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是關乎生命與生活的學問。為什麼儒學能夠歷經時間與歷史的洗禮,成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主幹?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的背後,又蘊含著儒學對世界與世人的何種關懷?成己、成人、成物如何可能?儒家仁學的精神內涵與普世價值何在?
12月14日下午,屈子書院講壇第八期在湖南汨羅屈子書院正式開講。本期講壇邀請了北京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王中江帶來「儒家的一貫之道:成己、成人、成物和『仁』的精義」,揭秘儒家的生命智慧。長沙理工大學教授、屈子書院執行院長王琦擔任本次講壇嘉賓主持。
王中江認為人類有三種希望和追求:一是如何過一種與自然相適應的生活;二是如何過一種好的社會和群體生活;三是如何過一種自我身心和諧和平衡的生活。儒家的學問是為己之學,是成就自我、成就他者、成就萬物的生命之學。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人道」、「人文主義」、「精神之道」,儒家人道的核心是教導「人」過一種好的生活的學說。而所謂「好的生活」即心安理得、問心無愧的精神和倫理生活,並把這種個人生活擴展到他人和社會。
儒家的仁愛首先是自愛。基於自愛而產生的共情,推己及親是孝敬父母,是愛父母;推己及人是愛人,是人類之愛;推己及物是愛物,是萬物一體之愛。這是儒家「仁「的精義和普世價值。
中國人當前的面臨的困境是意義、價值和信仰失落、「傳真」與「失真」,我們應該從儒家尋找價值和信仰,建立愛與誠信的社會。
本次活動由中共湖南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湖南省文史研究館、中共汩羅市委宣傳部指導,屈子書院、屈子文化園、鳳凰網湖南聯合組織與打造,並由鳳凰網湖南「風直播」進行全程直播。
通訊員易彬 瀟湘晨報記者徐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