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之信所蘊含的現代意義

2020-12-12 中國經濟網

  

  提要

  誠與信是互為表裡的關係,「誠則信矣,信則誠也」。誠與信,是天道與人性的關係。誠反映客觀世界的本真狀態,是自然法則;信反映社會交往的基本要求,是做人的準則。

  信是平等主體之間處理相互關係的道德原則。儘管人倫之中不平等關係居多,但在人們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無論是熟人社會還是陌生人社會,都是平等交往的關係居多數,因而信對於人生更重要,具有廣泛而現實的意義。

  儒家之信所蘊含的平等價值,對於人類社會而言,具有永恆意義,無論過去還是將來,平等始終是人類追求的價值取向。對於現代社會而言,仍然有著借鑑指導意義,現代社會是民主政治,強調權利平等;現代社會是市場經濟,強調交易平等;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強調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先秦諸子百家都關心和認同信的觀念,儒家關切尤甚。信是儒家重要的思想範疇,構成傳統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中國人道德品質和人格塑造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一定意義上說,傳統社會能夠基本做到和諧相處、交易有序、守望互助、團結友愛,都受賜於儒家之信的觀照和浸淫。

  1

  信之魂是誠

  近現代以來,誠信一般合併使用。作為倫理道德範疇,誠信的基本含義類似於傳統信的概念,它要求政府誠信,不要朝令夕改,更不要有法不依,以真正取信於民;要求商業活動誠信,不要毀約棄約,更不要坑蒙拐騙,切實遵守契約,以維護經濟貿易健康運行;要求社會交往誠信,不要輕諾寡信,更不要作偽撒謊,以建立言而有信、行而有果的人際關係。

  然而,在早期儒家思想中,誠信確實是兩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聯繫在於,作為倫理道德範疇,兩者內容基本相同,可以通用;區別在於,誠是一個形上的本體範疇,信僅僅是形下的實踐概念。

  誠在儒家學說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庸》繼承孔子的思想,系統論述了誠的問題。《中庸》認為,誠屬於形上本體範疇,既是自然界的本質規定,又是人性本質的規定,「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對於自然界而言,至誠無息,化生萬物,「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意思是,天地的法則,可以用一個誠字給予概括:作為天地沒有兩個,而它生成萬物則是不可計算的。對於人生而言,誠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提出人生的目的是「三綱領」,即明德、親民、至善;人生的過程是「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誠意是關鍵,濟世以修身為本,修身以誠意為要。

  在早期儒家那裡,信與誠不是同一序列的概念範疇。誠是與仁、智等並列的概念,「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這說明誠是仁與智、內聖與外王的關鍵,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具有終極意義。而信只是良好人格的組成部分,還不是一個主要的因素。

  自孟子始,把信與誠結合在一起,「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這對信概念的發展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既提升了信的層次,又使誠落到了實處,促進了信與仁義禮智等思想範疇平起平坐。

  誠為信提供了天理依據,就是為信提供了絕對性。誠是信的靈魂,信的行為因誠而立。信與誠結合在一起,應認為是一項基本義務,是不證自明的道德律,必須絕對得到遵守。同時,誠與信是互為表裡的關係,「誠則信矣,信則誠也」。誠與信,是天道與人性的關係。朱熹認為:「誠是自然底實,信是做人底實。」誠反映客觀世界的本真狀態,是自然法則;信反映社會交往的基本要求,是做人的準則。自然界無論晴天還是雨天,都是真實的,不會作假,人間世也應像自然界一樣,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誠實無欺。誠與信,又是主體內心與外化的關係。誠是主體內在的一種本然狀態,信則是主體在對象性活動中內在之誠的外化,誠是信的思想基礎,只有內誠於心,才能外信於人;信是誠的具體表現,無信則不足以見誠。

  2

  信的本質是平等

  儒家倡導人倫,認為這是人區別於禽獸的標誌。孟子指出:「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教育內容是明人倫,「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些人倫關係是有差別的,最大的差別不在於不同的倫理規範,而在於雙方平等與不平等的關係。

  現代社會強調人格平等,而傳統社會強調的是宗法等級制度。在人倫關係中,父子、君臣、夫婦、長幼雙方是不平等的,唯有朋友雙方是平等的主體。信是平等主體之間處理相互關係的道德原則。儘管人倫之中不平等關係居多,但在人們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無論是熟人社會還是陌生人社會,都是平等交往的關係居多數,因而信對於人生更重要,具有廣泛而現實的意義。

  孔子十分重視朋友之間的誠信交往。《論語》開篇就把朋友交往作為人生的一大樂事,「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當子路問孔子的志向,孔子回答:「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是孔子追求的社會理想境界,其中朋友的信任是重要組成部分,關係到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

  更重要的是,儒家之信蘊含的平等原則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和意義。平等,應當看成是信的本質規定,也是儒家之信真正的價值所在。所謂平等,是指主體具有自由人格,對自身的權利與義務有著支配能力,這是互相締約的前提,也是相互立信的前提。不管是契約還是立信,都必須是平等主體在意見一致基礎上達成的允諾和責任。信是體現於允諾中關於責任與義務的品質,主體之間一旦約定了各自的權利與義務,就必須踐行實施,而不能毀約棄諾,否則,就不能建立正常的、可預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秩序。

  儒家之信所蘊含的平等價值,對於人類社會而言,具有永恆意義,無論過去還是將來,平等始終是人類追求的價值取向。對於現代社會而言,仍然有著借鑑指導意義,現代社會是民主政治,強調權利平等;現代社會是市場經濟,強調交易平等;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強調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無怪乎,近代革命先驅譚嗣同雖然主張整體廢除三綱五倫,卻強調要保留朋友一倫。在他看來,「五倫中於人生最無弊而有益,無纖毫之苦,有淡水之樂,其為朋友乎!」保留朋友一倫的意義在於「一曰『平等』,二曰『自由』,三曰『節宣惟意』。總括其意,曰不失自主之權而已矣」。

  3

  信是立身處世之基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經常遇到如何立身處世的問題。所謂立身,是指做人;處世,是指社會活動中與人交往。信是人生立身處世之基,人而無信,則寸步難行,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在儒家看來,信是個大事情,須臾不可忘記和放棄。孔子認為,忠信和篤誠可以使人走遍天下,也不會遇到障礙,反之,即使在本鄉本土也行不通,「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

  在儒家看來,信與個體道德修身密切相關。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信是君子人格的組成部分。孔子認為,信與禮、義、謙虛共同構成君子人格,「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孟子進一步認為,信是人的自然天性,是每個人應具備的品質,「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信雖然是人性的一部分,卻不會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需要通過修身養性,才能培育成長壯大。

  那麼,如何修養誠信品格呢?孔子認為,誠信要與好學結合起來,「好信而不好學,其蔽也賊」。意思是,喜歡誠信而不好學,它的害處在於會使你傷害自己。好學是改造自己,使自己成為君子的必由之路。在孔子看來,誠信是許多人都具有的品質,而好學則是少數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4

  信是治國安邦之道

  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倡導「學而優則仕」,其任何思想觀點最終都會落腳到政治領域,以便對治國安邦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儒家運用信的概念於政治領域,主要是為統治者獲得民心提供警示。我國傳統政治倫理一直強調「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謂得民心,就是統治者以其誠實贏得老百姓信任;失民心,就是失去老百姓信任。孔子有一段經典對話,認為民信比糧食和軍隊更重要,這實際是呼籲統治者要重視民信、贏得民心。「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由此可見,誠信治國、取信於民是治國安邦之道。

  在儒家看來,信是為政之本。荀子說:「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誠信治國,首先統治者要講信用、守信諾,《論語》指出:「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意思是,統治者要有所作為,必須自己講誠信,得到信任後才去指使百姓,否則,百姓會以為是折磨他們。

  治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使用力量,另一種是使用德治。孟子認為,只有德治,才能取信於民,贏得民心,「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誠信是治國安邦的基本要求,如同節約民力、不誤農時,「道千乘之道,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誠信與禮義合治國家,不僅可以贏得本國百姓的民心,而且可以使其他國家的老百姓慕名而歸,「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孔子讚美堯舜夏商周時代的誠信治國。荀子則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說:「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治,桀、紂棄義背信而天下亂。故為人上者,必將慎禮義、務忠信,然後可。」

  信不僅是傳統社會堅守的倫理準則,更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行為規範,是全世界都能夠接受和必須遵守的最低限度的倫理道德原則。

(責任編輯:鄧浩)

相關焦點

  • 儒家的誠信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誠信"是儒家所一貫提倡併力求踐履的道德原則和行為規範。其思想內涵主要有三層意義:其一,"誠"作為哲學範疇,是為真實,亦即真實無妄的本然之道,係指宇宙萬物之實有而言,不誠不能有萬物,即所謂"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其二,"誠"作為道德範疇,是為誠實,這是為人的基本素質。
  • 珍視儒家思想蘊含的智慧
    原標題:珍視儒家思想蘊含的智慧   9月27日,金秋時節的北京,陽光明媚,天空湛藍。   這一天,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落下帷幕。
  • 儒家經世致用觀的歷史考察及現代意義
    儒家經世致用觀的歷史考察及現代意義摘要:在儒家傳統中,經世致用觀強調關注社會現實,利用所學解決時代的問題,在每個時代都發揮著歷久彌新的作用。本文試圖對經世致用觀進行歷史考察,探究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徵和作用。早期儒家的經世致用觀是「體藏諸用」,強調化成天下當無聲無臭。宋明理學的經世觀則提出「明體達用」,著重從心性修養方面教化天下。
  • 儒家傳統思想與現代男女平等觀念之辯
    編者按 日前,出席2017年孔學堂秋季論辯大會的國內外哲學家,以「儒家傳統思想與現代男女平等」為題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會,就儒家傳統思想與現代男女平等這一辯題的意義、儒家傳統是否包含男女平等思想、儒家思想與傳統道德的關係及如何看待儒家思想中的「男女有別」觀點四個方面展開辯論。
  • 學者:儒家思想蘊含豐厚的人類共同倫理
    學者:儒家思想蘊含豐厚的人類共同倫理 2014-05-22 21:41:01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濟南5月22日電 (梁犇)第三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今天舉行題為「儒家倫理與當今人類共同倫理之建構
  • 淺議儒家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正向關係
    他說自己在母校學習期間就非常喜歡儒家文化;現在,他正跟著研究生導師進行更深入地學習和研究。有位同學向他提問:「對儒家文化,我們有所了解,像『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類的道理,我也很認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樣做,會不會連公交車都擠不上去?」如果你是子思,你將怎樣回應這樣的提問?
  • 林安梧:儒家仁恕思想的現代意義
    2013年9月11日,「仁愛與寬恕——儒釋道思想與當代社會的對話」論壇在北京大學召開,著名學者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林安梧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儒家仁恕思想的現代意義」的學術報告,以下是林安梧的文章摘要:一、「儒者,柔也」,「楺也」,是生命的調理、教養、生長、育成。
  • 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
    原標題: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新知新覺)   習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仁作為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概念,不是空泛的哲學概念或僵化的倫理教條,而有著深入日常生活的實踐性和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 「國學」從《論語》中闡述孔子儒家學說的現代意義
    儒家學說,作為中國古老的學派,由孔子及其弟子所創立,從春秋時代一直延續至今,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其間幾度興衰,但依然存在於社會的思想體系中,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儒家從人文精神、人道精神、人格理想、人性品格、倫理思想、道德精神、修養之道、實踐精神、和諧精神,社會理想這十個方面來闡述自己的思想體系。從古至今,自從人類誕生,思想意識就開始指導人類的日常行為。孔子,作為至聖先師,以身力行,為達到希賢希聖的境界而努力,是一位自我完善的聖人。
  • 蔡祥元 | 儒家「家天下」的思想困境與現代出路——與陳來先生商榷...
    在這個意義上,陳來先生認為,梁啓超將儒家修身之德都看作私德的觀點,是不能成立的。除了對公、私德的內涵的澄清以及對三位啟蒙學者的思想闡發之外,陳來先生還考察了章太炎所論的革命道德,徐特立所論的國民公德,以及建國以來不同時期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章程,並總結指出,他們整體上都沒有足夠重視個人道德,尤其是,傳統儒家修身的核心道德(也即仁、義、禮、智、信這五常)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 儒家的孝道及其現實意義
    【摘要】  經歷兩千多年的洗禮,儒家提倡的孝道有許多地方被人曲解了。本文將從孔子的弟子閔子騫說起,從他「蘆衣順母」的故事為始看孔子對「孝」的真正定義和對孝行的要求,並簡述「孝」意義發生變化、扭曲的過程,最後簡單討論「孝」在新時代的意義和傳承。
  • 「儒家民本思想的現代意義」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河北儒學論壇在...
    2019年10月12日,第七屆全國儒學社團聯席會議「儒家民本思想的現代意義」學術研討會在河北唐山舉辦,來自全國50餘家儒學社團負責人及近40所高校社科機構的專家學者150餘人參加了會議。
  • 儒家倫理學是一種情感主義的美德倫理學
    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惟義所在」正凸顯了儒家倫理學不以後果作為主要考量的理論性質。此外,孟子還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董仲舒說:「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程頤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儒家思想家的這些說法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倫理學是一種非後果主義倫理學。
  • 唐文明 | 美德倫理學、儒家傳統與現代社會的普遍困境——以陳來...
    至於李明輝用康德意義上的道德之善和自然之善來詮釋儒家傳統中的義利之辨,其實更為恰當的理解是,義指向善,但義在儒家傳統中更是一種與仁、禮、智、信並列的美德。李明輝所提出的另一個對他的論證更為關鍵的例子,是對孔子回答宰我三年之喪的分析,他以康德意義上的「存心倫理學」詮釋之,其實對這個例子更好的詮釋,恰恰是基於「孝」這個儒家傳統中特別看重的美德來理解孔子的回答:正是孝的美德提供了一種非功利性的動機。
  • 中醫心理學之儒家哲學思想的心理學意義
    「天地之性以人為貴」見於《孝經》。《孝經》成書於秦漢之際,為儒家十三經之一。「天地之性以人為貴」的哲學思想,反映了春秋時期儒家思想注重發現人性的價值和意義,以此帶動人性的解放,這在當時所處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社會變革中,具有現實意義。
  • 朱承:王霸之辯與儒家公共性思想
    從公共性的維度對王霸之辯進行審視,討論儒家公共政治的治理之道及其背後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反思儒家政治哲學的基本主張及其存在的問題,對我們認知儒家公共性思想及其現代轉化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孔子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王霸」之分,但其崇尚德禮之教的政治思想則影響了儒家在政治權力運行方式上的基本立場。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提出的王霸之分具有深遠的影響。孟子將王、霸對舉,並將其中所蘊含的治理或者統治方式上的對峙明確地呈現出來。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裡,文王以百裡。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
  • 湯一介:儒學的現代意義
    還有一批學者,他們從維護和發揚儒家思想出發,對儒學做充分的肯定,以實現儒學的現代化,例如現代新儒家認為內聖之學可以開出適合現代民主政治的外王之道,儒家的心性之學可以發展出科學的認識論系統。有的學者還提出文化中國的觀點。這些看法,也受到眾多學者的質疑。當然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孔子的儒家學說是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在五四運動時期已被否定,今天再把它推崇到至高地位,無疑是歷史的倒退。
  • 傳承經典,百能不鏽鋼櫥櫃品牌的儒家文化基因
    顧名思義,就是流傳於後世的傳世之作。百能櫥櫃品牌,歷經歲月沉澱,具備厚重綿長的儒學內涵。  《禮記·中庸》有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作為國內定位高端的不鏽鋼櫥櫃品牌,百能櫥櫃秉承儒家修養,遵循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
  • 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不要被騙了!
    如果我們翻閱諸子百家的各家書籍,只要稍微的看看,我們就會發現,古代書籍很少會像現代書籍一樣,充斥著各種名詞概念,也就是說,古代書籍裡面名詞概念很少,即使出現一個名詞,古人會馬上在下一句去解釋他們所提出的名詞是什麼意思。古人做學問是不會圍繞著一個核心概念進行的。
  • 儒家思想的「儒」字有何含義?被誤解的儒家思想,其實富含深意
    說他們是廉價的商品是因為他們只要認為所做的事情是對的,即使分文不取也會嘔心瀝血;說他們是名貴的珍珠是因為他們認為所做的事是奸惡的,即使花萬兩黃金也難為所動。不僅如此,儒者還有辦事嚴謹、畢恭畢敬的特點。道塗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從來不會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違背原則,陷他人與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