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2021-02-08 大別山神話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這句話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大意就是,孔子自己說,我十五歲決定發奮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的時候呢,就不被外界所困擾,對很多事情開始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了天命;六十歲的時候,能夠正確對待各種言論(當然,有學者認為,「耳順」應該是「聖順」,古代在傳抄的時候,抄錯了。我曾經對此題有過解答,此處從略);七十歲的時候,能夠從心所欲,但不破壞規矩。

孔子所謂「天命」,指的是客觀的限制,是人力所無可奈何者。「不惑」之前的工夫境界,都在自我精神意志的培養上,「知天命」則轉向客觀世界的體認。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

伯牛這樣的人不應該有此疾,而竟有此疾。在道義層面的「不應該」與事實層面的「是」發生了矛盾,孔子把這無可奈何之事歸之於命。這是人力無可奈何者。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憲問》)

道是「應該」行的,道之行才合乎義。但無論道行還是道廢,都受客觀限制。這種限制是命,非人力可為。既不是孔子所能決定,也不會受到公伯寮所影響。人事已盡,還不得成功,這便是命。

既然成敗都是命,那還要人的努力做什麼呢?孔子提出他的天命觀,恰恰是為了凸顯人力。道之行或不行,是現實的成敗問題,這是非人力可為的。但道「應行」卻是價值問題,這是人可以主宰的。事實層面的「命」與價值層面的「義」就此分判。我們所做所為,不是為了事實層面的成敗,而是在價值層面「應該」。

有人對此不理解,從事實成敗的角度認為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對此孔子也有回應:「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之不行,孔子是已經知道了的,但他之所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是為了成敗,而是「行其義」。

「知天命」就是知道一事之成敗受客觀限制,非人力可為。既不是你努力就能控制,也不是誰的阻礙就能限制的。「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之所以能「不怨天。不尤人」,就是因為「知天命」,知道客觀限制非人力可為,故不在成敗問題上而有怨懟。「知天命」是把注意力從事實的成敗轉向價值的應該。即使知道不行,也應該「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因為要「行其義」。

另一方面,「知天命」意味著「盡人事」。因為命既為人力所無可奈何者,那麼不盡人事,怎麼可能看到人力無可奈何者呢。人力不盡,如可知道無可奈何?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力盡然後知天命。

關於命對人力的限制。有的觀點認為命不可違,但這命是一有人格色彩的超越主宰,是神的決定。人間道德是神的旨意,人的追求是超越而進到神的領域。一般有神論的宗教大抵如此。

有的觀點人為,命不可違。但命不是一個有人格的超越主宰,而是自然規律。是一種現實世界的必然。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自然主義與此類似。

有的觀點認為命所決定之領域就事現實世界,人力在其中毫無作為。人應該了解到現實世界的荒謬性,而進到某種精神境界中。道家及佛家對現世界的否定和超越與之類似。

孔子所謂命,也指客觀世界的限制。不同的是,孔子並不設置一個超越的人格主宰——神,不追求向神的超越。也不會超越現世而追求一種精神超脫。個人的精神就在這受限制的現實中顯示出他的「義」來。在不受人力控制的命中建立人的價值秩序。

對「天命」的解釋歷朝歷代都不一樣,但我同意孔子十世孫的解釋

不過,今天我只來說一下「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

什麼是「天命」?我們現在很多人認為,所謂天命,有迷信的成分,就是上天給你安排的人生道路。

其實,並不是這樣。

最早對這句話進行注釋的是,孔子第十代孫子孔安國,說「知天命」為「知天命之始終」。南朝儒家學者皇侃說,「始終」是「分限所在也」。

意思就是,知天命就是指你知道人生的窮困和厄運,坦然而承受。

我認為,孔安國和皇侃的解釋,或許是最符合孔子個人心境的。

為什麼?因為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自己的晚年了。

我們知道,孔子五十歲左右的時候,正是從做魯國高官大司寇到被罷黜,周遊列國而不被理解,最窮苦的時候。

此後,孔子的儒家思想再也沒有被各國所接受。

我相信,到了晚年時期,孔子回顧自己的後半生,或許會有遺憾,遺憾自己的思想沒有被世人接受。孔子當然不知道自己死後,會影響中國文化和政治兩千年。

因此,他那個時候,或許覺得,自己一生不得志,也許就是上天早已安排好的。這也算是一種無奈的自我解釋吧。

後代學者的解釋:其實都是「六經注我」,拿《論語》闡發自己的理論

在此之後,後代的儒家學者對這句話的解釋,就越來越遠,變成了「六經注我」。大家都是通過解釋這句話,來宣揚自己的思想。

比如,玄學的學者孫綽就說,「大易之數五十,天地萬物之理究矣。」意思是,《周易》用五十囊括天地萬物,所以人到五十,就如同你了解了天地萬物,所以你知道了這個世界的奧妙。

還有宋代學者,比如李翱就說「天命之謂『性』。」意思是,所謂天命,是人的本性。本性呢又和天理想通,所以你修性,就能達到天理。

要知道,在孔子時代,孔子幾乎就不談「性」的問題,這個問題恰恰是宋代儒家學者才討論的。

朱熹在《論語集解》中說: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於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知此則知極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意思是,天命,是天道流行之後賦予事物的,事物本身的道理。朱熹一生強調天道,道統,所以才有此說。

其實,在《論語》中,孔子還有兩處提到天命,一處是《季氏》,裡面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還有一處是: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其實我們看這兩處的「天命」意思,也是說君子要知道上天帶給你的苦厄和災難。

因為只有這麼解釋,才能解釋得通。否則,如果按照我們一般的解釋,天命是上天的安排,那麼,君子又為什麼要害怕呢?

所以,我同意孔安國和皇侃的解釋。

大別山神話,發布文學作品,傳播歷史知識,展示搞笑視頻,關注,會有更多精彩哦!小編:宋高攀

相關焦點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天命就是天道之理。即天道仁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而有德。德是天道仁義,如果到了五十還不知道天道仁義,那麼這個人就是個糊塗人。他幹的事也可能是糊塗事。三十而立,三十開始獨立做學問,四十不惑,四十歲的時候不會感到困惑,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天道仁義,六十耳順,六十歲的時候平靜接受一切。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的時候才能隨心所欲。這就是孔子的修行過程。五十知天命。天道義理。這裡一定要知道,命是天命仁義的意思。而不是什麼規律。孔子是個修行人。一切行為基礎都是仁。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看完增智慧了!
    人們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會事先和家裡人商量一下,聽聽他們的意見,這是因為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這個人的人生閱歷也會逐步增加,當人們到了一定年齡段,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事,孔子說五十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含義
    一、知天命需要時間上的悟一個人從孩童到青年,再到中年老年,從家庭到社會,從工作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磨練經歷,不到一定的年齡階段是參悟不透的,孔子以人生經驗定在了50,也只是個虛數而已,古語有「老者如僧」,也是這個道理。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孔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那知道的是什麼天命?這種理解和答案因人而異,而且見解多且不同。有人說是知道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也就是說知道了上天給自己是怎樣安排了?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是什麼
    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是什麼  個人修行有什麼好處呢?
  • 關於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你了解多少
    孔子有句非常有名的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見《論語·為政》)意思是說,人到三十歲的時候,即使沒有建功立業,也要找到人生立的方向;從三十歲到四十歲,經過十年的努力奮鬥,到四十歲的時候,在你所從事的領域中基本做到遊刃有餘不存在困惑了;五十歲的時候了解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的時候,別人說的好話壞話都不會放在心上了,聽什麼都順耳;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卻無處不中規中矩,也就是說主觀意識和做人達到了融合為一的階段。」
  • 五十而知天命,那麼「天命」到底是什麼呢?
    孔子在晚年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簡要的自述,在《論語·為政》中寫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評述成為無數讀書人的「人生標杆」,每逢年歲將至,總有觀聖人行跡來反思自己的生平,三十「立」的是什麼?四十自己是否真能「不惑」?五十是否真的理解了「天命」?
  • 「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指的就是明確了自己追求的目標,給自己的人生確立了方向,從三十歲開始努力。努力十年之後明白了生命的真相,才「四十而不惑」,不再迷惑、不再彷徨猶豫。繼續努力,在五十歲就達到了「知天命」。
  • 五十知天命,你真的知道天命是什麼嗎
    孔子說,五十二知天命。你不必等到五十才知天命,你現在就可以知道,無論你多大。什麼是天命?天命就是現實存在。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經常掛在嘴頭上 ,但如果讓你講出它的含義,可能就講不明白了。下面就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段話的意思,有不妥之處,還望多多批評指教。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從「五十知天命」,後人對孔子有幾多誤解?
    《論語》上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孔子是講終身學習的,到了五十歲時,自己這一生做成了什麼?人生能達到什麼境界,就已經很清楚了。所以他認為:五十是人生的分水嶺。很多人據此錯誤的認為,到了五十歲,就應該聽天由命。
  • 孔子講五十而知天命,這個天命到底怎麼理解?
    孔子講「樂天知命,故不憂」,又講「五十而知天命」。其實大部分人讀到這些都是懵懵懂懂的,更多時候對於命運的直觀印象,大概就是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浩瀚無際的星空讓人覺得自己很渺小,總感覺冥冥之中有什麼東西主宰著自己。古希臘人曾說:「向命運大聲叫罵又有什麼用?命運是個聾子。」
  • 如何理解「五十而知天命」的「命」?(上)
    「命」這個字從口從令會意,口令叫做命,本來就是「命令」的意思。一個尊長下了口令,受了命的人,就有了職權,有了職權,也就有了責任,叫做「任命」。「天命之謂性」的「命」就是這個意思,老天好像發了話,表示了一種意思,它命令你做一個人,同時就給你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本分,這就是你的性,叫做「天命之謂性」。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命,也可以這樣解。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關於儒家思想的天命,你可能理解錯了
    就是關於儒家的「天命」思想。我們都知道,「天」是儒家思想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孟子說「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儒家思想中的天,既是指上天,也是一種精神的存在。在孔子和孟子的早期儒家思想中,「天」主要是指人事的神性依據,即人的精神支柱,是人格的神。
  • 五十知天命,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文:清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什麼意思呢?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人過五十,便到了知天命的年紀。「知天命」,並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明白了人世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
  • 五十而知天命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個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十本應是知天命之年 ,樂天知命,無需強求 ,因為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 。過了五十是個很尷尬的年紀 。在單位上班的感覺進步沒希望 !去打工老闆又嫌你年紀太大!只要你失業了,就很難再就業 !絕大部分單位招工條件,年齡基本都是需要四十多歲以下 。每年畢業的大學生許多都找不到工作 ,就別說已知天命的我們 。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