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如何對待貧富的價值觀

2020-12-16 驍寒文化驛站

《論語》學而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詩經.衛風.淇奧》篇。意思是:加工象牙的時候,切了還要磋,這樣才能光滑;加工玉器的時候,琢了還要磨,這樣才能細膩;

其:這裡屬於副詞,是一種可能性的語氣,可翻譯為「大概」;

賜:這裡是子貢的名字,孔子稱學生的時候,一般呼其名;

來者:是未來沒有發生的事情。

直接翻譯為:

子貢說:「雖然貧窮但是不諂媚,雖然富有但是不驕橫,這樣好嗎?」

孔子說:「可以,不過這樣的還是不如貧窮依然安樂,富貴而謙虛有禮貌來的好。」

子貢說:「《詩經》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賜,現在可以與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過去的事,你可以因此知曉未來的事情。」

解析:本段文字內容較多,但是說起來也不複雜,孔子主要和學生討論了貧與富的價值觀。孔子本身可以做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但是他知道要是讓境界一般的人做到這些,並非易事。

所以當子貢將話題拉到貧與富的時候,孔子也是很開心,並且肯定了他對貧與富的看法。

並且子貢還引用了《詩經》中的經典名句來詮釋自己的理解,這段表面上有點唐突,其實是與上句緊密關聯的。剛才提到孔子知道每個人的境界和次第都不同,所以子貢才會追問提高境界的方法:「切」的過程就是大刀闊斧,所以不要求精細,如同富裕了不追求禮,可以先簡單做到不驕傲,「磋」的過程是慢慢修煉「好禮」的能力

「琢」的過程如同貧而無諂,先對自己的道德開闢正確道路,「磨」的過程相當於做到貧而樂道,打磨自己更高的品性。

孔子聽到這裡很是欣慰,因為子貢在貧富的問題上真的懂了,其實這個問題反映的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行。

他總結說道:「賜啊,以後我們可以一起研究《詩經》了,從過去的事可以學到預見未來的事。」

相關焦點

  • 孔子的課堂——《論語·學而篇》親子班(二期) 課程回顧
    這個國慶假期,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家長及孩子,會聚恆南書院,共同研讀《論語》「學而篇」,吟誦「學而篇」,演繹「學而篇」,用自己的生活體會驗證「學而篇」,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意義深遠的學習體驗。每天的清晨,由禪堂靜心開始,吐故納新,吟誦「學而篇」。
  • 《論語 學而篇》解析:到底學什麼,該如何學?最終為了什麼?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學習經典既可以修身養性,又可增智廣識,還可立德勵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學習《論語 學而篇01》到底學什麼,怎樣學。
  • 《論語心得·學而篇》1:學習是快樂的事情
    論語是一部講人生價值觀的著作。人生價值觀有很多方面,那麼論語從哪裡切入呢?我很佩服編著論語的人,他很得孔子的思想精髓,因為它開篇就講學習的方法。學習是立德之本。一切的行為、思想都是從學習而來。論語的切入點是學習,講學習的開篇是講學習的快樂——這的確是非常重要的,可謂精準打擊。快樂是學習的動力,只有在學習中得到快樂的人才會持續不斷地學習。
  • 論語 | 學而篇第一
    《論語》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單稱子僅一見。學:誦,習義。凡誦讀練習皆是學。舊說:「學,覺也,效也。後覺習效先覺之所為」謂之學。然社會文化日興,文字使用日盛.後覺習效先覺,不能不誦讀先覺之著述測二義仍相通。時習:此有三說。一指年歲言。古人六歲始學識字,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節,十歲教書寫計算,十三歲教歌詩舞蹈,此指年為時。二指季節言。
  • 論語 · 學而篇 第一
    】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
  • 「賢賢易色」到底該怎樣解釋——《論語學而篇第一七》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錢穆譯】子夏說:「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其好色之心,奉事父母能盡力,事君上能奉身盡職,交朋友能有信,這樣的人,縱使他自謙說未經學問,我必說他已有學問了。」
  • 從《論語·學而篇》中感悟企業治理與員工培訓之法
    《論語》的廣博與精深,值得我們一讀再讀,每次都有不同程度的新收穫。在其第一篇《學而篇》中,我明白了企業治理和員工培訓之法。總結並分享給大家。【論語原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禮之用,和為貴。」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論語分享|學而篇第一 1.8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能向學,可不固陋。行事當以忠信為主。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有了過失,不要怕改。」 朱熹朱夫子在對這句話的解讀中,引用了遊氏的話: 遊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為質,而學以成之。學之道,必以忠信為主,而以勝己者輔之。然或吝於改過,則終無以入德,而賢者亦未必樂告以善道,故以過勿憚改終焉。」
  • 《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 淺析《論語·學而篇》:與朋友交往,就要言出必行、言而有信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說:「一個人對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盡心竭力;服侍君王,奉身盡職;同朋友交往,誠實守信。
  • 一起學《論語》1.17 學而篇第一總結
    論語》課程啟動至今,學而篇已學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講義全貌、誦讀卡、原文誦讀、線上學習交流已全然呈現,今複習本篇並組織語音串講一次,與大家共同回顧,提升。一起學《論語》1.17學而篇總結《論語註疏》曰:此篇論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國之法、主友之規,聞政在乎行德,由禮貴於用和,無求安飽以好學,能自切磋而樂道,皆人行之大者,故為諸篇之先。既以「學」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須學也。張栻曰:此篇列於魯論之首,所記大抵皆欲學者略文華、趨本實,敦篤躬行,循序而進,乃聖人教人之大方。
  • 《論語》學而篇(上)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論語·學而篇第一》1.2: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論語》中的「歟」字皆作「與」。【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更是從來沒有的。君子致力於抓住這個根本,根本建立了,仁道便也就有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 論語:學而篇第十六篇
    原文:子貢日: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如何?子日: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日:《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日: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富而好禮者也說的是雖然很有錢但是你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是:像玉器那樣不斷打磨,子貢跟孔子說我們現在的狀態就是我說了一個境界,老師你給我一個更高的境界,不斷的教學相長。這篇告訴我們人生的境界是在不斷進步的,我們要多去讓更厲害的給我們更高的境界。
  • 【論語】學而篇 第一篇
    【原文】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
  • 巧言令色到底是講做人還是做事——《論語》學而篇第一三的解讀
    (《論語學而篇3》)【錢穆譯】先生說:「滿口說著討人喜歡的話,滿臉裝著討人喜歡的面色,(那樣的人)仁心就很少了。」【楊伯峻譯】孔子說:「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在古時,孔子是帶著批判的眼光對待這種人的,視為虛偽、奸佞,缺乏真誠心意。他在《論語公治長24》中又講到,「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這樣多次批評,可見孔子是很不喜歡這樣的人。然而今天,我們雖然內心排斥這種人,但在實際工作生活中,我們需不需要巧言和令色呢?
  • 【論語】學而篇 第二篇
    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於自己的人。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餘力:指有閒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 《論語》顏淵篇第12—23/24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語言言簡意賅、含蓄雋永。它主要記載的是孔子和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言行。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以學拉開孔門的大幕,彰顯學在孔門中的位置。設立仁為最高的精神目標,以學問的方式追求至道,創萬世師表,開立學門,大批量地為社會培養人才,敦化社會風氣,有志的君子因之而獲得立身處世行道的理論依據和道義支持,這都是孔子的貢獻,也是《論語》以學而開篇的宗旨。
  • 論語 | 學而篇第二
    點擊上方綠標  收聽葉子領讀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作亂:亂、謂逆理反常之事。務本:務,專力也。本,猶根也。亦始義。本立而道生:孔子之學所重最在道。所謂道,即人道,其本則在心。人道必本於人心,加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本立而道生,雖若自然當有之事.亦資於人之能誘發而促進之,又貴於人之能護養而成全之。凡此皆賴於學,非謂有此心即可備此道。為仁之本:仁者,人群相處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