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來,隨著國內經濟的騰飛,「國學」開始轉熱。許多學生的家長,都不信任今天學校的教育,轉而把目光投向了傳統課本。國人一開始追捧的是民國語文教材,後來又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弟子規》這樣的傳統蒙學教材。
然而,易中天教授在一檔電視節目中,公開批判這些東西是「毒藥」。主張讓三歲的小孩子讀安徒生童話。但是,《三字經》和《弟子規》的情況不一樣,不必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三字經》是經典,是否學習,在哪個階段學習,請自行斟酌,《弟子規》就可以扔了。
《三字經》是傳統蒙學三大讀物之一,它起源的時間大概在宋朝前後。特點是以三字為一組,通過押韻的方式,融教育思想、倫理道德、山川風物、歷史地理、民俗文化為一體,讓兒童快速掌握語言文字。並了解一些簡單的概念。
《三字經》中有許多有意義的歷史典故和成語,比如「囊螢映雪」、「五子登科」、「孟母三遷」等。除了豐富的人文、歷史和地理知識以外,《三字經》在蒙學最為敏感的倫理道德方面,也沒有太大的瑕疵。它提倡兄友弟恭、君敬臣忠,並不是簡單地叫弟弟必須服從哥哥,臣子必須對帝王盡忠。
很顯然,兄友和弟恭,君敬和臣忠,是互為條件的。當兄長對弟弟友愛,弟弟才會對兄長恭順。同樣,君王對臣子敬重,做臣下才會為社稷盡忠,這些絕對不能理解為「盲從」。
唯一可能會有爭議的是「夫婦從」。但是也可以理解為:「夫婦『互相』從」,人與人並列,夫妻是一生之伴,要來去相從,而不是簡單的服從。
因此《三字經》和《百家姓》、《千字文》一樣,絕不能胡亂批為「毒藥」。它是飽含古代教育智慧的結晶,對於古人學習文字,打基礎是有巨大貢獻的。
《弟子規》出現的時候比較晚,它是一部由清代普通文人,摘錄儒學名篇名句,「斷章取義」編寫成的蒙童讀本,它普及的程度和範圍都遠不及《三字經》。
並且,《弟子規》從內容上來講,完全繼承了清代人「愚孝愚忠」的錯誤思想觀念。它是儒學在清朝高壓下,畸形發育出來的「怪胎」,而不是儒學最原始的模樣。
這個清代發展出來的「怪胎」,其中提到的關於封建人倫秩序的問題,不僅內容範圍狹窄,含有大量陳腐的思想,還有一些對孩子不合時宜的規範性要求。事實上這樣的東西存在,嚴重抹黑了儒學本身。
由於《弟子規》摘錄的內容大部分來自《論語》,而《論語》本是成人讀本。其內容的釋讀就有較大的爭議。教《弟子規》的人本身都沒有吃透《論語》,那兒童讀過了就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
《弟子規》全篇都是在講「服眾」,它把傳統文化中「有條件的服務」,徹底變成了「無條件的服從」。直接閹割了傳統文化,將《三字經》裡「夫妻(相)從」、「兄友弟恭」、「君敬臣忠」直接否定了,變成「盲從」、「卑恭」和「愚忠」。
現在我們再回到主題:要不要學《三字經》和《弟子規》呢?個人認為《三字經》的學習,應當視兒童本身的興趣來定,而《弟子規》則可以直接扔掉。
《弟子規》裡面涉及到的一些比較好的傳統,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裡全部都有。它本身和別的蒙學經典有一定的重合,並且和《論語》的內容也有大量的重合,同時它還把原版給閹割了。實在要學,還不如直接背《論語》。
對於這兩本書的取捨,個人意見和易中天教授大同小異。不過在對《三字經》的評價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個人認為,像《三字經》這樣的傳統蒙學讀本,是傳統文學中的瑰寶,但是並不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就讀。
古書是用古代書面語言「文言文」寫成的,雖然作者儘量讓它變得淺顯,但它比起日常用語,差距太大。民國以前的兒童讀《三字經》,全都靠搖頭晃腦、死記硬背。記不住,背不好,就用藤條打手心。這樣的教育方式,早已經過時了。
所以家長要讓孩子學,還要看孩子自己的願意不願意學。至於學習古代的人文、風俗,還不如直接學習國家統編教材上的歷史地理。語言更加通俗,內容也豐富很多。而有文學愛好的人,你不讓他學,到了一定的階段他自然會去學。
聽說有一些企業也讓員工讀《弟子規》,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員工對自己「盲從」,這真是非常可笑。現代社會資訊發達,除非你把員工關進集中營,否則洗腦必定不會成功。
至於家長為了讓孩子孝順,強行讓孩子背《弟子規》絕不可取。孩子學到這樣的糟粕,將來出了社會,只怕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盲目服從權威,不懂自我保護,被人坑了還替人數錢。
在清代中期的時候,中國人還沒那麼多。交通不發達,人們活動的範圍一般以村為中心,社會上的陷阱相對較少,當一個只聽命令的木偶還過得去。在今天,你還讓你孩子「人問誰,對以名」。別人一問你叫啥,你馬上就供出來了,膽子也未免太大了!
反對一些盲目打倒國學的人,也要反對像《弟子規》一樣的「偽國學」。這些真正的「毒藥」,不但汙名化了國學,也帶黑了儒學本身。對於幼兒的思想教育必須重視,因為一旦某些觀念形成,長大後極難改變。
孩子如果從小接受《弟子規》這樣的教育,長大了變得沒頭腦。那麼他的前途就會很坎坷。即使能順利長大,只怕也會讓家長有操不完的心。所以,《弟子規》應該拋棄。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對於今天而言,也唯存形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對於現代人來說,總體上文學性大於知識性。孩子愛學不學,應當順其自然,切不可強求!