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從小就開始接觸傳統教育,像《論語》、孔子、孟子等等,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論語》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載體,是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學習經典既可以修身養性,又可增智廣識,還可立德勵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學習《論語 學而篇01》到底學什麼,怎樣學。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到的東西按時去溫習和練習,不也很高興麼?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麼?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麼?」
【解析】
學習可以使人成長,使人進步,使人快樂,使人睿智……關於學習的意義,誰都能說上一籮筐,「學而時習之」第一個人「學」指的是學習。那麼,學習的內容是什麼呢?是學問。很多人把學習當作知識,那麼這種認識就有些偏差了。大千世界,知識海量,如果把學問當作知識,那恐怕一輩子什麼都做不了了。
細讀《論語》全書,我們不能發現,孔子所說的「學問」,既不是之文學水平的高超,也不是知識的淵博,而是做人做事的學問,即「做人到位,做事正確」。強調的是「學」之後的「行」。一門心思的學習知識,造就出來的只會是一些「閉門造車、紙上談兵」的書呆子。
「學」之後該如何「行」呢?
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學習知識,那麼該如何行?無非是在正確知識引領下,更好地做人做事。做人做事的學問不是在書齋學堂裡形成學會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做事、交友、為政、經商、治家乃至穿衣吃飯、打掃衛生等這些具體的社會活動中養成的。
這就是「學而時習之」的「習」,即「學問的獲得」。既需要上述的實踐,更需要不斷地反思,隨時隨地提醒自己改正錯誤與不足,提高修養。是一種行為的習得。沒有持之以恆的反覆磨礪,是很難形成的。所以每個人在閱讀學習中得到知識、在實踐中得到經驗的體會,在不斷的反覆磨礪中得到升華,這不就是令自己感到愉悅的嘛!
再來看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李白曾有詩言:「古來聖賢皆寂寞」,一語道破了做學問的境況,要有耐得住寂寞、不怕悽涼的精神。活著的時候很有可能,沒有一個人了解他,有時甚至數十年乃至數百年之後,人們才會認識到其思想的偉大價值。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聖賢也是人,身處無邊的寂寞中,多麼期望有一個人理解他的千秋大業,與他談論學問,和他有著共鳴,能夠與其砥礪互進,那是何等的欣慰和快樂呀!所以「有朋自遠方來」,這裡「朋」可並不是指普通的朋友,而是指知己。
「遠方來」也不是簡單地從遠地而來如此,不但是指空間上的遠方,亦是指時間上的遠方。「人生難得一知己,死而無憾」、「士為知己者死」從些話語中不難看出有這樣的朋友從遠方而來,自然是人生的一大樂事。這說明真正的知己很難得。
得不到別人不理解你怎麼辦?
處世交友都是人生要義,當以人和為樂事,「人不知而不慍」才是我們做學問為人為事的最高境界。普通人遇到困難、遭到挫敗,或被人誤解時,往往滿腹怨氣,整日怨天尤人。
而一個道德學問精深的君子,是不會這樣做的,他們通常會反思自己,問問自己為什麼會遭遇困境,自己哪些地方沒有做好,該如何改進等。自持仁心,不斷進德修身,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充實、圓滿,並最終獲得幸福快樂。所以,人的一生,關鍵是自知自立。自己是否幸福快樂,取決於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評價。
總結及感悟
《論語 學而篇》開篇的這幾句話,並不是簡單談讀書學習這麼簡單,而是講如何學做人,如何做學問。學而時習,與朋友共,不為人知而不慍,就能不斷增進美德,開啟智慧,就能使自己的心靈獲得滋養,思維得以拓展。如此,就會踏上真正的心智成熟之路,進而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修成君子。
南懷瑾先生對學而時習,與朋友共,不為人知而不慍,這三話總結為讀書做學問的修養,自始自終無非先能自得其樂,然後才能「後天下之樂而樂」。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大家對此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或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如果您喜歡,請點讚關注!如果您覺得有用,請轉發收藏!下回為大家分享解析其他《論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