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而知天命也!

2020-12-13 緣心依舊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個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五十本應是知天命之年 ,樂天知命,無需強求 ,因為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 。該擁有的已經擁有 ,沒擁有的也已經成為過去 ,很難重新努力再次獲取 。因為我們的心智和體力已經退化,上有老下有小 ,心中掛念的事情又太多 ,已不能也不敢再去冒險 !

過了五十是個很尷尬的年紀 。在單位上班的感覺進步沒希望 !去打工老闆又嫌你年紀太大!只要你失業了,就很難再就業 !絕大部分單位招工條件,年齡基本都是需要四十多歲以下 。每年畢業的大學生許多都找不到工作 ,就別說已知天命的我們 。

五十過後 ,身體功能下降 、疾患增多,有風溼痛風之人 ,能預先知道天氣變化要下雨了 ,也許這就是知天命吧 !

其實許許多多老百姓, 到了知天命之年 ,反而會更加迷惑 !覺得找不到出路,看不見未來 !家裡的房貸車貸要還 ,上有老人還要贍養 ,下有小孩讀書還在花錢 ,更別說他畢業後要找工作、買房、結婚 等等要你操碎心!年紀大了工作很難找 !想做點小生意既沒本錢,更怕失敗 !年輕時失敗了可以重來 ,和家裡的頂梁柱卻不能垮 !因為他頭上頂著家裡的那片天 !

雖然人生不容易,也得學會堅持 !因為我們有責任和義務 ,努力用自己的雙手 ,讓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幸福 ,不怨天不怨命 !我們可以迷茫一時 ,決不能迷茫一世 。生活還得繼續 ,儘量學會順其自然的生存 !這才是真正的知天命吧!

相關焦點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孔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那知道的是什麼天命?這種理解和答案因人而異,而且見解多且不同。有人說是知道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也就是說知道了上天給自己是怎樣安排了?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
  •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天命就是天道之理。即天道仁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而有德。德是天道仁義,如果到了五十還不知道天道仁義,那麼這個人就是個糊塗人。他幹的事也可能是糊塗事。三十而立,三十開始獨立做學問,四十不惑,四十歲的時候不會感到困惑,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天道仁義,六十耳順,六十歲的時候平靜接受一切。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的時候才能隨心所欲。這就是孔子的修行過程。五十知天命。天道義理。這裡一定要知道,命是天命仁義的意思。而不是什麼規律。孔子是個修行人。一切行為基礎都是仁。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五十知天命,你真的知道天命是什麼嗎
    孔子說,五十二知天命。你不必等到五十才知天命,你現在就可以知道,無論你多大。什麼是天命?天命就是現實存在。
  • 五十知天命,何為天命?
    古語說,五十知天命,五十五了,還千裡在外打工,艱難維持生計,不能不說是命了!今生雖苦,但也要苦中尋樂,工作之餘,喜靜靜讀書寫字,聽音樂,漫步大自然,性格極內向,餘生做好自己,一切隨緣吧!《了凡四訓》有言:「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 五十而知天命,那麼「天命」到底是什麼呢?
    孔子在晚年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簡要的自述,在《論語·為政》中寫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評述成為無數讀書人的「人生標杆」,每逢年歲將至,總有觀聖人行跡來反思自己的生平,三十「立」的是什麼?四十自己是否真能「不惑」?五十是否真的理解了「天命」?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 關於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你了解多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見《論語·為政》)意思是說,人到三十歲的時候,即使沒有建功立業,也要找到人生立的方向;從三十歲到四十歲,經過十年的努力奮鬥,到四十歲的時候,在你所從事的領域中基本做到遊刃有餘不存在困惑了;五十歲的時候了解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的時候,別人說的好話壞話都不會放在心上了,聽什麼都順耳;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卻無處不中規中矩,也就是說主觀意識和做人達到了融合為一的階段。」
  • 「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繼續努力,在五十歲就達到了「知天命」。知天命就是開悟了,所以孔子是在五十歲開悟的。但是開悟之後還要繼續修啊,所以到六十歲就「耳順」了,無論你說他好還是壞,他都不在意,他安住在自己內在無比愉悅寧靜的心靈世界裡,不受外界的幹擾和影響。所以孔聖人也是修了幾十年,道業才穩定的。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含義
    所以需要窺得天命。而對於儒家來說,天命主要體現在社會學的價值取向上。一、知天命需要時間上的悟一個人從孩童到青年,再到中年老年,從家庭到社會,從工作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磨練經歷,不到一定的年齡階段是參悟不透的,孔子以人生經驗定在了50,也只是個虛數而已,古語有「老者如僧」,也是這個道理。
  • 《知天命的五十歲》
  • 五十知天命,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文:清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什麼意思呢?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人過五十,便到了知天命的年紀。「知天命」,並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明白了人世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
  • 為什麼就五十而知天命呢?
    為什麼說五十而知天命呢? 我們芸芸眾生都在辛苦打拼, 隨著歲月的流逝 我們漸漸的變老了。 這時, 人生已經過半, 我們經歷了太多的事, 也足以給生活下結論了。 我們的能量 、我們的人脈、 我們是怎樣一個人?
  • 五十知天命!今後的路,該如何走?
    柳哲歲月如梭,轉眼五十歲,到了知天命之年!我走南闖北而來,東衝西撞而來,懵懵懂懂而來,半睡半醒而來,人生又走到了一個新的起點與人生的關鍵節點!孔子曾言「五十知天命」 ,天命到底是什麼?從我自己的角度,來揣摩天命,應該懂得天道,明心見性,天人合一,替天行道的時候了!《中庸》裡也說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讀《道德經》最多的詞彙,是道。而《論語》最多的是仁。不過孔子也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孝經》裡記載有孔子說的話「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總之,人到了五十歲,應該知道以後為什麼而活了,過去做錯過什麼了,如何去面對未來了,否則還是糊塗蛋一個!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看完增智慧了!
    人們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會事先和家裡人商量一下,聽聽他們的意見,這是因為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這個人的人生閱歷也會逐步增加,當人們到了一定年齡段,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事,孔子說五十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 佛說: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這2個字
    孔子當年求道於老子,不禁心曠神達,說了一句話:「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上天運行的規律,天命主宰眾生的命運,一個人只有知天命,才能趨吉避兇,遇事化險為夷。到底什麼是天命?
  • 從「五十知天命」,後人對孔子有幾多誤解?
    《論語》上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孔子是講終身學習的,到了五十歲時,自己這一生做成了什麼?人生能達到什麼境界,就已經很清楚了。所以他認為:五十是人生的分水嶺。很多人據此錯誤的認為,到了五十歲,就應該聽天由命。
  • 五十而知天命,就是懂得了順其自然,不再起執念。
    子曰: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孔老夫子口裡的「不惑」與「知天命」,是指人的40歲和50歲,這個年齡階段也剛好就是人生中的中年時期。所謂「不惑」,就是懂得了很多道理,不再會迷惑;而「知天命」,就是懂得了順其自然,不再起執念。按說四五十歲這個年齡的人,應該是已經把人情世故與人生百態都看的很清楚了。不再會過於強求一些並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對一些很棘手的事情也基本能做到淡定自若、並順其自然。但在現實社會中,能真正達到這樣境界的人並不多,甚至是少之又少。
  • 五十知天命,都知道了些啥?
    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五十,人生也過半了,真正開始下半場了。「吃一塹,長一智」,酸甜苦辣都嘗過,就漸漸看透了人生,也看淡了人生。1、忙來忙去,忙啥?人到五十,就知道了對自己好一些,對別人心狠一點。別委屈了自己,討好了別人,不值得。那些「心懷不軌的人、忘恩負義的人、趨炎附勢的人……」都不值得對他好,別再「委曲求全」了。人到五十,就明白了,人與人再好,都要保持距離,誰都別依賴誰,靠自己,最實在;善待自己,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