化和政治兩千年。
因此,他那個時候,或許覺得,自己一生不得志,也許就是上天早已安排好的。這也算是一種無奈的自我解釋吧。
後代學者的解釋:其實都是「六經注我」,拿《論語》闡發自己的理論在此之後,後代的儒家學者對這句話的解釋,就越來越遠,變成了「六經注我」。大家都是通過解釋這句話,來宣揚自己的思想。
比如,玄學的學者孫綽就說,「大易之數五十,天地萬物之理究矣。」意思是,《周易》用五十囊括天地萬物,所以人到五十,就如同你了解了天地萬物,所以你知道了這個世界的奧妙。
還有宋代學者,比如李翱就說「天命之謂『性』。」意思是,所謂天命,是人的本性。本性呢又和天理想通,所以你修性,就能達到天理。
要知道,在孔子時代,孔子幾乎就不談「性」的問題,這個問題恰恰是宋代儒家學者才討論的。
朱熹在《論語集解》中說: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於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知此則知極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意思是,天命,是天道流行之後賦予事物的,事物本身的道理。朱熹一生強調天道,道統,所以才有此說。
其實,在《論語》中,孔子還有兩處提到天命,一處是《季氏》,裡面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還有一處是: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其實我們看這兩處的「天命」意思,也是說君子要知道上天帶給你的苦厄和災難。
因為只有這麼解釋,才能解釋得通。否則,如果按照我們一般的解釋,天命是上天的安排,那麼,君子又為什麼要害怕呢?
所以,我同意孔安國和皇侃的解釋。
大別山神話,發布文學作品,傳播歷史知識,展示搞笑視頻,關注,會有更多精彩哦!小編:宋高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