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這一章首先要明白的是,這是有子說的。關於有子,我這裡就不多說了,據說,《論語》就是有子編輯的收錄的,後人也認為有子是最接近孔子的儒學思想的,姑且信之。
今人解讀論語,和解讀其它典籍一樣,多從文字訓詁考證入手,而不是從儒學之義理明之,故多有曲解。
有子談孝悌。要明白兩個前提。孝是對父母長輩之愛,悌是對兄弟姐妹之愛。這兩種愛基本把家庭的全部成員都包括之。所以,孝悌著意於愛。這是其一。
其二,有子之所以首先言孝悌,是因為符合儒家一個重要的原則,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邏輯推進。修身就是立己之道。立己之後則由己推人,立己達人。而最先開始者,莫過於家庭之成員,乃最容易接觸最常見之人。
明白這兩大前提,解讀本段話就基本不會犯多大毛病。
最可笑的是有人看到犯上作亂這個成語,不知道從哪本書哪本小說哪個電視劇得來的經驗,便大聲呼喊,不得了啦,儒家這是培養奴才啊,不讓人犯上作亂啊。
這是多麼熟悉的話語與語調,有個共同點,非蠢即壞。
仁立足於善,至善是仁的核心要義。愛則是善主要內容。君子出發點在於由己推人。是也要他人能和自己一樣,修身立己。從而一步步擴大影響,直至天下平。這個平是言人之思想道德可以齊於一。平就是齊於一。大同社會也莫過於此。
因此,犯上作亂不是君子首選之道。而是著眼於影響改造他人。
至於這個犯上之上要是個混蛋咋辦,這不是本段話討論的主旨。本段話首先強調的是立己。
所以,緊接著下句就自然而然地出來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這個本就是以人而言就是仁,也是愛。那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又是什麼呢?顯然是修身。這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所以君子個人立己之本在於仁或者愛。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則在於先立己。己不立,則不能齊家乃至平天下。
而這個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本段話所言的道生。本之用就是道。易經言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道也就是陰陽消長之道。
而本立而道生之道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道路就是這樣走的。先修身立己,然後一步步的擴大影響範圍,以點帶面,最後天下平。這就是道路。
中庸之道就是用中之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當然也是君子之本。時中和此處的務本意思差不多。
可見,讀論語也罷,還是其它儒學也罷,要會通。要明白概念背後的邏輯關聯。唯有此,才能真正明悟聖人之義,其潔淨精微之處也可一目了然。萬萬不可望文生義,以己之所謂的不健全的經驗學識來妄揣聖意。這會鬧笑話的。
最後一句話,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鬧的笑話也是不少的。
首先,此處的為乃是動詞,和道德經得道之為物的為一個意思。此處為仁就是行仁。並不能簡單翻譯成,孝悌難道不就是仁的本嗎?而是應該翻譯成孝悌,這不就是行仁的本嗎。
一字之差,意思大不相同。因為孝悌是行為動作,雖然其本質是愛,但只是愛的一個表現。換言之,孝悌也只是仁的一種表現。並不是仁的本。而是行仁的本。仁就是本。行仁首先可從孝悌開始,從家庭開始。這是這裡這個本的意思。
在家庭行仁就是從孝悌開始。
這是本段話主要大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