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正本清源 學而 02章 孝悌與仁的邏輯關係是這樣的

2020-12-22 易經通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這一章首先要明白的是,這是有子說的。關於有子,我這裡就不多說了,據說,《論語》就是有子編輯的收錄的,後人也認為有子是最接近孔子的儒學思想的,姑且信之。

今人解讀論語,和解讀其它典籍一樣,多從文字訓詁考證入手,而不是從儒學之義理明之,故多有曲解。

有子談孝悌。要明白兩個前提。孝是對父母長輩之愛,悌是對兄弟姐妹之愛。這兩種愛基本把家庭的全部成員都包括之。所以,孝悌著意於愛。這是其一。

其二,有子之所以首先言孝悌,是因為符合儒家一個重要的原則,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邏輯推進。修身就是立己之道。立己之後則由己推人,立己達人。而最先開始者,莫過於家庭之成員,乃最容易接觸最常見之人。

明白這兩大前提,解讀本段話就基本不會犯多大毛病。

最可笑的是有人看到犯上作亂這個成語,不知道從哪本書哪本小說哪個電視劇得來的經驗,便大聲呼喊,不得了啦,儒家這是培養奴才啊,不讓人犯上作亂啊。

這是多麼熟悉的話語與語調,有個共同點,非蠢即壞。

仁立足於善,至善是仁的核心要義。愛則是善主要內容。君子出發點在於由己推人。是也要他人能和自己一樣,修身立己。從而一步步擴大影響,直至天下平。這個平是言人之思想道德可以齊於一。平就是齊於一。大同社會也莫過於此。

因此,犯上作亂不是君子首選之道。而是著眼於影響改造他人。

至於這個犯上之上要是個混蛋咋辦,這不是本段話討論的主旨。本段話首先強調的是立己。

所以,緊接著下句就自然而然地出來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這個本就是以人而言就是仁,也是愛。那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又是什麼呢?顯然是修身。這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所以君子個人立己之本在於仁或者愛。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則在於先立己。己不立,則不能齊家乃至平天下。

而這個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本段話所言的道生。本之用就是道。易經言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道也就是陰陽消長之道。

而本立而道生之道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道路就是這樣走的。先修身立己,然後一步步的擴大影響範圍,以點帶面,最後天下平。這就是道路。

中庸之道就是用中之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當然也是君子之本。時中和此處的務本意思差不多。

可見,讀論語也罷,還是其它儒學也罷,要會通。要明白概念背後的邏輯關聯。唯有此,才能真正明悟聖人之義,其潔淨精微之處也可一目了然。萬萬不可望文生義,以己之所謂的不健全的經驗學識來妄揣聖意。這會鬧笑話的。

最後一句話,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鬧的笑話也是不少的。

首先,此處的為乃是動詞,和道德經得道之為物的為一個意思。此處為仁就是行仁。並不能簡單翻譯成,孝悌難道不就是仁的本嗎?而是應該翻譯成孝悌,這不就是行仁的本嗎。

一字之差,意思大不相同。因為孝悌是行為動作,雖然其本質是愛,但只是愛的一個表現。換言之,孝悌也只是仁的一種表現。並不是仁的本。而是行仁的本。仁就是本。行仁首先可從孝悌開始,從家庭開始。這是這裡這個本的意思。

在家庭行仁就是從孝悌開始。

這是本段話主要大旨。

相關焦點

  • 《論語》學而篇(上)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 《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2020-04-21 16: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論語:有子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前後不一致,但以各種考據本皆認為古代「人」與「仁」通用,故仁當人字解,這個說法是可以說得過去的。但「仁」與「人」古同,典籍是有這種情況,一段文理,古今兩個字是不多見的。但是這一章有學而篇來,而且排在第二部分,就是告訴人們到底要學什麼?
  • 中庸的思想淵源,以及與仁、中和的關係
    特別是「中庸」與儒家核心思想「仁」的關係、與「至德」與「中和」這些儒家哲學重要範疇的關係很難統貫起來。因此把這些基本範疇梳理清楚是學習儒家哲學入門之基。02中庸與仁的關係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 一起學《論語》1.17 學而篇第一總結
    凡十六章。《論語註疏》曰:此篇論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國之法、主友之規,聞政在乎行德,由禮貴於用和,無求安飽以好學,能自切磋而樂道,皆人行之大者,故為諸篇之先。既以「學」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須學也。張栻曰:此篇列於魯論之首,所記大抵皆欲學者略文華、趨本實,敦篤躬行,循序而進,乃聖人教人之大方。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黑格爾讀過《論語》的德文譯本(耶穌會士所譯),他把《論語》與西方歷史上一些思想家的著作做比較,給予這樣的評價。他對《論語》的認識只是憑藉不嚴謹的譯本,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訓,而沒有觸及《論語》思想深層,未能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的思想結構,這造成了對《論語》思想的誤解和貶低,需要我們正本清源,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主體是仁學。
  • 論語 | 學而篇第二
    作亂:亂、謂逆理反常之事。務本:務,專力也。本,猶根也。亦始義。本立而道生:孔子之學所重最在道。所謂道,即人道,其本則在心。人道必本於人心,加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本立而道生,雖若自然當有之事.亦資於人之能誘發而促進之,又貴於人之能護養而成全之。凡此皆賴於學,非謂有此心即可備此道。為仁之本:仁者,人群相處之大道。
  • 【論語】學而篇 第一篇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對這一章評價很高,認為它是「道之門,積德之本」。這一章的這三句話,大家很熟悉。歷史解釋是:學習後經常複習練習,不開心等。三句話,一句話一個意思,句前句後沒有連貫性。
  • 論語全文翻譯(完整)1--值得收藏
    《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原文】1?1 子曰①:「學②而時習③之,不亦說④乎?有朋⑤自遠方來,不亦樂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慍⑧,不亦君子⑨乎?」【注釋】①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首先,這種愛是從「親親」(愛親人)開始的,所以孝悌是「仁之本」;其次,是廣泛地愛他人,即「泛愛眾,而親仁」。對他人的愛,主要表現為「忠恕」。「忠恕」的意思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總之,孔子的「仁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推近及遠的愛。二,「克己復禮為仁」。「克己」是一種修養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慾,又包括提高理性思維能力。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其中,孝悌居於重要位置,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美德,已經沉澱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孝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字形上方是一個略寫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孩子侍奉老人的樣子。孝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知,孝本義即為善於侍奉父母長輩,表示孝順、孝敬。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為人子女必須要做到的,是人的本能。
  • 孝悌是興起仁義道德教化的根本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集*(本文共1619 字,閱讀大約5 分鐘)「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在《四書蕅益解論語點睛補註》上也有一段註解,我們把這一段註解也學一學:他說「為仁,正是為人;不仁,便不可為人矣。
  • 逐字逐句講論語——「仁」是分親疏的愛人,也是真誠和言行一致
    上一期我們的逐字逐句講《論語》內容中,給大家介紹了《論語》提綱掣領的開篇三句話,我們知道了孔子是主張寓教於樂的,也了解了「朋」與「友」的關係以及「君子」代表的是孔子的理想人格。今天我們,再來看《學而篇》的後兩句話。
  • 蘭若《論語》第二輪共背 學而篇第2-1章 1月4日(第2天)
    我學了《論語》後仔細觀察過,當父母和我講話的時候,我們是什麼心理?通常一般狀態,當媽媽告訴我:你這個東西應該這樣擺放,你和別人要如何相處,你要如何教育孩子,你應該注意身體,你應該這樣,應該那樣的時候,我心裡想的是這些我還能不會不懂嗎。
  • 必背64篇古詩文鑑賞|​《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論語 · 學而篇 第一
    《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
  • 論語分享|學而篇第一 1.2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今天學習的這段話是: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鮮[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yú]?
  • 道之道,非常道,孔子所體現的「仁」與「道」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思想智慧。孔子作為老子的學生,其思想深受老子的影響,《論語》中有關「仁」的思想是道家智慧的深刻體現。「仁」本義是指兩個人之間親近友愛,許慎《說文解字》解說「仁」字說:「仁,親也。從人從二。」其說取《禮記·經解》中「上下相親謂之仁」之義,鄭玄《禮記·中庸》註:「仁,人也,讀如相人耦之人」。
  • 「三年之喪」中「仁」學的一體兩面 ——形與思的辯證統一
    筆者將這種從每個人的心理出發去思考人性人情稱之為「仁思」。這種「仁思」是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的,也是被眾人所理解的,所以其具有一種普遍性,所以孔子才會說:「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論語·陽貨》]。事實上,人性人情是有多種的,在這裡孔子著重討論的是人性人情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這種人性人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孝」。可見孔子將「孝」當做「仁思」的核心,佔有很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