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長們對教育的重視讓現在的孩子背負了更重的壓力,儘管在衣食住行方面現在的孩子更加富足,但愈發激烈的教育競爭,已經深刻影響到了孩子們,從更早的時候開始接受啟蒙教育。
不落於人後是每個家長最簡單的想法,但其實「教育從娃娃抓起」這樣的觀念早已有之,在中國古代,各類早教的機構就已經有了萌芽,其實古時候的家長和現在也一樣,長期以來的教育變化中正應了一句這樣的話:「人生百年,立於幼學」。
如果說過去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和自然相處,在更加愉快的環境下成長,但其實回過頭看未必如此,過去中國的經濟條件差,孩子們早早擔起了家庭的責任,幫著做農活,放羊趕鴨子。
要說有多幸福其實未必,但凡有條件,做父母的還是希望能給孩子更好的資源。中國的蒙學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古人對教育的重視就可以看出,其實早已有之。
在古代早教又被稱為「蒙學」,取「開蒙」之意,和古時候的小學、大學是一個系統,而蒙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遠之前。根據《白虎通》卷一記載,「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
這階段的「蒙學」並不是早教的意思,而是教化人「開蒙」,在原始本能下,大人教給後代的都是生存的技能,比如什麼東西不能吃,怎麼樣做可以避免毒、臭等。正統的早教可以看周朝的一些歷史記載。
在《禮記·內則第十二》中有這樣一段:「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說的是人們對孩童的教育,在剛吃飯的時候要教導孩子用右手吃飯,行為規範也是早教的一種。
此外,西周時期的皇室宗親幼子還會去一個叫做「孺子室」的教育場所進行學習。「孺子室」專供皇子和宗師子弟學習,是最早的幼兒園雛形。
到了春秋戰國,我國的早教已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史書記載中,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孟母三遷」的故事,可見那時候的有識之士已經開始注意到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孟母教育孩子的故事可以看作是那個時代早教的縮影,為人父母的已經開始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去看待教育問題了。
古代蒙學大多還是針對統治階級的後代,教育和社會地位直接掛鈎,在漢代鄧太后看著皇家子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為了破除這種不好的風氣,鄧太后首創了古代第一所「幼兒園」——邸第。這所幼教機構是專門教育皇室子女所用,因此階級色彩較為濃重。
早教的普及和社會發展程度有關,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之外,人們才有更多的經歷投入到教育中,早教更是如此。
因此古代歷朝教育如何,其實和國力有關。古代早教的巔峰當屬唐代。回頭看唐代的早教系統已經趨於成熟,在《近思錄》卷十一記伊川先生言:「古人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小學之法,以豫為先。」
當時皇家對太子的教育已經開始用專門的教導人員,加上和域外的番邦和國家交流密切,一些外來的教育理念對唐朝教育也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從中國古代早教歷史看,唐代是經歷早教變革的時代。
在唐之後,南宋以至元代的社會動蕩,權利的迭代和民族融合都讓教育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但這過程顯得並不穩定,整個教育的發展並沒有體現出足夠的穩定性。
而來到明朝後,有關禮儀、體育等方面的教育開始得到重視,在育兒方針上,王明陽的「明人倫」是那個時代道德教育的見證,核心在於「孝悌禮義廉恥」,這類禮儀孩子們從小就開始接受薰陶了。
古代教育中書籍是最為重要的載體,和現在的多媒體不同,古代的早教在趣味性上較現在有所差距,比如現在孩子們早教中很容易獲取的各類繪本、玩具,在古代的條件限制下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書籍才是根本。
古代兒童的開蒙時間一般在4歲左右,4-15歲被認為是受教育最好的時間,清朝的《論小學》中是這樣介紹的「古人凡有所當讀書,皆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讀。」書籍而言,古代的啟蒙書籍放在現代人眼中過於晦澀難懂,這也和白話的普及有關。
在最常見的啟蒙書籍中,《詩經》算是相當重要的作品,《詩經》中包含了大量的動植物只是,十二節氣,天文、數學,因為《詩經》中的內容篇幅較短,相較於其他的長篇文更適合孩子記憶。並且其中的知識涵蓋也很豐富,用於啟蒙教育放在過去是不二選擇。
在兩宋之後,啟蒙教育得到統一,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字詩》,在古代這些被叫做啟蒙四小書,內容都是朗朗上口的詩詞,對於孩子而言易於接受,背誦,並且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和詩詞文化對孩子來說也受益頗多。
除此之外,進階的《論語》也會在一些地方被拿來作為孩子的開蒙讀物,但內容較為枯燥,論語更多地還是作為蒙學之後的教育書籍而存在的。
書籍啟蒙在現在看來具有局限性,但古時候用於啟蒙的書籍往往涵蓋眾多,對生活領域的介紹也有利於孩子增強認知和對世界的理解,此外詩詞歌賦以及儒學思想中的禮儀之教反而是現代教育相對欠缺的。
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先人一步現在已經成為了奢望,至少對大部分家長而言,所想的不過是「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們家孩子也不能少」,但早教其實重教人生而非知識,這一點在古代蒙學教育中其實可以很清晰地看到。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