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詩經.衛風.淇奧》篇。意思是:加工象牙的時候,切了還要磋,這樣才能光滑;加工玉器的時候,琢了還要磨,這樣才能細膩;
其:這裡屬於副詞,是一種可能性的語氣,可翻譯為「大概」;
賜:這裡是子貢的名字,孔子稱學生的時候,一般呼其名;
來者:是未來沒有發生的事情。
直接翻譯為:
子貢說:「雖然貧窮但是不諂媚,雖然富有但是不驕橫,這樣好嗎?」
孔子說:「可以,不過這樣的還是不如貧窮依然安樂,富貴而謙虛有禮貌來的好。」
子貢說:「《詩經》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賜,現在可以與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過去的事,你可以因此知曉未來的事情。」
解析:本段文字內容較多,但是說起來也不複雜,孔子主要和學生討論了貧與富的價值觀。孔子本身可以做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但是他知道要是讓境界一般的人做到這些,並非易事。
所以當子貢將話題拉到貧與富的時候,孔子也是很開心,並且肯定了他對貧與富的看法。
並且子貢還引用了《詩經》中的經典名句來詮釋自己的理解,這段表面上有點唐突,其實是與上句緊密關聯的。剛才提到孔子知道每個人的境界和次第都不同,所以子貢才會追問提高境界的方法:「切」的過程就是大刀闊斧,所以不要求精細,如同富裕了不追求禮,可以先簡單做到不驕傲,「磋」的過程是慢慢修煉「好禮」的能力;
「琢」的過程如同貧而無諂,先對自己的道德開闢正確道路,「磨」的過程相當於做到貧而樂道,打磨自己更高的品性。
孔子聽到這裡很是欣慰,因為子貢在貧富的問題上真的懂了,其實這個問題反映的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行。
他總結說道:「賜啊,以後我們可以一起研究《詩經》了,從過去的事可以學到預見未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