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為什麼把「孝弟」視作「仁」的基礎?

2020-12-24 超凡博弈

在《論語》最重要的《學而》篇中,除了孔子的語錄外,還記載了有子、子夏和曾子的話,有人據此認為,《論語》應該是有子和曾子的門人編纂的。

《論語》中被稱為「子」的弟子地位都比較高,除孔子之外,曾子和有子的地位顯然是不同於其他弟子的。

有子的地位比較特殊。據說孔子去世後,儒家群龍無首,有子狀若孔子,弟子們因此準備讓他代替孔子,成為儒家的首領。

但是,這一提議最終因曾子不同意而作罷。

即便如此,有子在孔門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在一些大家都難以決斷的問題上,有子的見解甚至比曾子還高明。

有子在孔門之所以重要,還在於他對儒家思想作了總結性的斷言:

「孝弟為仁之本。」

儒家思想特別注重孝弟,孝是指對父母的尊敬,弟是指對兄長的愛戴。儒家思想認為,人只要具有這兩種基本德性,他就不會不是一個好人。

有子的原話是: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意思是:為人孝弟,就不會去犯上,不犯上意味著對尊長的順從;而具有了順從的美德,自然不會去「作亂」。

孝弟為仁之本,本就是基礎的意思。

孝弟是家庭倫理規範,而犯上作亂顯然是涉及政治領域的活動,這段話表明,儒家認為家庭倫理是社會政治活動原則的基礎。

說家庭倫理是政治倫理的基礎,常常被理解為要把家庭倫理中的規則應用到社會政治領域中,其實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

在先秦儒家看來,家庭領域和社會政治領域有內外之別,所謂「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意思是社會政治領域的核心是「義」,不能以家庭倫理原則來處理;

而家庭領域的核心是「恩」,因此不能夠以尋求「公正」的方式來管理家庭事務。

在先秦儒家看來,家庭倫理的核心是孝弟,是基於血緣關係的自然法則,它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是基於親親之愛的,但是,仁不能只是照顧到「家庭」,更要擴展到全社會乃至全宇宙。

這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親親仁民而愛物」。

儒家認為,不孝敬父母、不敬重尊長的人肯定不能成為社會政治領域中的傑出者,但他們並不認為要如孝敬父母一樣地忠誠於君王。

然而,漢代以後的政治發展的趨勢是「移孝為忠」,這也算是對先秦儒家思想的一種誤讀。

相關焦點

  • 儒家仁孝觀念:孝心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學而篇載: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名若,字子有,魯國人,少孔子三十三歲。「狀似孔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為孔子晚年著名學生。
  • 「論語心解」「其為人也孝弟」
    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雷玉佳:這一則的關鍵在於「本」字,也就是「基礎(根本)」。由此看出,孔子核心思想中的「仁」的根本即是「孝弟」,孝順父母、順從兄長。
  • 國學講堂(49):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 讀《論語》有感——以「仁孝關係」為核心的儒家「孝」觀念簡論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儒家經典之一的《論語》就把"仁"作為其思想的核心。據統計,孔子在《論語》中18次提到"孝",提到了與"孝"相關的5個部分,如"父母惟憂其病",即子女在父母生病時要照顧好父母。因此,"孝"是《論語》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仁"與"孝"相互獨立、不可分割的關係中,"孝"表達和傳遞了什麼樣的理念?
  • 焦廣夜聽 | 國學經典《論語》賞析(二):其為人也孝弟......
    9月19日 | 周六 | 晴轉多雲 | 17℃—31℃9月20日 | 周日 | 多雲 | 19℃—29℃《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      朗讀: 李樂觀【原文】1.2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3),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陪孩子讀《論語》-「其為人也孝弟……」
    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後世一些知識分子為了迎合權貴的需要,就把一些有著非常具體含義的話解釋得模稜兩可,比如這句『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他們不先說明『孝弟』的前提是做父母和哥姐的盡到了做父母和哥姐的責任,才能要求小孩和弟弟對他們『孝弟』,他們模糊了這種前提,目的就是幫助那些沒有盡到做父母和哥姐責任的人用這種標準來約束自己的小孩和弟弟,這樣下去,那些不好的父母和哥姐無論做什麼都不會有人來反駁他們了。
  • 論語新解: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孔子弟子,名若。乃孔子晚年所收弟子。孝弟: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人道必根據於人心,加有孝弟之心,才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才可有仁道。有了初心才能道生,雖然這是自然而然的事,但也得益於人們的誘發而促進,也得益於因為人們的養護成全。凡此種種皆是因為學習,不是說有此心就能夠完備此道。為仁之本:仁者,人與人相處之大道。孝順父母善待兄長乃仁之本,人能有孝順父母善待兄長之心,自然能夠有仁心仁道,就像木之生於根。
  • 讀《論語》悟人生:入則孝,出則弟
    讀《弟子規》,不能不提到它的來源基礎,也就是《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內容如下: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為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即悌,對兄長應有的尊敬態度。入,指在家。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汎,同「泛」,廣泛的意思。
  • 仁到底是什麼意思
    《論語》: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與主流的解讀不太相同,尤其對「仁」的理解。常規情況下,對「仁」的理解是對人友善,友愛,但是小編認為不對,原因在於這樣理解把「仁」的含義變狹隘了。如果「仁」當對人「友善、友愛」講的話,那麼「泛愛眾」就已經完全講明白了?所以「仁」的含義不止如此。「仁」是指人的核之芯,是人組成的社會能夠持續存在的核之芯,而沒有道德範疇的含義。所以儒家要將「仁」作為思想核心的研究對象。
  •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弟:[tì] 古同「悌」,孝是對父母,悌是對兄弟姐妹。▲與:語氣詞,表示疑問,感嘆等。好比現在的呢,吧。【譯文一】有子說:「一個人能夠孝順父母,對兄弟、姐妹、朋友有愛,是很少會犯上的。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其為人也孝弟
    1.2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tì),而好犯上者,鮮(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③生。孝弟(tì)也者,其為仁④之本與(yú)!」【譯文】有子說:「他的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好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若說:為人孝敬父母,尊愛兄長,而喜歡冒犯上級的人,很少;不喜歡冒犯上級,而喜歡造反作亂的人,從來沒有;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本建立了,道就產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吧!】
  •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2020-04-21 16: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7.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
    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現在講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與前面學而篇,學而篇裡面所講的,比如說後面講的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的教育,學仁是非常重要。在這一章經裡面,孔子講有下面這幾條。弟子入則孝,弟子就是求學的人,對老師講的,老師稱為師,學生稱為弟子。
  • 你知道儒家所說的仁是什麼嗎?
    在讀儒家的書籍時,很容易被零碎,龐雜與簡要所淹沒,空手而歸,一臉懵逼,這些到底講了個啥?只依稀記得仁義禮智信。今天筆者便將自己的一些心得分享給大家,仁到底是什麼?且將儒家的學問稱之為儒道,儒道主要是闡述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大學》中給了儒道一個綱領,闡述了儒道的目的與修行步驟。其目的為:明明德,作新民,止於至善。其修行步驟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概括來說就是內聖外王,先自己修得儒道,再將儒道推廣到每一個人,從而社會和諧安樂。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孝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字形上方是一個略寫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孩子侍奉老人的樣子。孝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知,孝本義即為善於侍奉父母長輩,表示孝順、孝敬。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為人子女必須要做到的,是人的本能。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
  • 仁和孝針對的是統治者非百姓
    雖然「孝」的提升和孟子、荀子等戰國時代的儒家密切相關,但追溯源頭,還是要從孔子(乃至更早期的思想家)算起。「孝」是儒家思想中最有爭議的一項,尤其是被簡化為「父母對子女的權威」之後。對「孝」的反思在古代中國就沒有停止,最著名的莫過於孔子後代孔融的「父母於子無恩論」——後人卻為孔融造了一則「讓梨」的故事,使他成為「孝悌」的先進,不啻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
  •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節
    全球有三大國際性文化圈,即基督教文化圈、伊斯蘭教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節。日本,屬於儒家文化圈國家,對儒家典籍比較重視。在日本,用漢字造作詞彙或莊重的命名,大多到中國的儒家典籍中去探源取典。體現了深厚的儒學功底和漢字造詞能力。
  • 字裡行間丨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孝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字形上方是一個略寫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孩子侍奉老人的樣子。孝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知,孝本義即為善於侍奉父母長輩,表示孝順、孝敬。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為人子女必須要做到的,是人的本能。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