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學而篇》解析:到底學什麼,該如何學?最終為了什麼?

2020-12-08 佳沛文化漫談

大家從小就開始接觸傳統教育,像《論語》、孔子、孟子等等,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論語》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載體,是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學習經典既可以修身養性,又可增智廣識,還可立德勵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學習《論語 學而篇01》到底學什麼,怎樣學。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到的東西按時去溫習和練習,不也很高興麼?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麼?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麼?」

【解析】

學習可以使人成長,使人進步,使人快樂,使人睿智……關於學習的意義,誰都能說上一籮筐,「學而時習之」第一個人「學」指的是學習。那麼,學習的內容是什麼呢?是學問。很多人把學習當作知識,那麼這種認識就有些偏差了。大千世界,知識海量,如果把學問當作知識,那恐怕一輩子什麼都做不了了。

細讀《論語》全書,我們不能發現,孔子所說的「學問」,既不是之文學水平的高超,也不是知識的淵博,而是做人做事的學問,即「做人到位,做事正確」。強調的是「學」之後的「行」。一門心思的學習知識,造就出來的只會是一些「閉門造車、紙上談兵」的書呆子。

「學」之後該如何「行」呢?

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學習知識,那麼該如何行?無非是在正確知識引領下,更好地做人做事。做人做事的學問不是在書齋學堂裡形成學會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做事、交友、為政、經商、治家乃至穿衣吃飯、打掃衛生等這些具體的社會活動中養成的。

這就是「學而時習之」的「習」,即「學問的獲得」。既需要上述的實踐,更需要不斷地反思,隨時隨地提醒自己改正錯誤與不足,提高修養。是一種行為的習得。沒有持之以恆的反覆磨礪,是很難形成的。所以每個人在閱讀學習中得到知識、在實踐中得到經驗的體會,在不斷的反覆磨礪中得到升華,這不就是令自己感到愉悅的嘛!

再來看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李白曾有詩言:「古來聖賢皆寂寞」,一語道破了做學問的境況,要有耐得住寂寞、不怕悽涼的精神。活著的時候很有可能,沒有一個人了解他,有時甚至數十年乃至數百年之後,人們才會認識到其思想的偉大價值。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聖賢也是人,身處無邊的寂寞中,多麼期望有一個人理解他的千秋大業,與他談論學問,和他有著共鳴,能夠與其砥礪互進,那是何等的欣慰和快樂呀!所以「有朋自遠方來」,這裡「朋」可並不是指普通的朋友,而是指知己。

「遠方來」也不是簡單地從遠地而來如此,不但是指空間上的遠方,亦是指時間上的遠方。「人生難得一知己,死而無憾」、「士為知己者死」從些話語中不難看出有這樣的朋友從遠方而來,自然是人生的一大樂事。這說明真正的知己很難得。

得不到別人不理解你怎麼辦?

處世交友都是人生要義,當以人和為樂事,「人不知而不慍」才是我們做學問為人為事的最高境界。普通人遇到困難、遭到挫敗,或被人誤解時,往往滿腹怨氣,整日怨天尤人。

而一個道德學問精深的君子,是不會這樣做的,他們通常會反思自己,問問自己為什麼會遭遇困境,自己哪些地方沒有做好,該如何改進等。自持仁心,不斷進德修身,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充實、圓滿,並最終獲得幸福快樂。所以,人的一生,關鍵是自知自立。自己是否幸福快樂,取決於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評價。

總結及感悟

《論語 學而篇》開篇的這幾句話,並不是簡單談讀書學習這麼簡單,而是講如何學做人,如何做學問。學而時習,與朋友共,不為人知而不慍,就能不斷增進美德,開啟智慧,就能使自己的心靈獲得滋養,思維得以拓展。如此,就會踏上真正的心智成熟之路,進而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修成君子。

南懷瑾先生對學而時習,與朋友共,不為人知而不慍,這三話總結為讀書做學問的修養,自始自終無非先能自得其樂,然後才能「後天下之樂而樂」。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大家對此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或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如果您喜歡,請點讚關注!如果您覺得有用,請轉發收藏!下回為大家分享解析其他《論語》內容。

相關焦點

  • 「賢賢易色」到底該怎樣解釋——《論語學而篇第一七》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錢穆譯】子夏說:「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其好色之心,奉事父母能盡力,事君上能奉身盡職,交朋友能有信,這樣的人,縱使他自謙說未經學問,我必說他已有學問了。」
  • 論語 | 學而篇第一
    《論語》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單稱子僅一見。學:誦,習義。凡誦讀練習皆是學。舊說:「學,覺也,效也。後覺習效先覺之所為」謂之學。然社會文化日興,文字使用日盛.後覺習效先覺,不能不誦讀先覺之著述測二義仍相通。時習:此有三說。一指年歲言。古人六歲始學識字,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節,十歲教書寫計算,十三歲教歌詩舞蹈,此指年為時。二指季節言。
  • 論語 · 學而篇(一)
    倒是那學什麼、怎麼學的大深意,卻是很有必要說上一說的。 「學而時習之」第一個「學」指的是學習。那麼,學習的內容是什麼呢?是學問。許多人把學問當作知識,這種認識是有偏差的。大千世界,知識海量,如果把學問當作知識,那恐怕一輩子什麼都不用幹了,只做學生就夠了。儘管哲人說,學無止境,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但也要有選擇地學。
  • 《論語》學而篇(上)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我們在《論語》中能學到什麼
    (《學而篇第一一二》)有子說:「禮在應用的時候,以形成和諧最為可貴。古代帝王的治國作風,就以這一點最為完美,無論小事大事都要依循禮的規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時,如果只知為了和諧而求和諧,沒有以禮來節制的話,恐怕還是成不了事的。」「樂主和」,樂的篇章在《論語》裡有不少,如「三月不知肉味」,「盡善盡美」的「韶樂」等。
  • 論語分享|學而篇第一 1.8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所以一個人沒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視自己,不自尊,「學則不固」,這個學問是不穩固的,這個知識對你沒有用,因此我們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來。 那麼「無友不如己者」,是講什麼?是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
  • 孔子的課堂——《論語·學而篇》親子班(二期) 課程回顧
    這個國慶假期,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家長及孩子,會聚恆南書院,共同研讀《論語》「學而篇」,吟誦「學而篇」,演繹「學而篇」,用自己的生活體會驗證「學而篇」,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意義深遠的學習體驗。每天的清晨,由禪堂靜心開始,吐故納新,吟誦「學而篇」。
  • 如何學《學記》?
    《學記》系列的第一篇,子善老師先是探討了「我們為什麼要學《學記》」這個問題,這篇文章,子善老師將講解「如何學習《學記》」。我把它總結為五個步驟:第一,熟讀經文,先熟悉經典本身;第二,了解大意,知道大概在講什麼內容;第三,探尋精義,透過先賢精要的解讀闡述,去了解文字背後的深義;第四,修身實踐,要把《學記》的精神化在我們身上,如果在讀《學記》之前跟讀之後,我們的生命沒有任何一丁點的改變,精神面貌、思想、思維沒有任何的變化,那麼我們等於沒有學。所以,一定要修身實踐,把它化到自己身上。
  • 一起學《論語》1.17 學而篇第一總結
    ▲雙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隨時翻閱一起學《論語》課程啟動至今,學而篇已學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講義全貌、誦讀卡、原文誦讀、線上學習交流已全然呈現,今複習本篇並組織語音串講一次一起學《論語》1.17學而篇總結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以學拉開孔門的大幕,彰顯學在孔門中的位置。設立仁為最高的精神目標,以學問的方式追求至道,創萬世師表,開立學門,大批量地為社會培養人才,敦化社會風氣,有志的君子因之而獲得立身處世行道的理論依據和道義支持,這都是孔子的貢獻,也是《論語》以學而開篇的宗旨。
  • 《論語》學而篇:如何對待貧富的價值觀
    《論語》學而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 【學記】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略談學習《論語·學而》篇的感受
    前言:本版塊是三和書院醫道傳承項目學員學習《論語·學而》篇的心得感受,茲摘錄部分優秀文章與大家共同感受為人之道
  • 論語 | 學而篇第二
    作亂:亂、謂逆理反常之事。務本:務,專力也。本,猶根也。亦始義。本立而道生:孔子之學所重最在道。所謂道,即人道,其本則在心。人道必本於人心,加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本立而道生,雖若自然當有之事.亦資於人之能誘發而促進之,又貴於人之能護養而成全之。凡此皆賴於學,非謂有此心即可備此道。為仁之本:仁者,人群相處之大道。
  • 論語 · 學而篇 第一
    】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
  • 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八:「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於這一章的解釋,從「事父母……吾必謂之學矣。」一段各家差異不大。但「賢賢易色」一句,分歧就大了。咱們先看看有哪些解釋:1、何晏《論語註疏》:「賢賢易色」者,上「賢」,謂好尚之也。下「賢」,謂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
  • 《論語》學而篇42字,道出做學問的真相,寂寞還可能不被理解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是中國人傳統文化裡寶貴的財產之一。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讀過《論語》,即使讀過,也是學校規定,應考試要求,隨便學一下,沒有深入去想過論語到底在說些什麼,自己的理解對不對,《論語》裡說的又對不對,對我們的生活有幫助嗎?
  • 《論語-學而篇》1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論語》以此篇此章為首,或是偶然,或有深意。孔子極重教學,殆無疑義,《述而》篇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施教必先自學,故學比教更為首要。此章分為三個段落,亦可謂求學的三種境界。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連載3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篇第二 《論語》開篇第一句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在哪裡學?在實踐當中學。古人的學習不是脫離工作在課堂裡專門學習,而是時時刻刻、面臨任何人、事、物都是學習。
  • 《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 【微課】讀《論語》,寫心得(一) 《學而篇》上 李燕
    寫在前面的話:      我在2004年開始學習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那時忽然發現我四年的大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