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世稱「八德」,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其中,孝悌居於重要位置,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美德,已經沉澱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
孝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字形上方是一個略寫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孩子侍奉老人的樣子。孝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知,孝本義即為善於侍奉父母長輩,表示孝順、孝敬。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為人子女必須要做到的,是人的本能。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兩漢時期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舉孝廉」,也將是否孝順親長作為考察、提拔官員的一項重要標準。
悌本義為敬愛兄長,在古代典籍中多寫作「弟」,如《論語》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說文解字》中本來沒有收錄悌字,宋代徐鉉校訂時補充了402個字,將悌納入其中,解釋為「悌,善兄弟也。從心,弟聲」。兄弟常被喻為手足,手足之情、手足情深等詞都是用來形容兄弟之間感情深厚。
孝、悌二字,自古以來就連在一起使用,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儒家極為重視孝悌,並將其作為仁的基礎和根本,在儒家看來,「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有云:「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意思是說以孝悌為本,之後逐步推廣、延伸,最後實現兼愛眾人,以此達到仁愛的境界。
在古人看來,孝悌並非是單方面突出兒女對父母、弟弟對兄長的敬愛與責任,而是強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認為孝與悌都是一種雙向的互動。《禮記·禮運》中明言「父慈子孝」,《墨子·兼愛》也雲「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周易》將「兄兄、弟弟」作為正家之道的重要內容,認為為人兄者應關愛弟弟,為人弟者要敬重兄長,《弟子規》中也有「兄道友,弟道恭」的說法。中國古代還常將孝與忠聯繫起來。《孝經》中說:「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順,故悌可移於長。」意在說明一個人如果在家孝敬父母,那麼也必然忠誠盡責,因而自古便有「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的說法。
古往今來,眾多家族的家規家訓中,都將孝悌作為首要的一則內容來訓誡後世子弟。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的家訓代代流傳,其中說:「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孝友傳家,歷來是王氏家族的傳統,孝友文化為王氏子孫奠定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規範。唐代柳玭為官清廉忠正,其家族河東柳氏是古時著名的世家大族,治家甚嚴,家風淳厚,柳玭所作家訓《誡子弟書》中說:「講論家法,立身以孝悌為基。」可見,將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作為立身處世的基礎,是柳氏家族治家的重要原則。
人生在世,必先做到孝悌二字,這是立身行道的根本,也是涵養良好家風的基礎。(吳宇軒)
多地部署開展脫貧攻堅巡視巡察
顯著優勢是堅定「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