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2021-02-19 中國紀檢監察報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世稱「八德」,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其中,孝悌居於重要位置,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美德,已經沉澱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

孝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字形上方是一個略寫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孩子侍奉老人的樣子。孝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知,孝本義即為善於侍奉父母長輩,表示孝順、孝敬。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為人子女必須要做到的,是人的本能。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兩漢時期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舉孝廉」,也將是否孝順親長作為考察、提拔官員的一項重要標準。

悌本義為敬愛兄長,在古代典籍中多寫作「弟」,如《論語》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說文解字》中本來沒有收錄悌字,宋代徐鉉校訂時補充了402個字,將悌納入其中,解釋為「悌,善兄弟也。從心,弟聲」。兄弟常被喻為手足,手足之情、手足情深等詞都是用來形容兄弟之間感情深厚。

孝、悌二字,自古以來就連在一起使用,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儒家極為重視孝悌,並將其作為仁的基礎和根本,在儒家看來,「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有云:「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意思是說以孝悌為本,之後逐步推廣、延伸,最後實現兼愛眾人,以此達到仁愛的境界。

在古人看來,孝悌並非是單方面突出兒女對父母、弟弟對兄長的敬愛與責任,而是強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認為孝與悌都是一種雙向的互動。《禮記·禮運》中明言「父慈子孝」,《墨子·兼愛》也雲「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周易》將「兄兄、弟弟」作為正家之道的重要內容,認為為人兄者應關愛弟弟,為人弟者要敬重兄長,《弟子規》中也有「兄道友,弟道恭」的說法。中國古代還常將孝與忠聯繫起來。《孝經》中說:「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順,故悌可移於長。」意在說明一個人如果在家孝敬父母,那麼也必然忠誠盡責,因而自古便有「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的說法。

古往今來,眾多家族的家規家訓中,都將孝悌作為首要的一則內容來訓誡後世子弟。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的家訓代代流傳,其中說:「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孝友傳家,歷來是王氏家族的傳統,孝友文化為王氏子孫奠定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規範。唐代柳玭為官清廉忠正,其家族河東柳氏是古時著名的世家大族,治家甚嚴,家風淳厚,柳玭所作家訓《誡子弟書》中說:「講論家法,立身以孝悌為基。」可見,將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作為立身處世的基礎,是柳氏家族治家的重要原則。

人生在世,必先做到孝悌二字,這是立身行道的根本,也是涵養良好家風的基礎。(吳宇軒)

多地部署開展脫貧攻堅巡視巡察

顯著優勢是堅定「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

相關焦點

  •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2020-04-21 16: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字裡行間丨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其中,孝悌居於重要位置,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美德,已經沉澱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孝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字形上方是一個略寫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孩子侍奉老人的樣子。孝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知,孝本義即為善於侍奉父母長輩,表示孝順、孝敬。
  •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者愛人
    然,何為仁哉?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仁呢?有子說:仁的根本在於孝和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冒犯上級的。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 論語正本清源 學而 02章 孝悌與仁的邏輯關係是這樣的
    關於有子,我這裡就不多說了,據說,《論語》就是有子編輯的收錄的,後人也認為有子是最接近孔子的儒學思想的,姑且信之。今人解讀論語,和解讀其它典籍一樣,多從文字訓詁考證入手,而不是從儒學之義理明之,故多有曲解。有子談孝悌。要明白兩個前提。孝是對父母長輩之愛,悌是對兄弟姐妹之愛。這兩種愛基本把家庭的全部成員都包括之。
  • 閒思論語之孝悌仁之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註:有子,名為有若,是孔子的學生之一,位列七十二聖賢。孔子去世後,弟子們思慕孔子,曾將有子推舉為師,後因兩次回答不出弟子的問題而退位。愚見:這句話作為論語中的第二句話,有點道家的味道,同時也是論語中第一次提到仁。
  • 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人倫底蘊:孝悌為仁之本
    原文為:「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的這一論說和價值主張,奠定了古代人倫義理、社會管理和政治治理的思想根基。它既在於指明務本的價值意義,「本立而道生」;又旨在明確孝悌在為仁中的基本地位,「為仁之本」。
  • 孝悌是興起仁義道德教化的根本
    作亂之本,由於好犯上;犯上之本,由於不孝悌」。「為仁」的「為」,是動詞,求的意思。「君子求仁,君子行仁」,而學仁、求仁也都是要學做人。所以「不仁,便不可為人矣'也就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之心,就不能稱之為人。「仁」在《說文解字》上解釋為「從人從二」,是會意字,「言己與人相親愛也」,這就是「仁」的含義。
  • 孝悌仁義 愛之義理
    在《論語》中,孔子主要講究仁、禮、君子和實踐。君子就是仁和禮的體現,而仁和禮需要在實踐中實現與完成。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由此則論語可以看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以前我對孝的理解就是滿足父母的需求,而在《論語》中,孔子對於孝做出了更明確以及更深入的解釋。
  • 西安市第十七期道德講堂:講孝悌 為仁之本
    西安市第十七期道德講堂:講孝悌 為仁之本 發表時間:2014-03-19   來源:西安市第十七期道德講堂:講孝悌,為仁之本  近年來,周至縣以精神文明建設為抓手
  • 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的意思
    今天我們重點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這句古詩文。這句話的重點其實就是「孝悌者也」。這個關鍵詞。「孝悌」,其本意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然後圍繞這個關鍵詞展開論述。人之情,孝父母。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告訴我們羊和鳥都有跪乳和反哺的孝心。作為人,更應該懂得理解和孝順他們。在孝敬父母方面,除了聽父母的教導,當他們年老的時候。還要去主動地承擔家裡的責任,表達我們的孝心。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情。今天,我們學習論語裡面的有個叫有子(孔子的弟子)的學生。他這樣說道,「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
  • 論語:有子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孝的解釋為能夠侍奉父母為孝,能都侍奉兄長為悌。因為人來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所以要孝悌之道。一個人如何做到孝悌,就是要孝養父母的身,順父母的心意。這種人走出社會,求學一定精進,為國打仗必定勇敢捨身。忘死,局官一定清廉,都是孝子行為。
  • 道之道,非常道,孔子所體現的「仁」與「道」
    孔子作為老子的學生,其思想深受老子的影響,《論語》中有關「仁」的思想是道家智慧的深刻體現。「仁」本義是指兩個人之間親近友愛,許慎《說文解字》解說「仁」字說:「仁,親也。從人從二。」其說取《禮記·經解》中「上下相親謂之仁」之義,鄭玄《禮記·中庸》註:「仁,人也,讀如相人耦之人」。阮元謂:「人耦者,猶言爾我親愛之詞也」。
  • 接觸儒家哲學,領悟「仁」之內涵,升華人生修養
    孔子的「仁」具體表現在關愛、同情、關懷下層百姓,但是孔子自身所代表的是舊貴族利益,那孔子關愛奴隸階級的意義何在?我個人認為,孔子去努力的安撫平民與奴隸,並不是真的要對下層階級做到仁至義盡,而是只有為平民帶來安寧,讓他們自願的勞作,毫無怨言的耕作,為這個時代的物質基礎打下堅實的基礎,才可以讓貴族與富民不必為了生計而操勞,可以更加安心的去完成自己的事。
  • 「仁」的思想變遷及其發現
    孔子之仁學就是恢復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以等級制度為特徵的宗法倫理秩序,他試圖借周禮之權威以糾正和阻止大小諸侯們的各種僭越行為,以建立一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社會,在內在精神上,孔子深入人的最基本的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關係中來發現和建構「仁」的精神價值。
  • 仁戰酒:天下大同,何以為「仁」?
    仲弓問」仁「仲弓問仁,孔子的回答卻要比對樊遲所說更複雜一些:「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見大祭。」在孔子看來,仲弓是有成君的潛質的,所以孔子傳授給他的「仁」是治國之道。也正巧貼合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儒家思想。
  • 談談論語中的孝悌之義!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我們學過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於國也》,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孝悌之義」。什麼是「孝」呢?孝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它是一種理念與精神,是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範、傳統美德。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周代將孝道作為人的基本品德。
  • 論語正本為政篇2.7 名實相符,方能領悟儒學義理之精微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幾篇問孝都挺有意思的。皆是出在為政篇。皆是春秋筆法也。以齊家之道言治國之道也。此是其邏輯所在。概國治必先齊家也。這章的微言大義在哪裡呢?一言以蔽之,名實相符也。孝者,名也,養只是孝之一也,亦是名也。而實則在仁也。
  • 《論語》:即使做不成「聖賢、仁人」,做個「君子」也挺好的
    孔子之學說博大精深,而其流傳之道有二:一為口授,一為著述。雖然孔子自雲「述而不作」,卻仍有可資探求其思想的作品流傳下來。其中口授者,即為《論語》。它是自古以來探究孔子思想最重要的典籍。「仁」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若說:為人孝敬父母,尊愛兄長,而喜歡冒犯上級的人,很少;不喜歡冒犯上級,而喜歡造反作亂的人,從來沒有;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本建立了,道就產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吧!】
  • 善讀「論語」1.2: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因此,儘管本章實際上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本章仍然主要是針對有位者,也就是為政者而言的。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本所在。把握了根本,事物才能步入正軌,問題才能得到解決。就像根本牢固,樹木才能枝繁葉茂一樣,只有致力於仁道之本,仁道才能得以踐行。故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可以是有德者,也可以是有位者,因為「德」與「位」本就應當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