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說㊸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孔子,到底過了怎樣的一生?

2020-12-13 澎湃新聞

漫漫說㊸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孔子,到底過了怎樣的一生?

2020-09-27 20: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來源:閃電新聞)

原標題:《漫漫說㊸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孔子,到底過了怎樣的一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孔子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兩句話,流傳很廣,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容易被誤解。尤其是「三十而立」,經常被人誤認為是成家立業。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您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孔子周遊列國時,楚國的葉公遇見子路了,就請問子路說:「孔子是怎樣的人物啊?」時常陪侍孔子左右的子路,竟然不知從何角度,才能得體地描述高深莫測的老師。後來,子路向孔子稟告此事,孔子就教子路:「你為何不這樣講:『我們老師一發憤學習,連吃飯的事也忘了。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的這句話,被多數人曲解了
    孔子像【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在人生道路上站穩腳跟,四十歲心中不再迷惘,五十歲知道上天給我安排的命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歲能鮪心所欲地說話做事,又不會超越規矩。」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在《論語.為政第二》中,孔子用很短的一句話,概括總結了他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定了做學問的志向,就好比我們剛上學時,也會有自己的理想。
  •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你人生的每個10年追上了孔子的步伐嗎
    在《論語》中,孔子對各自己各個年齡段都有一個代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聖人的話,自然要聽從,效仿!那麼孔老夫子是根據什麼給各個年齡段定下相對應的稱謂呢?
  • 你真的知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含義嗎?
    現實中,想必不少人把「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  可「三十而立」的「立」到底是什麼含義呢?「四十而不惑」的「惑」又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孔子的人生正經的談下。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你不會遇見什麼困境,或者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會「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知者不惑」。孔子「四十不惑」是說自己學術的通融和做人的原則信念,已經非常明白了。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子在《論語.為政第二》中有一段自述,講他一生學習、成就的過程,共分為六個階段:「子曰。
  • 孔子有多厲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千古名言流傳至今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花甲),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古稀)。」這句是孔子的千古名言,大致意思是三十歲的時候已經是成家立業的年齡,四十歲的時候已經大概對生命沒有了什麼懷疑,五十歲的時候也就知道了所謂天註定的命運。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才是修身的智慧
    我們需要逐漸的磨練,有的人一生渾渾噩噩追求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都是因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其實人的思想和品德,最初是以一個雛形呈現在這個世界當中,而我們需要不斷的經歷一些事情,經歷時間,來為這個雛形塑造一個更美好的狀態,以及更高純潔的一個品格。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深層含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大成殿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問,三十歲時能夠自立於世,四十歲時明白許多道理,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
  • 南懷瑾:孔子講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一段到底是什麼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時,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
  • 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古希臘人怎麼看?
    原標題: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古希臘人怎麼看? 地處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中亞草原之間,絲綢之路又途經於此,古典時代的阿富汗地區註定要成為東西方不同文明交相輝映的舞臺。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大家很熟悉,但很多人理解錯了!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
  •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第三種解讀則是「禮」,在《論語》中,孔子曾說過:「立於禮」(《論語·泰伯》),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那麼「三十而立」,也可以指孔子這個時候做事言行都能完全符合「禮」,做什麼事都很恰當之意。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麼五十呢?
    大家經常能聽到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小編今天帶大家一起揭開謎底。三十而立一個人到了三十歲基本家庭、事業都比較穩定,這個時候的你應該也必須知道自己將來的人生規劃是什麼,所謂的責任心就是要有擔當,有使命感。之前渾渾噩噩一個人過,成家有了穩定工作之後,就不能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品讀《孔子傳》
    於是拿起一本錢穆先生為普通讀者撰寫的《孔子傳》,半古文半白話,也不算太難讀,讀罷感慨不已。經錢穆先生的考證和梳理,可以窺見幾個貫穿始終的特質,立住孔子一生。其一,志向高遠,一生未改。孔子教導子夏:「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何解?
  •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世間萬物變化紛紜,人生命運更是不可捉摸。杜喬退而嘆息:「愧暠臨事不惑。」這大概可為「不惑」作一註腳。「不惑」看上去不那麼難。堅信自己所信的,堅守原則,不被外界所幹擾就是了。很多人在很多時候是會做到這樣的。如果做到這樣,大概可以說到了孔子所云「三十而立」之「立」的層次,但還不是「不惑」。即使你在外在的行動上沒有被外界所改變,但你的心裡是不是會懷疑自我?
  • 文化歪談:古時男人四十不惑,當下男人四十的你怎樣?
    導語:《論語·為政》篇有孔子的一段人生為學進德的自述:「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他到了四十歲就不再迷惑人生是什麼?為什麼?做什麼?那現在的男人四十了怎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