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成語1】 子曰詩云(zǐ yuē shī yún)
【解釋1】子:孔子。詩:詩經。曰、云:說。泛指儒家經書上的話。
【示例1】元·湯式《湘妃引·和陸進之韻》:「儒冠多誤身,謾誇談子曰詩云。」
【成語2】 不亦樂乎(bù yì lè hū)
【解釋2】原意: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後常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的意思。
【示例2】《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六十二回:「德泉吐出舌頭來道:『你幾乎惹出事來!這個生意做得麼!只怕就是四兩五錢給你做了,也要累得你一個不亦樂乎呢!』」
【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成語】犯上作亂(fàn shàng zuò luàn)
【解釋】舊稱對抗朝廷、冒犯尊長。
【示例】清·孔尚任《桃花扇·截磯》:「那黃得功一介武夫,還知報效;俺們倒肯犯上作亂不成?」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成語】巧言令色(qiǎo yán lìn sè)
【解釋】令色:討好的表情。花言巧語,偽裝和善,討好於人。
【示例】宋·蘇轍《論語拾遺》:「巧言令色,世之所說也;剛毅木訥,世之所惡也。」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成語】三省吾身(sān xǐng wú shēn),亦作「吾日三省」。
【解釋】省:檢查,反省。身:自身。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示例】宋·洪邁《容齋續筆·逐貧賦》:「三省吾身,謂吾無愆。」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成語】節用愛人(jié yòng ài rén),亦作「節用愛民」。
【解釋】節約用度,愛護百姓。
【示例】唐·高郢《諫造章敬寺書》:「陛下若節用愛人,當與夏後齊駕,何必勞人動眾,而踵梁武之遺風乎?」
【原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成語】行有餘力(xíng yǒu yú lì)
【解釋】做了事情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和時間。
【示例】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至整頓一層,不如待天氣清明以後,或官已做穩,行有餘力時耳。」
【原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成語1】賢賢易色(xián xián yì sè)
【解釋1】易色:輕於女色。愛護賢者而輕於女色。劉寶楠正義:「易色,輕略於色,不貴之也。」
【示例1】《漢書·李尋傳》:「聖人承天,賢賢易色,取法於此。」
【成語2】言而有信(yán ér yǒu xìn)
【解釋2】說話算數,守信用。
【示例2】明·崔時佩《西廂記·詭媒求配》:「老夫人將小姐甘心許,言而有信,因此上不敢慢於人。」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成語】知過必改(zhī guò bì gǎi)
【解釋】知道了過錯,一定改正。
【示例】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拓展】亦作「知過能改」。明·黃溥《閒中今古錄》:「然一詩之感動於人,而冢宰亦知過能改,皆可以示後,故錄之。」
【原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成語】慎終追遠(shèn zhōng zhuī yuán),亦作 「慎終思遠」「追遠慎終」。
【解釋】終:指父母喪。遠:指祖先。謂居父母喪要盡禮節。祭祀要盡虔誠。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
【示例】清·顧炎武《華陰王氏宗祠記》:「慎終追遠,孝弟之實也。」
【原文】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成語】溫良恭儉讓(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亦作「溫良恭儉」「溫良儉讓」。
【解釋】溫:溫和。良:善良。恭:恭敬,謙遜。儉:節制。讓:忍讓。泛指態度謙恭,舉止文雅。
【示例】曹操《悼荀攸下令》:「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原文】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成語】禮之用,和為貴(lǐ zhī yòng,hé wéi guì)
【解釋】謂按禮行事,當以和平寧靜為本。
【原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成語1】食無求飽(shí wú qiú bǎo),亦作「食不求飽」「食不念飽」。
【解釋1】飲食不要求飽,指飲食要有節制。
【示例1】《漢書·蓋寬饒傳》:「寬饒居不求安,食不求飽,進有憂國之心,退有死節之義。」
【成語2】居無求安(jū wú qiú ān)
【解釋2】居住不要求安適。
【成語3】就正有道(jiùzhèng yǒu dào)
【解釋3】就正:請求指正。有道:指有學問和有道德的人。向有學問和有道德的人請求指正。邢昺疏:「言學業有所未曉,當就有道德之人正定其是之與非。」
【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成語1】貧而無諂(pín ér wú chǎn)
【解釋1】雖貧窮而不去巴結奉承人。
【示例1】明·柯丹邱《荊釵記·分別》:「自古道貧而無諂。肯貪榮忘恩失義、附熱趨炎!」
【成語2】富而無驕(fù ér wú jiāo),亦作「富而不驕」。
【解釋2】富有財物而不驕傲。
【示例2】《左傳·定公十三年》:「富而不驕者鮮,吾唯子之見。」
【成語3】富而好禮(fù ér hào lǐ)
【解釋3】富有財物而又謙虛好禮。
【示例3】《禮記·坊記》:「子云:貧而好樂,富而好禮,眾而以寧者,天下其幾矣。」
【成語4】切磋琢磨(qiē cuō zhuó mó)
【解釋4】切、磋、琢、磨是指對骨頭、象牙、玉石、石頭等的加工。後用以比喻學習和研究問題時互相討論,取長補短。
【示例4】宋·陳亮《眾祭潘用和文》:「上窮千古,下極目前碎事,以致其切磋琢磨之意。」
【成語5】告往知來(gào wǎng zhī lái)
【解釋5】往:以往,過去的事。來:將來,未來的事。通過往事,可以推斷未來的事。泛指稍作啟示,就能知曉其它的事。形容思維十分敏銳。宋·朱熹註:「往者,其所已言者;來者,其所未言者。」
【示例5】清·魏源《詩比興箋序》:「昔夫子去魯,回望龜山,有『斧柯奈何』之歌,……與賜、商言詩,切磋繪事,告往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