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錢穆譯】子夏說:「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其好色之心,奉事父母能盡力,事君上能奉身盡職,交朋友能有信,這樣的人,縱使他自謙說未經學問,我必說他已有學問了。」
【楊伯峻譯】子夏說:「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盡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這種人,雖說沒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傅佩榮譯】子夏說:「對待妻子,重視品德而輕忽容貌;侍奉父母,能夠盡心竭力;為君上服務,能夠奮不顧身;與朋友交往,答應的事就守信用。這樣的人,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是學習過了。」
文中「賢賢易色」較難理解,第一個賢是動詞,作尊敬講。第二個賢指有才德的賢人。易在這裡應譯為改變,意為不以好色心來尊賢,通俗地說,就是說為夫者能敬妻之賢德而忽略其容貌。
本篇與《學而篇第一六》意思差不多,是說人要先修養德行,正確對待和處理妻子、父母、領導、朋友的關係,這些做好了,說明學習有了它的意義。
莘莘學子,從出生到成長,一直都在不斷的學習之中,但有的人僅僅只是學到了書本上的知識,在社會生活中,很難處理各方面的關係,不知道該怎樣與身邊的人接觸和相處。他們有很高的IQ(智商),卻有著很低的EQ(情商),而沒有較高的EQ是很難有成功人生的。
有人說,學會做人比學會更多知識更重要,EQ高的人,人們喜歡同他們交往,他們也總是能得到眾多人的擁護和支持。許多大企業家和政界領袖,他們擁有很高的EQ。他們知道,人際關係是人生重要資源,良好的人際關係往往能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
但要獲得高EQ,要經過後天不斷的培養和修煉,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先從人際交往開始,慢慢培養自己的EQ。孔子就是很好的老師,《論語》的中心思想就是「仁」,就是「真誠」,真誠接納他人,真誠與他人合作。那現在我們就從真誠開始,不論你現在年齡多大、學問多高,從即刻起,抱一顆真誠的心,與身邊的人相處交往,杜絕表裡不一。慢慢你會發現,你也成了大家喜愛的一個人。
【再讀補漏】實際上,現在的我們在接觸《論語》時都免不了受朱熹的影響。如果朱熹未能把握真正的意思,我們也不可避免地被他帶入死胡同。當我們重新尋找新的道路時,一種先入為主的概念時時糾結在腦中,生怕新的路沒有老路走得穩妥。
比如在解釋「賢賢易色」時,我們為什麼跳不出「色」給我們限定的框框。「色」難道除了解釋了「女色」或「好色」外,就不能解釋為其它東西了嗎?為什麼我們一看到「色」就想到是「女色」或「好色」,而不往「顏色」、「色彩」等方面想呢?
古人講「食色,性也」,有人說這裡的「色」是講性了吧!我們先來查一下這句話的出處。在《孟子告子上》中,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單從字面上講,食可以講是吃飯,色可以說是情慾。如《禮記禮運》篇中所說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是飲食,色是男女,是人最大的欲望。但如果擴展開來講,「食」不僅僅代表吃東西,它還可以指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需求。同樣「色」也不僅僅表示男女之事,它也可以代表喜歡漂亮的東西,或者是感官上的追求,或者是代表喜怒哀樂的情緒,所以對於古文中有些字的解釋完全可以跳出原有的桎梏。
當然字無論怎樣它離開不了它的本意,比如「色」,我們可以說是顏色、臉上的表情、情景或景象、種類、質量、情慾、婦女的美好容貌等,那麼這裡的「賢賢易色」中的「色」該怎樣準確詮釋呢?
對於前面的「賢」字,各家的解釋基本沒有歧義。第一個賢字是指尊敬、尊重,第二個賢字是指賢者。易是改變、變化,色如果作臉上的表情講,完全可以說得通。「賢賢易色」的意思說是說看到賢者,臉上的神色馬上變得尊敬和恭順。實際上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就是這樣類似的情形,看到一個德高望重的人馬上肅然起敬,態度立馬轉變。與下文的「事父母」,「事君」,「與朋友交」都是講的態度,完全不矛盾。
說到這,我們也不能欣喜若狂,認為是找到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我們還是謹慎一些,參考一下《論語》裡其它篇章對「色」的解釋。如在《論語·子罕篇第九·一七》篇,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裡的「色」就是好色。在《論語·季氏篇第十六·七》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裡的「色」也是講好色,所以我們不妨就把這裡的「色」作好色解釋,如錢穆先生所譯「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其好色之心」,完全也可講得通。
我們回過頭來再來看朱熹的解釋,「朱熹說: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誠也。」易作輕視講,意思是說「對待妻子,重視品德而輕視容貌」,說的是夫婦一倫,與下文中的君臣、父母、朋友作人倫一說,也可說得通。
這下可犯難了,那到底哪一個更準確呢?
如果實在分不清,不妨反問自己一句,為什麼我們要在這細枝末節上分得這麼清呢?講人倫沒錯,講態度也不一定不對,我們真正要了解的是孔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