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賢易色」到底該怎樣解釋——《論語學而篇第一七》

2020-12-11 背後國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錢穆譯】子夏說:「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其好色之心,奉事父母能盡力,事君上能奉身盡職,交朋友能有信,這樣的人,縱使他自謙說未經學問,我必說他已有學問了。」

【楊伯峻譯】子夏說:「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盡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這種人,雖說沒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傅佩榮譯】子夏說:「對待妻子,重視品德而輕忽容貌;侍奉父母,能夠盡心竭力;為君上服務,能夠奮不顧身;與朋友交往,答應的事就守信用。這樣的人,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是學習過了。」

文中「賢賢易色」較難理解,第一個賢是動詞,作尊敬講。第二個賢指有才德的賢人。易在這裡應譯為改變,意為不以好色心來尊賢,通俗地說,就是說為夫者能敬妻之賢德而忽略其容貌。

本篇與《學而篇第一六》意思差不多,是說人要先修養德行,正確對待和處理妻子、父母、領導、朋友的關係,這些做好了,說明學習有了它的意義。

莘莘學子,從出生到成長,一直都在不斷的學習之中,但有的人僅僅只是學到了書本上的知識,在社會生活中,很難處理各方面的關係,不知道該怎樣與身邊的人接觸和相處。他們有很高的IQ(智商),卻有著很低的EQ(情商),而沒有較高的EQ是很難有成功人生的。

有人說,學會做人比學會更多知識更重要,EQ高的人,人們喜歡同他們交往,他們也總是能得到眾多人的擁護和支持。許多大企業家和政界領袖,他們擁有很高的EQ。他們知道,人際關係是人生重要資源,良好的人際關係往往能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

但要獲得高EQ,要經過後天不斷的培養和修煉,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先從人際交往開始,慢慢培養自己的EQ。孔子就是很好的老師,《論語》的中心思想就是「仁」,就是「真誠」,真誠接納他人,真誠與他人合作。那現在我們就從真誠開始,不論你現在年齡多大、學問多高,從即刻起,抱一顆真誠的心,與身邊的人相處交往,杜絕表裡不一。慢慢你會發現,你也成了大家喜愛的一個人。

【再讀補漏】實際上,現在的我們在接觸《論語》時都免不了受朱熹的影響。如果朱熹未能把握真正的意思,我們也不可避免地被他帶入死胡同。當我們重新尋找新的道路時,一種先入為主的概念時時糾結在腦中,生怕新的路沒有老路走得穩妥。

比如在解釋「賢賢易色」時,我們為什麼跳不出「色」給我們限定的框框。「色」難道除了解釋了「女色」或「好色」外,就不能解釋為其它東西了嗎?為什麼我們一看到「色」就想到是「女色」或「好色」,而不往「顏色」、「色彩」等方面想呢?

古人講「食色,性也」,有人說這裡的「色」是講性了吧!我們先來查一下這句話的出處。在《孟子告子上》中,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單從字面上講,食可以講是吃飯,色可以說是情慾。如《禮記禮運》篇中所說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是飲食,色是男女,是人最大的欲望。但如果擴展開來講,「食」不僅僅代表吃東西,它還可以指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需求。同樣「色」也不僅僅表示男女之事,它也可以代表喜歡漂亮的東西,或者是感官上的追求,或者是代表喜怒哀樂的情緒,所以對於古文中有些字的解釋完全可以跳出原有的桎梏。

當然字無論怎樣它離開不了它的本意,比如「色」,我們可以說是顏色、臉上的表情、情景或景象、種類、質量、情慾、婦女的美好容貌等,那麼這裡的「賢賢易色」中的「色」該怎樣準確詮釋呢?

對於前面的「賢」字,各家的解釋基本沒有歧義。第一個賢字是指尊敬、尊重,第二個賢字是指賢者。易是改變、變化,色如果作臉上的表情講,完全可以說得通。「賢賢易色」的意思說是說看到賢者,臉上的神色馬上變得尊敬和恭順。實際上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就是這樣類似的情形,看到一個德高望重的人馬上肅然起敬,態度立馬轉變。與下文的「事父母」,「事君」,「與朋友交」都是講的態度,完全不矛盾。

說到這,我們也不能欣喜若狂,認為是找到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我們還是謹慎一些,參考一下《論語》裡其它篇章對「色」的解釋。如在《論語·子罕篇第九·一七》篇,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裡的「色」就是好色。在《論語·季氏篇第十六·七》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裡的「色」也是講好色,所以我們不妨就把這裡的「色」作好色解釋,如錢穆先生所譯「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其好色之心」,完全也可講得通。

我們回過頭來再來看朱熹的解釋,「朱熹說: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誠也。」易作輕視講,意思是說「對待妻子,重視品德而輕視容貌」,說的是夫婦一倫,與下文中的君臣、父母、朋友作人倫一說,也可說得通。

這下可犯難了,那到底哪一個更準確呢?

如果實在分不清,不妨反問自己一句,為什麼我們要在這細枝末節上分得這麼清呢?講人倫沒錯,講態度也不一定不對,我們真正要了解的是孔子的思想。

相關焦點

  • 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八:「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於這一章的解釋,從「事父母……吾必謂之學矣。」一段各家差異不大。但「賢賢易色」一句,分歧就大了。咱們先看看有哪些解釋:1、何晏《論語註疏》:「賢賢易色」者,上「賢」,謂好尚之也。下「賢」,謂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人多好色不好賢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則善矣,故曰「賢賢易色」。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一:賢賢易色
    賢賢易色本指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引申含義是指看到比自己賢能的人,心裡充滿了恭敬。第一賢是動詞,表示尊敬、恭敬;第二個賢是名詞,表示有才德的人。易:改變。色:態度,對人對事對社會的態度。出自《論語·學而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這句成語,有不同的解釋。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對「賢賢易色」的解釋是: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即學問修養好的人。
  • 陪孩子讀《論語》-「賢賢易色……」
    原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我說:「子夏這一句話放在《論語·學而》裡挺關鍵的,意思基本不用給你講你也應該明白了。『賢賢易色』,這兩個『賢』詞性不同,意思也不一樣,第一個『賢』的意思是恭敬的態度。第二個『賢』的意思是賢能的人或者說就是君子。
  • 依經解《論語》08 | 賢賢易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一章從「行」的角度講「學」;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夫婦、父母、君臣至於朋友,由內聖至外王,隱含「仁」的觀念。什麼是「賢賢易色」?第一個「賢」是動詞,第二個「賢」是名詞。「易」就是替換、改變。
  • 1.7 賢賢易色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則語錄其實是上一則的補充,同是在講述德與學的關係。閱讀理解起來有三個難點。其一:「能致其身」的「致」,意為「獻納」、「盡力」。「能致其身」可以理解為「能夠犧牲自我」「獻身職守」。結合新時代,我們可以把「事君」理解為「為國家和人民做事」。
  • 賢賢易色
    《論語·學而》: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 《論語 學而篇》解析:到底學什麼,該如何學?最終為了什麼?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學習經典既可以修身養性,又可增智廣識,還可立德勵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學習《論語 學而篇01》到底學什麼,怎樣學。
  • 2.6 賢賢易色——課程開放至2021.2.18
    《論語入門》為人 第二篇2.6 賢賢易色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淺析《論語·學而篇》:與朋友交往,就要言出必行、言而有信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說:「一個人對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盡心竭力;服侍君王,奉身盡職;同朋友交往,誠實守信。
  • 關於「賢賢易色」的N種理解……
    本周一的「論語·英文」中,我們學習了名句「賢賢易色……」的英譯和今譯。
  • 《論語》學而篇(上)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學而篇》賢賢易色:如何提高自我明辨是非的能力?
    原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我們再看這個第一篇的這個第七章,學習做人的態度。其實基本上都在講學習做人的態度,子夏,孔子非常優秀的弟子。
  • 《論語》中的成語精髓,助你修身養性!
    一、不亦樂乎該詞語出自《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裡相當於「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原意為「不也是很快樂的嗎?」,現用來表示程度極深。
  • 「何有於我哉」到底該怎樣解釋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的解釋後人爭議很大,那就是「何有於我哉」。本人想寫點東西闡述一下,然而在查資料時,看到已經有人討論過同樣的話題了。我不能評說別人的觀點怎樣,我認為既然我發現了存在問題,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對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的一點看法,以期拋磚引玉。
  • 賢賢易色,何其難也?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李炳南老居士《論語講要》:賢賢,上賢字作貴重講,下賢字作賢德講。易色,易作輕字講,色是美色。此明夫婦之倫。
  •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他雖說沒學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注】《正義》《廣雅釋言》:易,如也。王氏念孫疏證引之云:論語賢賢易色,易者,如也。猶言好德如好色也。
  • 賢賢易色 未學之學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名卜商,少孔子四十四歲。上句說到了「而親仁」,這一句即告訴我們親仁的態度和表徵。態度和表徵是什麼?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學而》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成語】巧言令色(qiǎo yán lìn sè) 【解釋】令色:討好的表情。花言巧語,偽裝和善,討好於人。 【示例】宋·蘇轍《論語拾遺》:「巧言令色,世之所說也;剛毅木訥,世之所惡也。」
  •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公元前507年出生,孔子沒了,子夏28歲,還年輕。「賢賢易色」。陽湖劉申受言:是關雎之義也,賢賢易色,指夫婦之切證。論語述何曰:六經之道,造端乎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故首舉之。何晏集解:孔曰「易色,言以好色之心好賢,則善也。」皇疏:凡人之情莫不好色而不好賢;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於賢,則此人便是賢於賢者。
  • 一起閱讀‖《論語》:子張學幹祿
    三山語文「一起閱讀」欄目已陸續推出有關《論語》內容的解讀,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感悟經典魅力,收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1、《論語》:邦有道,危言危行2、《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5、《論語》:道千乘之國6、《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7、《論語》:賢賢易色8、《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9、《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