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這大概是所有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了,《三字經》也是自南宋成書以來,歷朝歷代推崇備至的蒙學經典。
「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幾乎可以說是古代蒙學的精華所在,其餘《千家詩》、《神童詩》、《幼學瓊林》、《笠翁對韻》等等,也都在蒙學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傳統文化傳承,國學興起,如何從小對孩子進行國學教育,大概是許多家長困惑的事情——東哥要說:其實一點也不難!
古代蒙學,關鍵在於對孩子的啟蒙——這種啟蒙,不僅僅是讀書習字,還包括了思想教育、倫理教育、知識教育、甚至包含了對於世界的認知:我們費盡心思要孩子建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古代蒙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而現代教育制度劃分出來的語文、數學、自然科技、思想品德種種,在整個小學階段,直至升初中,這一教育仍未完成——由此可見古代蒙學即使是在現代教育體制中,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我們以《三字經》為例:這部蒙學以「經」為名,可見其地位之高,這種「蒙學第一書」的地位,正是由它的內容奠定的。
關於三字經的解讀,諸家各有精到之處,東哥只說,三字經不僅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還在教育觀念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下面謹以《三字經》開頭部分為例(為了方便解讀,東哥找了一部分譯文相對照),做一下相關解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開頭強調小孩子的可塑性,特別指出了學習環境的重要性——這一環境,不僅僅指要為孩子找一個好學校,家庭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地去教育孩子:從反面指出不教育的害處,指出要專心教育孩子——教育是人生大事,為人父母,首先要盡到教育的責任。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舉孟母的例子,意在說明好的學習環境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教育環境,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竇燕山的例子,則是強調教育要講究方法,孩子的成功,也是父母的成功。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譯文】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強調家長和師長的教育責任。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強調「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強調小孩子學習的必要性。
僅以開篇部分,我們就會發現,《三字經》從教育環境、教育目的、教育責任以及學習必要性幾個方面,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兒童學習的幾個方面——如果我們站得更高一些,就會發現,這不僅僅是讓孩子們來學習的,對家長老師,同樣有很重要的意義!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去利用《三字經》這樣的蒙學經典來教育孩子呢?
首先,不同階段的孩子,都可以學習。
幼童重在誦讀,借啟蒙識字,鍛鍊記憶力;初高中的孩子則有進一步知識層面、道德層面的解讀,即使從功利的角度來說,這種涉及三觀教育的蒙學,對於開拓學生視野,提升自身認知,都是極有好處的。
其次,父母師長,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利用《三字經》的內容來教育孩子。
即便是父母自身,也可以用它來指引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向(當然,有些封建糟粕,我們應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東哥的觀點,家長讀一讀《三字經》,收穫會比孩子更大,這就是蒙學第一書的魅力所在。
《三字經》如此,其他蒙學也是如此,古代蒙學博大精深,如能將其融入現代教育之中,必然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