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孔子為學的六大法寶

2021-02-19 共產黨員

 

 

     

好學就是特別喜歡學習。

     

孔子曾經根據是否願意學習,把人分成四類:「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孔子把自己劃為第二類。在《述而篇》中,孔子這樣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在《論語》中 孔子這樣評價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認為自己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好學。

      

《論語》中葉公曾問子路,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當時沒有回答。後來,孔子這樣告訴子路:「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認為自己最重要的特點是努力學習,發憤忘食。

        

孔子晚年曾這樣評價自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還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晚年的孔子為了學習《易經》,曾韋編三絕。學習是孔子生命的起點,也是孔子生命的終點。學習,不斷的學習,向所有人學習,學習一切知識,最後成為集大成者,構成了孔子一生的主旋律。

      

在《泰伯篇》中,孔子特別囑咐他的學生們要「篤信好學」:「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樂學就是懷著快樂的心情學習,在學習中得到快樂。

      

孔子特別喜歡學習,這一點在《論語》中有許多體現。比如在《論語》的開篇《學而篇》中,孔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們必須懷著喜悅的心情對待學習。

      

孔子認為,對學習的態度不同,學習的效果也不同。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中國人常講孔顏樂處。孔子和顏回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保持一個快樂的心情。

     

在《述而篇入中,孔子如是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在貧困中快樂學習的顏回得到孔子的由衷讚揚:「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何為博學?就是學習人類所積累的一切知識。按照孔子的說法,就是「博學於文」。

      

在《論語》當中,「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出現過三次。這是《論語》當中唯一出現過三次的一段文字。

      

前兩次見《雍也篇》和《顏淵篇》,文字略有不同。《雍也》講「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而《顏淵篇》說:「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少「君子」二字。最後一次見《子罕篇》,是顏淵說的。「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意思一樣,只是變了個說法。

     

 孔子教育的目的是把他的弟子們培養成君子。何謂君子?仁者也。孔子講,「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除了「仁」這個最本質的東西以外,君子身上還必須有」文」。孔子講,「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各種技能、文化知識均可看成「文」。比如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就可納入到「文」的範疇。

      

 「博學於文」的另一種表達叫「君子不器」。一般的解釋是,君子不是器皿(器皿的用途比較單一),君子要有多方面的才能。

       

關於君子不器,孔子與子貢有一段精彩的對話,在《公冶長篇》中,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璉瑚也。」

       

認真歸納可見,孔子教弟子們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做事。下面的這段話被認為是孔子制定的教育方針:「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道、德、仁、藝應當是「博當於文」的主要內容。

     

在《論語》中,曾明確指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不僅教弟子們各種文化知識,還注重對其德行的培養。

       

在《中庸》第二十章,子思也談到博學問題。子思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由此觀之,在強調博學這一點上,祖孫的態度是高度一致的。

  

 

     

      

恆學就是持之以恆,終生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認為,「格物致知」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必須持之以恆。在論語《子路》篇中,孔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

 

一個人的成功,必須具備五大因素:天、命、向、貴、恆。天是天賦 ,命是拼命努力,向是方向正確,貴是貴人相助,恆是持之以恆。沒有持之以恆,即使其他四個方面的條件再好,也做不成什麼事。

 

西方有位學者提出1萬小時定律。他認為,如果一個人想成為某個方面的專家,必須在這個方面用功1萬個小時。

 

 一萬個小時是什麼概念呢?假設每天用功1小時,需要33年;假設每天用功2小時,需要16.5年;加上每天用功4小時,需要8.25年,假設每天用功8小時,需要4年。

 

在《論語》當中,孔子說,「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驥有何德?勇往直前、從不停止也。

 

       

會學就是學習的態度端正,方法對頭。

      

先說態度端正。態度端正者,學而不厭也。孔子就是一個學而不厭的典範。小的時候他到太廟當中去,就堅持「每事問」。論語記載,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有不懂的地方就問,這是孔子學習的基本原則。孔子曾說過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其中一思就是「疑思問」。

       

再說方法對頭。學習的方法有二,一是向所有人學習,不恥下問。二是要不斷地溫習,「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又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教導我們,要樹立向所有人學習的觀念。要不恥上問,不恥中問更要不恥下問。

      

溫習很重安。東西學過以後,不溫習是會忘掉的。因為懂得了這個規律,孔子的學生曾子才反省自己「傳不習乎?」

 

     

      

所謂用學就是用其所學。用其所學,就是我們常講的學以致用。

     

孔子特別強調用學。在《子路篇》中,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孔子認為,有的人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也有的人學習是為了顯擺自己。

      

我曾經在廣州遇到一位三十多歲的中學老師。這位老師酷愛讀書,每天沉浸在書海當中。為了讀書,他甚至不找對象,不結婚,頭都有些禿了。他的同事們對我說,他讀書的目的只有一個,顯示自己博學。但這位「博學」的老師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搞得一團糟。

     

學以致用,學用結合、活學活用是最重要的法寶。孔子好學、樂學、博學、恆學、會學,最終的指向只有一個:用學。

 

(來源:中山國學堂 作者:王蔚))

相關焦點

  • 《論語》中,孔子談為學、修身、幹事三境界
    這裡的「之」,可以為包括為學、修身、幹事。「為學、修身、幹事」是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我們許多人窮其一生也不一定有所成就。那麼,怎麼才能做好呢?孔子在《論語》中,提供了一條人們可以遵循的路徑。「知之」是說,知道「為學、修身、幹事」的規律和要求,明白做好「為學、修身、幹事」,需要走那些門徑。
  • 聆聽國學智慧人生,傳播傳統文化|秋潮書院·孔子學堂
    2019年11月26日下午,為更好弘揚國學文化,秋潮書院【孔子學堂】「國學智慧人生」公開課在廣西秋潮集團隆重開課。本次公開課特邀素有博學儒商雅稱的名師方秋潮作為主講,舉辦本次課堂的目的在於弘揚國學精髓,啟迪心靈,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現代教育的智慧。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 穿漢服拜孔子,國學課堂學什麼
    穿漢服拜孔子,國學課堂學什麼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6.08.16 星期二 孩子們正衣冠、拜孔子、誦國韻、習茶道、學琴棋書畫……這是時下國學班常見的一幕幕。國學班、國學課為何悄然興起?傳統文化到底該怎麼教?搖頭晃腦死記硬背《三字經》、《弟子規》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趙黎    探訪 傳統禮儀是必修課    記者探訪的幾家國學班,大都裝飾得古色古香,孔子畫像、牌匾和擺滿經典讀物的書架是標配。
  • 中國孔子學堂——為什麼學國學的孩子,未來更有競爭力?
    孔子學堂嫡傳孔子文化研究院辦學理念,聘請專業的國學老師,為孩子們精心打磨了一套有趣、易學、實用的國學課,系統化的教學,教給孩子完整的國學思維方法,讓孩子享受和古聖先賢對話帶來的快樂!為什麼孔子學堂,值得選擇?
  • 第三屆中國孔子學堂國學幼兒園盈利模式研討會完美舉行!
    中國孔子學堂致力於傳播落地新國學教育體系,讓孩子在幼兒時期就受到國學文化教育的薰陶,童蒙期間德育正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孔子學堂—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校長和老師來參觀學習雖然會議的前一天全國都在下雨 ,但仍然阻擋不了老師們學習國學文化的熱情,有在前一天晚上就到的,有從深圳,從牡丹江坐車20多個小時早上7點才到的,無論多麼困難!他們都是有一個目的:發大願!結大緣!學習中國孔子學堂國學幼兒園盈利模式!
  • 國學公共課 臺灣學者馬叔禮:大哉!孔子——《論語》的智慧
    |「歷史學家」·孔子|  「孔子著春秋,而亂成賊子懼。」孔子注重歷史,春秋記錄各國歷史,幾萬字,幾千個故事,歷代史官左手記言,右手記事,以「春秋筆法」記錄中國歷史,緣於此,中國是世界上歷史記錄最完整的國家,也形成了中國重史的文化傳統。
  • 傳承國學經典,樹立文化自信,孔子獎章教育獎委員會在漢成立
    武漢晚報8月21日訊(記者施政 通訊員劉振宇) 為了更好地傳承國學經典,樹立文化自信,8月20日,孔子獎章教育獎委員會在武漢成立。據介紹,孔子獎章是全球以孔子之名設立的最高綜合類獎項之一,旨在以榜樣的力量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 「一首唐詩講孔子」80後國學博士顧大朋將做客《金城講堂》
    原標題:「一首唐詩講孔子」80後國學博士顧大朋將做客《金城講堂》  中國甘肅網12月18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記者 華靜)由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明辦、市文旅局承辦,市圖書館協辦的《金城講堂》將於12月22日在市圖書館繼續開講。
  • 牟宗三:為學與為人
    今已八十多歲,究竟能不能還和當年那樣自由的講學,自由的思考呢?我們皆不得而知。(今按:熊十力先生已於一九六八年五月二十三日逝世,享壽八十六歲。)常常想念及此,所以這次就想到他這一句話,「為人不易,為學實難」。這句話字面上很簡單,就是說做人不容易,做學問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它的真實意義,卻並不這麼簡單。我現在先籠統地說一句,就是:無論為人或為學同是要拿出我們的真實生命才能夠有點真實的結果。
  • 品讀國學經典,傳承家國情懷——孔子誕辰日主題活動在中原圖書大廈...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大明9月26日上午,由河南省新華書店發行集團、中州古籍出版社主辦的「品讀國學經典、傳承家國情懷」孔子誕辰日最美讀書聲薦書誦讀活動在中原圖書大廈回聲館舉行。這一活動旨在倡導青少年「誦經典、敬聖賢,學禮儀、修品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應邀參加北戴河國學論壇
    至目前為止,對中國數十個省市的孔廟、孔子醫院、孔子公園和學校醫院儒學研究及各團體捐贈逾三億元捐款,捐贈世界各地孔子銅像近四百尊。而他並不曾在中國賺取一分錢,他自己仍過儉樸的生活。他所做的一切,不為名,不為利,只希望孔子思想可以普及全人類。他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點燃孔聖之火到世界每一角落。他尊奉孔子思想「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為學、為官、為人的智慧,揭秘曾國藩的「八本格言」
    我給大家一個一個的解釋一下:前面兩個是關於為學的,讀書,以馴夫為本,做事文以神調為本,訓詁學是國學特有的一門學科,這門學科主要就是考定文字的來源和含義,有一本著名的書叫「說文解字」,就是這一學科的代表性著作。那通讀古書啊,首先要做到的是,知曉每一個字的來源和含義,語句說的是什麼?代表了什麼意思,這樣才能夠深入理解,在今後加以引用的時候不至於張冠李戴鬧出笑話。
  • 小學國學課本進入孔子學院 將研發多種外語版本
    2012年度全球孔子學院年會,國家漢辦主任許琳女士為首套面向海外孔子學院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系列教程」主持了首發式。該教程的成功研發,標誌著中國將系統地向世界輸出傳統哲學思想和道德價值觀等主流思想,預示著我國漢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整體提高,同時也展示出我國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覺與自信。
  • 《國學小名士》第二季今晚開播在哪個臺可以看 孔子嫡長孫加盟
    ­  由中國領先的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APP獨家冠名播出的中國首檔名校國學少年競技節目《國學小名士》第二季將於今晚21:25在山東衛視開播。令觀眾期待已久的特邀出題官孔子第79代嫡長孫孔垂長先生和三位重磅嘉賓評委酈波、胡阿祥和江逐浪屆時將正式亮相,近百位「小名士」也將集體站上舞臺開啟正式角逐。
  • 儒家為學的出發點究竟是什麼,這篇文章講清楚了
    人非學不足以成人,孔子提倡「學為成人」,為學之道就是《論語》乃至整個儒學的出發點和基礎。(《論語·學而》)這裡孔子講了為學的次第和重心,實踐孝、悌、謹、信、泛愛眾五事是人生的根本,有餘力了再去研究學問。即首先學做人,處理好各種人倫關係,在生活中修行仁道,其次才是學習書本上的文化知識。為學要先立本,本即做人。由孝悌而謹信而愛眾而學文,是一種順承關係。
  • 孔子學琴於師襄
    故孔子持文王之聲,知文王之為人。師襄子曰:「敢問何以知其《文王之操》也?」孔子曰:「然。夫仁者好偉,和者好粉,智者好彈,有殷勤之意者好麗。捕是以知《文王之操》也。」 師襄是與孔子同時代魯國著名的樂官。古代樂官一般叫師,後來擔當這一職務的人就把師作為自己的姓,冠於名之前。如師襄,又稱師襄子,加子表示尊重。 孔子年輕時曾跟師襄學琴。
  • 牟宗三先生:為人不易,為學實難
    新儒家開山祖師,國學大師 ,晚年號漆園老人,漢族。湖北省黃岡(今團風)縣上巴河鎮張家灣人。與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和張君勱、梁漱溟、馮友蘭、方東美被稱為"新儒學八大家"。 先從為人方面說。「為人不易」,這句話比起「為學實難」這句話好像是更不容易捉摸,更不容易了解。因為我們大家都是名義上在做學問,所以這裡面難不難大家都容易感覺到。
  • 《新杏壇》國學夏令營招生簡章
    把一周時間交給孔子讓他改變你的一生 >以經典誦吟為學中國第一個著名學者帶隊的國學夏令營    什麼樣的暑假過得最輕鬆?    山東廣播電視臺《新杏壇》俱樂部是基於《新杏壇》欄目成立的線下組織,以開展國學論壇、演講活動,服務廣大國學愛好者為己任,目前已擁有92個分支俱樂部和上萬名會員。2013年青少年國學夏令營,即著眼於提升青少年的國學人文素養,精心選擇遊學導師和環境、科學設計遊學路線,旨在短時間內,讓青少年沐浴在國學的春風裡,分享古人先賢的智慧,聆聽時代大師的教誨。
  • 【2016珞珈國學營心得精萃】王璟:從「空空如也」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
    在我看來,這個研修營與當下許許多多標榜國學的培訓有本質的區別。                  郭齊勇教授、歐陽楨人教授、秦平教授、於亭教授、劉固盛教授分別作講座談儒學教養、談《大學》與人生拐點、談《論語》、談《詩經》的世界、談孔子的人生取向、莊子的哲學思想,就像一場場精神洗禮,啟迪我們思考當代人學習國學的意義。
  • 重慶家庭獲《青少年國學大會》全國冠軍
    8月10日上午,《中國青少年國學大會》第三季全國冠軍賽家庭對抗賽在四川峨眉山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200餘組參賽家庭在國學大會舞臺上過五關斬六將,重慶花朝小學的李尚蔚家庭獲得3-4年級組別家庭賽冠軍,並現場分享了他們的家庭國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