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江談儒家的一貫之道:成己、成人、成物和「仁」的精義

2020-12-12 瀟湘晨報

儒學是關乎生命與生活的學問。為什麼儒學能夠歷經時間與歷史的洗禮,成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主幹?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的背後,又蘊含著儒學對世界與世人的何種關懷?成己、成人、成物如何可能?儒家仁學的精神內涵與普世價值何在?

12月14日下午,屈子書院講壇第八期在湖南汨羅屈子書院正式開講。本期講壇邀請了北京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王中江帶來「儒家的一貫之道:成己、成人、成物和『仁』的精義」,揭秘儒家的生命智慧。長沙理工大學教授、屈子書院執行院長王琦擔任本次講壇嘉賓主持。

王中江認為人類有三種希望和追求:一是如何過一種與自然相適應的生活;二是如何過一種好的社會和群體生活;三是如何過一種自我身心和諧和平衡的生活。儒家的學問是為己之學,是成就自我、成就他者、成就萬物的生命之學。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人道」、「人文主義」、「精神之道」,儒家人道的核心是教導「人」過一種好的生活的學說。而所謂「好的生活」即心安理得、問心無愧的精神和倫理生活,並把這種個人生活擴展到他人和社會。

儒家的仁愛首先是自愛。基於自愛而產生的共情,推己及親是孝敬父母,是愛父母;推己及人是愛人,是人類之愛;推己及物是愛物,是萬物一體之愛。這是儒家「仁「的精義和普世價值。

中國人當前的面臨的困境是意義、價值和信仰失落、「傳真」與「失真」,我們應該從儒家尋找價值和信仰,建立愛與誠信的社會。

本次活動由中共湖南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湖南省文史研究館、中共汩羅市委宣傳部指導,屈子書院、屈子文化園、鳳凰網湖南聯合組織與打造,並由鳳凰網湖南「風直播」進行全程直播。

通訊員易彬 瀟湘晨報記者徐海瑞

相關焦點

  • 講座回顧|田海平:識仁體與仁性主義倫理學—從儒家「志」倫理視角看
    而儒家思想卻能夠為解決西方啟蒙現代性所帶來的問題提供啟發,這在於儒家強調內在仁性的重要性,以仁來理解人,以仁性來理解仁性,內含著一種不同於西方理性主義的仁性主義訴求,目前一些國內學者將這種仁性主義解釋為情本體的儒家理性主義。其後,田教授對仁性和仁體的概念進行了細緻闡釋。
  • 從儒家說「仁」談因材施教
    —— 《荀子·子道》作為人的個體差異首先被關注並得到尊重和包容,使受教育者通過個體經驗獲得自我開悟、自我發展與自我完善,這才是孔子導萌弟子成人的初衷。《荀子·子道》篇主要論述與君道、臣道相輔相成的孝悌之道,但亦及孔子師弟子的問答錄。《子道》等後五篇不見於《論語》,也並非出自荀卿之手,但其間卻蘊含著荀學一派對儒家經典的重讀與反省。
  • 苟東鋒: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論張載氣學中的「道」與「名」
    然而,此一論斷忽略了儒家對形上學言說問題的獨特理解。大致來看,儒家之「道」是否「可道」並非一個純理論問題,而決定於言者或聽者的德性和修養。就理論現象而言,孔子之後,儒家大量談「道」論「性」,一些儒者還對「道」或「性」何以可言做了深入思考。思孟學派率先通過新形名學的思路對此進行了初步解答,卻依然遺留下若干問題。後來,荀子、董仲舒,尤其是張載則引入氣論,較為全面回答了這些問題。
  • 接觸儒家哲學,領悟「仁」之內涵,升華人生修養
    一場有意義的人生旅行,是少不了對哲學的學習和領悟的。當我們發掘歷史的源頭,我們會發現最早的學問就是哲學,如今眾多的學科都是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的。而儒家哲學作為我國曆朝歷代的國家哲學,在我國歷史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編作為一名哲學系的學生,想和大家聊一聊儒家哲學中的核心思想—「仁」。
  • 解讀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義:仁、恕、通、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精義可以歸納為「仁、恕、通、和」四個字。「和」字以往談得比較多,本文重點討論前三個字。「仁者愛人」是中華民族價值追求的根基,有愛才有家庭、民族、國家的正常生活。按照孔子「泛愛眾而親仁」和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觀念,仁愛從愛親人到愛眾人再到愛萬物,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直到視天下如一家、視世間萬物猶一身。愛可以由近及遠,但不應有阻隔。
  • 學術 | 苟東鋒: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論張載氣學中的「道」與「名」
    然而,此一論斷忽略了儒家對形上學言說問題的獨特理解。大致來看,儒家之「道」是否「可道」並非一個純理論問題,而決定於言者或聽者的德性和修養。就理論現象而言,孔子之後,儒家大量談「道」論「性」,一些儒者還對「道」或「性」何以可言做了深入思考。思孟學派率先通過新形名學的思路對此進行了初步解答,卻依然遺留下若干問題。後來,荀子、董仲舒,尤其是張載則引入氣論,較為全面回答了這些問題。
  • 譯論 | 胡翠娥:「殊德之仁 」與「全德之仁 」 ——海外譯「仁」及其對儒家思想的認識之發展
    二者因其未及深研宋明理學,不審理學家言仁之辯。」在此兩條之外,還有一個可能更加根本的原因,那就是西方早期譯者和論者對「仁」的片面理解和對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消極評價。隨著其譯本在漢學界的廣泛流傳,理雅各對於儒家「仁」的消極評價以及把儒教和基督教相較短長的做法也流風頗遠,「儒教為銀律之教,耶教為金律之教」的說法到二戰前都非常通行。吉瑞德(2011:xiv)認為,「理雅各似乎是西方關於中國、關於儒家的『偉大傳統』和中國人的宗教和缺乏信仰等曲解話語史上的奠基人物。」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道之道,非常道,孔子所體現的「仁」與「道」
    道家和儒家是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它們影響著歷代人們的思想、社會、哲學。《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思想智慧。孔子作為老子的學生,其思想深受老子的影響,《論語》中有關「仁」的思想是道家智慧的深刻體現。
  • 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
    原標題: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新知新覺)   習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仁作為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概念,不是空泛的哲學概念或僵化的倫理教條,而有著深入日常生活的實踐性和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 苟東鋒 | 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論張載氣學中的「道」與「名」
    換言之,儒家的「道」是可「名」的。此點在孔子或許還不明確,在其後學則成為一個突出的現象。孔子歿後,儒家理論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轉折,大量直接談性論道的作品開始出現。除了《易傳》派以外,思孟學派更是一個典型代表。眾所周知,《中庸》開篇即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對於「性」與「道」進行直接的解說。
  • 仁與愛,儒家的體與用
    儒家的思想,和道家、佛家的本質一樣,都涉及兩個根本問題,一是如何修本,二是如何發用。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哲學的根本思維方法。儒家的本是仁,用是愛。仁,每個人心中都有,如道家的道、佛家的智與空。仁之用,是愛。愛什麼?愛自己,愛家人,愛大眾,愛國家,愛天下,愛自然,愛萬物。儒家講,民胞物與,最自然的愛是親情之愛;最偉大的愛是萬物之愛,天下為公,無有私情,亦無私慾私利之追求。但是,生活中,最日常的實踐還是愛人。如何愛一個人,無論他是我們的親人,還是無血緣關係的他人、大眾。
  • 韓星丨董仲舒:天地人三才之道與仁學思想
    老子是以道含三才。《老子》第7章云:「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天能長,地能久;人既已與天地相鼎立,自也應該長且久。怎麼長久?自然是修道立德,與道合一。所以他又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此即說明三才一貫之義是人要效法天道自然。天地萬物都不能違背自然之理,人也不能。
  • 儒家仁孝觀念:孝心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學而篇載: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名若,字子有,魯國人,少孔子三十三歲。「狀似孔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為孔子晚年著名學生。
  • 儒家為什麼把「孝弟」視作「仁」的基礎?
    在《論語》最重要的《學而》篇中,除了孔子的語錄外,還記載了有子、子夏和曾子的話,有人據此認為,《論語》應該是有子和曾子的門人編纂的。《論語》中被稱為「子」的弟子地位都比較高,除孔子之外,曾子和有子的地位顯然是不同於其他弟子的。
  • 莊子對儒家仁、義、禮、樂的批評
    莊子站在「自然」、「無為」的立場,對當時的社會生活規範,尤其是儒家的那套進行批評。在〈知北遊〉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天地之謂也。」而在〈至樂〉也說:「天地無為而無不為也。」
  • 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不要被騙了!
    很多人都認為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但當你問及他們什麼是「仁」的時候他們就莫衷一是,每個人的對仁的理解就千差萬別,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這個命題真的成立嗎?」,我們就會發現問題本身就值得思考。
  • 裡仁思想,儒家「仁」思想的衍生(上)
    仁,作為儒家的基本理念之一,已隨著儒家思想的流傳和鞏固滲人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然而,正是由於其流傳,才面臨著源初面目走樣的危險;正由於其鞏固,才可能導致思想活力的失落。因此,追問仁就並非是多此一舉。同時,這種追問也不僅是出於一種學術研究上的復古愛好和對某個已經過去的歷史事實的無端好奇,而是有其現實意義的。出去困惑,恢復中國傳統思想的活力,才能使國人真正地繼承傳統、據有傳統,從而為過上一種有根基的現實生活、獲得一種有承託的未來憧憬來奠基。仁並非是一種外在的、當下擺在那裡有待認識的現成之物。
  • 國學講堂(49):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仁」學基本內涵: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愛人」,要求將人作為人來看待,人不是奴隸,強調了人有愛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