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儒家思想蘊含豐厚的人類共同倫理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學者:儒家思想蘊含豐厚的人類共同倫理

2014-05-22 21:41:0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濟南5月22日電 (梁犇)第三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今天舉行題為「儒家倫理與當今人類共同倫理之建構」的圓桌對話,參與對話的多位專家、學者認為,儒家思想中蘊含著豐厚的人類共同倫理。

  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孟祥才在發言中舉例說明,儒家倡導「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強調「民本」、「民貴君輕」,要求對百姓「富之」、「教之」的政治倫理;強調「和而不同」,「忠、孝、節、義、仁、禮、智、信」的社會倫理,這些倫理觀念都應該可以與世界倫理交集和融通並成為人類共同倫理。

  「儒學在古代社會對朝鮮、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的廣泛而深入的傳播,特別是至今儒家倫理在這些國家還在深深影響著人們的言行。」孟祥才大膽預言,隨著中國與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儒家倫理一定會對世界產生愈來愈大的影響,並在與其他國家和民族倫理的交集融會中,變成人類共同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蒙古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教授蒙熱勒·其米德策耶(Chimedtseye MENEREL)表示,根據學者們的結論,人類未來或許將會被分成儒家、日本、印度、西方、拉丁美洲、非洲、伊斯蘭等等好幾個比較大型文明,這些文明的衝突與融合將會確定未來世界的面貌。其米德策耶說,這次來自世界各國的漢學家歡聚一堂,共同商討的「不同信仰的人類共同倫理」的主題,可以說根源於中華傳統文化,根源於儒家文化,也證明了儒家倫理有著超越不同文化的包容性。

  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介紹,在近代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交流中,曾經有人(如林語堂)向西方介紹「孔子的智慧」。1988年1月,「第一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大會」在法國巴黎舉行,75位參會者(包括52名科學家)經過四天討論得出重要結論:「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2500年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當今時代,中國提出建構『和諧世界』的理念,與孔子的『中道』哲學存在著顯著的契合。」楊朝明表示,外交是一個道德選擇困難的領域,但也是一個道德選擇適宜的領域。道義因素是外交的重要維度,而現在佔據主流的國際關係準則及其價值觀,還沒有擺脫實質上的民族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因而探討符合天道正義的國際憲政規則顯得十分必要。在諸多思想資源中,也許儒家的相關資源最為豐富。

  第三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5月20日在山東大學開幕,來自美國、俄羅斯、加拿大、韓國的文化學者和聯合國文明聯盟、世界公眾論壇等國際機構的130位國內外學者在此共同研討「不同信仰下的人類共同倫理」。作為論壇發起人的許嘉璐呼籲人類亟需建立起以平等尊重、和平友愛、共同富裕、保障權利、環境友好等為基礎的人類新倫理。他認為,在構建人類共同新倫理的偉大事業中,中華文化將會扮演重要的角色。(完)

相關焦點

  • 珍視儒家思想蘊含的智慧
    原標題:珍視儒家思想蘊含的智慧   9月27日,金秋時節的北京,陽光明媚,天空湛藍。   這一天,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落下帷幕。
  •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類共同倫理-光明日報-光明網
    會議迄今已收到的由海內外知名學者提交的數十篇學術論文,圍繞本屆論壇主題「不同信仰下的人類共同倫理」各抒己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人類共同倫理訴求」「多元文化背景下建構人類共同倫理的可能性與現實性」「人類共同倫理的本質與內涵」「儒家倫理與人類共同倫理」等重大學術問題上,表達了富有見地的思考。這裡摘編其中部分論文觀點,以饗讀者,先睹為快。
  • 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道德與倫理關係
    倫理與道德之間的關係一直是中西方哲學家討論的問題,現代人容易將道德和倫理混為一談,其實這兩者間雖然有必要的關聯,卻存在著差異。道德與倫理有著一定的關係,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道德與倫理間的關係,一起來看看吧。
  • 儒家的倫理思想以道德問題為核心,一種典型的倫理型人文主義學說
    以仁愛為基點的倫理思想儒家的倫理思想以道德問題為核心,是一種典型的倫理型人文主義學說。其中,「仁」是儒家道德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各種道德規範道德要;求的基本出發點,儒家的道德規範體系正是以仁」為核心展開的。
  • 論儒家倫理思想的原點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原點,我認為包括以下幾層意思:    第一,儒家以家庭為中心,認為個人可以通過自我修養擴展到家庭、國家和社會。    第三,儒家倫理的基本原點是「孝」,而別的倫理意識,如悌、忠、信都是從「孝」延伸出去的。所以,儒家的倫理觀可以說是以「孝」為本的人情一體觀,有著視人如己的人與人的連續感,認為他人是自身的一部分,是與己相同可以為自己認識了解的另一個自我。我們的心因此是與他人的心相通的,因為人之為人就是要以孝之情作為人的本性,這就是「為人之本」的含義所在。
  • 中外學者探討儒家與猶太倫理:聖賢是否該有利益優先權?
    今天下午,第三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圓桌對話第二分會場猶太與儒家文明對話的圓桌會議舉行。著名的猶太教、猶太歷史學者、哈佛大學猶太研究中心主任沙耶·科恩,東亞研究系的教授,國內外著名的猶太研究專家張平,著名漢學家、希伯來大學教授、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浦安迪等參加了會議。其中,聖賢擁有優於其他人的優先權引起了眾人廣泛討論。
  • 儒家之信所蘊含的現代意義
    儒家之信所蘊含的平等價值,對於人類社會而言,具有永恆意義,無論過去還是將來,平等始終是人類追求的價值取向。對於現代社會而言,仍然有著借鑑指導意義,現代社會是民主政治,強調權利平等;現代社會是市場經濟,強調交易平等;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強調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先秦諸子百家都關心和認同信的觀念,儒家關切尤甚。
  • 講座回顧|田海平:識仁體與仁性主義倫理學—從儒家「志」倫理視角看
    在追問「個體如何和整個社會結成一體」的過程中,他從儒家傳統思想中獲得一些啟發性的思考,並原創性地將這些思考凝聚概括為仁性主義倫理學。田教授認為,西方倫理學的譜系是以理性主義為主要線索而傳續至今的,但理性主義存在重大困局,就是它無法解釋我者和他者間休戚與共、唇齒相依的一體性關係,無利於解決人的安身立命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等當代重要問題。
  • 「信義講座:儒家倫理的現代經濟使命」在北京大學舉行
    講座旨在提供一個高層次的對話平臺,圍繞商業社會背景下儒學傳統的現代命運、使命及其轉化這一主題,廣泛邀請知名學者和業界精英就商業實踐中出現的相關議題進行探討,以期能跨越學科界限,融通理論和實務區隔,發掘、充實和運用儒學傳統在精神、道德、倫理及制度等層面的資源,凸顯並擴展「仁」的價值,推進精神性人文主義視域下新商業倫理的探索和建設。
  • 講座|儒家倫理中的「親親與尊尊」與中國社會
    這一切都為當下學人提供著共同的使命,即闡釋「中國」的焦慮。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亦近來新著《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在嚴謹儒學研究的基礎上,又富有創造性地回答了這一問題。全書旁徵博引,可見傳統經學功力之深,又廣涉比較宗教學、社會學、人類學等諸多研究成果。入古既深,又心系當下,引領著讀者走入中國社會的內部結構。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儒家倫理中對於血緣親情的強調,會讓人忽視其仁愛觀的擴展性,即最終發展到對於人類之愛的肯定。從孟子的「一本」論到程朱的「理一分殊」,再到王陽明等人的「萬物一體」論,都試圖揭示出血緣親情和普遍的愛之間既有分別,又相統一的複雜面向。在人類面對全球性的挑戰的今天,從仁愛觀念的差異與普遍的統一中,去把握人與人、個人與國家、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可以為我們推動新型的共同體建設提供源自中國文化自身的價值支撐。
  • 山東大學猶太教中心舉辦「猶太與儒家倫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研討會現場會議合影佛教在線山東訊 12月8日至10日,由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聯合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芝加哥大學猶太研究中心舉辦的「猶太與儒家倫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大學順利召開。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夏威夷大學,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四川外國語大學、南京大學、河南大學、山東大學等國內外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30餘人匯聚泉城,圍繞猶太與儒學兩種傳統中的倫理以及二者之間的比較研究展開了富有成效的研討和交流。
  • 南哲動態|慕課《儒家倫理》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線
    如何對待儒家倫理道德傳統?為什麼我們經常會說現代人依然離不開傳統儒家倫理道德?我們隨著時代在現代化浪潮中奔湧前進,但卻又時常發現我們被那些無法也不可能擺脫的傳統所包圍著。這種傳統是我們艱難前行的負擔,還是我們現代化應有的張力和維度?儒家留給當今社會很多思想資源,也拋給我們許多亟待回答的問題,這些問題大多是與倫理道德密切相關的。
  • 【韓國研究】宣玉京:在文化的融通中生長-論韓國當代政治思想對儒家精神借鑑的可能性
    一般認為,儒家思想不僅是修己治人的學問,也是兼有政治和倫理的思想體系,可以說,孔子對周禮的積極倡導,並不僅僅在於對周禮本體的讚美,而是意在圍繞家庭倫理去建構社會秩序,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孔子推崇周禮並把禮看做道德之源及規範,從此,道德不僅是政治和社會制度的正當性基礎,也是判斷每個人言行對錯的標準,從而塑造了至今為止牢不可破的中國文化歷史大傳統。」
  • 教育解析:儒家學說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看完長知識了!
    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可以有效抵禦外界不良習氣的侵擾,我們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對儒家學說的借鑑應主要集中在對大學生的內心修養和精神世界的培育上。儒家思想關於生活哲學和倫理道德的闡釋,可從根本上填補現在高等教育倫理教育的空白,一方面,可使學生通過了解儒家文化,加強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另方面,也可運用儒家的生活哲學和倫理思想幫助青年學生塑造完整、健康的人格。
  • 講座回顧 | 儒家倫理與心際溝通&漢傳佛教生態倫理的四大原理
    周可真教授講座的題目為「儒家倫理與心際溝通」。他首先點明自己所講內容的關鍵點,在於「倫理」與「溝通」二詞。將「溝通」與「倫理「兩詞聯繫起來,主要有兩方面意思:一是倫理學裡面也存在溝通問題,應當關注和研究;二是真正解決溝通問題需要倫理學參與其中,否則溝通問題得不到完滿解決。
  • 第六屆儒學聯席會議成果豐厚 學者代表用「十六字」成語總結匯報
    第六屆儒學聯席會議成果豐厚 學者代表用「十六字」成語總結匯報中國孔子基金會昨天· 中國孔子基金會5月12日上午,第六屆儒學聯席會議暨第五屆全國孟子思想研討會(孟子論壇2018)接近尾聲,專家學者代表聚聚一堂,進行了本次會議的學術成果匯報和總結。
  • 墨家 「兼愛」思想與儒家「仁愛」思想的對比
  • 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
    原標題: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新知新覺)   習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仁作為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概念,不是空泛的哲學概念或僵化的倫理教條,而有著深入日常生活的實踐性和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 淺談成吉思汗政治倫理思想的主要特點
    通過對成吉思汗政治倫理思想內容的梳理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成吉思汗政治倫理思想所蘊含的獨特的思想特徵,集中表現為;民族性、時代性、權威性及教育性。民族性由於各民族所生活地域的多樣性以及民族歷史發展的差異性,各民族倫理道德也呈現出獨具特色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