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學而篇第二

2021-02-19 慈懷書院


點擊上方綠標  收聽葉子領讀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他的為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乃孔子晚年來從學者。

孝第: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好犯上者鮮矣:上,指在上位者。犯,幹犯。好,心喜也。鮮少義。

作亂:亂、謂逆理反常之事。

務本:務,專力也。本,猶根也。亦始義。

本立而道生:孔子之學所重最在道。所謂道,即人道,其本則在心。人道必本於人心,加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本立而道生,雖若自然當有之事.亦資於人之能誘發而促進之,又貴於人之能護養而成全之。凡此皆賴於學,非謂有此心即可備此道。

為仁之本:仁者,人群相處之大道。孝弟乃仁之本,人能有孝弟之心,自能有仁心仁道,猶未之生於根。孝弟指心,亦指道。行道而有待於心則謂之德。仁亦然,有指心言,有格遵言,有指德言。內修於已為德,外措施之於人群為道。或本無為字。或說以為仁連讀,訓為行仁,今不從。

按:《論語》有子、曾子二人稱名,或疑《論語》多出此兩人之弟子所記,或是也。孟子謂「子夏、子張、子遊,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於孔子事之,曾子不可而止。」則有子固曾為孔門弟子所推服。《論語》首篇次章,即述有子之言,似非無故而然。

孔子教人學為人,即學為仁。《論語》常言仁,欲識仁字意義,當通以論語》全書而細參之。今試用舉其要。仁即人群相處之大道,故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然人道必本於人心,故孟子又曰:「仁,人心也。」本於此心而有此道。此心修養成德,所指極深極廣。由其最先之心言,則是人與人間之一種溫情與善意。發於仁心,乃有仁道。而此心實為人性所固有。其先發而可見者為孝弟,故培養仁心當自孝弟始。孝弟之道,則貴能推廣而成為通行於人群之大道。有子此章,所指淺近,而實為孔門教學之要義。

首先就講到孝悌,是人的根本,仁孝是孔子學問的基本。但是,「孝悌」就是孔家店要被人打倒的「罪狀」之一。

為什麼孝悌會成為被打倒的「罪狀」之一呢?這要先知道一件事,就是司馬遷作《史記》是一件大事。他當時對漢武帝有些作法是反感的,但又不能不服從。服從嗎?在良心上又不安,他就作《史記》,將自己的思想,容納到《史記》中去。如記帝王的事,稱為本紀,而他將未做皇帝的項羽也列到本紀中去,就是暗示漢高祖與項羽,一個是成功的英雄,一個是失敗的英雄。又如《史記》中「世家」本來是記載諸侯和大臣的事,而孔子不是諸侯,也列入世家,司馬遷的意思,是孔子有千秋的事業,說孔子的言行思想,影響將及於千秋後世,所以將他列入世家。

孔子思想言行表現在書本上的有多處,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為《春秋》,他著《春秋》後最重要的兩句話是「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千古以來,這兩句話各有各的解釋,都非常曖昧,到了我們這種時代搞清楚了。為什麼呢?自從民主時代以來,大家都罵孔子幫助專制皇帝,因為專制皇帝的思想和制度,用了孔子「尊君」這一部分思想精神,後來我們打倒他,也就認為他是這樣的。現在再讀《春秋》,再研究孔子思想,不是這樣一回事了,而是另有一番道理。

第二點我們講到孝悌,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講到這裡我要說兩個現實故事。

十多年前,有一個哈佛大學博士班的學生,跟我作中國文化的論文,他回國之前,我囑他回到美國去提倡中國文化的孝道,他說很難。我告訴他這是千秋事業,不是現世功業,告訴他孝道是什麼東西。我說,中國人談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對的,父親對兒子付出了慈愛,兒子回過頭來愛父親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對弟弟好,弟弟自然愛哥哥。我們後來講孝道:「你該孝,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說法有問題,天下的確有些「不是的父母」,怎麼沒有「不是的父母」呢?這不是孔孟的思想,是別人借用孔孟的帽子,孔家店被人打倒,這些冤枉罪受得大了。

且看世界上的生物——人也是生物,中國道家過去叫人為「倮蟲」——不帶毛的光光的蟲。人號稱萬物之靈,是人自己在吹,也許在豬、牛、狗、馬看起來,人是萬物中最壞的了,「專吃我們豬、牛、狗、馬」,這是立場不同。拿生物學的思想,從另外一個觀點來說,「倮蟲」與其他生物是一樣,人之所以與其他生物不同,就是加上人文文化。由此可知文化的可貴。

為什麼講這個道理?世界上凡是動物,豬、牛、狗、馬、雞、鴨等等,都是一樣的,以母雞保護小雞的現象來看,可見世界上最偉大的是母性。等孩子帶大了,走開了又各不相顧。各種動物都是一樣,人原來何嘗不是這樣,但人現在為什麼不會這樣?於是談到人文文化的教育來了。

西方人常自稱為十字架的文化——愛下一代。大家知道,美國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商場(等於賭場),老年人的墳場。到現在為止,西方文化的結晶就是如此,只知道愛下一代,下一代長大了,結婚了,就是夫婦。對父母、兄弟、姊妹都不管了。由男女變成夫婦,而家庭,而社會,而國家,橫著向世界發展,又下而愛孩子。就這樣循環下去。他們自認為是十字架的文化,我看這個十字架斷了,是丁字架的文化,因為沒有上半截了。我這樣說他們也許不承認。但是談自然科學,他們可以把我們當學生,談到人文文化,他們作我們的學生還不夠。美國立國才兩百年,我們有五千多年歷史,談到人文文化,靠經驗而來,尤其中國歷史,多少失敗,多少破碎,一直到現在,才完成了這個文化系統。當然他們不承認十字架文化沒有上面,因為上面有上帝。但卻看不見,摸不著,誰相信呢?姑且承認有上帝,但是由人到達上帝的橋梁,在中國文化有孝。「孝」是什麼呢?就是他們西方文化叫的「愛」,也就是回過來還報的愛。就是說父母好比兩個朋友,照顧了你二十年,如今他們老了,動不得了,你回過來照顧他,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這裡,假使一個人連這點感情都沒有,就不行。

那麼西方文化有沒有這個愛呢?絕對有,只是生活的方式不同而已。父母到子女家,儘管要事先寫信給子女,使他得準備,子女還是會思念父母的。又如祭祖宗,西方人不一定清明節掃墓,但到了墳場,在親人的墳墓前,悲哀的情緒是一樣的,只是表達方法不同而已。遺憾的是,外國人沒有把「孝道」在文化上培養起來的心理建設。

「孝」的問題解決了。什麼叫作「弟」呢?「弟」就是兄弟姊妹的友愛。中國的五倫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中四倫都講得通,為什麼加朋友這一倫?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特點。朋友在五倫的思想上也佔一席,為什麼呢?有時候有許多話,許多心情和苦痛,上不可以對父母,下不可以對妻兒講,只有找朋友講,所以朋友為五倫之一。朋友是一種感情的結合,這是中國文化的特殊處,這個「弟」就包括了對兄弟、姊妹,一直到朋友,伸展到社會的友情。

說到這裡,又一個故事來了。五六年前,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來訪問,他問了好幾個問題,中間他提到一個問題,他非常佩服我們《大學》一書的思想,「但是《大學》思想有一個問題」,他說:「我是一個社會學教授,而《大學》中有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間沒有社會思想,這是個遺憾。」我聽了哈哈大笑,然後告訴他,《大學》思想包含有社會思想在內,其中「齊家」即是社會思想。中國「齊家」的家,不是到教堂中一結婚就成了家的家,那是西方文化小家庭制度的家。過去的中國文化是大家庭制度,有宗族、有祠堂,所謂五世同堂,聚族而居。大家庭固然有許多小毛病,但也有它的好處,像宗族的發展,即由此而起,這是孝道的精神。大家庭制度假使不破壞,西方思想在當年也打不進來,因此,我要重複說一句,「齊家」的「家」就是社會。大家庭制度,是值得必須要研究的。

又如江西人稱「老表」,是最親切、最好的稱呼。其由來是古時候戰亂,江西人很多移民到湖南,許多年後,年輕的後代,還回到江西掃墓,而留在江西的後代子孫,以為是祖宗墳墓被他人誤祭或盜葬,次年預先守候,兩方相見,論起家族上代淵源,認出是表親關係來,而稱「老表」。這個「老表」就說明了宗法社會對血統、家族的重視。如以西方制度電氣化的小家庭,來看我們「大家族」的「齊家」,豈不是大笑話?

把這幾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再來看這裡的書就懂了。有子是誰呢?有子名有若,孔子的學生,字子有,少孔子四十三歲,孔子死後,學生們懷念孔子,因有子的學問好,曾請他上堂講課。所以孔門弟子編這一篇書時,立即提出有若的話,因為當時他等於一個助教,先由他講。他說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看這個人能否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姊妹、朋友是否友愛。

「而好犯上者鮮矣」,犯上就是搗亂——「孝悌」的人有深厚的感情,這種人是不好搗亂的。

這點我們要注意,有人是反對溫情主義的。他們為什麼要反對孔孟思想?因為他們不相信世間這種感情力量。中國文化中的「感情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宗族的力量最大。所以由「友道」形成的這套結合,我名之為「特殊社會」,就是後世所講的幫會。我國的幫會,從秦、漢以來,唐、宋、元、明、清,歷代一直都有。曾經有人說,中國的農民與知識分子一結合,就會發生變亂。這說法我不同意,我認為中國過去的農民最乖了。他們只要能安居樂業,國泰民安,少找麻煩,有口青菜豆腐飯吃就好了。中國怕的是半農民,不是真農民。中國知識分子與特殊社會一結合,社會就會亂。但是這種特殊社會非常講仁義之道。這種特殊社會包括孔子、墨子、遊俠三種思想的結合,在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力量很大,但是他們凡事是訴諸情感的。所以我們要看清楚他們所打擊的,就是我們固有的好東西。至於應該如何去發揚光大,這是另一個問題。

所以有子說,一個人有真性情,就不會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的,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人有分寸、有限度。

因此,大家要知道學問的根本是什麼呢?「君子務本」。文學好,知識淵博,那是枝節的,學問之道在自己作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內心的修養。所以「本立而道生」,學問的根本,在培養這個孝悌,孝悌不是教條。換句話說,培養人性光輝的愛,「至愛」、「至情」的這一面,所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他說這個是「仁」的本。

《論語譯註》楊伯峻

《論語新解》錢穆

《論語別裁》南懷瑾

《論語300講》 傅佩榮

*朗讀:葉子,《論語》愛好者,朗讀愛好者,感謝您關注慈懷書院,讓我們一起,在國學經典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收聽《論語》共讀課哦!

相關焦點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0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sōu]哉?」以這三點觀人,放在《為政》篇中,就是知人勵品的重點所在。 錢穆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先生說:「要觀察他因何去做這一事,再觀察他如何般去做,再觀察他做此事時心情如何,安與不安。如此般觀察,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
  • 【論語】學而篇 第二篇
    【評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本章再次提及這個問題。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於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閒暇時間和餘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孔子辦教育,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
  • 《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 一起學《論語》1.17 學而篇第一總結
    ▲雙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隨時翻閱一起學《論語》課程啟動至今,學而篇已學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講義全貌、誦讀卡、原文誦讀、線上學習交流已全然呈現,今複習本篇並組織語音串講一次一起學《論語》1.17學而篇總結
  • 論語分享|學而篇第一 1.8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第二,要不斷學習,只要學習,就會明白事理,不會固執己見。第三學當以忠信為主,作為一個社會的人無忠信則不能立身。第四,不與道不同志不合的人交朋友,因為不利於自己上進。第五,有過錯不怕改正,即使再艱難,也要改,這是正身的必要。
  • 《論語》學而篇(上)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論語 | 學而篇第一
    《論語》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單稱子僅一見。學:誦,習義。凡誦讀練習皆是學。舊說:「學,覺也,效也。後覺習效先覺之所為」謂之學。然社會文化日興,文字使用日盛.後覺習效先覺,不能不誦讀先覺之著述測二義仍相通。時習:此有三說。一指年歲言。古人六歲始學識字,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節,十歲教書寫計算,十三歲教歌詩舞蹈,此指年為時。二指季節言。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原文】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③,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6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2.16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加入《論語》學習群請添加微信:huahua0020往 期 回 顧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0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1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2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3論語分享|
  • 《論語心得·學而篇》1:學習是快樂的事情
    論語是一部講人生價值觀的著作。人生價值觀有很多方面,那麼論語從哪裡切入呢?我很佩服編著論語的人,他很得孔子的思想精髓,因為它開篇就講學習的方法。學習是立德之本。一切的行為、思想都是從學習而來。論語的切入點是學習,講學習的開篇是講學習的快樂——這的確是非常重要的,可謂精準打擊。快樂是學習的動力,只有在學習中得到快樂的人才會持續不斷地學習。
  • 「賢賢易色」到底該怎樣解釋——《論語學而篇第一七》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錢穆譯】子夏說:「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其好色之心,奉事父母能盡力,事君上能奉身盡職,交朋友能有信,這樣的人,縱使他自謙說未經學問,我必說他已有學問了。」
  • 論語 · 學而篇 第一
    】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
  • 《論語》筆記——「學而」篇總第八則
    《論語》筆記——「學而」篇總第八則    本則「論語」其實就是悄悄話,是孔子平時私下地對個別學生耳提面命的人生「秘籍」,不能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生哲學
  • 孔子的課堂——《論語·學而篇》親子班(二期) 課程回顧
    這個國慶假期,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家長及孩子,會聚恆南書院,共同研讀《論語》「學而篇」,吟誦「學而篇」,演繹「學而篇」,用自己的生活體會驗證「學而篇」,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意義深遠的學習體驗。每天的清晨,由禪堂靜心開始,吐故納新,吟誦「學而篇」。
  • 【微課】讀《論語》,寫心得(一) 《學而篇》上 李燕
    寫在前面的話:      我在2004年開始學習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那時忽然發現我四年的大學生活中
  • 論語:學而篇第十六篇
    富而好禮者也說的是雖然很有錢但是你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是:像玉器那樣不斷打磨,子貢跟孔子說我們現在的狀態就是我說了一個境界,老師你給我一個更高的境界,不斷的教學相長。這篇告訴我們人生的境界是在不斷進步的,我們要多去讓更厲害的給我們更高的境界。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以學拉開孔門的大幕,彰顯學在孔門中的位置。設立仁為最高的精神目標,以學問的方式追求至道,創萬世師表,開立學門,大批量地為社會培養人才,敦化社會風氣,有志的君子因之而獲得立身處世行道的理論依據和道義支持,這都是孔子的貢獻,也是《論語》以學而開篇的宗旨。
  • 《多寶一家人》第二季「智慧論語篇」,今年年底播出
    隨著《多寶一家人》第一季「新二十四孝篇」在全國的熱播,山東豆神動漫有限公司所設計的「多寶」便成為了自帶弘揚和傳播祖國優秀文化屬性的IP。2019年年底,《多寶一家人》第二季「智慧論語篇」也即將在全國播出。
  • 《論語 學而篇》解析:到底學什麼,該如何學?最終為了什麼?
    大家從小就開始接觸傳統教育,像《論語》、孔子、孟子等等,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論語》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載體,是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 感悟《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篇第二》「學」,有人翻譯為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被欺騙。論語開端即講「學」,這個學不僅是讀書的意思,因為現代人讀的書太雜,很多隻算是一種娛樂行為,談不上是學,《論語》中早就為「學」下過了定義,是一種人性境界的不斷提高,如果達不到這一點,也談不上學!學了,在心中有個問號,為什麼要這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不會被欺騙,所以孟子也說:「盡信書,不如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