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不要被騙了!

2020-12-12 臨淵若谷

很多人都認為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但當你問及他們什麼是「仁」的時候他們就莫衷一是,每個人的對仁的理解就千差萬別,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這個命題真的成立嗎?」,我們就會發現問題本身就值得思考。

如果我們翻閱諸子百家的各家書籍,只要稍微的看看,我們就會發現,古代書籍很少會像現代書籍一樣,充斥著各種名詞概念,也就是說,古代書籍裡面名詞概念很少,即使出現一個名詞,古人會馬上在下一句去解釋他們所提出的名詞是什麼意思。古人做學問是不會圍繞著一個核心概念進行的。我們現代認為儒家的主張是「仁、義、禮、智、信」,這套說法很值得商榷,不過很明顯的是,我們在用西方的學術來解釋中國的文化。我們從小的教育是,每當我們講一樣事物時,我們就開始總結這件事物有什麼特點,然後列出特點一、二、三,之後總結意義一、二、三。然而我們完全忽略了這件事物是什麼,如果我們真的了解了這件事物是什麼,我們還需要去總結這件事物的特點和意義嗎?我想完全不必要。

言歸正傳,如果我們想了解儒家在講什麼,一定要跳出名詞概念的漩渦,讓人遺憾的是,現代學術很多人在圍繞概念爭得你死我活,最後也是誰也說服不了誰。很多人說,論語中出現「仁」字的頻率很高,所以儒家的核心觀念就是「仁」,這種解釋讓人覺得膚淺至極;同樣的,現在依然有人拿某個詞彙出現的頻率去解釋政府工作報告,說某某詞彙出現了多少次,然後怎樣怎樣,就這樣文化水平的報導,你不覺得就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胡鬧嗎?你怎麼不說「的」字的出現頻率最高呢?

儒家沒有核心觀念,儒家甚至也沒有教你做一個好人,儒家只教你做一件事——修身。儒家最近的一個大儒王陽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曾說;「使為惡而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如此而為惡,可也。你看,儒家有時也教你做個壞人。為什麼說修身是儒家教你做的事情呢?應為儒家說的很清楚,很明白。作為四書之一的《大學》裡面清楚地寫著: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他的都是末學,或者說是小學(與大學相對),是啟蒙教育所學的知識或規章制度。儒家的其他經典也都是輔助你修身用的。

還有很多人覺得儒家是「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這又是對儒家的斷章取義。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你想要治國平天下,首先說明你心術不正,所以儒家教你去修身、去正心誠意、去格物致知,你的內在治好了,自然不會看很多事情都不順眼,自然就不會覺得天下有什麼事情需要你去治理。

修身,就是讓你看清現實,不要自我欺騙,不要只想看到善,而不想看到惡,不要看到什麼東西就動氣,慢慢的達到看到任何事都「不動心」的境界。

相關焦點

  • 儒家的核心觀念:禮與仁——學《論語》有感
    禮與仁這兩個是儒家的核心觀念,孔子對禮的表現形式很明確,即溫、良、恭、儉、讓。這也成為中國有理想的儒生們的自我要求的範本,也即儒家的君子人格。禮是一種規範,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其要達到的結果就是「和」。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禮」還是「仁」
    袁梅教授不過在袁老師講到儒家文化時,她說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禮」。她還特別提到兩個人的話做佐證,錢穆先生說:「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南懷瑾先生說:「禮是孔子一生學問的根本。」課後還有習題問:「儒家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我第一次選的是「仁」,結果顯示錯誤,第二次選的是「禮」,結果顯示正確。「禮」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孔子將「禮」從宗教範疇推廣到人間成為人文世界的行為規範。禮有兩個重要原則,其一為尊尊,就是把人區別分為許多等級,並保持低賤者對尊貴者的尊崇。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讀《論語》有感——以「仁孝關係」為核心的儒家「孝」觀念簡論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儒家經典之一的《論語》就把"仁"作為其思想的核心。據統計,孔子在《論語》中18次提到"孝",提到了與"孝"相關的5個部分,如"父母惟憂其病",即子女在父母生病時要照顧好父母。因此,"孝"是《論語》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仁"與"孝"相互獨立、不可分割的關係中,"孝"表達和傳遞了什麼樣的理念?
  • 從儒家說「仁」談因材施教
    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不要讓任何一顆心靈裡的火藥未被點燃,而應把學生帶領到探索未知和自我教育的道路之上,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天賦才情。教育不是知識的堆集,是老師的生活態度、點滴言行對學生春風化雨般的浸潤和薰陶,以人格影響人格。有品質的閱讀,正是形成教師優秀人格的豐沃土壤和養分來源。
  • 儒家仁孝觀念:孝心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孝敬父母,尊重兄長,這兩種品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有子明確提出孝弟是仁的根本,是道的土壤。這是對孔子思想很好的總結,完全可以代表孔子觀點。仁的含義十分豐富,但說「愛人」(顏淵篇)是其核心則無疑問。而愛人首要的就是「親親」(《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愛自己的親人。愛親人,主要是父母愛兒女,即慈;兒女愛父母,即孝;弟弟尊重兄長,即弟。
  • 儒家思想及核心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以孔子的思想作為總指導的,它以「仁」為核心思想,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行為準則,注重權利與義務的統一,尊重人的本性與情感
  • 國學講堂(49):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 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
    原標題: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新知新覺)   習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仁作為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概念,不是空泛的哲學概念或僵化的倫理教條,而有著深入日常生活的實踐性和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 儒家為什麼把「孝弟」視作「仁」的基礎?
    據說孔子去世後,儒家群龍無首,有子狀若孔子,弟子們因此準備讓他代替孔子,成為儒家的首領。但是,這一提議最終因曾子不同意而作罷。即便如此,有子在孔門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在一些大家都難以決斷的問題上,有子的見解甚至比曾子還高明。
  • 譯論 | 胡翠娥:「殊德之仁 」與「全德之仁 」 ——海外譯「仁」及其對儒家思想的認識之發展
    關鍵詞:殊德之仁;全德之仁;海外譯「仁」;海外儒學作為儒家典籍中的關鍵詞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在海外(此處代指英語世界,下同)的翻譯和認知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歷史。學界對海外譯「仁」的研究多立足於源語漢文化,採用規定性研究方法。
  • 莊子對儒家仁、義、禮、樂的批評
    莊子站在「自然」、「無為」的立場,對當時的社會生活規範,尤其是儒家的那套進行批評。在〈知北遊〉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天地之謂也。」而在〈至樂〉也說:「天地無為而無不為也。」
  • 接觸儒家哲學,領悟「仁」之內涵,升華人生修養
    而儒家哲學作為我國曆朝歷代的國家哲學,在我國歷史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編作為一名哲學系的學生,想和大家聊一聊儒家哲學中的核心思想—「仁」。春秋時代,社會秩序異常混亂,諸侯混戰,人將人的性命置若罔聞,隨意踩踏。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仁」學基本內涵: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愛人」,要求將人作為人來看待,人不是奴隸,強調了人有愛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
  • 裡仁思想,儒家「仁」思想的衍生(上)
    仁,作為儒家的基本理念之一,已隨著儒家思想的流傳和鞏固滲人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然而,正是由於其流傳,才面臨著源初面目走樣的危險;正由於其鞏固,才可能導致思想活力的失落。因此,追問仁就並非是多此一舉。仁並非是一種外在的、當下擺在那裡有待認識的現成之物。人和仁並非如兩個現成的對象那樣有一種現成的關係,而是共同生發、相互維持的。人與仁被孔子所說的「裡」維繫在了一起。此處的「裡」不能理解為一種空間關係,而應看作源發的棲居關係。「裡仁」體現出了一種人與仁之間的本質關係。
  • 仁與愛,儒家的體與用
    儒家的思想,和道家、佛家的本質一樣,都涉及兩個根本問題,一是如何修本,二是如何發用。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哲學的根本思維方法。儒家的本是仁,用是愛。仁,每個人心中都有,如道家的道、佛家的智與空。仁之用,是愛。愛什麼?愛自己,愛家人,愛大眾,愛國家,愛天下,愛自然,愛萬物。儒家講,民胞物與,最自然的愛是親情之愛;最偉大的愛是萬物之愛,天下為公,無有私情,亦無私慾私利之追求。但是,生活中,最日常的實踐還是愛人。如何愛一個人,無論他是我們的親人,還是無血緣關係的他人、大眾。
  • 儒家的倫理思想以道德問題為核心,一種典型的倫理型人文主義學說
    以仁愛為基點的倫理思想儒家的倫理思想以道德問題為核心,是一種典型的倫理型人文主義學說。其中,「仁」是儒家道德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各種道德規範道德要;求的基本出發點,儒家的道德規範體系正是以仁」為核心展開的。
  • 墨家 「兼愛」思想與儒家「仁愛」思想的對比
    墨家 「兼愛」思想與儒家「仁愛」思想的對比素質四班 方心悅 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其中,「兼愛」是其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如穿珠之線,貫穿「非攻」、「天志」、「明鬼」、「節用」等思想。墨子倡導「兼愛」不是停留在空泛的說教上,而是要解決實際問題,要著眼於實利。孔子的仁學觀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價值。孔子關於「仁」的觀念,發端於西周時期的人本思想。
  • 王中江談儒家的一貫之道:成己、成人、成物和「仁」的精義
    儒家仁學的精神內涵與普世價值何在?12月14日下午,屈子書院講壇第八期在湖南汨羅屈子書院正式開講。本期講壇邀請了北京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王中江帶來「儒家的一貫之道:成己、成人、成物和『仁』的精義」,揭秘儒家的生命智慧。長沙理工大學教授、屈子書院執行院長王琦擔任本次講壇嘉賓主持。
  • 羅安憲:儒家的義利觀念與現代市場經濟
    儒家學說的基本用意可以由兩個方面來說明,就社會方面而言,是要為社會生活確立一種規範,以保障正常的社會秩序;就個人方面而言,是要為個人確立一種安身立命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