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蒙學第一書——老師:父母更應該看一看!

2020-12-15 百家號

「人之初,性本善」,這大概是所有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了,《三字經》也是自南宋成書以來,歷朝歷代推崇備至的蒙學經典。

南宋王應麟所著

「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幾乎可以說是古代蒙學的精華所在,其餘《千家詩》、《神童詩》、《幼學瓊林》、《笠翁對韻》等等,也都在蒙學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傳統文化傳承,國學興起,如何從小對孩子進行國學教育,大概是許多家長困惑的事情——東哥要說:其實一點也不難!

古代蒙學,關鍵在於對孩子的啟蒙——這種啟蒙,不僅僅是讀書習字,還包括了思想教育、倫理教育、知識教育、甚至包含了對於世界的認知:我們費盡心思要孩子建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古代蒙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觀即人生

而現代教育制度劃分出來的語文、數學、自然科技、思想品德種種,在整個小學階段,直至升初中,這一教育仍未完成——由此可見古代蒙學即使是在現代教育體制中,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我們以《三字經》為例:這部蒙學以「經」為名,可見其地位之高,這種「蒙學第一書」的地位,正是由它的內容奠定的。

關於三字經的解讀,諸家各有精到之處,東哥只說,三字經不僅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還在教育觀念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下面謹以《三字經》開頭部分為例(為了方便解讀,東哥找了一部分譯文相對照),做一下相關解讀:

開宗明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開頭強調小孩子的可塑性,特別指出了學習環境的重要性——這一環境,不僅僅指要為孩子找一個好學校,家庭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地去教育孩子:從反面指出不教育的害處,指出要專心教育孩子——教育是人生大事,為人父母,首先要盡到教育的責任。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母擇鄰
斷機杼以教子

【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舉孟母的例子,意在說明好的學習環境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教育環境,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竇燕山的例子,則是強調教育要講究方法,孩子的成功,也是父母的成功。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譯文】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強調家長和師長的教育責任。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強調「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強調小孩子學習的必要性。

僅以開篇部分,我們就會發現,《三字經》從教育環境、教育目的、教育責任以及學習必要性幾個方面,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兒童學習的幾個方面——如果我們站得更高一些,就會發現,這不僅僅是讓孩子們來學習的,對家長老師,同樣有很重要的意義!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去利用《三字經》這樣的蒙學經典來教育孩子呢?

首先,不同階段的孩子,都可以學習。

幼童重在誦讀,借啟蒙識字,鍛鍊記憶力;初高中的孩子則有進一步知識層面、道德層面的解讀,即使從功利的角度來說,這種涉及三觀教育的蒙學,對於開拓學生視野,提升自身認知,都是極有好處的。

其次,父母師長,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利用《三字經》的內容來教育孩子。

即便是父母自身,也可以用它來指引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向(當然,有些封建糟粕,我們應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東哥的觀點,家長讀一讀《三字經》,收穫會比孩子更大,這就是蒙學第一書的魅力所在。

《三字經》如此,其他蒙學也是如此,古代蒙學博大精深,如能將其融入現代教育之中,必然事半功倍!

相關焦點

  • 硬筆楷書字帖:蒙學經典《三字經》
    《三字經》是一部高度濃縮的中國文化史,它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將中國文化中的「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天文地理、歷代帝王、古聖先賢都有備載。我們常說萬丈高樓平地起,《三字經》作為中國蒙學經典經久不衰,蒙學階段也是人生教育打地基的階段,除了朗誦、理解《三字經》內容之外,練字、寫作也是基礎教育必不可少部分,本文分享《三字經》硬筆楷書版本。
  • 有哪些適合蒙學教育的古典作品?《三字經》《弟子規》成永恆經典
    蒙學,是中國古代對兒童進行的啟蒙教育。古代啟蒙教育的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和倫理道德教育。在中國古代,有《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增廣賢文》、《千家詩》、《龍文鞭影》、《幼學瓊林》、《聲律啟蒙》等蒙學教材。
  • 「蒙學教科書」:第一部中國近代教科書
    「蒙學教科書」誕生的時代土壤在新學堂章程頒布前,民間已經有人編寫不同於傳統教本的教科用書。按照學界認同的說法:1897年南洋公學外院成立,師範生陳懋治等編《蒙學課本》三編,是我國人自編教科書之始。它的第一編第一課:「燕雀雞鵝之屬曰禽,牛羊犬豕之屬曰獸。禽善飛,獸善走,禽有二翼故善飛,獸有四足故善走」;第二編第一課為《四季及二分二至說》。
  • 《三字經》成為幼兒園和小學教材,不合適
    《三字經》可以說基本上沒有這兩個缺點。拿文言的標準看,《三字經》的語言是相當通俗的,無論如何,比《千字文》通俗得多;除了個別的句子外,沒有勉勉強強硬湊字數、硬押韻的毛病。從句法上看,可以說得上是靈活豐富,包羅了文言裡的各種基本的句式,既有訓練兒童語言能力的作用,又使全書的句子顯得有變化,樣式多,不枯燥。」③
  • 讓孩子讀《三字經》,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4)介紹應該學習的經典和學習順序(經子通,讀諸史)。(5)介紹歷史朝代變遷(考世系,知終始)。(6)拿成功事例對兒童進行勸學(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能夠在古代多種蒙學教材中勝出、得以長久流傳,《三字經》在文本上有它的特殊之處——三字句體,易於誦讀;字義淺顯,易於理解。
  • 中國的「早教」蒙學,可看出古人對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說過去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和自然相處,在更加愉快的環境下成長,但其實回過頭看未必如此,過去中國的經濟條件差,孩子們早早擔起了家庭的責任,幫著做農活,放羊趕鴨子。要說有多幸福其實未必,但凡有條件,做父母的還是希望能給孩子更好的資源。中國的蒙學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古人對教育的重視就可以看出,其實早已有之。
  • 看完這篇終於一目了然
    我們常說,國學啟蒙「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在古代,把一個作品叫做「經」,代表最高地位和榮譽,僅此一家,別無分號。像《詩經》《易經》,它一叫「經」,就再不會有同類能當「經」。所以,《三字經》絕對是古今蒙學第一書,它三字一句,句腳帶韻,讀起來朗朗上口。
  • 明古今之變,究教育之道——談古代私塾的蒙學、識字、常識與訓詁教育(文字+視頻)
    這樣,中國古代蒙學教育就形成了主要包括識字教育、常識教育、倫理思想教育、詩文教育以及禮儀訓練在內的比較完整的一套系統。縱觀古代私塾教育的歷程,基本上是在進行了如此第一階段的蒙學教育之後,方進入四書五經等經典的學習。(普遍如此,不是沒有例外。)而今,讀經教育理論卻提出要兒童先讀《論語》等經典,以蒙學讀物次之,顯得與上千年的私塾傳統不合。那麼古今的合理性到底何在?
  • 讓孩子讀《三字經》,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 短史記
    一般認為,《三字經》成書於南宋時代,其作者為誰迄今仍無定論。該書在明清兩朝流傳甚廣,其核心作用,是充當兒童最基礎的識字課本。其內容,大致可以分為6個部分:(1)強調學習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4)介紹應該學習的經典和學習順序(經子通,讀諸史)。
  • 《三字經》,只有1000多字,想告訴孩子什麼?
    為了規避反覆誦讀的疲勞感,提高《三字經》的記憶效率,我們也為孩子找到了更輕鬆愉快的方式。 這只是第一步,還有件更重要的事去做,讓孩子理解、感悟《三字經》的價值,把其中的智慧「為我所用」。 反覆討論後,我們決定選擇歷史故事。它們離《三字經》最近,擁有鮮活真實的場景,其中也一定埋藏著孩子成長的密碼。
  • 食魚新帖|《三字經》和念書巷
    □周東旭看越劇《一縷麻》,那個傻頭傻腦的周家少爺,讀起書來疑問特別多,譬如為什麼「桃子生梨」(趙錢孫李),為什麼會「繩子搓」(人之初),不知道是搓麻繩還是搓草繩?令人拊掌大笑。朱自清先生在《中國歌謠》中說童謠中經常把蒙學教育的經典歌謠化,譬如「人之初,鼻涕拖;流得長,吃得多」,這種做法近乎現在的惡搞,但惡搞似乎不一定一點知識性和趣味性全無,看了這些不禁會讓人會心一笑。讓人想起《三字經》來。《三字經》於舊時的蒙學教育,地位不下於四書五經於儒家,《老子》《莊子》於道家。
  • 《三字經》的作者原來是他......
    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老師,《三字經》我們家娃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了,還需要再學習嗎?需要的。《三字經》不僅僅要求會背,我們更需要理解成語典故、增強孩子的識字能力~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有許多類似的問題,小壹今天就幫您答疑解惑~俗話說得好「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
  • 《三字經》—— 四四拍的識字歌訣
    身邊會背點《三字經》的人,也就停留在前六個字的水平上,只有作文常被老師拿出來當範文念的學霸們,有時會給我們這些個只會背「氫氦鋰鈹硼」(化學元素周期表)的拽上那麼一兩句「勤有功,戲無益」。        從小被人虐,說多了都是淚。但是,說了這麼多,《三字經》到底是個啥呢?簡單說,《三字經》就是古代小朋友們認字的教材。
  • 錢文忠:吃虧非《三字經》問題 刪書藐視學習者
    所以,我認為在這樣的前提下全照《三字經》和《弟子規》去教育孩子,孩子進入社會後會吃虧。  晨報:那我們是要在教育過程中,摒棄《三字經》、弟子規等傳統啟蒙讀物嗎?  錢文忠:不是,我認為我們應該在進行理性分析甚至批判的前提下,高度重視傳統啟蒙讀物的正面價值。
  • 我就想知道:《三字經》是如何讓小盆友變成「六曉靈童」的?
    以前一提起三字經,張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也一直覺得這個書是給小孩子看的,後來有很多人批評三字經,說它和弟子規一樣,是封建文化糟粕,只知道死記硬背應該批判,不應該拿來給兒童學習,禍害後人,還有人編了新的三字經,主張換掉原有的內容。這麼一鬧,我對三字經就更如洪水猛獸,根本沒有興趣讀完全文,直到給弟弟找識字教材,我才真正看到了它的全貌。
  • 蒙學啟智 快樂起航——南充市嘉陵區實驗小學2020年秋季一年級新生入學典禮
    硃砂啟智、書「人」明理、正衣冠、行謝禮、宣誓明志。這是一年級新生的「入學第一課」,是新生進入學校後接受的第一次「儀式教育」,是學業的開始,也是夢想的開始。「一筆一畫學寫字,一生一世學做人」,在開筆禮上,和藹可親的老師們教導孩子們書寫「人」。
  • 《三字經》傳了700多年,現代孩子該不該讀?易中天:它是毒藥
    關於《三字經》的成書的年份,以及它的作者到底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多年來一直有爭議,近現代學者們普遍認為此詩的作者是南宋文人王應麟。而《三字經》不過是他眾多著作中的一本,當初他之所以編寫這樣的書,就是為了讓年紀較小的弟子們更好地理解文化精粹。估計連他自己也沒想到,此書後來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 蒙氏+蒙學=?
    可是當時我囊中羞澀,只能買一本,我本想翻看對比一下內容看看更喜歡哪本,但《兒童的秘密》都是有塑封的,拆塑封在我看來又是一件不文明的行為,我像做賊一樣環顧四周,發現有一個小女孩看著我,我假裝若無其事,一點點把那本新書的塑封撕開,但內心備受煎熬。 按捺住激動的心情,我終於翻開了這本讓我成為「邪惡之人」的書,如痴如醉地讀起來,忘卻了種種紛亂的情緒。
  • 《凱叔·三字經》重磅上線 | 專為現代孩子打造的國學啟蒙經典
    提起《三字經》,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國啟蒙教育的經典之作。其實不僅如此,《三字經》還被稱為「蒙學之冠」。它只有1000多字,但卻包含了文學、歷史、哲學、物理、數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等眾多學科知識,可以說是一部傳統文化百科全書。
  • 【大語文國學課堂】我教《三字經》
    》,先提出一個問題:我國古今書籍無數,哪部書得到聯合國機構推薦?勤學事例義理(提倡勤學)當然《三字經》和「道德教育」沾邊的內容也有,但很少很少。這樣做,是故意迴避《三字經》的「教育色彩」。 那麼《三字經》是一部什麼書?我介紹:成書於南宋,至今已經700多年,生命力比現行的任何小學課本都長得多,已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被譽為「蒙學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