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注釋】
▲有[yòu]:同「又」。 連詞,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如:一年又三個月。
▲志:[朱子集注] 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志,立志,志向。需要終身堅持不懈,不放棄。
應試教育教會了我們學會順從,而順從的結果就是人生沒有主見,人生沒有志向,現在很多人大學畢業以後,還不知道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標是什麼,自己喜歡做什麼工作,這都是不立志的表現。國家大力提倡課程改革,就是要由順從教育變為素質教育,讓我們的孩子由順從轉變為學會自我思考,要有自己的主見,要有自己人生的追求,要立志。
鮑鵬山這裡解讀為:成功的路一點都不擁擠,因為有太多的人半途而廢,成功只需要我們永不放棄。成功的人是不掉隊的人,成功的人是不轉彎的人,成功的人是不放棄的人,成功的人是一條路(正道)走到黑的人。
▲學:學問,大學之道。古代有小學、大學之分。
小學是古代學生的基礎教育,以文字訓詁為教授內容,故小學成為文字學的別稱。
大學以詩書禮樂為學習內容,是教育成人「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而四書中的《大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朝朱熹以後,《大學》和《中庸》、《論語》、《孟子》才並稱「四書」。
▲三十而立:有多種解讀。一種是學業有成。[唐以前古注]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古人三年明一經,從十五至三十,是又十五年,故通五經之業,所以成立也。
另一種解讀是在社會有了一定的地位,能站得住腳。
第三種解讀則是「禮」,在《論語》中,孔子曾說過:「立於禮」(《論語·泰伯》),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那麼「三十而立」,也可以指孔子這個時候做事言行都能完全符合「禮」,做什麼事都很恰當之意。
宋朝張載最著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就是對孔子一生的寫照。孔子為天地立的心是「仁義禮智信」,為生民立的命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公冶長篇》),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論語·述而篇》),都在追求「克己復禮」,想用「禮」來恢復社會秩序,使天下得以太平。
▲不惑:三十雖然「立於禮」,有些學問還有疑惑,到了四十才融會貫通,達到明察是非、誠實恭謹、溫良恭儉讓的人生境界。用《尚書·堯典》上形容堯的話就是:「欽(比如:古代聖旨上「欽此」。「欽」指處理政務嚴肅恭謹,做事慎重)、明(明智,明察秋毫、明辨是非)、文(管理天下井井有條,做事有條理。鄭玄說:「經天緯地謂之文。)、思(思:深謀遠慮。鄭玄說:「慮深通敏謂之思。)、安安(溫和寬容)」
欽明文思安安:辦事嚴肅恭謹,做事慎重,能做到明辨是非,做事有條理,深謀遠慮。為人寬厚又溫和。
▲天命:一種人生境界。也可以是天道,宇宙的秩序;或上天賦予一個人的使命。《孔子家語·本命解》篇和《大戴禮記·本命》篇都有記載:子曰「分於道,謂之命(天道決定賦予人的,稱作命)」
孔子的天命,也就是中華文化的傳承。(7.23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讓我來推廣聖賢德行,從事聖賢教育,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耳順:鄭玄注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是說聽人所言,能懂得隱涵於言辭之內微妙的意旨,言辭之外尚未說出的深意。)
劉寶楠《論語正義》曰:「聞人之言,而知其微意,則知言之學,可知人也。」意思基本與鄭玄相同。
▲從心所欲,不逾[yú]矩:個人學問達到了儒家中庸的最高境界。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終身做學問;到了三十歲,就有了自己的主見,確定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四十歲對於事理都能夠明白,不再有迷惑;到了五十歲,達到了知天命的人生境界(知道了上天賦予我的使命,是傳承先賢文化)。到了六十歲,對所聽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貫通,心中不再有違逆不順之感;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但不會越出法度」。
這裡要注意的是,不是活到四十就能不惑,活到了六十就能耳順,而是要在前面幾十年持續不斷的學習基礎上,才能達到相應的境界。沒有十五至於學,就不會有三十而立;沒有十五至於學,三十而立,同樣四十不會不惑。
把孔子一生所經歷的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經驗,放在《為政》篇,告訴我們,不管是為政或做事,要靠人生經驗的積累,要懂得「人情世故」(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耍滑頭」、「拍馬屁」。「人情」指人與人之間的性情,包括了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學問,也就是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的感情。「世故」是透徹了解事物,懂得過去、現在、未來。「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這些事情。)
為政以「德」為本,再以學來培育「詩」的溫柔敦厚精神,這還不夠,把孔子的自傳放進來,就是告訴我們,為政的道理就是要真正能夠多懂得人情世故。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思想歸納起來,最簡單扼要的,就是四個字——「安居樂業」。所有政治的理想、理論,都不會超過這四個字的範圍。(南懷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