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思論語之孝悌仁之本

2020-12-16 一燈亭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通譯(略修改):

有子說:「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頂撞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頂撞上級,卻渴望造反的人,自古以來都是沒有的。君子行事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確立了,事物就會按規律發展。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註:有子,名為有若,是孔子的學生之一,位列七十二聖賢。孔子去世後,弟子們思慕孔子,曾將有子推舉為師,後因兩次回答不出弟子的問題而退位。

愚見:

這句話作為論語中的第二句話,有點道家的味道,同時也是論語中第一次提到仁。

道家崇尚自然,而在我看來,這句話指出的便是人心在習慣性行為中會自然到達的狀態。一個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家庭環境和和美美,自然也不會想著去和上級對著幹,更不用說造反了。

而一般人若要受人尊敬,自然需要在德行方面多注意,見賢思齊即是也。有子的話很有意思,先是說了君子的高在何處,所務者本,一家之本在家風,一地之本在風俗。君子所為,是可以引領一片區域的人心向善的。再補上一句,搞不清楚也沒關係,儒家的本,就是仁字,而仁的本,我想大概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做好了這點,自然也可以說是君子了。

我個人覺得,這句話似乎不難做到。

武無第二,文無第一。評論交流,亦為學趣。

相關焦點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兩漢時期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舉孝廉」,也將是否孝順親長作為考察、提拔官員的一項重要標準。悌本義為敬愛兄長,在古代典籍中多寫作「弟」,如《論語》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說文解字》中本來沒有收錄悌字,宋代徐鉉校訂時補充了402個字,將悌納入其中,解釋為「悌,善兄弟也。
  •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2020-04-21 16: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者愛人
    然,何為仁哉?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仁呢?有子說:仁的根本在於孝和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冒犯上級的。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 論語正本清源 學而 02章 孝悌與仁的邏輯關係是這樣的
    關於有子,我這裡就不多說了,據說,《論語》就是有子編輯的收錄的,後人也認為有子是最接近孔子的儒學思想的,姑且信之。今人解讀論語,和解讀其它典籍一樣,多從文字訓詁考證入手,而不是從儒學之義理明之,故多有曲解。有子談孝悌。要明白兩個前提。孝是對父母長輩之愛,悌是對兄弟姐妹之愛。這兩種愛基本把家庭的全部成員都包括之。
  • 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人倫底蘊:孝悌為仁之本
    知為仁之本在於孝悌,則從孝悌做起,就會取得人倫管理和政治治理等事半功倍的效驗。以孝悌為仁之本,既是知本求本之智,又是把握關鍵之智。有此智慧支撐,就能舉重若輕。本立道生,要在務本。立本而務本,就是道術、路徑之道。達致一定目的或目標,必要有應採取的最佳路徑,以及當採用的合理道術。
  • 字裡行間丨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兩漢時期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舉孝廉」,也將是否孝順親長作為考察、提拔官員的一項重要標準。悌本義為敬愛兄長,在古代典籍中多寫作「弟」,如《論語》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 閒思論語之三省吾身
    意思就是在獨處之時一定要保持謹慎。慎獨的原因,就在於一個人獨處之時,沒有外界影響,沒有什麼監督,反正只是在一個地方,與世隔絕那麼一下下,走出去之後,裡面曾經發生了什麼,天知地知而已。這種時候,恰恰是最能看見自己本心的時候。因為你可以很自然的感受到自己對某件事物最直觀的想法,於是,就可以以此反推,並對自己的本心進行反思。
  • 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的意思
    今天我們重點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這句古詩文。這句話的重點其實就是「孝悌者也」。這個關鍵詞。「孝悌」,其本意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然後圍繞這個關鍵詞展開論述。人之情,孝父母。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告訴我們羊和鳥都有跪乳和反哺的孝心。作為人,更應該懂得理解和孝順他們。在孝敬父母方面,除了聽父母的教導,當他們年老的時候。還要去主動地承擔家裡的責任,表達我們的孝心。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情。今天,我們學習論語裡面的有個叫有子(孔子的弟子)的學生。他這樣說道,「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
  • 孝悌是興起仁義道德教化的根本
    作亂之本,由於好犯上;犯上之本,由於不孝悌」。「為仁」的「為」,是動詞,求的意思。「君子求仁,君子行仁」,而學仁、求仁也都是要學做人。所以「不仁,便不可為人矣'也就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之心,就不能稱之為人。「仁」在《說文解字》上解釋為「從人從二」,是會意字,「言己與人相親愛也」,這就是「仁」的含義。
  • 孝悌仁義 愛之義理
    在《論語》中,孔子主要講究仁、禮、君子和實踐。君子就是仁和禮的體現,而仁和禮需要在實踐中實現與完成。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由此則論語可以看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以前我對孝的理解就是滿足父母的需求,而在《論語》中,孔子對於孝做出了更明確以及更深入的解釋。
  • 道之道,非常道,孔子所體現的「仁」與「道」
    孔子作為老子的學生,其思想深受老子的影響,《論語》中有關「仁」的思想是道家智慧的深刻體現。「仁」本義是指兩個人之間親近友愛,許慎《說文解字》解說「仁」字說:「仁,親也。從人從二。」其說取《禮記·經解》中「上下相親謂之仁」之義,鄭玄《禮記·中庸》註:「仁,人也,讀如相人耦之人」。阮元謂:「人耦者,猶言爾我親愛之詞也」。
  • 西安市第十七期道德講堂:講孝悌 為仁之本
    西安市第十七期道德講堂:講孝悌 為仁之本 發表時間:2014-03-19   來源:西安市第十七期道德講堂:講孝悌,為仁之本  近年來,周至縣以精神文明建設為抓手
  • 接觸儒家哲學,領悟「仁」之內涵,升華人生修養
    ,可見禮才是仁的彰顯和外化。通過對底層百姓的仁,才能更好的讓他們服從於禮。在這裡小編並不是要批判孔子「仁」之虛偽性,而是要表明: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深知如何讓社會秩序最快的恢復到之前西周的禮樂制度上來。
  • 談談論語中的孝悌之義!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我們學過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於國也》,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孝悌之義」。什麼是「孝」呢?孝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它是一種理念與精神,是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範、傳統美德。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周代將孝道作為人的基本品德。
  • 佛教 孝悌之道是為人的根本,非止儒家,佛門亦重孝道!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閒。身在關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憨山.德清大師什麼叫閉關?什麼叫守關?什麼叫關中?什麼叫關內?什麼又叫關外?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孔子有個學生叫有若。但能被稱為「有子」說明他在孔夫子的學生裡,學習成績是非常好的!因為「子」是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有德行,有智慧,甚至有謀略的人的尊稱。
  • 論語:有子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因為人來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所以要孝悌之道。一個人如何做到孝悌,就是要孝養父母的身,順父母的心意。這種人走出社會,求學一定精進,為國打仗必定勇敢捨身。忘死,局官一定清廉,都是孝子行為。有子有子開始說,其為人也孝悌,結尾其為仁之本與?
  • 閒思論語之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通譯:子禽問子貢問:夫子到了這些諸侯國,一定會去了解那個國家的政治情況,是夫子向他們提出了請求呢?還是他們向夫子提出了請求呢?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若說:為人孝敬父母,尊愛兄長,而喜歡冒犯上級的人,很少;不喜歡冒犯上級,而喜歡造反作亂的人,從來沒有;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本建立了,道就產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吧!】
  • 「仁」的思想變遷及其發現
    再如,鄭子產問政於然明,然明答曰:「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鄖公辛之弟欲殺楚昭王,鄖公辛以「乘人之危,非仁也」予以阻攔;晉文公面對子犯建議伐秦,文公以秦穆公曾有恩於己,以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予以拒絕。這裡的「仁」都是就統治者或「君子」「仁者」的行為或美德而言的,是從道德的層面來界定的。
  • 一家《論語》|1.2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萬事從頭來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注釋】有子,有若,孔子的弟子。為人,本章指的是做官的人,詳見附錄。【一家之言】在本章中第一次出現的「仁」,是《論語》中的重要內容,涉及到的篇章很多,本章只做初步的講解,後文會根據不同的篇章做出相應的解釋。仁的概念不是孔子首創的,卻是經過孔子之手提煉升華以及推而廣之的。仁的造字含義是兩個及其以上的人,指的是群體中的人們相互的人際態度,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處在兩人及兩人以上的群體中時,以何種態度去同他人交際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