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來,歷史悠久,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放到現在哪個國家敢和中國比文化,那簡直就是來找虐的,和中國比文化,那簡直就是沒文化。看看古人的思想和行思準則,隨便挑出一條來就是現在人難以做到的。古代的男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終極目標。
今天我們說說「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貫穿整個封建社會的官方思想,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就一家獨大,所說後來出現什麼「三綱五常和程朱理學」,但是對儒家的影響不大。
我們現代人常說男人三十而立,換句話來說就是,男人到了三十歲就應該娶妻生子,成家立業;但是真實這樣嗎?我們都知道古代的人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人家怎會那麼的膚淺。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原文是這樣的: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人家孔子要表達的是在這個時候做事合於禮,言行都得當;使我們現在的人把他混淆了。
三十而立,是說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而現在的人都太浮躁了,怨天尤人;我倒是覺得,「男人三十而立」,這個「立」應當解釋為立德、立言、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