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7月底,雲學徒全全向我們拋出了一次學習的邀請,剛遷居杭州成為海亮幼兒園園長的她,在心元教育的張愛民校長和師父之間牽線搭橋。張校長提倡並踐行的「雙蒙」(蒙臺梭利和中華蒙學)辦學理念一下子吸引了師父,加上我一直對幼教十分感興趣,於是就借著師父的面子,得到了這次免費蹭課的機會。
我是雨停,這篇周記記錄我這十天培訓的收穫和感想,以及我和幼教的緣分。
我和蒙臺梭利的初見
其實,我在高中就和蒙臺梭利結緣了。當時在書城瞎翻書,瞥到了一本粉色的書,封面寫著《有吸收力的心靈》,上面還有一張慈祥老奶奶微笑的照片。我翻了翻,這裡面說的話給我很大的啟發,一站就是個把小時,讀得津津有味。
旁邊還有一本同系列的書叫做《兒童的秘密》。可是當時我囊中羞澀,只能買一本,我本想翻看對比一下內容看看更喜歡哪本,但《兒童的秘密》都是有塑封的,拆塑封在我看來又是一件不文明的行為,我像做賊一樣環顧四周,發現有一個小女孩看著我,我假裝若無其事,一點點把那本新書的塑封撕開,但內心備受煎熬。
按捺住激動的心情,我終於翻開了這本讓我成為「邪惡之人」的書,如痴如醉地讀起來,忘卻了種種紛亂的情緒。
原來孩子是帶著強大吸收力來到這個世界,他們並非一張白紙。
每孩子都有不同的心靈,他們應當成為自己!
我們應該幫助孩子成為自己!
這些話語衝擊著我的心靈,給我帶來一種熟悉又嶄新的感覺,毫無疑問——買它!
蒙臺梭利是什麼?
3-6歲Casa(義大利語家的意思)蒙氏培訓中,非常重視對蒙臺梭利生平的介紹。藉助蒙氏培訓師的講解,讓我得以更深入地了解這位我早就認識的幼教前輩——蒙臺梭利。
蒙臺梭利是一位醫學博士,義大利第一個從醫學院畢業的女性,這憑的不僅是她的努力聰慧,還有她直面家庭和社會偏見的勇氣。後來,她進入羅馬大學的附屬醫院擔任精神科臨床助理醫師,在照顧精神障礙孩子的過程中,發現教育訓練比醫療更為有效,從而踏上了兒童教育的道路。
100多年前,蒙臺梭利博士和孩子在一起
1906年她受邀負責一所新開幼兒園的教學工作,這開啟了她對幼兒的研究之路,一年後她有了自己的」兒童之家「。在三年的摸索中,她發明了許多兒童教具,整理出特別的教學法。後來的時光裡,她輾轉多地,辦了許多兒童之家,培養了無數老師。蒙臺梭利逐漸符號化,成為了學前教育領域的一面旗幟。
其實早在20世紀初,蒙氏教育就傳入了中國 ,但直到20世紀末才得到重視和快速發展。認同並踐行蒙臺梭利教學法的人稱為「蒙氏人」,他們親切地稱呼蒙臺梭利為「蒙奶奶」~
蒙奶奶究竟有哪些教育主張和教育特色,讓這麼多老師、家長為之痴狂,讓還未成年的我讀到她的譯本就感受到直擊心靈的力量?
1.發心發願
為建設和平社會培養未來的人類,通過教育兒童復興靈性和促進人類進步。這是我在這次培訓中聽到最受觸動的一句話。
我懇請親愛的、無所不能的孩子們,和我一起,在人類中、在世界上建立和平。
——瑪麗亞·蒙臺梭利博士的墓志銘
2.背後的理論支持
掌握正確的兒童觀可以支持教師在沒有教具的情況下,也能夠科學地引導孩子。蒙臺梭利理論主要包括四大板塊:人類傾向、四大發展階段、精神胚胎、吸收性心智。
我想特別分享關於「工作」這個部分的內容,它稱得上是蒙氏理論的關鍵靈魂。
蒙奶奶認為孩子是通過工作進入「正常」狀態,而一切服務於自我成長的內容都可以稱為「工作」,哪怕在我們看來只是孩童的遊戲,因此老師會通過一切努力保持並滿足孩子對工作原始的需求,使其體會工作帶來的內在滿足。
如果能順應尊重兒童的生長規律、適應兒童天性、使兒童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工作」,那麼孩子的潛力可以得到充分發展,從一個獨立向下一個獨立發展,最終實現「正常化」(Normalization)。
3.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室環境
每個老師和家長都該聽聽來自孩子或者說小小學習者的聲音:請幫助我讓我能夠自己做!
在蒙氏園裡,明亮整潔的環境中,孩子在生活區自發地自我照顧,照顧他人,照顧環境,在學習區(文化區、數學區、音樂區......)孩子樂此不疲地自主探究、自發學習。老師則是孩子的觀察者、支持者、引導者,環境的準備者,只在必要的時候出現。
這樣的畫面真是太迷人了!難道未來教育不應該就是這個模樣嗎?學習者熟悉並喜歡周圍與其適配的環境,清晰環境的運作秩序,以環境主人的角色在其中生活學習著,而不是一個被人牽著走的木偶、一個被填食的鴨子。
綠洲分園IC2班的孩子在做擦洗桌子的工作
要實現這個,少不了幼兒園環境的充分準備,這裡就不得不談談蒙氏豐富的教具了,這是區別於其他幼教體系很關鍵的一點。蒙氏的教具美觀、有邏輯性,自帶糾錯功能,單個教具傳遞一個難點,讓孩子建立從具象到抽象的理解渠道,開發孩子的感官。
紫庭分園Casa國際班的孩子在做二項式的工作
通過在教具上的「工作」,孩子們主動地預備著自己未來的生活,發展顯現著內在的潛能,自由發展。這便是孩子們的花園,這便是傳說中的「兒童之家」。
4.充分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正常化」的孩子,呈現出秩序、高度獨立、自律、喜愛工作、自信、喜歡安靜、合作等特徵,其中最顯著的一個特徵是深度專注。為了充分保護孩子的專注力,老師會收斂自己的氣場,像壁虎一樣,讓孩子的工作不受幹擾,也不讓其他孩子的社交需求隨意打擾正在工作的孩子。
在工作中專注的孩子,內在能量流與外在能量流是相互流通的,他們內在意志力也在不斷地發展,這是一個自我構建的過程。
蒙臺梭利就曾經試著將一位持續專注工作的孩子的椅子抽離,驚人地發現這位孩子絲毫沒有受到影響,注意力依舊投入地聚焦在手上的工作。這就是專注的力量,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正念、心流。
5.對兒童時刻更新的觀察
0~6歲的幼兒會在特定的時期出現特定的喜好傾向,每個孩子的具體表現和前後順序又不盡相同,為了更好地順應孩子敏感期的學習,需要老師保持對兒童時刻更新的觀察,不帶任何先入之見、偏見以及期望,保持一雙透徹的雙眼。
在參觀心元兒童之家時,我和師父看到了詳細的兒童觀察手冊,精確單位到小時,還有豐富的兒童成長瞬間、手工作品收納在手冊中。每天園所活動結束,老師們還會聚在一起討論今天對兒童的觀察,正是這每天的堅持,讓每個孩子點滴的成長都得到了充分的看見。
6.混齡教育
蒙氏園裡,跨度三年左右的孩子會在一起,老師會組織個別與小組相結合的教學活動。「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齡層的模仿對象,而較大的孩子可以從幫助年幼的兒童中增強自己的知識與能力,並培養愛心和責任心。」
紫庭分園Casa國際班的孩子在做中國地理拼圖的工作
此外,不同的孩子在混齡社群中,勢必也會有各種爭執和矛盾,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挑戰需要分工協作,他們得以學會如何與人和諧共處, 學會個性和群性的融合,了解和而不必同的理念(United in Diversity)。
蒙學是個啥?
張校長用心建成的心元兒童之家,最大的特色在於「雙蒙」教學,其中一個「蒙」指的是上面講到的蒙臺梭利,另一個「蒙」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裡的蒙學。
那麼,蒙學究竟是個什麼呢?
古人在說「蒙學」的時候,主要有兩種含義:
一是蒙館,啟蒙的地方,也叫做學塾;
二是在蒙館裡學習的教材和內容。
《周易》裡提到「蒙以養正,聖功也。」,意思是人在蒙童時代就應該培養其純正無邪的品質,這是造就聖人的成功之路 。
童蒙時期對孩子的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孩子們在童蒙時期就開始接觸中華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學習符合時代氣息的國學經典,便可以懂得從小樹立健康健全的人生觀,懂得孝親尊師,熱愛生活,喜歡學習,友愛他人,尊重生命的道理。
蒙臺梭利之所以和蒙學相結合,張愛民校長有著自己多年的思考。
蒙氏理念跟我們古聖先賢、尤其是孔子2500多年前開創的教育理念有很多的相通之處(比如,因材施教、啟發引導、注重日常生活、混齡教育、倡導「為己之學」、「和而不同」等),所以,把蒙臺梭利的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或者更簡單地講,蒙氏與蒙學相融合,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在正式培訓之前,張校、全全帶著我和師父一起參觀了心元兒童之家三個校區。正值心元傳統文化月,我們看到了園所內充滿古風的環創,小朋友做的二十四節氣手工作品一下子吸引了我們的眼球。
我們參觀課室時,看到了貼在牆上的課程安排,可以看到蒙學真的是融入了心元兒童之家的生活日常。聽張校長介紹,孩子除了每日定時誦讀經典外,老師還會說文解字,講述經典文人故事。班裡的老師還會圍繞二十四節氣開展主題活動,水墨茶藝等中華文化的體驗更是少不了的,讓孩子從小浸潤在傳統文化的氛圍當中,文化根脈便不會斷了。
後記
前不久結束的共學營中一個負責招聘的老師向我們分享了她觀察到的行業情況,最大的挑戰就是好老師真的太難找了。我們師徒幾個開始思考教師培訓與幼教從業者的問題:
幼教培訓中的理論知識到底多少是夠?
理論知識是否必須通過面對面講授?
培訓的過程除了聽課,是否可以發生更多小組研討?
實習發生的時間節點是否需要提前?實習是否需要加長?
如何讓薪酬不高的幼教從業者負擔得起天價的蒙氏培訓?
如何鼓勵更多學習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家長投身到幼教行業?
師父一直為了這件事唉聲嘆氣,著急上火。
0-6歲是教育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學齡段,也是最容易事半功倍為孩子的一生做好準備的年紀。我們卻把最天真好奇、擅學愛問卻又最敏感脆弱的孩子們託付給了一群並不稱職,也並不十分熱愛孩子或這份工作的幼教老師手裡。
很多幼兒園老師每天幹著「馴獸師」一樣的工作,把孩子的時間排滿,逼他們學這個知識、背那個單詞,指揮他們一起大便,什麼時候必須睡覺。他們盡最大努力不讓孩子受一點點傷,犯一點點錯,放學時全須全尾的交回給爺爺奶奶手裡。期末的時候組織孩子們給大人們表演一下他們學會的新本領,讓大家拍照、錄影、鼓掌、歡呼,萬事大吉。 (如果你不是這樣的老師,請不要對號入座。)
學前教育急需一群更懂孩子,更尊重生命,更理解兒童成長規律的從業者,他們應該學會如何成為更好的支持者、陪伴者、研究者,而不是教授者、誘導者、脅迫者。
——錢志龍
我們能為此做點什麼呢?作為母親,作為老師,作為一名普通而善良的公民,你是否也願意為此做點什麼呢?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想法和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